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成就语文高效课堂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fall_ho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确实,精彩高效的课堂要用“放手”来成就。
  一、目标引路,有的放矢
  在我们把学习语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放手不等于放任。当语文课堂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就更加要求作为引导者的教师要强化目标意识,要立足学生、立足文本,以任务型目标引领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
  (一)以简驭繁,合理定位
  清晰、可操作的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么学”。
  一次公开课中,一位老师选择了执教《惊弓之鸟》一课。在研读教材后,她将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 学习本课生字,能联系上下文懂得“愈合”“裂开”“直”“大吃一惊”“孤单失群”“惊弓之鸟”等词语的意思。
  2. 能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善于观察思考,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 通过多种方法及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抓住重点词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成语比喻意义。
  4. 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5.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实践后,我们发现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将知识塞给学生,而没有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立足学情,确定适当、适量、有引导性的目标更为关键。于是,在备课组老师的讨论下对教学目标又进行了调整:
  1. 通过集体认读、随机读写、联系语境等手段,理解本课中“孤单失群”“愈合”“裂开”等重点词,比较辨析“直”字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2. 通过填空、比较等手段,了解文章的遣词造句,理清更羸分析思考的思路,具有初步分析推理的意识。
  3. 在反复朗读、辨析中感悟体会更羸的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和准确判断。
  实践表明,这样的目标更有操作性,更易被学生接受。
  (二)分层设立,倡导合作
  在“任务型目标”的设计时,老师必须遵循因人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力求做到层次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求知的满足与成功的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完成六年级综合性学习中撰写调查报告的学习任务时,我先对学生进行了分组,每组中都有一定比例的基础较好、中等生和较差的学生。在任务分工时,由中等生制作调查表,由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实地调查、数据统计,由优等生负责资料的整合、形成报告。在这个过程中,人人都有任务,人人都能完成任务,这样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为他们设定了不同的目标,同学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语文学习充满了生活性、趣味性,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学习着、快乐着。
  二、察言观色,进退有度
  教师要“察言观色”,对课堂细节有选择地进行处理,对学生的反应敏锐地作出判断,才会构成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课堂,才能让语文教学熠熠生辉,迎来“柳岸花明又一村”。
  教学《用心灵去倾听》一课,让学生找出小精灵苏珊富有爱心的语句时:
  生: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一遍地向我解释。
  生:是“一遍遍”,不是“一遍一遍”。
  (全班同学顿时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你们将错就错,读读这改写后的句子。
  (学生反复对比读后,发现读“一遍一遍”比读“一遍遍”语速慢了,更显亲切了。)
  生:老师,当时作者还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苏珊的话也应该说得比较慢,“一遍一遍”更能看出她的耐心。
  生:“一遍一遍”更能突出苏珊是在用心灵去倾听。
  ……
  师:看来,善待错误也能造就美丽,老师看到了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的你们,真了不起!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从而睿智地把握细节,带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共同感受课堂的精彩。
  三、连环设局,曲径通幽
  在教学中,教师不妨给学生“下个套”,让一个个恰到好处的问题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激素”,成为增强学生理解、记忆的“催化剂”。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在描述“我”和妈妈悲痛地接回以身殉职的父亲遗体时,有几句这样的描写:爸爸的嘴微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到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
  师:爸爸的嘴微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为什么?
  (生纷纷举手)
  生:我觉得爸爸呼唤的不可能是“和平”。
  (全班哗然,学生议论纷纷)
  师:那么,你认为爸爸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呢?
  生:我认为爸爸是在呼唤“我”和妈妈的名字。
  (学生纷纷发言,有同学找到了文中写到“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那深情的目光……”)
  师:雷利和你们一样爱自己的爸爸,更了解自己的爸爸,可文章为什么写他只听到“和平”两个字呢?
  师:爸爸从事的是什么工作?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我们每个家庭才能幸福、安康?
  在一个个问题的带动下,学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他们遇到的问题也迎刃而解。
  学生在课堂的突然发问,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表现。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突然的提问,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
  四、未雨绸缪,余音绕梁
  许多老师认为,课堂上解开学生的疑问,力求让学生在结束本堂课后画个句号,这样的教学就是完美的。可他们忘记了“行成于思,思成于惑”的简单事实,忘记了困惑与好奇才是学生特有的财富,才是激发学生不断思考与进步的源泉。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在教完《望庐山瀑布》、《绝句》两首诗后,让学生去收集、背诵描写大自然美好景色的诗句,并组织学生举行古诗朗诵会;教完《五彩池》一文,在学生对“五彩池”有一定的了解后,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池里的石粉是哪儿来的?同时向学生推荐《中国名胜经典》等书,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己弄清其中的奥妙,并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不仅让学生有了思考的起点,有了思考的目标,还可能让他们在思考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实现学习的延伸、认识的升华,让他们的思考永不止步。
  责任编辑 潘孟良
其他文献
制度和人是一个组织成立的前提条件,同样的,组织的发展必须以制度的完善和人的发展作为前提。但制度变迁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类似于“鸡生蛋”与“蛋生鸡”的循环关系。
我国在题库系统建设方面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标准化考试在我国的实施与推广,题库系统建设才被提上考试改革的日程。在卫生考试领域,作为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具
爱是一种教育力量。如果没有爱,任何说服高手都无法开启一颗封闭的心灵;如果没有爱,任何甜言蜜语都无法打动一颗冰冷的心。我从教近二十年,深深体验到:唯有爱,才能点亮心灵的灯盏,收获希望。  一、严中有爱,动情晓理  在教学工作中,我过去有时把严格要求与高压手段等同起来,缺乏亲切感和信任感,结果刺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师生隔阂。老师对学生的爱是对的,但是“严”必须以“爱”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没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与其他人相互探究、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者分享各自的见解与信息,鼓励学习者探究交流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深层理解。如何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提高活动的有效性呢?这种小组合作在我们学校成为“团结共进体”模式,此模式下实行导师负责制,评价采用“一人进步全组得奖,一人后退全组帮助”原则,在此“团结共进体”模式下如何开展物理的高效课堂呢?  一、合理分组  小组各科成绩异质组合:在新的
我国历来倡导师德,历代的教育家提出了诸如为人师表、以身作則、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理念。这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品格特征的体现。教师一方面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学生产生影响,更主要的是通过教师本人的人格特征、言行举止来影响学生。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得做到;要通过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格去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学生。可以说,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学识魅力与人格魅力是师
期刊
在语文学习中,写作文是困扰大多数学生的“顽疾”,他们觉得要写好作文简直就“难于上青天”。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文,觉得写作文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呢?大概很多老师都会有一个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内因是事物发展的关键。当学生爱上写作之后,自然就会乐意去写。可是,知易行难,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开展活动,点燃激情  写作热情来自真诚的回应,当学生经过千辛万苦完成了一篇文章,却只是换来老师的一个分
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能力的制度基础。建立科学、规范、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公司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公司价值与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关键环
在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及动植物生命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禽流感事件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件。但是,禽流感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SPS协议是WTO体系下专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