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百度上输入“博客”两个字,能够显示的网页有“100,000,000”个之多,而在谷歌,这个数字达到了“110,000,000”个,就算这里面有很多重复的资讯,但哪怕是去掉一半,这两个数字也是极为可观的,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07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已达7282万个,博客作者人数达4700万,平均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可以看出,博客在我们的生活中多么受欢迎。
如此众多的网民热衷于写博客,其中魅力究竟何在?调查数据显示,在博客涉及的主要内容方面,47%的博客主要内容为博客作者的心灵独白或心情记录。其次为个人生活记叙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大部分博客主要为博客作者记录自身生活状况,进行自我展示,博客的自媒体属性愈发明显。
阅读博客的动机中,主要为消遣、娱乐,报告反映这一数据占到43%的比例,这从很多体育、娱乐明星博客居高不下的人气能够印证。
博客从何而降?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
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Blogger即指撰写Blog的人。Blogger在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为“博客”一词,而撰写Blog这种行为,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博客”。Blog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而作为Blog的内容,它可以是你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的个人看法,或者你对一日三餐、服饰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的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简言之,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起初,写手们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博客网站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博客发表和张贴文章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从形式上看,Blog网站平淡无奇,属于最简单、最朴素的网站。而博客的力量就在于简单!任何一个普通网民,都可以登录到某个博客网站,动手注册一个自己的Blog网页,体验成为一名博客的感觉。整个过程只需要5分钟,远比注册邮件要简便。无需自己申请域名,无需寻找托管空间,无需自己建设网站,更无需自己维护,就可以用很“傻瓜”的Blog软件,即时发表,其方式和产量可以不亚于职业的专栏作家。也难怪有人说:“有了Blog,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专栏作家。”
名人纷纷扛起“圈地”大旗
博客的爆炸式发展却是在2005年9月新浪网站推出名人博客之后。同年,国内各门户网站也都陆续加入博客阵营,博客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名人博客作为新浪博客的一个重要特色,受到了名人和网友的支持和欢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客刚刚出现时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已经开始渐渐退去,人们对博客的认识更加理性化。不少网民发现,已经有一些人开始认识到博客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干脆关闭了博客。而其中,一些名人博客的关闭更加引人注目。
很多人最初接触博客,是从浏览名人博客开始的,现在想要考究第一个开通个人博客的明星,并不容易,但是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近几年最火的名人博客非徐静蕾莫属。从开通那日起,仅112天她的博客便冲破1000万点击量大关,徐静蕾由此成为了中国名人博客第一人,她甚至登上了《时代》周刊,徐静蕾也趁着博客大火的机会,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博客文章集录《老徐的博客》,这本书的质量如何,我们暂不评说,单单就说徐静蕾博客为新浪博客频道所做出的巨大推动作用,从另一个侧面就显示了明星的力量。
所谓的名人博客,并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明星,这其中还包括了著名作家池莉、白烨等人,商界名人潘石屹、牛根生,更包括了北师大于丹等教育界名人,还有一些文坛“刺头”,比如韩寒也开了博客。一时间,网上的“博客们”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热闹景象,这其中不乏几次惹得全社会都瞠目的“骂战”,孰是孰非到底也没有一个结果,但是我们都看到了那“蹭蹭蹭”往上窜的点击率。点击率,成了衡量名人人气的“标杆”。
