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震荡开局
2009年第二季度,大宗商品价格率先走出衰退阴影,在犹豫和观望中走出了凌厉上行之势。代表一揽子商品的RJ/CRB指数由年初低点200点附近,一路上涨至年底的283点,全年涨幅超过40%。主要商品期货价格也是节节高攀,国际铜价从3000美元/吨下方,涨至7400美元/吨的年内新高;国际油价从最低约32美元/桶,回升至80美元/桶左右;国际金价更是在年底创历史新高(1216美元/盎司);农产品方面,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由年初800美分/蒲式耳,涨至1100美分/蒲式耳。短短的半年时间,大宗商品价格扭转乾坤,纷纷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进入2010年后,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但好景不长,仅几个交易日后就掉头直下,甚至连续暴跌,CRB指数由1月6日的最高点(294点)大幅下挫至2月5日的最低点(259点),一个月跌幅高达12%。具体来看,伦敦铜价从最高的7665美元/吨跌至6285美元/吨,跌幅达18%;国际油价从最高的83美元/桶跌至72美元/桶,跌幅达13%;国际金价从最高的1150美元/盎司跌至最低的1061美元/盎司,跌幅近8%;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由最高的1050美分/蒲式耳跌至最低的915美分/蒲式耳,跌幅近13%。在人们认为始于2009年的价格反弹即将结束之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又出乎意料地开始了新一轮反弹,CRB指数由2月5日的最低点一举升至3月初的277点,伦敦铜价从最低点回升至7550美元/吨,国际油价回升至82美元/桶,国际金价回升至1139美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回升至961美分/蒲式耳。
在新年开局的3个月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充分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2010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势将加剧
经济基本面、流动性、美元走势以及地缘政治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2009年虽然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但在经济回升预期、流动性充裕以及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先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并强劲反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因素还将继续作用下去,但是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去年的新变化,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
(一)全球经济基本面因素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的决定性因素
总体来看,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好于预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内的主要国际机构,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预测也比先前更乐观。联合国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由负转正,实现2.4%的温和增长;IMF则认为,今年世界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1%;而OECD则预计世界经济将增长3.4%。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对国际大宗商品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价格继续稳步上升。
在看到复苏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未确立,增长前景还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很脆弱,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贫困人口明显增多。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一致认为,全球劳动力市场前景不佳,失业率还将继续攀升。而且,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仍未完全消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私人消费依然疲软,企业投资意愿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在下半年很可能会后劲不足。尽管新兴市场国家迅速恢复增长,但如果缺少了以三大经济体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增长活力,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的局势就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样的基本面并不支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走高,更多的会是加剧其震荡。
(二)尽管流动性依然充裕,但政策退出预期将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造成压力
2009年,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投机资金的推动,这与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世界各国向市场注入了充裕的流动性有密切的关系。流动性的本质是追逐最大收益,而在世界经济复苏预期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全球流动性的指向只能有三个: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相比而言,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兼具商品属性(稀缺)和金融属性(投机、避险),更加受到流动性的青睐,从而导致去年价格强劲反弹,部分商品不仅收复了之前下跌的“失地”,甚至再创历史新高。
但进入2010年,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步入了基础薄弱的经济复苏期。尽管多数国家都表示为保证经济持续复苏,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环境,但未来在经济复苏得到巩固之后,各国终将面临扩张性政策退出的选择。而未来一旦各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资金的流动性开始收紧,也就意味着促使商品价格上涨的力量将会减弱。
在本轮经济危机中,金砖四国表现良好,在全球率先复苏。但金砖四国经济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印度和俄罗斯最为明显,中国也出现了成本推动型通胀趋势。为抑制通胀预期,收回流动性,各国已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措施: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相继加息,中国和巴西等国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美国也已提高再贴现利率,为政策退出进行一些试探,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造成了压力。
