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百科之母,它涵盖了众多课程的知识,是各门课程知识的整合,同时也在各门课程中体现着,这也正应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种课程的融合提醒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关注,课堂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各种兴趣,对音、体、美课程的喜爱来调动他们对语文课的喜爱。
【关键词】思维;气氛;表演;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到别处去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首诗歌之前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歌曲,在听完歌曲后,让他们说说听完这首歌曲之后的感受,有的孩子说很大气,有的孩子说感觉到我们的祖国太物华天宝了,然后我说:“那大家能不能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唱出来呢?”孩子们当然愿意学唱歌了,于是他们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孩子怎能不愿意上,不愿意听呢?想想他们都能唱得有感情了,那读起来不会更有感情吗?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就是让孩子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
这样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和特长,语文课不仅实现了它的工具性更体现了它的人文性,真正是“百科之母”。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越小的孩子他的表现欲望会更高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们动起来,进入角色,进入文本,去和文本进行对话,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知道很多孩子对《三国演义》了解的很多,而更多的途径是来自电视,那么孩子们一定想演一演课文中的角色,做一回小演员。于是我事先准备好一些道具,像诸葛亮的扇子,周瑜的披风,在教学第一小节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一小节,想一想诸葛亮和周瑜都会带着什么表情,什么语气来说话,自己试着在下面边读边演一演,然后我们推荐演得最像的,体会得最好的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他们表演得到位不到位,句子读得好不好。我相信在这一次次的表演中孩子一定会对课文中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其他的孩子在评价中也一定会深刻理解的,这就不再需要老师在课堂苦口婆心地去教授了,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表演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这种孩子们自己表演,自己体会的课堂,他们一定会感兴趣,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而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并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彩色的非洲》这一课中,在观看视频,分析完课文之后,配上音乐让孩子们美美地朗读一番,在即将结束本节课时,我让孩子们拿出笔来为“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把非洲的植物、动物和人们的生活都涂上了七彩的颜色,要不然单从课文里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一定只会有文字上的理解,而并不能把彩色的非洲融入到心中,铭记于心中。让孩子们自己作画,把自己心中的非洲画下来,这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师生都有所获。
在语文课堂中加入音乐、绘画和表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调动孩子们对枯燥语文课堂的兴趣,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让学生把这一节节生动而有活力的语文课铭记于心,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得到锻炼和培养。
(责任编辑:郭颖)
【关键词】思维;气氛;表演;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枯燥乏味的,记得我小时候在语文课堂上时不时思想就跑到别处去了.但是,如果把音乐、美术和表演带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其效果却是迥然不同的。充分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音乐,渲染课堂气氛
音乐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的《我们爱你啊,中国》这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这首诗歌之前先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歌曲,在听完歌曲后,让他们说说听完这首歌曲之后的感受,有的孩子说很大气,有的孩子说感觉到我们的祖国太物华天宝了,然后我说:“那大家能不能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唱出来呢?”孩子们当然愿意学唱歌了,于是他们情不自禁地唱了起来。这样的课堂孩子怎能不愿意上,不愿意听呢?想想他们都能唱得有感情了,那读起来不会更有感情吗?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就是让孩子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吗?
这样的课堂不仅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锻炼了孩子的能力和特长,语文课不仅实现了它的工具性更体现了它的人文性,真正是“百科之母”。
二、插入表演,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教学是师生双方的交流,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但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爱动,有一种先天的表演欲望,越小的孩子他的表现欲望会更高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不失时机地让孩子们动起来,进入角色,进入文本,去和文本进行对话,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知道很多孩子对《三国演义》了解的很多,而更多的途径是来自电视,那么孩子们一定想演一演课文中的角色,做一回小演员。于是我事先准备好一些道具,像诸葛亮的扇子,周瑜的披风,在教学第一小节诸葛亮与周瑜的对话时,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一小节,想一想诸葛亮和周瑜都会带着什么表情,什么语气来说话,自己试着在下面边读边演一演,然后我们推荐演得最像的,体会得最好的同学上来表演,其他同学评价一下他们表演得到位不到位,句子读得好不好。我相信在这一次次的表演中孩子一定会对课文中诸葛亮和周瑜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其他的孩子在评价中也一定会深刻理解的,这就不再需要老师在课堂苦口婆心地去教授了,相信孩子们一定会在表演中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这种孩子们自己表演,自己体会的课堂,他们一定会感兴趣,也一定会有所收获。
三、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而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并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彩色的非洲》这一课中,在观看视频,分析完课文之后,配上音乐让孩子们美美地朗读一番,在即将结束本节课时,我让孩子们拿出笔来为“彩色的非洲”这篇课文配上一幅插图,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把非洲的植物、动物和人们的生活都涂上了七彩的颜色,要不然单从课文里简单的文字来理解,他们一定只会有文字上的理解,而并不能把彩色的非洲融入到心中,铭记于心中。让孩子们自己作画,把自己心中的非洲画下来,这无疑会加深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打破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沟通语文学科与音乐,美术学科的联系,把语文学习中的读与唱、画、演等有机结合,让语文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将看到这样的景象:即使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融入了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也充满了美丽的想象。因此,这样的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人生中美好的记忆,都是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这样的课堂师生都有所获。
在语文课堂中加入音乐、绘画和表演,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能培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调动孩子们对枯燥语文课堂的兴趣,加深其对文本的理解,更能够让学生把这一节节生动而有活力的语文课铭记于心,让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得到锻炼和培养。
(责任编辑: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