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塔纳湖中发现了1种寄生于鲤科鱼类:间魮(Labeobarbus intermedius)和Labeobarbus tsanensis体内的许氏绦虫,经形态学鉴定其为亚美尼亚许氏绦虫Khawia armeni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鱼类学科组动物学系,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
:
Supported by the“First Class Fishery Discipline”Program([2018]8)in Shandong Province。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塔纳湖中发现了1种寄生于鲤科鱼类:间魮(Labeobarbus intermedius)和Labeobarbus tsanensis体内的许氏绦虫,经形态学鉴定其为亚美尼亚许氏绦虫Khawia armeniaca(Cholodkovsky,1915)(绦虫纲:鲤蠢目).该绦虫鉴别特征为头节呈半球状,边缘光滑,无皱褶;睾丸分布区域从虫体中部至阴茎囊之前;卵巢前卵黄腺分布于虫体中后部至阴茎囊前部区域,少数排列在阴茎囊之后;子宫起始于阴茎囊后方弯曲环绕直至卵巢后部区域,有少许卵黄腺排列在子宫和卵巢的两侧.此外,K.armeniaca卵巢呈滤泡状或蝴蝶状,雌雄生殖孔分离但彼此距离很近,开口于体表并形成同一生殖腔,且雄性生殖孔位于雌性生殖孔前方.卵巢后卵黄腺数目少于100个,分布于虫体末端,卵黄腺距离卵巢后翼较远,部分样品内卵黄腺接近卵巢后翼.“,”Khawia armeniaca (Cholodkovsky, 1915) (Cestoda: Lytocestidae) is described from cyprinids Labeobarbus intermedius and Labeobarbus tsanensis in Tana Lake in Ethiopia. It is characterised with its afossate scolex in a semi-bulbate shape and a smooth anterior margin. Testes are distributed at the median, with the testicular field reaching the anterior region of cirrus sac. Previtelline follicles are distributed at me-dian and lateral body, extending to anterior or posterior region of the cirrus sac. Uterus is looped between the posterior region of the ovary and the posterior region of the cirrus sac, not reaching the anterior region of the cirrus sac. Few vitelline follicles are present along the uterus margin and few or rare along the ovarian mar-gin. K. armeniaca possesses follicular and butterfly-shaped ovary, with gonopores separated but close to each other, and male gonopore is at the anterior region of the female gonopore, but form a common genital atrium at the surface. Postovarian vitelline follicles are less than 100, touching or far from the posterior ovarian arm.
其他文献
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是高寒草甸常见的毒杂草,被认为是指示一个地区草地植被退化的重要物种,研究其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在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群落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解四川丘陵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和影响因素,于2016—2017年分4个季节对该区域10个中小型水库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演替与水环境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期间10个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9门104属188种,分属于24个功能群;在全年或各季节占优势的功能群,多为喜高营养或喜静水,耐低光、不耐冲刷和高光的类群,包括低光静水类群S1、S2、SN和Y,高营养静水类群TC、X1和X2,高营养低光类群J和C,及具有广适性的LO。其中,全年优势
土壤有机碳作为陆地碳库主体,其分布特征及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系对土壤碳周转过程有重大影响。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结合9个环境和土壤变量,建模分析伊河流域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流域表层土壤有机碳在3.37—38.34 g/kg之间,上、中、下游有机碳分布存在空间差异,其中上游差异最大,下游差异最小。相关分析表明,有机碳与土壤理
湖泊生态系统排放的甲烷(CH_4)大部分来自湖滨湿地,好氧甲烷氧化细菌(methane-oxidizing bacteria, MOB)在减轻CH_4从湖泊系统向大气的排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滨湿地好氧MOB群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楚。采用qPCR、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等方法,分四季对贵州草海湖滨湿地宽敞水域至落干区沉积物中好氧MOB群落组成和数量进行了研究。草海湖滨湿地
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对亚热带红壤区水土流失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结果可为当地森林生态修复和侵蚀模型完善提供科学依据。基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龙门溪小流域森林调查数据和径流小区监测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和环境因素对针叶纯林坡面水土保持功能的影响及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对比中幼龄针叶纯林,补植阔叶树使针阔混交比例为7∶2可减少46%的径流量和76%的泥沙量,生态
地图是直观展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布格局的手段,是确定重要生态保护目标和区域的主要方法。结合制图学理论方法及国家、行业相关制图规范,探讨生态系统服务分布图编制的目标、原则、流程和制图方法。以编制北京市延庆区1∶25万土壤保持服务分布图为例,分析了地理基础确定、地理要素取舍以及土壤保持服务分级等关键制图方法,提出了土壤保持服务分布图的编制规范。研究结果表明,编制的图件能够详尽的展示土壤保持服务的分布特
深层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对陆地生态系统养分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不可或缺,研究青藏高原典型暗针叶林带土壤微生物群落在土壤垂直剖面的变化特征,对深入认识高寒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特征及全球变化影响预测具有重要意义。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态网络分析,研究藏东南色季拉山暗针叶林带表层(0—20 cm)和底层土壤(40—60 cm)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分子生态网络结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深度增加,真菌和细菌的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显著降低。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土
海洋牧场生态安全监管是由政府部门对海洋牧场企业的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治理保护等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保证海洋牧场海域的资源与环境符合生态安全需要,其对实现海洋牧场的环
在破碎化生境中,植物种群的生物学特性直接反映植物对环境的响应特征和适应对策,探讨不同破碎化程度生境中植株的大小、密度、结实率、种子大小、种子质量以及萌发特性等,对深入了解植物在不同生境中的生存和繁殖状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9个斑块化骆驼刺种群的形态特征和繁殖生物学参数进行了连续2年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生境破碎化程度的加剧,骆驼刺的株高、冠幅、密度、结实率、种子大小、种
水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水生态系统修复在区域生态系统修复中起到关键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剧烈人类活动对江河湖库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和干扰,江河湖库污染严重,水生物减少,导致流域水生态服务功能退化甚至丧失;从生态修复科学内涵出发,判断湾区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已处于非生物控制跃迁阈值之下;针对该形势,从工程建设、水环境治理、空间规划和管理机制四个方面,梳理湾区近期开展的与水生态修复相关的水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