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阅读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学生缺乏充分的感知基础:二是揣摩感悟品味不足,结论给出太快,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和知识实际来进行品味和吸收,更没有情感介入;三是讨论交流不足,分歧消除太快。这种“缺乏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自我体验,使学生失去了意义建构的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因此,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倡导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提倡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我们应该让“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这里的所谓“民主”,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该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的朋友和同志,在阅读教学中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又鼓励学生公开指正老师的教学错误;另外,阅读教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的、个别的学习尖子。在我们的课堂上,哪怕有一个学生没有能进入思维的王国,那都是我们教师的失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若只关注自己设计的种种训练,而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那么,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气氛,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敢于蹲下身子来看学生,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在探究中,老师与学生作“公平”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完全能通过与教师的平等争论,获取满意结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甚至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
二、开启爱的心泉,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基于真诚和爱的合作过程。对话式语文教学认为,真诚和爱是有效教学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如果不倾注爱,这个过程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这里所谓的爱,是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是一个绝对存在的、有意识、有价值、有尊严、有烦恼、有问题、也有希望的人,这样,师生都能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面对教学关系以及教学内容,彼此的精神世界能够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在对话过程中不断融合,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允许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多元化解读,充分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像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对于同一文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教学七年级《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时,有这么一句:“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啊!”故意设问:“面对长大,特别是你们这些孩子们应该是喜欢,可‘英子’为什么害怕?”结果,答案异彩纷呈,各式各样:有的说,长大了要自己承担责任了;有的说,长大了我们要懂得谦让,不能再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了;有的说,长大了要去经历一个个陌生的世界,有可能要走弯路,走错路……这确实是“英子”怕的,也是眼前的孩子们将要面临的问题,面对此时的一个个“小大人”,想说“不爱”真的好难!也正是这时,我明白,那是学生们的心灵的流淌,是与老师心与心的交换!
三、培养习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本只是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一”到“三”,靠的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本领和习惯。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决不是限于教学生去读解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读书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社会,而信息往往又是以文学作为载体的。可以说,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的阅读兴趣,科学的阅读习惯,优良的阅读品质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加强课外阅读。
课外自主阅读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阅读的实施要靠学生去完成,阅读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接受的情况来检验。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读书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四、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时代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相一致。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现时代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有着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在语文教材的选文上。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一用就是几十年,有的文章与当今时代观念相左,有的课文内容描写的是四五十年以前的生活,与今天学生的生活世界时空距离相距得太远。这些阅读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相关,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促使学生产生体验,引发共鸣,起不到课文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对于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要进行重新筛选,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已提出了具体改进的方案。然而,教材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保证阅读内容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使选择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阅读材料中的世界要与儿童的心理世界相一致。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看到了民族的春天,我们要牢记课标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相信个性化阅读之花会越开越美丽!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进行阅读教学呢?我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倡导个性化阅读。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接受美学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互动关系,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受情况。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一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提倡民主,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面向新世纪的语文教育,我们应该让“民主、科学、个性”的理念成为阅读教学的灵魂。这里的所谓“民主”,首先意味着教师应该把自己视为与学生一起探索真理的朋友和同志,在阅读教学中既能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又鼓励学生公开指正老师的教学错误;另外,阅读教学应该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不仅仅是少数的、个别的学习尖子。在我们的课堂上,哪怕有一个学生没有能进入思维的王国,那都是我们教师的失职。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若只关注自己设计的种种训练,而不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那么,就会熄灭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扼杀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也就成了一纸空谈。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就必须在教学中营造一种民主气氛,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主学习。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敢于蹲下身子来看学生,没有师道尊严,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在探究中,老师与学生作“公平”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完全能通过与教师的平等争论,获取满意结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标准答案去取代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教师甚至要引入“容错”的评价理念,要能适度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种种差错,这样,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实践自己的设想。
二、开启爱的心泉,鼓励学生多元解读
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基于真诚和爱的合作过程。对话式语文教学认为,真诚和爱是有效教学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的过程,如果不倾注爱,这个过程是无法真正实现的。这里所谓的爱,是要求教师将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关怀,是一个绝对存在的、有意识、有价值、有尊严、有烦恼、有问题、也有希望的人,这样,师生都能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面对教学关系以及教学内容,彼此的精神世界能够相互敞开,相互接纳,在对话过程中不断融合,在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让他们发表自己在阅读中的体验,允许他们对阅读材料的多元化解读,充分尊重他们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文学作品是可以有多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像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对于同一文本,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教学七年级《爸爸的花儿落了》这篇课文时,有这么一句:“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啊!”故意设问:“面对长大,特别是你们这些孩子们应该是喜欢,可‘英子’为什么害怕?”结果,答案异彩纷呈,各式各样:有的说,长大了要自己承担责任了;有的说,长大了我们要懂得谦让,不能再由着自己的性子来了;有的说,长大了要去经历一个个陌生的世界,有可能要走弯路,走错路……这确实是“英子”怕的,也是眼前的孩子们将要面临的问题,面对此时的一个个“小大人”,想说“不爱”真的好难!也正是这时,我明白,那是学生们的心灵的流淌,是与老师心与心的交换!
三、培养习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语文课本只是个凭借,凭借它历练学生的读书本领。”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从“一”到“三”,靠的是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本领和习惯。因此,语文教师的任务决不是限于教学生去读解一篇篇范文而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多种适合于不同目的的读书方法。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密集的社会,而信息往往又是以文学作为载体的。可以说,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广泛的阅读兴趣,科学的阅读习惯,优良的阅读品质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人生,丰富情感,陶冶情操,形成健全人格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仅靠课堂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加强课外阅读。
课外自主阅读是学生的事,也是老师的事,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阅读的实施要靠学生去完成,阅读的效果要通过学生接受的情况来检验。所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起读书的原动力,才能使学生课外阅读成为一种需要。
四、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语文是一门与生活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语文阅读内容应与现时代的生活和学生的生活相一致。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与现时代社会生活和学生的生活有着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主要反映在语文教材的选文上。语文教材的一些课文一用就是几十年,有的文章与当今时代观念相左,有的课文内容描写的是四五十年以前的生活,与今天学生的生活世界时空距离相距得太远。这些阅读材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相关,激发不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难以促使学生产生体验,引发共鸣,起不到课文对学生的教育作用。这就要求对于课本上的阅读材料要进行重新筛选,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这方面的工作已提出了具体改进的方案。然而,教材不可能每年更新一次,这客观上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做更多的工作,及时对阅读内容进行更新和灵活处理,及时补充新的信息,保证阅读内容与儿童经验的一致性。把阅读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另一个方面就是要使选择的阅读材料符合学生的身心年龄,阅读材料中的世界要与儿童的心理世界相一致。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欣喜的看到了学生阅读的春天,看到了民族的春天,我们要牢记课标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做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兼顾,相信个性化阅读之花会越开越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