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卡捷琳娜这样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悲剧形象是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其代表作《大雷雨》中刻画出的。本文从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物性格的双重性、人物所在的家庭环境以及她的爱情之路解析了这一形象悲剧的必然性,并指出了塑造卡捷琳娜这一叛逆悲剧性人物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雷雨;卡捷琳娜;悲剧原因;双重性;家庭;爱情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大师之一,一般认为是俄国写实主义阶段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等开创的俄罗斯文学传统,为俄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毕生致力于建立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戏剧,被后世誉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1847年写成第一个剧本《家庭幸福图》。1850年,因第二个剧本《破产者》(后改为《自家人好算帐》)揭露莫斯科商人的假破产事件惹出是非,结果被解除公职。1860年代写了几个历史剧本。但他的主要戏剧作品——两部悲剧和多部喜剧,包括他的杰作《贫非罪》,都是刻画俄国商人阶层的。他一生创作近50个剧本,是俄国最多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俄国生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俄国生活画卷。
《大雷雨》是奥斯特罗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剧作最成功之处是塑造出了一个在“黑暗王国”中不堪凌辱,以死反抗旧势力的卡捷琳娜形象。《大雷雨》剧情发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小城。卡捷琳娜婚前在母亲的抚爱下生活得无忧无虑,伏尔加河畔秀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她纯朴善良、富于幻想和虔信上帝的心灵。后来纯洁美丽的卡杰林娜嫁给了平庸无能的奇虹。婚后,她来到一个偏僻闭塞的小镇。镇上的生活死气沉沉。婆婆卡巴诺娃伪善专横,刚愎自用,恪守着宗法制的旧风俗和旧礼教,百般折磨和凌辱卡捷琳娜。卡捷琳娜的丈夫奇虹软弱可怜,对母亲惟命是从。专横的婆婆卡巴诺娃和懦弱可怜的丈夫把卡杰林娜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这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国”中,卡捷琳娜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失去了知心的亲人,精神上极为痛苦。她曾指望用善良的行为来换取婆婆对她人格的尊重,但是她的希望落空了。就在这时她遇到了朴实的青年鲍利斯,一种不可遏制的对自由、对幸福的热望迸发出来,她与鲍里斯热烈地相爱了。卡捷琳娜不甘心屈从于黑暗势力的意志在这里表现得十分鲜明。她表示:“我要重新开始生活。”“我要是不愿意在这里生活下去,哪怕把我砍碎,我也是不干的。”可惜鲍里斯并不是一个强者,他没有帮助卡捷琳娜获得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在叔父提郭意的威逼下,他独自远走他乡。卡捷琳娜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她依然投河自尽,以死向黑暗的农奴制社会作了最后的抗争,来反抗“黑暗王国”的野蛮统治。可以说,卡捷琳娜是19世纪俄国戏剧中最美丽动人的悲剧女性形象。
卡捷琳娜作为剧中的中心形象,在接近人民,在性格的真挚、热情和拥有的那种反抗力量上,以及在思想内容上都与俄罗斯文学中以往的正面妇女形象有所不同。这一人物形象在性格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在那令人窒息的俄罗斯宗法制黑暗王国里,她反而表现出了坚毅而勇敢的性格,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性格深受宗法制偏见和宗教禁锢和影响,在追逐幸福和自由过程中又陷入愧疚犹豫的挣扎和苦痛中。卡捷琳娜性格上的这种双重性及其最终被黑暗的恶势力噬食的悲剧命运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人物的悲剧往往是和其周围环境相关联的。”19世纪50年代在俄罗斯历史上是个极为黑暗的时期,宗法制社会行将崩溃,而代表这一制度的顽固保守势力负隅顽抗,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同商人和新兴的资产者既勾结又互相抵制,形成一股恶势力,广大农奴和底层劳动人民要继续生存的路极为艰难。