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铜管乐器之王的小号,因为有着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在音乐史上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每一位小号专业学生的目标都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演奏者。但由于每个个体的潜力都不尽相同,在经过程式化的教学培训后,每个学生表现出来的演奏效果也有较大的差异。文章从小号教学与演奏中关于学生培养的几点思考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号教学;演奏;培养
引言
作为铜管乐器之王的小号,因为有着独特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在音乐史上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小号教学因缺乏个体针对性的差别教育,所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克服这些弊端,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持号角度问题
吹号姿势对吹奏有着很大影响,持号的角度问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演奏者自身由于牙齿平整度和嘴唇厚薄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最舒适的演奏位置因此不同。这就造成偏高或者偏低的持号角度问题的出现,都对吹奏起着负面影响。一般来所,标准的持号角度应该是,水平线略偏低15度角。这样吹奏可以使气流通畅,声音舒缓传送出来,吹奏的声音比较明亮,而且对进行高低音区衔接时,口型迅速变动比较有利。一般原则上在吹较高的音时,下颚往里收,头部略微上抬。在吹奏较低音时,则下颚往外推,头部略下沉。这样作可以比较容易的吹奏高低音。如果持号角度偏低,即角度大于15度,这样吹奏时气息流动会收到阻碍,在号身内部形成弯曲式的传送,所吹奏的声音比较憋闷黯淡。如果持号角度偏高,和水平线持平或略高于水平线,看着有些“上撅”的感觉,这样就会使上唇成为受力点,会受到来自号嘴的压迫,由于上唇是吹號的振动源,这样就导致上唇的不良振动,反映灵敏度和耐力高音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不利于上下音区的自由衔接。
二、手指问题
在小号演奏中手指的灵活性对小号演奏同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灵活、独立的手指,在吹快速曲子时就不能和舌、气、唇的动作同步进行达到完美配合,这样就不会有音的颗粒性、均匀性。笔者认为手指独立性、灵活性的练习要引入日常练习,并依据一定原则训练:
持号时,右手自然放松,手腕平稳,手型成指尖抓键状态,按键运动时手指要尽量贴键,不可高抬指,吹奏快度乐曲会影响速度。手指立起来,第一、二指关节不可弯曲,注意力集中在手指第三关节的活动上,靠第三关节活动来带动手指按键,其余各关节部位要放松,手指的按键动作要迅速果断,下键一定要到底,要给予一定力度。这和钢琴触键的原理相似,科学证明,如果合理运用手指第三关节,是不会产生疲劳感的。练习时一定要慢练,切不可为追求速度而快速畸形运动,不均匀地按键,这样会使手指越来越僵硬,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使手指灵活自如而无疲劳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随时调整自己,使自己尽量放松手指。如果出现手指紧张、酸麻现象,则证明手部紧张需要放松,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不可贪快,慢练并循序渐进的进行找放松的感觉。
《克拉克小号技巧练习》(H.L.Clarke:《TECHNICALSTUDIESFORTHECORNET》)是一本很好的练习手指灵活性的教程,每条练习可运用连音、单吐、双吐分别演奏,还可以使用前附点和后附点音符进行练习。特别是第三课的练习,音域是“g-c2”,这条练习曲可以继续延伸到“c2―c3”,每天反复练习可以有很好效果。由慢到快逐步加快速度,还要结合节拍器练习的运用。
三、小指“钩”与“放”的问题