但是,这种“百家争鸣”的情况并没有热闹多久,不久就不断传出高晓松、池莉等名人纷纷“息博”退场的消息,加上传言新浪博客的顶梁柱徐静蕾搬家至“鲜花村”暗有另起炉灶之意,2005年“博客元年”之后的2006年又成了名人的“息博年”。
2006年7月,作家池莉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在关闭博客之前给我读者的信》,宣布关闭博客。池莉称自己想把博客当作个人平台是一个天真的错误,几个月过去了,发现博客并非如自己所愿,于是决定关闭。池莉并不是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自当初沸沸扬扬的“韩寒与白烨”之争后,因为无法面对网络对自己的恶语攻击,2006年3月,文学评论家白烨关闭了他的博客。随后,高晓松也因为参与了“韩白”事件,受到“寒迷”的攻击,最后关掉了博客。而有些名人博客即使没有关闭,但更新频率已降低了很多,处于“缓博”的状态;也有的因不堪博客的喧嚣而不允许读者发表评论,如社会学家李银河的博客,这其实也是缘于对博客某些方面的不满,是对博客功能的一种限制和修正。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曾担任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的阿忆的博客, 2006年3月16日贴出第一篇文章以来人气一直很高,但是到了2007年1月25日,阿忆却在博客贴出最后的通告《今起,本博关闭,大家去别处玩吧》,宣布关闭博客。在通告中,阿忆说:“这个博客在关闭之前,曾经一尘不染,因为有主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里只有赞誉、陈述、思想的交换、正宗的批评,而决无任何谩骂、变态批判、色情广告可以留存,为了让它继续保持纯洁,恕关闭评论和留言,只为它是阳光和净土。”随后不久,艺术家陈丹青在自己的点击量已经超过200万的博客上贴出了《收摊的话》,宣布关闭博客。在《收摊的话》中,陈丹青诚恳告诫年轻人:“学问的事情,艺术的事情,假如靠博客这么写写看看便能出花样,哪有这么便宜的事。”“网络、博客近年火,实在是大家无聊。顶好的去处,还是书店。”
名人博客关闭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人觉得博客算不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有些人怕说错话“惹”来官司,还有的人忙于学术活动,总之原因不一而足。而在现阶段,博客空间里的文章也好、评论留言也罢,因其随意性和匿名性,还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其内容的真实性、语言的规范性得不到保障,部分博客评论中污言秽语、匿名谩骂不断,有的还夹杂着虚假不良信息和色情广告发布,这些都成了令博主头疼的问题。
作家陈村批评说:“我是非常反感粗俗的网络语言的,这对我们的汉语环境是一种污染,对中文是一种亵渎,还会把正经讨论的问题演变成为泼妇骂街,无法形成论争焦点。”老作家陆天明也极度愤慨地抱怨:“这哪里还是个正经讨论问题的环境?搞得像是公共厕所,臭不可闻。”社会学家李银河这样解释关闭博客留言功能的缘由:“我这儿不是公共厕所,不能让他们随地大小便。”
这些名人纷纷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而在此后的几年,韩寒作为“80”后的典型代表,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鸣金收兵,成为少数几位仍然活跃在博客第一线的明星。他通过与不同的“名人”进行内容不一的“口水仗”,把自己的博客经营得红红火火,这在日渐消沉的名人博客圈子里显得尤为惹眼;而另一位“80”后作家郭敬明曾经也紧紧地咬在韩和徐之后,点击率同样高居不下,但是自2007年起,他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出版人的位置上,他的博客至此开始“长草”,几个月更新一次的速度,并且多为其出版的《最小说》宣传作势,使很多人迅速地淡忘了他,也使得他的博客中逐步远离了最初唠叨生活琐事的风格。
草根博客乘势“圈地”
名人博客关闭只是博客世界的一个侧面,可以想象,有众多的“草根博客”无声无息地开了,在经过一番试探、耕耘之后,又无声无息地关了。一度使人兴奋无比的博客慢慢褪去了过度的光彩,正逐渐回归其本来的面貌。
通过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的博客专栏,除了一排排被分门别类排列的明星博客,占据更多位置的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草根博客,也就是指由普通人开通的个人空间,无论他们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他们大都有一些专业性特长,比如心理咨询、文化历史知识丰富、厨房能手……博客的内容也是千奇百怪,有流水账一样记录日常生活、评说城市现象的,有充当知心姐姐为博友们提供心理问题解答的,还有教你做饭收拾家的、如何饲养宠物的,更有教你炒股、购买基金的……总之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好多人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和自己一样困惑的人,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无比的亲近感。于是游客给博主留言,博主回访,一来二去,大家便慢慢地开始熟识,有着共同话题的人们就结成了一个个主题各异的博客圈子,虚拟世界以一种新的方式成就了“广交天下有识之士”的社交职能。