由于沙皇农奴制和宗法制度压制了科学民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许多人只能忍受着封建迷信和宗教的蒙蔽,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专横跋扈,愚昧无知,而富有活力生气和反叛精神的年轻一代遭到压制、斥责和不公正的挑剔。俄罗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对广大民众剥肤锥髓,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正如库利金所述:“我们这座城里的风俗是残忍的,先生,太残忍了有钱人呢,先生,总是变着法儿想把穷人变成奴隶,他指望穷人白替他干活,赚更多的钱。”(《大雷雨》第一幕)可以说,这个专制暴虐的环境,“这一黑暗王国应该对卡捷琳娜的悲剧负有首要责任。”
在《大雷雨》中,这个黑暗王国的代表人物就是卡捷琳娜的婆婆卡巴诺娃。她兼有贪婪无耻、残忍专制而又无知等农奴主和资产者的特点,是黑暗王国中生活、仪式和习惯等一切基础的一贯而自觉的保卫者,也是造成卡捷琳娜悲剧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卡巴诺娃的信念是:家庭关系的基础是恐惧和恫吓,而不应该是彼此的信任和爱情。她认为小辈不能有任何的自由,不能表现自己的意志,而应该由她主宰一切,“当事人应安心顺从”。
因同情她瓦拉瓦拉从母亲那儿偷来花园小门的钥匙悄悄递给卡捷琳娜,让她留着会有用的,卡捷琳娜第一反应是“像触电般,拿着钥匙像一块火炭似的烧手”,但又经不住对可能有的新生活新一份的爱情的向往,害怕机会从此失去,那就更要抱恨终生了。卡捷琳娜的意识里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说:“这会毁了你的!弄不好大祸临头,那时候,你就哭一辈子吧,痛苦吧!”
另一个说:“不自由的日子会使你感到痛苦,像这样看到一线光明,而且越往后越糟糕
想到专制狠毒的婆婆懦弱,自私的丈夫,卡捷琳娜的心就猛烈颤抖冲破禁锢的勇气倍增太大声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可见家庭问题对卡捷琳娜最后悲剧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是家庭的压迫让她急切想要逃出这不幸的生活才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其中卡巴诺娃的专制暴虐以及她在卡捷琳娜悲剧上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卡捷琳娜在第二幕十场的独白中可以看出):“要不是婆婆!她太讓我伤心啦,因为她,我讨厌透了这个家;甚至瞧着这四堵墙都讨厌。”(《大雷雨》第二幕十场)其实,就连奴性十足的季虹在面临妻子的毁灭时也认识到了母亲的暴虐,第一次愤怒地指责母亲:“是您毁了她!您,您,您。”(《大雷雨》第五幕七场)卡巴诺娃的专制还带着一种特殊的虚伪性。她把压迫家庭成员的权力和反对家庭成员为自由生活而抗争的一切行为,都用服从上帝意志的假面具掩盖起来。对于她这种假仁假义的虚伪态度,库利金有形象描述:“她是个假善人,先生!她对叫花子可以慷慨施舍,可是对家里人却心狠手毒。”(《大雷雨》第一幕三场)卡巴诺娃的残忍特别表现在戏剧的结尾。她严禁儿子季虹去救投河的妻子:“我不让你走,你休想!你去,我就诅咒你。”在卡捷琳娜的尸首旁边,她对泣不成声的季虹说:“得啦!哭她都是造孽!”(《大雷雨》第五幕七场)卡巴诺娃以她残忍专制的意志统治着家庭,使其成了一个小小的黑暗王国,俄罗斯社会的缩影。在这样的环境里,卡捷琳娜的愿望和要求不但得不到丝毫满足,甚至连个人感情也受到了令人不能忍受的压制,“可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剥夺了卡捷琳娜做人的权利”。于是,卡捷琳娜对自由的渴望、对正常生活和爱情的自然要求使她与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最终导致了卡捷琳娜的悲剧性命运。
与卡巴诺娃相比,卡捷琳娜的丈夫季虹和他所钟爱的人鲍里斯虽然也属黑暗王国中的牺牲品,但他们在卡捷琳娜悲剧的发生和发展上同样起了巨大作用,也是造成卡捷琳娜悲剧的重要因素。季虹在母亲无休止的残暴折磨下成了一个缺乏个性、缺乏意志的人。他对专横的母亲千依百顺、惟命是从,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要过独立的生活。他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子,而且对母亲百依百顺,他为了顺从母亲而亲自去侮辱自己的妻子,虽然这并非他所愿。在母亲的要求下强迫卡捷琳娜说出:“你不在家时,我决不可以跟任何人说话:除了你以外,我决不去想任何人。否则,让我见不到爹妈,让我不得好死!…”而另一方面,他采取逃避的态度,只要一有机会他便想离家,尽情地到外面寻欢作乐,去过他所谓的“自由生活”,而不管不顾卡捷琳娜的恳求和意愿。“他粗暴地说:‘你们在这儿已经把我弄得焦头烂额了!我真没想到我还能飞出牢笼,可你还想着死缠着我。…我哪管得了什么老婆不老婆?’”对卡捷琳娜来说,强迫自己从内心去爱这样的丈夫是一种精神的刑罚,“她的心彻底凉了,她怎么能够爱上这样一个懦弱又自私的灵魂?”