更进一步,无论政策大规模退出所造成的流动性趋紧的事实是否会在今年发生,这种行动的预期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会给市场和投资人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正如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推动了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样,对于政策退出的预期同样也会对商品价格上升造成压力。
(三)美元长期走软,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都是以美元标价,因而美元涨跌也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美元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下跌;美元下跌,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然而这一规律在今年2月却发生了逆转,一方面是美元指数强势维持在80点以上的高位;另一方面原油、黄金、伦铜等大宗商品则出现了较大涨幅。从2月5日至2月24日,美元最高涨幅为1.35%,而路透社CRB指数上涨了6.2%,原油、伦铜的涨幅都在10%以上,黄金涨幅也在4%以上。
这一现象似乎表明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出现了“脱钩”。但实际上,美元反弹是美国经济复苏表现好于欧洲和日本、欧洲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凸显、套息交易平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则是由于受到了世界经济复苏预期的正面刺激,特别是2月各国相继公布的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大部分好于预期,使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基本面因素改善的预期增强。
此外,从根本上讲,美元指数是以全球各主要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结算量为基础,以加权的方式计算出美元的整体强弱程度,其最终还是反映到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兑换的强弱上。在美元指数构成的一揽子货币上,欧元是权重最重(57.6%)的一个,美元兑欧元的走势自然也成为美元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自去年底以来,欧元区的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相继爆出主权债务危机,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导致欧元暴跌,短短的两个月欧元兑美元汇率就由1.44跌至1.36。欧元大跌,必然会导致美元指数大幅上升;反过来说,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与美元指数上升是同步的,在2月份也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发生了“逆转”。但是,如果我们以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关系比较密切的澳元来衡量美元汇率的变化,会明显地发现其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几乎完全同步,说明美元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负相关关系并未发生明显逆转。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由于美国经济回升态势尚未稳固,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信贷市场还未完全恢复,通胀压力并不明显,美联储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与此同时,美国医疗改革及经济刺激计划延续,也将继续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发行货币来筹集资金。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美元长期还将继续缓慢、有序地贬值,直至经济实质性复苏。尽管欧元由于其自身的原因不断贬值,迫使美元被动升值,但这实际上并不符合美国和欧洲的长期利益,一旦双方找到一个一致且有效的解决办法(可能迫使人民币升值)后,美元将继续走软,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
2009年第二季度,大宗商品价格率先走出衰退阴影,在犹豫和观望中走出了凌厉上行之势。代表一揽子商品的RJ/CRB指数由年初低点200点附近,一路上涨至年底的283点,全年涨幅超过40%。主要商品期货价格也是节节高攀,国际铜价从3000美元/吨下方,涨至7400美元/吨的年内新高;国际油价从最低约32美元/桶,回升至80美元/桶左右;国际金价更是在年底创历史新高(1216美元/盎司);农产品方面,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由年初800美分/蒲式耳,涨至1100美分/蒲式耳。短短的半年时间,大宗商品价格扭转乾坤,纷纷回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进入2010年后,大宗商品价格继续攀升,但好景不长,仅几个交易日后就掉头直下,甚至连续暴跌,CRB指数由1月6日的最高点(294点)大幅下挫至2月5日的最低点(259点),一个月跌幅高达12%。具体来看,伦敦铜价从最高的7665美元/吨跌至6285美元/吨,跌幅达18%;国际油价从最高的83美元/桶跌至72美元/桶,跌幅达13%;国际金价从最高的1150美元/盎司跌至最低的1061美元/盎司,跌幅近8%;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由最高的1050美分/蒲式耳跌至最低的915美分/蒲式耳,跌幅近13%。在人们认为始于2009年的价格反弹即将结束之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又出乎意料地开始了新一轮反弹,CRB指数由2月5日的最低点一举升至3月初的277点,伦敦铜价从最低点回升至7550美元/吨,国际油价回升至82美元/桶,国际金价回升至1139美元,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大豆回升至961美分/蒲式耳。
在新年开局的3个月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跌宕起伏,充分说明当前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二、2010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走势将加剧
经济基本面、流动性、美元走势以及地缘政治是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主要因素,2009年虽然经济基本面并不支持,但在经济回升预期、流动性充裕以及美元持续贬值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先于世界经济触底回升并强劲反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因素还将继续作用下去,但是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去年的新变化,不可避免地会改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预期。
(一)全球经济基本面因素是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的决定性因素
