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无线网络的全面覆盖,触摸屏的操作简单便捷,接触网络的孩子越来越多,接触的年龄越来越早,网络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
一、网络对德育的影响
传统德育中,小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依靠学校和家长。网络环境下,信息可以方便快捷地大量获取,但却良莠不齐;对道德现象的评价多样,却标准不一,因为网络的隐身性质,更有人口不择言、混淆视听。信息繁杂、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网络环境下,成年人都已选择困难、消化不良,对于辨别能力弱、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更会陷入无法判断、是非不分的境地。因此,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往往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不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和过早接触网络暴力、色情的信息且无人管教引导有关联。犯罪心理专家说: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中学的种种异样,其实小学时就埋下种子了。如果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没有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判断,不懂得自我管理,那么将来有可能无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公民,更谈不上做合格的接班人。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离婚率高,很多孩子被寄养在祖父母家,或由保姆照管。独生子女相对更加孤独,缺乏倾诉交流的通道,缺乏有效的陪伴。孩子借助网络打发时间、结交朋友。休闲生活单一,有的孩子业余生活只有看电视、玩电脑,对网络的依赖性强。
(二)家庭: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关心多,精神生活关心少,造成孩子内心孤独,也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家长为赢得工作、娱乐、休息的时间,干脆将孩子交给“电子保姆”: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只要孩子安静,不来烦人就行了,等发现孩子对网络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或者成瘾时,为时已晚。也有的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严禁孩子接触。小学阶段在父母的严格监督下孩子表现很好,一旦脱离父母的视野,孩子就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落入泥淖。如杀害父亲、奶奶的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大三学生马晓明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他小学、中学都是在母亲的严格监督之下成长,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邻里孩子学习的榜样。但到了大学离开父母就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马晓明因为太贪玩4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劝退,他不愿告诉家人决定杀亲之后自杀,最终酿成惨剧。
(三)学校:分数更方便评价、量化。因此,很多学校更关注分数、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习惯及品格的培养。有的学校德育甚至变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小学阶段,很多人误认为孩子听话、守规矩、成绩好就是乖孩子、好孩子,就是教育的成功。却忽视习惯的培养、品格的塑造,其实是错误的。小学阶段更应让孩子知道应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从心里愿意做,并成良好习惯。因此,只看孩子是否听话的表象是简单片面的,更应帮助孩子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定信念、培养行为习惯。网络环境下更要求老师、家长关注孩子在家庭和学校学了什么、如何学习,关注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自身兴趣培养,学会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如何提高有效性
(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1.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具有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敬业之心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和核心。网络环境下,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很多学生学前就接触网络,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比老师还多元。老师的优势就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丰富,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与鉴别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在泥沙俱下的信息资源中甄别、挑选、判断、思考,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更好地融入集体、社会。因此,网络环境下要求老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分数,更要关注孩子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2.将德育落实到学校课程、活动和文化建设中。积极转变观念,引导孩子认识网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好网络这一工具,发挥网络的优势,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工作落实到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和优质的文化建设中。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好奇创新的氛围、坚持锻炼的氛围,如:利用小博士论文评审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很多孩子在调查问卷中回答,利用网络做得最得意的事,就是撰写小博士论文、申报小博士论文成功。总之,要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有利资源,开发德育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3.关注小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有人说:早期教育的序列应是:语言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和执行能力。以情育人才能打动人心,自主养成的良好习惯才能持久,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向学生所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被抽取了它的人性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及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人的心灵。