草根博主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以一种平常的、普通人的角度,在网络地盘里辛勤耕耘,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心灵世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草根名博”虽然在点击率上比名人略逊一筹,但比起名人博客评论栏中50%言之无物的吹捧和50%的“骂娘”之外,这里留言和评论反而更像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人悄悄地离开,也总有人静静地进来,草根博客不同于名人博客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和热点话题,反而更突显了网络的自由。
“圈地”还能走多远
博客刚兴起时,不少人将之看作“普通人发出自由声音的土壤”。名人博客会自然地聚拢人气,提高点击率。但对大多数博客来说,他们并不在乎点击率的高低,只是想要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因此,博客被看成是“半私密半公开的”“草根的”“自由随性的”,而不是高调功利的。
博客的实质是“网络日记”,每天都有很多人加进来,同时又有很多人会离开。名人博客的开通,为普通人打开了一个近距离接触明星的通道。明星有意无意地“暴露”自己的行踪,描述自己的生活琐事,展示了往日印象中名人生活的神秘感,这就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密,有了很强的亲近感。博客同时还是一件很私人、很自由的事,就像写日记,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匿名也好,笔名也罢,没有专业技能很多真实信息都无从考证,这在一个方面暴露了博客在管理整顿上的难度。这也就使得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一系列官司数量急剧上升,特别是现在正红的“人肉搜索”。数量众多的网友可以仅仅依靠你在博客中提到的一个城市、甚至是照片中的某一建筑物,就组织起庞大的“人肉”搜索网络,不但能查出来你家住哪儿、工作是什么,甚至连身份证号码、家人的基本信息也能被完全曝光。但这种涉嫌侵犯隐私的行为,却因为参与人数众多、每人都是只字片语、基本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等原因而无从查处,并且在法律执行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盲点。被“搜索”出来的人,却只能无奈地选择关闭博客,远离网络。
通过名人纷纷关闭博客,进而由博客众多引起的一连串问题,我们有必要反思,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一,应该对博客中频繁出现的造谣、谩骂和不良信息进行清理。很多人离开正是因为受到了不明不白的人身攻击,却又缺乏有效的维权方式,正所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无奈之下,也只能一走了之。但是在现阶段,网络自由远远大于对网络的监管。大部分的门户网站对所注册的会员并不需要核实其真实身份,这使得在出现纠纷问题时,维权就变得既费时又费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网络运营商应加大对其注册会员的核查,并加大对不良信息、色情广告的筛除功能,还要通过文章内容管理、评论留言栏目的垃圾信息过滤来达到净化清理的效果。据了解,信息产业部也正在积极筹划加强对博客的管理,如委托有关部门开展了“博客实名制”的研究。
其次,博客要想吸引更多的网友加入进来,其内容应该更加丰富,而不仅仅局限于“生活日志”。对于博主们来说,通常会面临这样的境遇,就是自己的日记并没有人浏览。当然,也有一些博客日记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但总的来说,一个庞大数量的博客群体在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读者却寥寥无几。据一家机构的调查表明,只有4%的网络用户有阅读博客日记的习惯。如果把博客日记比作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的话,很多的博客,都只是在自言自语而已。尽管有的网友对别人的私生活抱有这样那样的好奇心,但是,如果每天都停留在名人去哪儿吃饭、到哪儿喝酒的水平上,再有名的博客也会使人失去兴趣,而一个没有人气的“博”,很快便会枯萎下去。只有常写常新,有新的创意、新的角度,才能维持博客的生命。
2005年至2006年是中国博客写作时代的第一次高峰,到了2008年,这一轮全民的博客写作高峰已经渐渐过去,但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继续增长,博客用户依然在不断增长,博客正逐步走进一个更加理性和规范的阶段。我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世界中成熟并理智起来,博客环境一定会不断改善,博客的功能会更加多元化,终有一天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人网上精神家园。
如此众多的网民热衷于写博客,其中魅力究竟何在?调查数据显示,在博客涉及的主要内容方面,47%的博客主要内容为博客作者的心灵独白或心情记录。其次为个人生活记叙和兴趣爱好。也就是说,大部分博客主要为博客作者记录自身生活状况,进行自我展示,博客的自媒体属性愈发明显。
阅读博客的动机中,主要为消遣、娱乐,报告反映这一数据占到43%的比例,这从很多体育、娱乐明星博客居高不下的人气能够印证。
博客从何而降?
