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胶片的“别离”与默片时代“末日”的重现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_vis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艺术家》以其独特的“默片”风格,是对电影默片时代终结的再现与重新阐释。《艺术家》的成功不仅仅得意于对胶片的重新阐释,还得意于电影在胶片时代终结和数字电影时代到来的夹缝中生存的智慧和尴尬。伴随着时代前进的一系列科技“革命”,不可抗阻的数字时代更让受众明白,无论借助的载体是什么,电影的内涵和意义始终是最重要的。
  [关键词] 默片 制片人 声音 明星 戏剧冲突
  电影《艺术家》于2012年12月28日等中国大陆上映,这部极具了好莱坞风格的“默片”,重新带领受众进入了“默片”时代的残枝末节,在当下伴随着以柯达公司申请保护后预示着胶片时代即将“终结”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艺术家》的上映是具有现实意义的,这也必将让电影行业内引发大量的关注与思考。犹如电影里:让·杜雅尔丹饰演乔治·伦瓦丁的默片巨星不相信默片会让位于贝热尼丝·贝乔饰演芭比·米勒为代表的有声电影一样。极具鲜明的对比和叙事,为日后的“共同登台”打造一个大团圆结局。
  其实《艺术家》这部电影给予受众讲述了一个简单而不简洁的故事:一个大牌不相信有声电影会代替“默片”,以至于穷困潦倒。而相反,一个“草根”女演员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融入进了时代的镜像。最后呈现了一个团园的结局,这是好莱坞经久不衰的叙事模式。
  至此,就电影《艺术家》所主要囊括的关键词进行一个解读,权当对于电影的一个“末日”的胶片时代对电影历史的简单梳理式的回顾,亦或是对好莱坞意识形态的再次证明:好莱坞今天的叙事风格得意于“默片”时代所树立的历史底蕴。
  一、“默片”坚守与“声音”潮流
  从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一家地下咖啡馆放映电影到2012年12月28日《艺术家》在中国大陆上映,这似乎单单只是一个放映日期的一个简单的巧合,而恰恰是这一巧合,更值得去追忆那段电影默片时代。《水浇园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都是电影默片经典的有利证明。默片时代经验了近30多年的时间段。《艺术家》正好选取了默片时代行将终结的1927年和有声电影开端的这一过渡时点,很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电影早期的配音也是在放映过程中乐队的参与,而电影《艺术家》都娓娓道来。“酒杯开始有声音”,“小狗也开始会叫”,“一片羽毛半空中掉在地上,却犹如惊雷炸响”,“三三二二的跳舞女郎开始笑出了声音”。一切都预示着声音到来的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影片的声音具有表现力,通过声音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心理状态、处境等因素,从而揭示出主人翁乔治·瓦伦丁“不可改变”的心理情感。当“制片人”开始和乔治·伦瓦丁说到“已经过时”之后,乔治·伦瓦丁才开始意识到自己真的落伍了。真正让瓦伦丁认识到“声音”重要性的是瓦伦丁去观看由芭比·米勒演的电影。
  声音进入电影,这是标志着一个有声电影时代的开始,好比数字电影代替胶片电影一样,排斥和拒绝只会导致电影中乔治·伦瓦丁的落魄和悲剧,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虽然看似一小小步伐,却预示了着新生力量的不可代替与不可复制。“一片小小的羽毛落在地上,却有惊雷般的声响。”而芭比·米勒为代表的“有声电影”因为喜欢上了乔治·瓦伦丁为坚守的“默片”,芭比·米勒一直都在默默的帮助乔治·伦瓦丁,这也是为他们以后“默片”和“有声电影”合作登台做的铺垫。