小学生高谈爱国,大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就是德育没有穿透心灵、没有重视养成教育的具体表现。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也教他们尊重别人。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尊重差异。有情感才有感染力,只有自己动情并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其动情,才能语言行动一致、内外统一、形成习惯、内化为品格,做有道德的人。如,近期上海少工委提出:队课要让每个孩子有幸福感。把枯燥的内容变生动,将关怀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才能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信任,弥补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4.打造家校共同体,达成共识,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习惯培养、情感意志和品质培养。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说教,而是家长的言行、家长的情绪状态、价值认同。问题学生的身后往往有一个或几个问题家长。因此,赢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是德育有效的重要途径。家长要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社会情感能力:与人合作、责任感、好奇心的培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变放任或禁止为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将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分阶段实施。
学校德育的目标从国家、社会、集体的层面到个人层面,是自上而下的体系要求,很多小学德育对于小学生个体的引导、关注不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注,多于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水平来讲,更应从个人到集体到国家。在小学低、中、高学段分阶段细化落实。德育层分阶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会更为有实效。
小学6年可分为3个阶段:
1.一、二年级是孩子依赖成人的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话深信不疑,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阅读、锻炼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在荒地上除草的方法很多,最有成效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因此,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孩子做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对于低段小学生,他律和严格要求最有效。
2.三、四年级是孩子由依赖到自主能力增强的时期。需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的认知和发展。他律和自律相结合。
3.五、六年级是孩子自主意识强烈的时期,重在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有爱家、爱校、爱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更要有正确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评价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学会自我教育,由他律逐步向自律发展。
网络环境下,培养小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是一种工具,看清工具的局限性,并合理运用其优势。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使用资料;主动避免接触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对于网络传播的道德现象和评价学会分析、思考;学习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判断,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是小学德育应对挑战的途径。
一、网络对德育的影响
传统德育中,小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形成依靠学校和家长。网络环境下,信息可以方便快捷地大量获取,但却良莠不齐;对道德现象的评价多样,却标准不一,因为网络的隐身性质,更有人口不择言、混淆视听。信息繁杂、变化多端,让人目不暇接。网络环境下,成年人都已选择困难、消化不良,对于辨别能力弱、价值观尚未形成的小学生更会陷入无法判断、是非不分的境地。因此,沉迷于网络的青少年往往无法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更不能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相关资料显示:青少年犯罪低龄化,和过早接触网络暴力、色情的信息且无人管教引导有关联。犯罪心理专家说:很多家长发现孩子在中学的种种异样,其实小学时就埋下种子了。如果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没有形成正确积极的价值判断,不懂得自我管理,那么将来有可能无法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公民,更谈不上做合格的接班人。
二、原因分析
(一)社会: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离婚率高,很多孩子被寄养在祖父母家,或由保姆照管。独生子女相对更加孤独,缺乏倾诉交流的通道,缺乏有效的陪伴。孩子借助网络打发时间、结交朋友。休闲生活单一,有的孩子业余生活只有看电视、玩电脑,对网络的依赖性强。
(二)家庭: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关心多,精神生活关心少,造成孩子内心孤独,也不会与人交往。有的家长为赢得工作、娱乐、休息的时间,干脆将孩子交给“电子保姆”: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只要孩子安静,不来烦人就行了,等发现孩子对网络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或者成瘾时,为时已晚。也有的家长视网络为洪水猛兽,严禁孩子接触。小学阶段在父母的严格监督下孩子表现很好,一旦脱离父母的视野,孩子就不知如何是好,甚至落入泥淖。如杀害父亲、奶奶的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大三学生马晓明就是一个典型事例。他小学、中学都是在母亲的严格监督之下成长,是大家眼中的乖孩子,邻里孩子学习的榜样。但到了大学离开父母就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马晓明因为太贪玩4门功课不及格被学校劝退,他不愿告诉家人决定杀亲之后自杀,最终酿成惨剧。
