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抗大,在培养军事和政治人才中积累了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总结抗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其重视政治教育、因需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方式灵活等特点,对现今高校的形式与政策课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抗大;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
1 抗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抗大从建校开始,就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干部教育的首要原则确定下来。“转变思想”、“通达政治”即政治教育,是抗大培养军事干部的前提条件,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的基本保证。抗大的主要课程分为军事课程和政治课程,其中军事课程占40%,政治课程比重最大,为60%。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党建、政策、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抗大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因需施教。抗大的学员成分各异,社会经历、个人特点不同,有不同的学员在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时他们所需要的技能都是不一样的,一概而论无法适应变化无常的战争环境。为了适应学员的特点和差异,提高培养的针对性,抗大实行分级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员不同的工作任务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学员更实用、更具有操作性。此外抗大还根据学员的文化程度不同,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如政治觉悟高,实战经验丰富,但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远,课程以提高文化水平为主,着重培养语文和算数;缺乏实际作战经验,看待问题不全面的学员的课程更加注重实际锻炼。
(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教育与作战联系”是军队教育学习的三大原则。抗大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实际和理论的紧密联系,知行合一才是优秀的抗大学员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员在讲课前,深入了解和分析周边社会环境,将讲义和真实的环境相融合;教员们更注重学员们将马列基本原理用于分析实际的问题,学员们在实际探索和观察中深刻领会了抗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
(四)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在抗战复杂多变的环境决定了它的教育原则:“干什么讲什么,需要什么讲什么,发现什么问题讲什么问题,有多少时间讲多少时间课”,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才能与环境相适应。譬如,战场上,要求学员们主动收集身边的感人事迹与烈士的壮举,以此来激励学员向榜样学习;在学习抗战理论和党的政策时,这种现场情景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震撼力和理论解释力。
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的不足
(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况内容一致,没有新意。再加上社会的信息化、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越来越依赖手机、电脑等网络平台获取更新的知识,因而课堂更多的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听歌、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很少有认真听课的。长此以往,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就是拿来放松、做其他作业、甚至逃课的好时机。
(二)教学方式缺乏新意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在台上自问自答地讲述PPT的内容,学生最主要的是听老师讲,习惯性地点头表示自己在听。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老师不需要学生能听懂自己在讲什么,学生也不用老师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双方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可以了。由于条件有限,形势政策课程往往是大班教学,一两百人的大班教学会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考核方法单一在高校中,形势與政策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考核方法主要是采取小论文的形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没有形成自己的实事思维,教师也放任自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蒙蔽的局面。交论文这种考试方式,忽略了形式与政策教育的现实意义,禁锢了老师和学生们在考核形式方面的创新。
3 抗大思政教育特点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第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根据学生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个课题班,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二,高校可以借鉴抗大分级培训的经验,把形势与政策课分为两个或者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班团干部,一部分是团学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第三,充分运用戏剧、红歌等多种文化载体,借助红歌、戏剧、戏曲、话剧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二)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实践部分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比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式的实践中切身体会,将理论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实践探索和分析中,学生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主动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例如,对当前的微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以小组形式开展对社区的调研等。
(三)在教学形式上采用随机的教育形式。一是学习讨论会,教员提出或者学员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学员们先在自己小组内小范围讨论,得到一致结论,再根据实际情况集合较大范围作交流讨论。二是读书会。在当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学员们选读或摘读部分马列经典等著作,一方面给课堂内容做补充,另一方面也为小组讨论会充实了资料。三是座谈会。利用闲暇时间,以活泼灵活的形式开展。四是以报告会为主的辅助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国林.抗大教育方针是怎样形成的[J].党史博采(纪实),2013(8):30-32.
[2]张丹.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学校教育的优化途径[D].中北大学,2017.
[3]刘忠.回忆抗大六分校[A].院校·回忆史料[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324-325
[4]张玉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开展方式与有效性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6):104-105.
