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活动的有效开展中培养核心素养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名师档案】蒋雅云,浙江省嘉兴一中语文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课堂教学“扎实严谨,情理相生,精致细腻,简洁灵动”,予人智性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曾荣获浙江省高中语文“优質课”评比一等奖。先后被推选为教育部“优课”评审专家、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浙江省首批“浙派名师”培养对象等。主持或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省、市级课题7项,课题成果获浙江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嘉兴市一等奖5项。在《教学月刊·中学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
  【教育理念】教会学生读书写作,引领学生精神成长。
  如果说高中语文课程四项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的提出,明晰了高中教育的核心价值,并为高中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那么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要素是什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等,就成了摆在全体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在纷繁复杂的各种主张、策略面前,蒋雅云老师立足于课程改革、高考招生改革背景下的教与学实际,针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分数至上的现实问题,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中心,坚守语文教学优良传统,创新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并把课堂内外杂乱、无序、碎片化的各项活动组织起来,构建了指向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实效的高中语文“活动群”,这样的探索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在语文学习中大量开展听说读写等语文活动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所决定的。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来看,蒋老师指出,只要稍加考察就不难发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四个方面是互相融合、不可拆分的整体,堪称“四位一体”,其综合性的特质需要在综合性的语文学习中培养和提升;同时,语文核心素养在很大层面上又是内隐的,需要借助具体的语文活动显现出来。然后,受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压力、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语文活动的开展却并不理想。对此,蒋老师认为,当前语文活动的开展,呈现出方向不明、无序化、碎片化的趋势:
  一是片面理解课程改革和高考招生改革,语文活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新课改以来,高一、高二的语文课时量减少,有些学校每周只排3节语文课,只够完成正常的教学进度,教学之余的语文活动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另一方面,新高考语、数、外加“7选3”的考试模式,使语文的地位更加凸显,语文分数的重要性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突出。很多教师迫于各级各类考试、评比的压力,一味追求分数,布置给学生成堆的“课课练”“作业本”、模拟卷等,学生的正常读写活动被严重挤压。除此之外,有些教师的思想观念陈旧,固守知识本位,只盯着学考、高考,教学贪多求全满堂灌,舍不得给学生时间,不相信学生能力,致使语文活动不能有效开展。
  二是有限的语文活动零敲碎打随意性强,缺乏系列化建构。一些教师能在教学之余组织开展一些语文活动,如,诗歌朗诵、演讲辩论、课本剧表演等。但这些活动的开展往往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或出于教师一时兴起,或源于某项突发任务,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
  由此可见,构建高中语文“活动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然,关于语文活动的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研究,都不少见。如蒋老师所言,一些教师针对单个语文活动的实施,着眼于开展语文活动的方式与策略,也有不少教师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基础,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现有的活动进行分类归纳。这样的分类有:按活动的组织形式,将语文活动分为班级活动、小组活动与个人活动;根据活动的呈现方式,将语文活动分为语文竞赛式、语文文艺式、语文游戏式、语文情境式;基于活动的开展方式,将语文活动分为学科综合型、观察实验型、专题活动型、课题研究型;等等。但是,总的来说,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序列化、体系性构建,使得语文教学中活动的开展还存在如前文所述的杂乱无序的碎片化倾向。
  基于这样的认识,蒋老师力图建构语文“活动群”,并自觉地把它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联系起来。蒋老师认为,当前对如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研究,多数从教师自身的角度强调了教师在语文学习中的引导作用,强调了树立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性,认为教师需要变身为“课程开发者”“路径提供者”“活动设计者”,引领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知识、建构体系;同时,也有不少学者从课程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如顾之川认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各教育教学要素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方能奏效;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主张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重视阅读,重视积累,重视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中可见,对于如何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操作层面可供一线教学借鉴、效仿的实践研究还不多,所以,在实践层面提供创新经验成为当前之急需。