  二、大制片厂制度
  制片厂制度代表了默片时代的整个流水线生产的规则性、固定性以及不可抗拒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是最受美国人欢迎的娱乐形式。据统计,在1929年,全美国一共有23000家电影院,大约9500百万美国人定期到电影院观看电影,占当时全美国人口的90-95%。那时,好莱坞的各大电影公司每年生产大约700多部电影作品。”[1]而就算电影进入“有声时代”,制片厂制度还是制片人占据主导地位。大制片厂制度的实质便是制片人制度,而制片人首要的目标便无疑会是电影是一部赚钱的“机器”。
  电影《艺术家》里所呈现的两个主要片段就是一个鲜活的证据。一是乔治·伦瓦丁在看到报纸“金诺公司停止拍无声片,全力投入拍摄有声片”的报道后,赶去制片人办公室后,办公室的“操作者”正在“物色”新演员。制片人告诉乔治·伦瓦丁“你我属于另一个时代。”制片人和乔治的对话结束,为此,以乔治·伦瓦丁为代表默片时代衰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乔治·伦瓦丁不服气亲自操刀花费大量资金拍摄默片,放映院却门可罗雀,而芭比·米勒主演的有声电影却排着队影院满座,自己从此落魄连司机的钱都有一年没有支付。回顾了好莱坞电影:制片人全全代表明星、消费、影院、市场、名望等等。乔治·瓦伦丁也“好奇”观看芭比·米勒的“有声电影”,这本身是叙事的一次探索,是“默片”向“有声”电影倾斜的观望和好奇,也是以乔治·瓦伦丁为代表“默片”的妥协和落伍。
  三、明星制度
  电影讲述了一个制片厂制度下,明星在电影里的重要作用。“好莱坞电影工业尽管几经起伏几经变革,但明星制作为整个工业的核心机能并没有改变,而且发展得越来越完备,越来越系统,其根本原因在于市场需求:只要卖电影,就得有明星。”[2]电影《艺术家》里,直接体现出:一是制片人拿着报纸和乔治·瓦伦丁谈论“‘花边新闻’而导致了电影没能如实宣传”。制片人责怪“视镜舞女”芭比·米勒,乔治留住了芭比·米勒,利用自己的声望想与芭比·米勒一起拍下一部电影,以此“要挟”制片人答应。二是芭比·米勒成为一代女明星之后,要求制片人让乔治·瓦伦丁一同登台的表演。在芭比·米勒的“抗争”之下,制片人也暂时做出了妥协。这是一种看似离经叛道实则好莱坞制片人英明的为商业妥协行为。当大家都惊呆于这样的看似无力行为却是以乔治、芭比·米勒为代表的明星的效应的抗争的体现的时候。一种明星制度与制片厂制度的“抗争”产生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分化与最后以一方为了大势而接受“妥协”为结束。制片人最后“无语”的回答弱化了制片人的暂时为了利益的“妥协”。这一妥协只为利益和票房,本身并不体现明星与制片人之间的矛盾。   四、好莱坞经典叙事
  好莱坞的经典叙事一直持续在电影的整个故事建构过程。无论怎么排斥,这始终都是一段对于好莱坞旧经典的历史回顾,也是对于“默片”时代终结的一次温故。而这样的回顾相伴随的始终是一段经典的叙事安排和策略。两条线性叙事时而交汇时而偏离,但始终为主题叙事服务。以乔治为代表的“默片”明星和以芭比·米勒为代表的“有声电影”明星之间的一种交错并行的叙事。“在经典电影中,叙事的重点指向未来,这就把我们的期待引向悬案的解决。叙事中哪些段落可以省略或压缩均取决于此。如果没有省略或压缩,如果叙事详细表现‘并无戏剧意义的间隔’的话,持续时间便在影片体系中进入前导的位置,并以影片的因果为主导地位而竞争。”[3]而这样的叙事一直都是经典好莱坞风格的最露骨的展现。对于因果关系的双重置换指向了故事发展的对于故事“后发展”的欢乐结局的期待和指向性。这是予以好莱坞梦的一个赤裸的体现,亦或是好莱坞意识的终极关怀的直接流露。“经典好莱坞电影把叙事因果当作影片总体形式中占支配地位的系统,而宁使空间处于从属地位。更明显的是,经典性风格把电影影像的纯地理空间当作叙事的工具。”[4]电影《艺术家》叙述了经典好莱坞时期,但却不限制于简单的使用了好莱坞经典叙事风格来结构影片,而是提醒受众故事发生的时间段可能是好莱坞但叙事不一定非得使用好莱坞经典的叙事风格或者叙事策略。