[5]周莹.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关键词:抗大;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
1 抗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政治教育摆在首位。抗大从建校开始,就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干部教育的首要原则确定下来。“转变思想”、“通达政治”即政治教育,是抗大培养军事干部的前提条件,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军事人才的基本保证。抗大的主要课程分为军事课程和政治课程,其中军事课程占40%,政治课程比重最大,为60%。主要包括:马列主义、党建、政策、哲学、政治经济学、政治常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等。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在抗大教学的重要地位。
(二)因需施教。抗大的学员成分各异,社会经历、个人特点不同,有不同的学员在面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时他们所需要的技能都是不一样的,一概而论无法适应变化无常的战争环境。为了适应学员的特点和差异,提高培养的针对性,抗大实行分级培训和分类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学员不同的工作任务和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学员更实用、更具有操作性。此外抗大还根据学员的文化程度不同,进一步调整课程内容,如政治觉悟高,实战经验丰富,但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学远,课程以提高文化水平为主,着重培养语文和算数;缺乏实际作战经验,看待问题不全面的学员的课程更加注重实际锻炼。
(三)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际一致,所学与所用一致,教育与作战联系”是军队教育学习的三大原则。抗大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实际和理论的紧密联系,知行合一才是优秀的抗大学员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员在讲课前,深入了解和分析周边社会环境,将讲义和真实的环境相融合;教员们更注重学员们将马列基本原理用于分析实际的问题,学员们在实际探索和观察中深刻领会了抗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了“教、学、做合一”。
(四)教学形式灵活多变。在抗战复杂多变的环境决定了它的教育原则:“干什么讲什么,需要什么讲什么,发现什么问题讲什么问题,有多少时间讲多少时间课”,教学形式灵活多变,才能与环境相适应。譬如,战场上,要求学员们主动收集身边的感人事迹与烈士的壮举,以此来激励学员向榜样学习;在学习抗战理论和党的政策时,这种现场情景教学具有强烈的现实震撼力和理论解释力。
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堂的不足
(一)学生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学生普遍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程和马克思主义原理、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况内容一致,没有新意。再加上社会的信息化、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越来越依赖手机、电脑等网络平台获取更新的知识,因而课堂更多的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听歌、玩手机,睡觉等现象,很少有认真听课的。长此以往,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就是拿来放松、做其他作业、甚至逃课的好时机。
(二)教学方式缺乏新意目前最主要的教学方式还是教师在台上自问自答地讲述PPT的内容,学生最主要的是听老师讲,习惯性地点头表示自己在听。教学过程中缺少有效的师生互动,老师不需要学生能听懂自己在讲什么,学生也不用老师能理解自己的想法,双方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可以了。由于条件有限,形势政策课程往往是大班教学,一两百人的大班教学会导致教师无法顾及每个学生,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授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考核方法单一在高校中,形势與政策课程的课堂教学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考核方法主要是采取小论文的形式,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没有形成自己的实事思维,教师也放任自流,这就形成了一种教师和学生双方相互蒙蔽的局面。交论文这种考试方式,忽略了形式与政策教育的现实意义,禁锢了老师和学生们在考核形式方面的创新。
3 抗大思政教育特点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第一,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根据学生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多个课题班,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喜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第二,高校可以借鉴抗大分级培训的经验,把形势与政策课分为两个或者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班团干部,一部分是团学干部,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更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第三,充分运用戏剧、红歌等多种文化载体,借助红歌、戏剧、戏曲、话剧等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
(二)在教学内容上加大实践部分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比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式的实践中切身体会,将理论的感性认识,通过实践,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相联系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实践探索和分析中,学生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主动用理论知识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例如,对当前的微博热点问题展开辩论;以小组形式开展对社区的调研等。
(三)在教学形式上采用随机的教育形式。一是学习讨论会,教员提出或者学员自己提出相关的问题,学员们先在自己小组内小范围讨论,得到一致结论,再根据实际情况集合较大范围作交流讨论。二是读书会。在当时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学员们选读或摘读部分马列经典等著作,一方面给课堂内容做补充,另一方面也为小组讨论会充实了资料。三是座谈会。利用闲暇时间,以活泼灵活的形式开展。四是以报告会为主的辅助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国林.抗大教育方针是怎样形成的[J].党史博采(纪实),2013(8):30-32.
[2]张丹.当前大学生“形势与政策”学校教育的优化途径[D].中北大学,2017.
[3]刘忠.回忆抗大六分校[A].院校·回忆史料[Z].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324-325
[4]张玉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开展方式与有效性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6):104-105.
[5]周莹.抗日军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