总体来看,2010年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好于预期,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机构在内的主要国际机构,对今年的世界经济形势预测也比先前更乐观。联合国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会由负转正,实现2.4%的温和增长;IMF则认为,今年世界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1%;而OECD则预计世界经济将增长3.4%。世界经济的恢复性增长,以及新兴市场国家庞大的经济刺激计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将对国际大宗商品继续保持旺盛的需求,从而促使其价格继续稳步上升。
在看到复苏的同时,还要注意到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并未确立,增长前景还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但经济复苏的基础仍很脆弱,特别是失业率居高不下,全球贫困人口明显增多。各大国际组织和研究机构一致认为,全球劳动力市场前景不佳,失业率还将继续攀升。而且,金融危机对金融体系的冲击仍未完全消失,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原有的过度负债消费模式受到巨大冲击,面临深度调整,私人消费依然疲软,企业投资意愿持续低迷,世界经济增长的势头在下半年很可能会后劲不足。尽管新兴市场国家迅速恢复增长,但如果缺少了以三大经济体为首的发达国家的增长活力,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的局势就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样的基本面并不支持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大幅走高,更多的会是加剧其震荡。
(二)尽管流动性依然充裕,但政策退出预期将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升造成压力
2009年,国际商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受到投机资金的推动,这与宽松的货币环境和世界各国向市场注入了充裕的流动性有密切的关系。流动性的本质是追逐最大收益,而在世界经济复苏预期存在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全球流动性的指向只能有三个: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相比而言,由于国际大宗商品兼具商品属性(稀缺)和金融属性(投机、避险),更加受到流动性的青睐,从而导致去年价格强劲反弹,部分商品不仅收复了之前下跌的“失地”,甚至再创历史新高。
但进入2010年,在经济刺激政策的带动下,世界主要经济体先后步入了基础薄弱的经济复苏期。尽管多数国家都表示为保证经济持续复苏,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环境,但未来在经济复苏得到巩固之后,各国终将面临扩张性政策退出的选择。而未来一旦各国货币政策发生改变,资金的流动性开始收紧,也就意味着促使商品价格上涨的力量将会减弱。
在本轮经济危机中,金砖四国表现良好,在全球率先复苏。但金砖四国经济内部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通货膨胀,印度和俄罗斯最为明显,中国也出现了成本推动型通胀趋势。为抑制通胀预期,收回流动性,各国已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措施: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相继加息,中国和巴西等国提高了存款准备金率,美国也已提高再贴现利率,为政策退出进行一些试探,在一定程度上对商品价格进一步上涨造成了压力。
更进一步,无论政策大规模退出所造成的流动性趋紧的事实是否会在今年发生,这种行动的预期都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会给市场和投资人的心理蒙上一层阴影,正如对经济复苏的预期推动了去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一样,对于政策退出的预期同样也会对商品价格上升造成压力。
(三)美元长期走软,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高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都是以美元标价,因而美元涨跌也是决定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一般情况下,美元上涨,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下跌;美元下跌,大宗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然而这一规律在今年2月却发生了逆转,一方面是美元指数强势维持在80点以上的高位;另一方面原油、黄金、伦铜等大宗商品则出现了较大涨幅。从2月5日至2月24日,美元最高涨幅为1.35%,而路透社CRB指数上涨了6.2%,原油、伦铜的涨幅都在10%以上,黄金涨幅也在4%以上。
这一现象似乎表明美元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出现了“脱钩”。但实际上,美元反弹是美国经济复苏表现好于欧洲和日本、欧洲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凸显、套息交易平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国际商品价格大幅上扬则是由于受到了世界经济复苏预期的正面刺激,特别是2月各国相继公布的去年四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大部分好于预期,使人们对商品需求的基本面因素改善的预期增强。
此外,从根本上讲,美元指数是以全球各主要国家与美国之间的贸易结算量为基础,以加权的方式计算出美元的整体强弱程度,其最终还是反映到美国与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兑换的强弱上。在美元指数构成的一揽子货币上,欧元是权重最重(57.6%)的一个,美元兑欧元的走势自然也成为美元指数的重要影响因素。而自去年底以来,欧元区的希腊、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相继爆出主权债务危机,投资者纷纷抛售欧元区资产,导致欧元暴跌,短短的两个月欧元兑美元汇率就由1.44跌至1.36。欧元大跌,必然会导致美元指数大幅上升;反过来说,欧元兑美元汇率下跌与美元指数上升是同步的,在2月份也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发生了“逆转”。但是,如果我们以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关系比较密切的澳元来衡量美元汇率的变化,会明显地发现其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变化几乎完全同步,说明美元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负相关关系并未发生明显逆转。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由于美国经济回升态势尚未稳固,失业率居高不下,金融信贷市场还未完全恢复,通胀压力并不明显,美联储还将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低利率政策不变。与此同时,美国医疗改革及经济刺激计划延续,也将继续造成巨大的财政赤字压力,这些都需要通过发行货币来筹集资金。这两个因素决定了美元长期还将继续缓慢、有序地贬值,直至经济实质性复苏。尽管欧元由于其自身的原因不断贬值,迫使美元被动升值,但这实际上并不符合美国和欧洲的长期利益,一旦双方找到一个一致且有效的解决办法(可能迫使人民币升值)后,美元将继续走软,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走高。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