“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
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
Blogger即指撰写Blog的人。Blogger在很多时候也被翻译成为“博客”一词,而撰写Blog这种行为,有时候也被翻译成“博客”。Blog是一个网页,通常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构成,这些帖子一般是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的。而作为Blog的内容,它可以是你纯粹个人的想法和心得,包括你对时事新闻、国家大事的个人看法,或者你对一日三餐、服饰打扮的精心料理等,也可以是在基于某一主题的情况下或是在某一共同领域内由一群人集体创作的内容。简言之,Blog就是以网络作为载体,简易迅速便捷地发布自己的心得,及时有效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再集丰富多彩的个性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始于1998年,但到了2000年才真正开始流行。起初,写手们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来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博客网站快速扩张,它的目的与最初已相去甚远。目前网络上数以千计的博客发表和张贴文章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从形式上看,Blog网站平淡无奇,属于最简单、最朴素的网站。而博客的力量就在于简单!任何一个普通网民,都可以登录到某个博客网站,动手注册一个自己的Blog网页,体验成为一名博客的感觉。整个过程只需要5分钟,远比注册邮件要简便。无需自己申请域名,无需寻找托管空间,无需自己建设网站,更无需自己维护,就可以用很“傻瓜”的Blog软件,即时发表,其方式和产量可以不亚于职业的专栏作家。也难怪有人说:“有了Blog,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专栏作家。”
名人纷纷扛起“圈地”大旗
博客的爆炸式发展却是在2005年9月新浪网站推出名人博客之后。同年,国内各门户网站也都陆续加入博客阵营,博客开始进入春秋战国时代。名人博客作为新浪博客的一个重要特色,受到了名人和网友的支持和欢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博客刚刚出现时带给人们的新鲜感已经开始渐渐退去,人们对博客的认识更加理性化。不少网民发现,已经有一些人开始认识到博客并不适合自己,于是干脆关闭了博客。而其中,一些名人博客的关闭更加引人注目。
很多人最初接触博客,是从浏览名人博客开始的,现在想要考究第一个开通个人博客的明星,并不容易,但是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近几年最火的名人博客非徐静蕾莫属。从开通那日起,仅112天她的博客便冲破1000万点击量大关,徐静蕾由此成为了中国名人博客第一人,她甚至登上了《时代》周刊,徐静蕾也趁着博客大火的机会,顺势推出了自己的博客文章集录《老徐的博客》,这本书的质量如何,我们暂不评说,单单就说徐静蕾博客为新浪博客频道所做出的巨大推动作用,从另一个侧面就显示了明星的力量。
所谓的名人博客,并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明星,这其中还包括了著名作家池莉、白烨等人,商界名人潘石屹、牛根生,更包括了北师大于丹等教育界名人,还有一些文坛“刺头”,比如韩寒也开了博客。一时间,网上的“博客们”呈现出一种诡异的热闹景象,这其中不乏几次惹得全社会都瞠目的“骂战”,孰是孰非到底也没有一个结果,但是我们都看到了那“蹭蹭蹭”往上窜的点击率。点击率,成了衡量名人人气的“标杆”。
但是,这种“百家争鸣”的情况并没有热闹多久,不久就不断传出高晓松、池莉等名人纷纷“息博”退场的消息,加上传言新浪博客的顶梁柱徐静蕾搬家至“鲜花村”暗有另起炉灶之意,2005年“博客元年”之后的2006年又成了名人的“息博年”。
2006年7月,作家池莉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在关闭博客之前给我读者的信》,宣布关闭博客。池莉称自己想把博客当作个人平台是一个天真的错误,几个月过去了,发现博客并非如自己所愿,于是决定关闭。池莉并不是第一个关闭博客的名人。自当初沸沸扬扬的“韩寒与白烨”之争后,因为无法面对网络对自己的恶语攻击,2006年3月,文学评论家白烨关闭了他的博客。随后,高晓松也因为参与了“韩白”事件,受到“寒迷”的攻击,最后关掉了博客。而有些名人博客即使没有关闭,但更新频率已降低了很多,处于“缓博”的状态;也有的因不堪博客的喧嚣而不允许读者发表评论,如社会学家李银河的博客,这其实也是缘于对博客某些方面的不满,是对博客功能的一种限制和修正。