小号的拿号姿势,对吹号者很重要,作为吹号者是否考虑过小指的摆放问题呢?这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现在也是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对于此问题众说纷纭,各自都有自己的观点,作为现在小号事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它的问题也应当引起人们的探讨。当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小号从本身构造设计方面,就给小指留出了位置“小指钩”,不言而喻证明小指是需要钩住的,这样使手指运动具有了稳定性,而且使手指运动能紧密的贴住键子,有利于触键反应速度的提高。但缺点是,小指钩住会对1,2,3指运动形成束缚。另一种观点,认为小号的小指钩是多余的,没必要使用,要解放小指,使小指对1,2,3指的束缚解除,从而使手指运动更加灵活。但缺点是,使手指运动缺乏稳定性,容易滑键。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至今尚未有定论。笔者比较同意折中两种观点,小指钩与放,应该根据吹奏的要求的需要选择,例如:当吹奏3指颤音时,可以不钩小指,这样很容易吹好颤音。比较快速的乐曲,可以有选择的钩、放小指,要根据个人情况和作品的要求而定。
四、吹号的气流问题
吹号时所使用的气流不同于平常,要用“缓气流”吹奏即“热气流”原因何在?根据声学原理:振动的幅度(振幅)决定音的强度(声强),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声强单位与振幅的平方成比例。
在使用较缓的气流吹号时即“热气流”,由于流速较慢,经过嘴唇振动和号身的传播,所产生的音振幅较大,因此声强较大、声音较为饱满响亮而且松弛。因此在吹号的时候要使用缓慢而且饱满的气流来吹奏,使气流尽量松弛,感觉就像对着镜子哈热气。反之,较急促的气流,即“冷气流”,流速较快,所产生的音振幅较小,因此声音偏小偏暗而且紧张,传送距离短。
五、号嘴的选择问题
号嘴对于吹奏者来说也至关重要,以前大家对号嘴的研究和制作工艺了解甚少,吹奏者几乎没有对号嘴选择给与过多考虑,所使用的号嘴型号相差无几。由于嘴唇厚薄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口型特点与号嘴适于与否的问题无法进行解决。
对于号嘴的选择来说,吹奏者无法根据自身条件挑选适合自己号嘴,只能勉强就一般普通常用型号来使用。现在号嘴的精心选择也成为人们重视的一个主要环节,随着各种品牌乐器的传入,各种牌子的号嘴也相继登场。如Bach、Yamaha、Stomvi、Monette、Schilke等品牌号嘴也逐渐为中国所使用,各种品牌号嘴的型号分类很多,其特点也各不相同。如此多的号嘴型号,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用途和个人嘴唇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对于不同作品不同风格的乐曲也进行了相应号嘴的选择使用。
六、吹号时的喉部和口腔状态问题
吹号时,气流经过胸腹部肌肉和隔膜肌的压力,由肺部传出,经过呼吸道气管,由喉部部传到口腔,然后经过嘴唇接触号嘴后震动发声,传入号身,最后由喇叭口传送出去。口腔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口腔是个可调整的器官部位,在吹号的时候,它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气流的大小和缓急程度,从而影响声音的传递。而喉部同样也是个可调整的部位,喉部的开合程度也会对传入口腔的气流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吹号的时候,要让气流在各个部位传导时保持通畅,尤其是喉部和口腔的调整。具体要求是,在吹号的时,喉部和口腔应该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平时美声唱法所要求的方法。这可以借助于找寻“打哈欠”时的感觉,这时的状态,喉部和口腔处于一种放松的“打开”状态,这样就使气息顺畅流动并以较大空间传送,此时气流饱满而舒缓,所吹奏的声音会变得“宽”而饱满嘹亮且传送距离远。反之,人们在正常状态下吹奏,喉部和口腔的这两个部位是处于“半闭合”状态的,如果不注意调整,就会使气息流动到此处受到阻碍,气流变得小而急促,所吹奏的声音就会比较“窄”、干涩、不圆润而且传送距离短。
七、结束语
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了我们演奏技术,使我们对声音的概念及把握有了新的认识,但我们的演奏偏重技术型,追求“高、难、快”而忽视了音准把握性和音乐性,演奏技术是服务于音乐性需要的,音准、音色则是表现音乐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保证音准把握性和音色后,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演奏技术,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因此不能本末倒置、舍本求末。
参考文献:
[1]武攀.小号演奏教学的若干思考[J].音乐时空,2016(06):171-172.
[2]李文汇.浅谈小号演奏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3(07):183.
[3]陈锐.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小号演奏教学研讨会纪要[J].艺术教育,1994(05):16-17.