  纵观好莱坞传统的经典叙事,不难看到一些简洁却不简单的虚构叙事。“传统的虚构叙事要求我们‘悬置我们的怀疑’,将所述故事的‘真实’和叙事者对有关事件的认识看作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注意力被引向故事的世界而不去考虑故事是怎样讲述的和被谁讲述的。”[5]电影《艺术家》在叙事与结构上,主观化对象与客观化人物的展现,呈现一个简单故事层面下,电影时代、人物、故事发展与进步的不可抗拒性。从而让受众放弃对于什么是叙事的理解,而只是关注于故事呈现给受众的电影世界。围绕主人翁的剧情的展开都是叙事的经典性与刻画人物层面的再现过程。这已经不仅仅是传统或者旧好莱坞叙事模式能够简单的回答的。
  戏剧冲突律运行其中,这是好莱坞电影经典叙事的一个层面的再现。围绕戏剧性的冲突来结构故事,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影响了故事戏剧之间紧张的人物关系层面,从而更好的进行叙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利于“扩展”故事层面,但也不至于“降低”故事的发展脉络,有张有弛,有缓有急,有起有落。这样来结构故事,故事的叙事空间自然得到了较好的展现。小人物芭比·米勒从一个名不见经传一步步的向上,在“演员表”中不断上升的名字代表了好莱坞造星过程的强大和“丑小鸭”成为大明星发崎岖不平之路。
  五、欢快的音乐节奏
  音乐节奏的欢快场面是电影《艺术家》没有抛开传统的“默片”之单一的展现画面,而没有音乐结构的再现。欢快而逼人的音乐,加上舞蹈的优美、简洁、利落给予观众的是畅快淋漓的犹如身临其境的体验。抛弃了一般歌舞片的简单歌舞的呈现,只是从音乐的层面来进行舞蹈的构思。芭比·米勒极具完美的舞台展现,芭比·米勒和乔治双人舞的畅快淋漓和完美配合,呈现一种叙事的最终走向一种“和谐”的大团圆结局。紧张戏剧场面,预示着好莱坞电影在戏剧冲突律经久不衰的不二叙事法则,“乔治烧毁电影胶片,自己晕倒,小狗跑去叫警察一出戏”里面穿插的戏剧性是电影中的一个节点。警察不知道小狗的意图何为,而身边的老奶奶却在“责问”,警察不得已跟着狗跑,这样的一个“噱头”不只一处。电影中多次出现乔治·瓦伦丁用有形的“手”比作无形的“枪”来假装“爆头”时,小狗也不约而同的倒下,这是一次“噱头”式的默契配合。乔治·瓦伦丁妻子亦或是情人打算离婚,小狗蹲在餐桌上“埋头”的场景的“噱头”多次出现。“噱头”场面是好莱坞无论严肃电影或者非严肃电影中始终承接的主题与“时时幽默”的体现。
  结语
  电影《艺术家》的上映和获奖得到了受众的肯定,这是胶片为标志的一个电影时代的终结和陨落。以柯达公司为标志的胶片时代的没落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恰恰是这“胶片末日”的到来,“默片”构筑的电影发展的历史和“科技”与“艺术”互相排斥的争议话题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艺术家》的成功不仅仅得意于对胶片的重新阐释,还得意于电影在胶片时代终结和数字电影时代到来的夹缝中生存的智慧和尴尬。伴随着时代前进的一系列科技“革命”,不可抗阻的数字时代更让受众明白,无论借助的载体是什么,电影的内涵和意义始终是最重要的。
  注释
  [1]鲍玉珩;钟大丰;孙志红.好莱坞幕后赚钱的秘密[J].电影评介,2012(11):11.
  [2]邱章红. 形象与资本—好莱坞电影工业明星剖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06):14.
  [3][美]戴·波德维尔 著,陈梅 译.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J].世界电影,.(51—52).
  [4] [美]戴·波德维尔 著,陈梅 译.经典好莱坞电影中的时间和空间[J].世界电影(56—57).
  [5][美]罗伯特·C·艾伦 道格拉斯·戈梅里 著 李迅 译,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社,2010(52-54).