卡捷琳娜后来爱上的鲍里斯同样也是一个软弱而缺乏意志的消极人物。他抱着一种取得一部分遗产继承权的幻想,忍受屈辱,寄居在叔父家。由于他不能摆脱这种对物质的依赖,也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自主权。但他的文化水平毕竟比季虹高,他的外表以及表面上的温文尔雅,使他在卡林诺夫镇的居民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鲍里斯的温和及他对城市残酷风俗的厌恶,在他和卡捷琳娜爱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鲍里斯是卡捷琳娜逃离自身处境的希望和光芒,她以之为阳光,妄图他可以带她逃离现实的泥潭。但事实证明卡捷琳娜完全错了。鲍里斯没什么与众不同,他根本配不上卡捷林娜,他和季虹一样软弱无力。他虽然爱卡捷琳娜,但却不能为了追求爱情而采取果断而坚决的行动,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卡捷琳娜受苦受罪,自己一走了之,从而使卡捷琳娜彻底绝望投河自尽。
《大雷雨》是一首反抗黑暗王国,反抗专制统治的赞歌。剧本写于1859年俄国反农奴制斗争处于高潮时期。故事描绘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夕漠视人生、窒息生机的商人和小市民的“黑暗王国”的生活图景和人们叛逆反抗、争取自由的社会呼声。剧情冲突体现了当时两股社会力量的斗争。卡捷琳娜和提郭意等人代表急取自由独立的新生力量,卡巴诺娃等人代表顽固守旧势力。冲突力量的悬殊决定了卡捷琳娜失败的命运,但作品预示了黑暗残忍的风习不可能再维持下去了。不仅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制改革前夕的俄国人民,对光明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指明了俄罗斯的希望所在,使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卡捷琳娜以其美丽生命的消失唤醒现实中一个个麻木的灵魂。正如正如杜勃罗留波夫在《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中指出的:“它唤醒俄罗斯生活和俄罗斯力量起来进行果断的斗争。而这一形象到现在还具有深刻的意义,她鼓舞人们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勇敢地做黑暗中自己的太阳。
[1]曹靖华.俄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翁义钦,等.欧洲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姜菲.“试论《大雷雨》中卡捷琳娜悲剧的成因"[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5]郑永旺.《大雷雨》中卡捷琳娜之死的审美意义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3).