【关键词】小号教学;演奏;培养
引言
作为铜管乐器之王的小号,因为有着独特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在音乐史上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目前我国的小号教学因缺乏个体针对性的差别教育,所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克服这些弊端,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特点,然后针对学生的基本素质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持号角度问题
吹号姿势对吹奏有着很大影响,持号的角度问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演奏者自身由于牙齿平整度和嘴唇厚薄存在很大个体差异,最舒适的演奏位置因此不同。这就造成偏高或者偏低的持号角度问题的出现,都对吹奏起着负面影响。一般来所,标准的持号角度应该是,水平线略偏低15度角。这样吹奏可以使气流通畅,声音舒缓传送出来,吹奏的声音比较明亮,而且对进行高低音区衔接时,口型迅速变动比较有利。一般原则上在吹较高的音时,下颚往里收,头部略微上抬。在吹奏较低音时,则下颚往外推,头部略下沉。这样作可以比较容易的吹奏高低音。如果持号角度偏低,即角度大于15度,这样吹奏时气息流动会收到阻碍,在号身内部形成弯曲式的传送,所吹奏的声音比较憋闷黯淡。如果持号角度偏高,和水平线持平或略高于水平线,看着有些“上撅”的感觉,这样就会使上唇成为受力点,会受到来自号嘴的压迫,由于上唇是吹號的振动源,这样就导致上唇的不良振动,反映灵敏度和耐力高音都会受到影响,而且不利于上下音区的自由衔接。
二、手指问题
在小号演奏中手指的灵活性对小号演奏同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灵活、独立的手指,在吹快速曲子时就不能和舌、气、唇的动作同步进行达到完美配合,这样就不会有音的颗粒性、均匀性。笔者认为手指独立性、灵活性的练习要引入日常练习,并依据一定原则训练:
持号时,右手自然放松,手腕平稳,手型成指尖抓键状态,按键运动时手指要尽量贴键,不可高抬指,吹奏快度乐曲会影响速度。手指立起来,第一、二指关节不可弯曲,注意力集中在手指第三关节的活动上,靠第三关节活动来带动手指按键,其余各关节部位要放松,手指的按键动作要迅速果断,下键一定要到底,要给予一定力度。这和钢琴触键的原理相似,科学证明,如果合理运用手指第三关节,是不会产生疲劳感的。练习时一定要慢练,切不可为追求速度而快速畸形运动,不均匀地按键,这样会使手指越来越僵硬,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使手指灵活自如而无疲劳感。在练习的过程中,要随时调整自己,使自己尽量放松手指。如果出现手指紧张、酸麻现象,则证明手部紧张需要放松,要及时进行自我调整,不可贪快,慢练并循序渐进的进行找放松的感觉。
《克拉克小号技巧练习》(H.L.Clarke:《TECHNICALSTUDIESFORTHECORNET》)是一本很好的练习手指灵活性的教程,每条练习可运用连音、单吐、双吐分别演奏,还可以使用前附点和后附点音符进行练习。特别是第三课的练习,音域是“g-c2”,这条练习曲可以继续延伸到“c2―c3”,每天反复练习可以有很好效果。由慢到快逐步加快速度,还要结合节拍器练习的运用。
三、小指“钩”与“放”的问题
小号的拿号姿势,对吹号者很重要,作为吹号者是否考虑过小指的摆放问题呢?这个问题看似微不足道,但现在也是一个经常讨论的问题,对于此问题众说纷纭,各自都有自己的观点,作为现在小号事业发展的高峰时期,它的问题也应当引起人们的探讨。当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小号从本身构造设计方面,就给小指留出了位置“小指钩”,不言而喻证明小指是需要钩住的,这样使手指运动具有了稳定性,而且使手指运动能紧密的贴住键子,有利于触键反应速度的提高。但缺点是,小指钩住会对1,2,3指运动形成束缚。另一种观点,认为小号的小指钩是多余的,没必要使用,要解放小指,使小指对1,2,3指的束缚解除,从而使手指运动更加灵活。但缺点是,使手指运动缺乏稳定性,容易滑键。这两种观点各有利弊,至今尚未有定论。笔者比较同意折中两种观点,小指钩与放,应该根据吹奏的要求的需要选择,例如:当吹奏3指颤音时,可以不钩小指,这样很容易吹好颤音。比较快速的乐曲,可以有选择的钩、放小指,要根据个人情况和作品的要求而定。
