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咋回事
地震,同学们并不陌生,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了解地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
先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把地球一层层剥开,我们会看到地球由内部地核、外部地核、下层地幔、上层地幔和地壳组成。地核直径约为3500千米,主要由铁和镍两种金属组成,温度约为3700℃~5000%。在地核的外面包着一层大约3 000千米厚的地幔,它南两个岩层组成:同态的下地幔和流体状的上地幔。在上地幔的上面“漂浮”着同态的地壳。地壳只有20千米~70千米厚,我们就生活在地壳上面。
地震的形成
地壳分裂成七个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板块之间像拼图板一样相互吻合。板块承载着大陆和海底,下面蠕动着组成上地幔的黏性岩石,就像大块浮冰漂浮在水上一样。地震带主要存在于两个漂移板块相遇的断裂带上。当板块被巨大的力量推动而相互挤压或刮擦时,其边缘就会相互卡住并紧紧扣在一起,同时产生令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当板块边缘再也无法承受不断增加的压力时,就会猛地移动到新的位置上,地震也就在瞬间发生。
地震波
地震产生的能量以波浪的形式穿过周围的岩石。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千米/秒~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使建筑物强烈受损的主要因素。
体验地震探测
地球一直都处于震动状态,只是大多数情况下,震动十分微弱,不易被人察觉。但地震研究专家们,可以通过灵敏的测量仪器接收来自地球深处的地震波,并通过这些带有地球内部丰富信息的冲击波,研究和“窥探”地球内部,研究地球结构。地震波穿透能力强、成像分辨率高,是地球物理探测地球深部结构的先锋。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以及石油盆地内储油构造的揭露等,都是地震学探测的贡献。因此,地震学探测被誉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听诊器”和“透视眼”。所以,今天,我们就跟随地震学探测专家们,去体验体验地震探测工作。在展开工作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地震学探测的方法,共有两种:一是主动源地震(人工地震)探测,二是被动源地震(天然地震)探测。
主动源地震探测
主动源探测也称人工地震探测,使用专门的仪器,接收人工震源。其优势是分辨率较高,但花费较大,穿透深度及覆盖范围也有限。主动源地震探测又分深地震反射法和深地震测深法。
深地震反射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遇到不同的物质界面产生弹性波反射而构成图像来描述地质构造特征,简单说,就是给地壳做透视。要采集这样的信息和图像,需要在野外开展工作。在野外采集过程中,要通过钻机进行钻井,埋下炸药形成爆破点,然后利用布设的检波器,并通过仪器车来接收地震信号,最后通过工作站或服务器安装的专业处理和解释软件形成地壳结构图。
深地震测深法是研究深达几十千米的地壳构造的一种低频地震勘探方法。其工作方法可采用折射波法或反射波法。由于勘测深度大,爆破点到接收点的距离可达数百千米,要用大量炸药。探测时需要注意选择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并用无线电联系。也可利用天然地震来研究深地震测深。
被动源地震探测被动源地震探测也称天然地震探测。早期主要依靠固定地震台站接收天然地震波,固定台站有限,研究分辨率较低。其优点是天然地震波穿透深度大,节省激发震源经费。
地震学家伽利津说:“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灯,它点燃的时间很短,却为我们照亮了地球的内部。”宽频带地震观测就是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天然地震的地震波,利用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来获得台站下方及其周围的地球深部介质参数,认识其内部结构与构造信息。
地震研究人员在全世界范同内部署了上百个高度灵敏的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地震波。并南此获知某次地震准确的地震源位置,人们把这些仪器称为地震仪或地震记录仪。
在利用地震波进行地壳结构探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野外工作时,地震专家们总能体味到不同的地域风情,比如西藏香飘飘的酥油茶,新疆香喷喷的饭等,还可能看到藏羚羊、野牦牛等野外生灵,一次又一次体验到自然界的完美交融。
除了上述利用地震波进行地震探测外,地震探测专家们还会进行地震定位的工作。我们肉眼是看不到地下结构的,因此地震探测专家们通过地震波来给地下拍照,为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信息。如果你将来也想成为地震探测专家或地震学家,一定要对地球感兴趣,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感兴趣。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生息繁衍的家园,地球内部蕴藏着无尽的资源、能源,同时火山、地震的发生都是地球内部作用的结果,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也越来越清晰。
从事地震探测研究方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所以从小你就要打好数理基础。