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曾担任央视《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的阿忆的博客, 2006年3月16日贴出第一篇文章以来人气一直很高,但是到了2007年1月25日,阿忆却在博客贴出最后的通告《今起,本博关闭,大家去别处玩吧》,宣布关闭博客。在通告中,阿忆说:“这个博客在关闭之前,曾经一尘不染,因为有主人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里只有赞誉、陈述、思想的交换、正宗的批评,而决无任何谩骂、变态批判、色情广告可以留存,为了让它继续保持纯洁,恕关闭评论和留言,只为它是阳光和净土。”随后不久,艺术家陈丹青在自己的点击量已经超过200万的博客上贴出了《收摊的话》,宣布关闭博客。在《收摊的话》中,陈丹青诚恳告诫年轻人:“学问的事情,艺术的事情,假如靠博客这么写写看看便能出花样,哪有这么便宜的事。”“网络、博客近年火,实在是大家无聊。顶好的去处,还是书店。”
名人博客关闭的原因各不相同,有些人觉得博客算不得是真正的文学作品,有些人怕说错话“惹”来官司,还有的人忙于学术活动,总之原因不一而足。而在现阶段,博客空间里的文章也好、评论留言也罢,因其随意性和匿名性,还缺少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其内容的真实性、语言的规范性得不到保障,部分博客评论中污言秽语、匿名谩骂不断,有的还夹杂着虚假不良信息和色情广告发布,这些都成了令博主头疼的问题。
作家陈村批评说:“我是非常反感粗俗的网络语言的,这对我们的汉语环境是一种污染,对中文是一种亵渎,还会把正经讨论的问题演变成为泼妇骂街,无法形成论争焦点。”老作家陆天明也极度愤慨地抱怨:“这哪里还是个正经讨论问题的环境?搞得像是公共厕所,臭不可闻。”社会学家李银河这样解释关闭博客留言功能的缘由:“我这儿不是公共厕所,不能让他们随地大小便。”
这些名人纷纷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而在此后的几年,韩寒作为“80”后的典型代表,并没有就此偃旗息鼓,鸣金收兵,成为少数几位仍然活跃在博客第一线的明星。他通过与不同的“名人”进行内容不一的“口水仗”,把自己的博客经营得红红火火,这在日渐消沉的名人博客圈子里显得尤为惹眼;而另一位“80”后作家郭敬明曾经也紧紧地咬在韩和徐之后,点击率同样高居不下,但是自2007年起,他将自己的重心放在了出版人的位置上,他的博客至此开始“长草”,几个月更新一次的速度,并且多为其出版的《最小说》宣传作势,使很多人迅速地淡忘了他,也使得他的博客中逐步远离了最初唠叨生活琐事的风格。
草根博客乘势“圈地”
名人博客关闭只是博客世界的一个侧面,可以想象,有众多的“草根博客”无声无息地开了,在经过一番试探、耕耘之后,又无声无息地关了。一度使人兴奋无比的博客慢慢褪去了过度的光彩,正逐渐回归其本来的面貌。
通过浏览各大门户网站的博客专栏,除了一排排被分门别类排列的明星博客,占据更多位置的大部分还是所谓的草根博客,也就是指由普通人开通的个人空间,无论他们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他们大都有一些专业性特长,比如心理咨询、文化历史知识丰富、厨房能手……博客的内容也是千奇百怪,有流水账一样记录日常生活、评说城市现象的,有充当知心姐姐为博友们提供心理问题解答的,还有教你做饭收拾家的、如何饲养宠物的,更有教你炒股、购买基金的……总之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好多人从这些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曾经、或正在经历着和自己一样困惑的人,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无比的亲近感。于是游客给博主留言,博主回访,一来二去,大家便慢慢地开始熟识,有着共同话题的人们就结成了一个个主题各异的博客圈子,虚拟世界以一种新的方式成就了“广交天下有识之士”的社交职能。