  鉴于此,蒋老师通过大量的实践探索,明确了核心素养四方面内容的发展要素,梳理了“活动群”与“核心素养”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围绕语文核心素养,立足教学,创新实践,整合了教学实践中创新开展的语文活动,构建了“走进现场微口语”“跟着课本去读书”“多功能立体写作”等活动群。相信这样的探索能给广大教师带来启发和思考。[□][◢]
  (责任编辑:方龙云)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语文单元整合化教学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本质性重构,它打开了一个全方位的语文空间。与以往语文教学的碎片化与断层化不同,初中语文整合化单元教学是立体的、连接的、稳定的、有效的、灵动的、深入的、生长的。  关键词:单元教学;教学整合;阅读;写作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这句名言,极富哲思。它一方面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强调个体与周遭密不可分的联系。若将这句话的内涵迁移
期刊
摘 要:地域文化作为客观因素对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吴文化所具有的开放包容、善抓机遇,智慧灵动、求变进取,求实务本、经世致用等特点,对赵宪宇教学风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具体表现为教学风格的创造性改变、教学风格的进一步彰显和教学风格达最高境界三个阶段。  关键词:教学风格;吴文化;赵宪宇  一、教学风格及其形成的影响因素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逐渐成
期刊
摘 要:在《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地直呼冉有其名“求”,以及“季氏”“夫子”“季孙”的称谓变化,均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深刻的思想。以此为切入口解读文本,展开教学,就能纲举目张,对整个文本的解读更有新意和深度,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顺达通畅、更有语文味。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称谓;《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是高中阶段唯一出现过两次的课文,分别在苏教
期刊
摘 要:“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老师的朴素话语,在语文教学“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今天,尤其振聋发聩,它让我们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重新思考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读书”不仅应该是语文课堂开始的地方,而且还应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和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方式,肖培东老师《植树的牧羊人》一课“实实在在地教会学生读书”,值得一线教师借鉴,并可引发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度思考。  关键词:语文课
期刊
摘 要:2016年各国各地的中考作文题,较多地指向当下“我”的生活世界,较少指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世界以及自然世界;较多地指向经验世界,较少指向想象世界;较多指向“小我”世界,较少指向“大我”世界。部分试题的叙述视角存在着基于成人立场的问题,部分试题的题目过于煽情,不能从写作对象、写作的主要事件等角度表达。  关键词:中考作文题;命题形式;价值取向;叙述视角;表达方式  2016年全国的中考作文题,在
期刊
当前社会给予乡村记忆的关注度越来越多,揭示了国家、社会学者对于乡土社会的重视。国内外的学者对于乡村记忆如何传承与延续、乡村记忆的建构以及其内在的传承机制的变迁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本文旨在借助这些研究成果来研究乡村记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发生的新的转变趋势也就是乡村记忆向更加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实践的方向转变,这种趋势的转变需要学者在实际的田野调查中更加注重身体实践中的生活体验与内心感受,对众多民众细小甚微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更多的关注,身临其境地感受普通村民的生活实践逻辑以及其对乡村记忆的重大意义。同时这样
摘 要:学生对怎么学文言文缺乏相应的认识与一定的训练,语文教学应加强“怎么学”的研究与实践,让“怎么学”成为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就“文言”“文章”“行文思路”的“怎么学”而言,“推测读”“对比读”“还原读”是三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怎么学”;教学内容  向学生询问,文言文应该怎么学,学生大都回答“多记文言字词”“多背文言文”,倘若继续追问“还有吗”,他们便会回答“分类整理”
期刊
摘 要:“微作业”是基于对现行教材练习系统存在不足的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成果,借鉴《美国语文》练习系统的编写体例,并根据我国语文教材的选文特点和学生的“学情”建构的练习系统,主要有“阅读微建议”“生活微链接”“任务微实践”“写作微指导”等四种类型。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微作业”  练习系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学生而言,可以利用练习系统来达到巩固内化知识、提升能力素养、
期刊
一、激情导入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汉宫秋》]  师 已经上了两节课了,同学们累不累?  生 不累。  师 苦不苦?  生 不苦。  师 写作怕不怕?  生 怕。  [师生笑]  师 为什么怕?  生 因为它太难了……  师 因为写不好,宁可坐在这里,也不愿写,是吗?告诉你们,写作其实是一件快乐的事。老师今天就让你们把痛苦的写作变成一件十分开心的事。  [教师边说边出示课题]  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
期刊
杨绛的散文《老王》虽文字浅显、情节简单,但情理丰厚,在看似极普通甚至可有可无的人物对话和动作中,却深藏着人物内心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向,是开展阅读探究教学的极佳教材。但许多教参资料对这篇文章的探讨却浅尝辄止,往往只停留于主题——“我”和老王的善良,而对“我”和老王两人内心的无奈和痛苦,或忽略不言,或言之不详;有的即使有所提及,也大多未深入分析原因,而只停留于表面;有的甚至还质疑作者拿钱给老王的行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