(三)学校:分数更方便评价、量化。因此,很多学校更关注分数、关注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习惯及品格的培养。有的学校德育甚至变为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小学阶段,很多人误认为孩子听话、守规矩、成绩好就是乖孩子、好孩子,就是教育的成功。却忽视习惯的培养、品格的塑造,其实是错误的。小学阶段更应让孩子知道应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从心里愿意做,并成良好习惯。因此,只看孩子是否听话的表象是简单片面的,更应帮助孩子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确定信念、培养行为习惯。网络环境下更要求老师、家长关注孩子在家庭和学校学了什么、如何学习,关注孩子的社会情感发展、自身兴趣培养,学会认识自我、理解他人,从而更好地自我调节、自我激励,为将来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三)网络环境下,学校德育如何提高有效性
(一)转变观念,积极应对。
1.打造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拥有一支具有人文素养、职业道德、敬业之心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和核心。网络环境下,学生不再是一张白纸。很多学生学前就接触网络,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比老师还多元。老师的优势就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丰富,还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与鉴别能力,才能引导学生在泥沙俱下的信息资源中甄别、挑选、判断、思考,正确认识自我、理解他人,更好地融入集体、社会。因此,网络环境下要求老师不仅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分数,更要关注孩子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2.将德育落实到学校课程、活动和文化建设中。积极转变观念,引导孩子认识网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带领孩子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好网络这一工具,发挥网络的优势,在研究性学习中培养责任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将工作落实到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和优质的文化建设中。创设积极学习的氛围、好奇创新的氛围、坚持锻炼的氛围,如:利用小博士论文评审活动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热情。很多孩子在调查问卷中回答,利用网络做得最得意的事,就是撰写小博士论文、申报小博士论文成功。总之,要挖掘一切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有利资源,开发德育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3.关注小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有人说:早期教育的序列应是:语言能力、社会情绪能力和执行能力。以情育人才能打动人心,自主养成的良好习惯才能持久,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向学生所灌输的道德规范、概念被抽取了它的人性本质内涵,成为一种空洞、抽象的行为规定,它所要和所能达及也只是人的行为表现,无法穿透人的心灵。小学生高谈爱国,大学生却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就是德育没有穿透心灵、没有重视养成教育的具体表现。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尊重,也教他们尊重别人。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理解别人、尊重差异。有情感才有感染力,只有自己动情并关注学生的心灵让其动情,才能语言行动一致、内外统一、形成习惯、内化为品格,做有道德的人。如,近期上海少工委提出:队课要让每个孩子有幸福感。把枯燥的内容变生动,将关怀的精神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之中,才能建构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与信任,弥补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增强德育的有效性。
4.打造家校共同体,达成共识,共同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习惯培养、情感意志和品质培养。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往往不是说教,而是家长的言行、家长的情绪状态、价值认同。问题学生的身后往往有一个或几个问题家长。因此,赢得家长的认同和支持,是德育有效的重要途径。家长要先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同时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社会情感能力:与人合作、责任感、好奇心的培养,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变放任或禁止为合理安排时间,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将小学生的德育目标,分阶段实施。
学校德育的目标从国家、社会、集体的层面到个人层面,是自上而下的体系要求,很多小学德育对于小学生个体的引导、关注不够;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关注,多于对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就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水平来讲,更应从个人到集体到国家。在小学低、中、高学段分阶段细化落实。德育层分阶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会更为有实效。
小学6年可分为3个阶段:
1.一、二年级是孩子依赖成人的时期,对家长、老师的话深信不疑,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注重阅读、锻炼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在荒地上除草的方法很多,最有成效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因此,抵制网络的负面影响最有效的办法,是引导孩子做更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对于低段小学生,他律和严格要求最有效。
2.三、四年级是孩子由依赖到自主能力增强的时期。需要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的认知和发展。他律和自律相结合。
3.五、六年级是孩子自主意识强烈的时期,重在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有爱家、爱校、爱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更要有正确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评价能力。教会学生合理分配时间、学会自我教育,由他律逐步向自律发展。
网络环境下,培养小学生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发展,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是一种工具,看清工具的局限性,并合理运用其优势。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网络查阅资料、使用资料;主动避免接触暴力、色情等负面信息;对于网络传播的道德现象和评价学会分析、思考;学习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判断,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是小学德育应对挑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