四、吹号的气流问题
吹号时所使用的气流不同于平常,要用“缓气流”吹奏即“热气流”原因何在?根据声学原理:振动的幅度(振幅)决定音的强度(声强),振幅越大声音越强,反之则越弱,声强单位与振幅的平方成比例。
在使用较缓的气流吹号时即“热气流”,由于流速较慢,经过嘴唇振动和号身的传播,所产生的音振幅较大,因此声强较大、声音较为饱满响亮而且松弛。因此在吹号的时候要使用缓慢而且饱满的气流来吹奏,使气流尽量松弛,感觉就像对着镜子哈热气。反之,较急促的气流,即“冷气流”,流速较快,所产生的音振幅较小,因此声音偏小偏暗而且紧张,传送距离短。
五、号嘴的选择问题
号嘴对于吹奏者来说也至关重要,以前大家对号嘴的研究和制作工艺了解甚少,吹奏者几乎没有对号嘴选择给与过多考虑,所使用的号嘴型号相差无几。由于嘴唇厚薄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口型特点与号嘴适于与否的问题无法进行解决。
对于号嘴的选择来说,吹奏者无法根据自身条件挑选适合自己号嘴,只能勉强就一般普通常用型号来使用。现在号嘴的精心选择也成为人们重视的一个主要环节,随着各种品牌乐器的传入,各种牌子的号嘴也相继登场。如Bach、Yamaha、Stomvi、Monette、Schilke等品牌号嘴也逐渐为中国所使用,各种品牌号嘴的型号分类很多,其特点也各不相同。如此多的号嘴型号,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用途和个人嘴唇的特点来进行选择,对于不同作品不同风格的乐曲也进行了相应号嘴的选择使用。
六、吹号时的喉部和口腔状态问题
吹号时,气流经过胸腹部肌肉和隔膜肌的压力,由肺部传出,经过呼吸道气管,由喉部部传到口腔,然后经过嘴唇接触号嘴后震动发声,传入号身,最后由喇叭口传送出去。口腔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很大。口腔是个可调整的器官部位,在吹号的时候,它的变动直接影响着气流的大小和缓急程度,从而影响声音的传递。而喉部同样也是个可调整的部位,喉部的开合程度也会对传入口腔的气流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吹号的时候,要让气流在各个部位传导时保持通畅,尤其是喉部和口腔的调整。具体要求是,在吹号的时,喉部和口腔应该处于“打开”状态,也就是平时美声唱法所要求的方法。这可以借助于找寻“打哈欠”时的感觉,这时的状态,喉部和口腔处于一种放松的“打开”状态,这样就使气息顺畅流动并以较大空间传送,此时气流饱满而舒缓,所吹奏的声音会变得“宽”而饱满嘹亮且传送距离远。反之,人们在正常状态下吹奏,喉部和口腔的这两个部位是处于“半闭合”状态的,如果不注意调整,就会使气息流动到此处受到阻碍,气流变得小而急促,所吹奏的声音就会比较“窄”、干涩、不圆润而且传送距离短。
七、结束语
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提高了我们演奏技术,使我们对声音的概念及把握有了新的认识,但我们的演奏偏重技术型,追求“高、难、快”而忽视了音准把握性和音乐性,演奏技术是服务于音乐性需要的,音准、音色则是表现音乐性的前提条件,只有在保证音准把握性和音色后,然后再进一步发展演奏技术,才能更好的表现音乐,因此不能本末倒置、舍本求末。
参考文献:
[1]武攀.小号演奏教学的若干思考[J].音乐时空,2016(06):171-172.
[2]李文汇.浅谈小号演奏的教学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3(07):183.
[3]陈锐.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小号演奏教学研讨会纪要[J].艺术教育,1994(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