同时,在每年的4月22日(国际的地球日),许多高校和研究院所会对外开放,你可以在这一天,去就近的相关研究机构参观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探测方面的知识。
地震,同学们并不陌生,地震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在了解地震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
先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把地球一层层剥开,我们会看到地球由内部地核、外部地核、下层地幔、上层地幔和地壳组成。地核直径约为3500千米,主要由铁和镍两种金属组成,温度约为3700℃~5000%。在地核的外面包着一层大约3 000千米厚的地幔,它南两个岩层组成:同态的下地幔和流体状的上地幔。在上地幔的上面“漂浮”着同态的地壳。地壳只有20千米~70千米厚,我们就生活在地壳上面。
地震的形成
地壳分裂成七个大板块和许多小板块,板块之间像拼图板一样相互吻合。板块承载着大陆和海底,下面蠕动着组成上地幔的黏性岩石,就像大块浮冰漂浮在水上一样。地震带主要存在于两个漂移板块相遇的断裂带上。当板块被巨大的力量推动而相互挤压或刮擦时,其边缘就会相互卡住并紧紧扣在一起,同时产生令人无法想象的压力。当板块边缘再也无法承受不断增加的压力时,就会猛地移动到新的位置上,地震也就在瞬间发生。
地震波
地震产生的能量以波浪的形式穿过周围的岩石。地震波包括纵波、横波和面波。
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千米/秒~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面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面传播,是使建筑物强烈受损的主要因素。
体验地震探测
地球一直都处于震动状态,只是大多数情况下,震动十分微弱,不易被人察觉。但地震研究专家们,可以通过灵敏的测量仪器接收来自地球深处的地震波,并通过这些带有地球内部丰富信息的冲击波,研究和“窥探”地球内部,研究地球结构。地震波穿透能力强、成像分辨率高,是地球物理探测地球深部结构的先锋。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以及石油盆地内储油构造的揭露等,都是地震学探测的贡献。因此,地震学探测被誉为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是人类认识地球的“听诊器”和“透视眼”。所以,今天,我们就跟随地震学探测专家们,去体验体验地震探测工作。在展开工作之前,我们先要了解地震学探测的方法,共有两种:一是主动源地震(人工地震)探测,二是被动源地震(天然地震)探测。
主动源地震探测
主动源探测也称人工地震探测,使用专门的仪器,接收人工震源。其优势是分辨率较高,但花费较大,穿透深度及覆盖范围也有限。主动源地震探测又分深地震反射法和深地震测深法。
深地震反射法利用地震波在地下遇到不同的物质界面产生弹性波反射而构成图像来描述地质构造特征,简单说,就是给地壳做透视。要采集这样的信息和图像,需要在野外开展工作。在野外采集过程中,要通过钻机进行钻井,埋下炸药形成爆破点,然后利用布设的检波器,并通过仪器车来接收地震信号,最后通过工作站或服务器安装的专业处理和解释软件形成地壳结构图。
深地震测深法是研究深达几十千米的地壳构造的一种低频地震勘探方法。其工作方法可采用折射波法或反射波法。由于勘测深度大,爆破点到接收点的距离可达数百千米,要用大量炸药。探测时需要注意选择激发条件和接收条件,并用无线电联系。也可利用天然地震来研究深地震测深。
被动源地震探测被动源地震探测也称天然地震探测。早期主要依靠固定地震台站接收天然地震波,固定台站有限,研究分辨率较低。其优点是天然地震波穿透深度大,节省激发震源经费。
地震学家伽利津说:“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灯,它点燃的时间很短,却为我们照亮了地球的内部。”宽频带地震观测就是利用宽频带地震仪记录天然地震的地震波,利用地震波传播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征,来获得台站下方及其周围的地球深部介质参数,认识其内部结构与构造信息。
地震研究人员在全世界范同内部署了上百个高度灵敏的测量仪器,用于测量地震波。并南此获知某次地震准确的地震源位置,人们把这些仪器称为地震仪或地震记录仪。
在利用地震波进行地壳结构探测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野外工作时,地震专家们总能体味到不同的地域风情,比如西藏香飘飘的酥油茶,新疆香喷喷的饭等,还可能看到藏羚羊、野牦牛等野外生灵,一次又一次体验到自然界的完美交融。
除了上述利用地震波进行地震探测外,地震探测专家们还会进行地震定位的工作。我们肉眼是看不到地下结构的,因此地震探测专家们通过地震波来给地下拍照,为我们认识地球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信息。如果你将来也想成为地震探测专家或地震学家,一定要对地球感兴趣,对地球的内部结构感兴趣。地球是我们人类和动植物生息繁衍的家园,地球内部蕴藏着无尽的资源、能源,同时火山、地震的发生都是地球内部作用的结果,随着探测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也越来越清晰。
从事地震探测研究方面的工作,需要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所以从小你就要打好数理基础。
同时,在每年的4月22日(国际的地球日),许多高校和研究院所会对外开放,你可以在这一天,去就近的相关研究机构参观学习,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探测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