草根博主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世界,以一种平常的、普通人的角度,在网络地盘里辛勤耕耘,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心灵世界,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草根名博”虽然在点击率上比名人略逊一筹,但比起名人博客评论栏中50%言之无物的吹捧和50%的“骂娘”之外,这里留言和评论反而更像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有人悄悄地离开,也总有人静静地进来,草根博客不同于名人博客所带来的轰动效应和热点话题,反而更突显了网络的自由。
“圈地”还能走多远
博客刚兴起时,不少人将之看作“普通人发出自由声音的土壤”。名人博客会自然地聚拢人气,提高点击率。但对大多数博客来说,他们并不在乎点击率的高低,只是想要展现个人的思想观点。因此,博客被看成是“半私密半公开的”“草根的”“自由随性的”,而不是高调功利的。
博客的实质是“网络日记”,每天都有很多人加进来,同时又有很多人会离开。名人博客的开通,为普通人打开了一个近距离接触明星的通道。明星有意无意地“暴露”自己的行踪,描述自己的生活琐事,展示了往日印象中名人生活的神秘感,这就使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密,有了很强的亲近感。博客同时还是一件很私人、很自由的事,就像写日记,想写什么写什么,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匿名也好,笔名也罢,没有专业技能很多真实信息都无从考证,这在一个方面暴露了博客在管理整顿上的难度。这也就使得近年来由于网络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一系列官司数量急剧上升,特别是现在正红的“人肉搜索”。数量众多的网友可以仅仅依靠你在博客中提到的一个城市、甚至是照片中的某一建筑物,就组织起庞大的“人肉”搜索网络,不但能查出来你家住哪儿、工作是什么,甚至连身份证号码、家人的基本信息也能被完全曝光。但这种涉嫌侵犯隐私的行为,却因为参与人数众多、每人都是只字片语、基本通过网络获得信息等原因而无从查处,并且在法律执行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盲点。被“搜索”出来的人,却只能无奈地选择关闭博客,远离网络。
通过名人纷纷关闭博客,进而由博客众多引起的一连串问题,我们有必要反思,并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一,应该对博客中频繁出现的造谣、谩骂和不良信息进行清理。很多人离开正是因为受到了不明不白的人身攻击,却又缺乏有效的维权方式,正所谓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无奈之下,也只能一走了之。但是在现阶段,网络自由远远大于对网络的监管。大部分的门户网站对所注册的会员并不需要核实其真实身份,这使得在出现纠纷问题时,维权就变得既费时又费力。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网络运营商应加大对其注册会员的核查,并加大对不良信息、色情广告的筛除功能,还要通过文章内容管理、评论留言栏目的垃圾信息过滤来达到净化清理的效果。据了解,信息产业部也正在积极筹划加强对博客的管理,如委托有关部门开展了“博客实名制”的研究。
其次,博客要想吸引更多的网友加入进来,其内容应该更加丰富,而不仅仅局限于“生活日志”。对于博主们来说,通常会面临这样的境遇,就是自己的日记并没有人浏览。当然,也有一些博客日记拥有成千上万的读者,但总的来说,一个庞大数量的博客群体在不断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读者却寥寥无几。据一家机构的调查表明,只有4%的网络用户有阅读博客日记的习惯。如果把博客日记比作是作者与读者间的对话的话,很多的博客,都只是在自言自语而已。尽管有的网友对别人的私生活抱有这样那样的好奇心,但是,如果每天都停留在名人去哪儿吃饭、到哪儿喝酒的水平上,再有名的博客也会使人失去兴趣,而一个没有人气的“博”,很快便会枯萎下去。只有常写常新,有新的创意、新的角度,才能维持博客的生命。
2005年至2006年是中国博客写作时代的第一次高峰,到了2008年,这一轮全民的博客写作高峰已经渐渐过去,但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的继续增长,博客用户依然在不断增长,博客正逐步走进一个更加理性和规范的阶段。我相信,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也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世界中成熟并理智起来,博客环境一定会不断改善,博客的功能会更加多元化,终有一天会成为名副其实的个人网上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