  作者简介
  龙明延(1987年3月—),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 微电影是产生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电影艺术,其短小精悍的形式赢得了大众的喜爱。励志微电影是微电影题材中的一种,以微小的题材传达了当今时代背景下具有审美教育作用的主旋律思想。  [关键词] 励志微电影 小题材 主旋律  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与微小说等的盛行,微电影应运了时代的要求诞生于新媒体环境之下。励志微电影是微电影题材类别中的一种,主要作品如《老男孩》、《田埂上的梦》、《
[摘要] 数字电影不仅从形态上改变了传统电影的一般技术和生产方式,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从叙事结构、观影心理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尤其是数字电影的叙事表现出某种特有的叙事策略和叙事形态。数字电影的出现打破了自理性一统天下以来的书写、阅读的某些方式,摆脱了“直观理性”的可能,创造一个“不存在”的认识对象并让这一对象重新被认识和理解。人最终实现了“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物”,开始了关于人自身的神话时代。  
【作者简介】  刘金晶,女,湖北人,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影视作品研究。  西洋哲学发展至黑格尔已臻大成,自叔本华之后渐而颓靡,至于尼采的呐喊,那也只是衰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此后的整个20世纪,虚无主义、后现代、解构等关键词成了西方观念的基调。影片《云图》就是这样一部包含着反思西方中心主义、经济中心主义和科技中心主义等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  《云图》改编自大卫·米切尔的同名小说
对于电影声音的叙事,通常是依靠语言的语义传达、音响的客观展现、音乐的情绪烘托,让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听到或感受到与之“对应”的声音,从而达到增强画面的真实感、交待和构建故事情节发展的目的。然而这种简单要求“对应”的客观性的声音只完成了最基本的叙事任务,已然无法满足现代观众的听觉需求以及电影创作者的艺术诉求。这促使电影创作者们开始对电影声音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挖掘声音叙事中潜在的隐性力量,对声音进行
[摘要] 零度写作理论是著名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巴特早期的研究成果,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语言的高度重视,提倡一种“中性”、“白色的”写作方式。“零度写作”要求作家在写作活动中不动声色,实现写作的零度介入,学界对此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考察“零度写作”提出的时代语境,讨论这一理论的语用内涵,对于廓清纷争、认识巴特,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零度写作 传统写作 作者 语言    一  著
“壁花”的本义是“桂竹香(属的植物)”,是一种香味馥郁、雅致的花,花朵的颜色有黄色、桔红色和棕色等。桂竹香这种草本植物生命力很强,可以生活在旧墙面、岩石层或矿井面上,所以又得名wallflower,人们用“壁花小姐”来指代在舞会中因性格腼腆、缺少自信而坐在角落无人问津的害羞女孩。久而久之,“壁花”不仅仅指代害羞女孩,变得男女都适用,泛指在社交场合因羞涩或受人冷落而不参加某一活动之人,或者不受投资人
[摘要] 凯恩将人生通过小说展示给读者和观众之时,清醒地意识到传统价值快速转变的社会,凯恩也使用不断变换的立场描述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可否认的是,传统标准和价值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也改变了人的行为,致使两性都因金钱而改变了自己的爱情和婚姻观念,从而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  [关键词] 詹姆斯·凯恩 价值体系 金钱 激情 婚姻  引言  美国犯罪小说的代表作家、黑色小说
【作者简介】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已经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电视广告的成败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而在其中,电视广告的叙事更是直接关系到一个广告片的成败。广告的类型众多,从其中选取日常生活型,作为广告的一种代表,对其的叙事进行分析。  一、电视广告中运用日常生活叙事的必然性(一)日常生活的定义  “国内学者衣俊卿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将含混的概念加以明晰,尝试对日常
[摘要] 自近代以来,中西医之间一直存在着冲突,中医药影视剧中同样将中西医文化冲突作为了展现的重要内容,并展现了中西医之间的融合与和解。  [关键词] 中医药影视剧 中医 西医    近年来,中医药影视剧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展现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中西医之间的纠葛成为近代以来中医药文化不可回避的内容。在众多的中医药影视剧中,展现中西医文化冲突的影视剧主要有3部,《刮痧》、《黄连厚朴》、《
[摘要] 日本是目前世界动漫电影产业的超级大国,有着独特而明显的意象叙事和日本特征:在表现内容上反映现实生活,励志特点较为鲜明;在作品整体风格上强调细腻柔美,着力心理思维描绘,体现其意境;在表现方式上略显夸张,极力突出诡秘神奇,如宫崎骏的《千与千寻》。  [关键词] 《千与千寻》 宫崎骏 意境  宫崎骏是日本动漫界的巨擘,他的代表作《千与千寻》在意象叙事上可谓达到了至高无上的意境表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