(本文选自:大东方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雷雨;卡捷琳娜;悲剧原因;双重性;家庭;爱情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大师之一,一般认为是俄国写实主义阶段最伟大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等开创的俄罗斯文学传统,为俄国戏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毕生致力于建立具有俄罗斯民族特色的戏剧,被后世誉为“俄罗斯民族戏剧之父”。1847年写成第一个剧本《家庭幸福图》。1850年,因第二个剧本《破产者》(后改为《自家人好算帐》)揭露莫斯科商人的假破产事件惹出是非,结果被解除公职。1860年代写了几个历史剧本。但他的主要戏剧作品——两部悲剧和多部喜剧,包括他的杰作《贫非罪》,都是刻画俄国商人阶层的。他一生创作近50个剧本,是俄国最多产的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从各个方面反映了俄国生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俄国生活画卷。
《大雷雨》是奥斯特罗夫斯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剧作最成功之处是塑造出了一个在“黑暗王国”中不堪凌辱,以死反抗旧势力的卡捷琳娜形象。《大雷雨》剧情发生在伏尔加河畔的一个小城。卡捷琳娜婚前在母亲的抚爱下生活得无忧无虑,伏尔加河畔秀美的自然环境陶冶了她纯朴善良、富于幻想和虔信上帝的心灵。后来纯洁美丽的卡杰林娜嫁给了平庸无能的奇虹。婚后,她来到一个偏僻闭塞的小镇。镇上的生活死气沉沉。婆婆卡巴诺娃伪善专横,刚愎自用,恪守着宗法制的旧风俗和旧礼教,百般折磨和凌辱卡捷琳娜。卡捷琳娜的丈夫奇虹软弱可怜,对母亲惟命是从。专横的婆婆卡巴诺娃和懦弱可怜的丈夫把卡杰林娜压迫得透不过气来。在这个令人窒息的“黑暗王国”中,卡捷琳娜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失去了知心的亲人,精神上极为痛苦。她曾指望用善良的行为来换取婆婆对她人格的尊重,但是她的希望落空了。就在这时她遇到了朴实的青年鲍利斯,一种不可遏制的对自由、对幸福的热望迸发出来,她与鲍里斯热烈地相爱了。卡捷琳娜不甘心屈从于黑暗势力的意志在这里表现得十分鲜明。她表示:“我要重新开始生活。”“我要是不愿意在这里生活下去,哪怕把我砍碎,我也是不干的。”可惜鲍里斯并不是一个强者,他没有帮助卡捷琳娜获得新生活的勇气和力量。在叔父提郭意的威逼下,他独自远走他乡。卡捷琳娜的幻想破灭了,于是她依然投河自尽,以死向黑暗的农奴制社会作了最后的抗争,来反抗“黑暗王国”的野蛮统治。可以说,卡捷琳娜是19世纪俄国戏剧中最美丽动人的悲剧女性形象。
一、由社会背景产生的人物双重性
卡捷琳娜作为剧中的中心形象,在接近人民,在性格的真挚、热情和拥有的那种反抗力量上,以及在思想内容上都与俄罗斯文学中以往的正面妇女形象有所不同。这一人物形象在性格上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一方面,在那令人窒息的俄罗斯宗法制黑暗王国里,她反而表现出了坚毅而勇敢的性格,而另一方面,由于其性格深受宗法制偏见和宗教禁锢和影响,在追逐幸福和自由过程中又陷入愧疚犹豫的挣扎和苦痛中。卡捷琳娜性格上的这种双重性及其最终被黑暗的恶势力噬食的悲剧命运很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人物的悲剧往往是和其周围环境相关联的。”19世纪50年代在俄罗斯历史上是个极为黑暗的时期,宗法制社会行将崩溃,而代表这一制度的顽固保守势力负隅顽抗,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同商人和新兴的资产者既勾结又互相抵制,形成一股恶势力,广大农奴和底层劳动人民要继续生存的路极为艰难。由于沙皇农奴制和宗法制度压制了科学民主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许多人只能忍受着封建迷信和宗教的蒙蔽,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专横跋扈,愚昧无知,而富有活力生气和反叛精神的年轻一代遭到压制、斥责和不公正的挑剔。俄罗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对广大民众剥肤锥髓,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正如库利金所述:“我们这座城里的风俗是残忍的,先生,太残忍了有钱人呢,先生,总是变着法儿想把穷人变成奴隶,他指望穷人白替他干活,赚更多的钱。”(《大雷雨》第一幕)可以说,这个专制暴虐的环境,“这一黑暗王国应该对卡捷琳娜的悲剧负有首要责任。”
二、家庭原因推波助澜
在《大雷雨》中,这个黑暗王国的代表人物就是卡捷琳娜的婆婆卡巴诺娃。她兼有贪婪无耻、残忍专制而又无知等农奴主和资产者的特点,是黑暗王国中生活、仪式和习惯等一切基础的一贯而自觉的保卫者,也是造成卡捷琳娜悲剧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卡巴诺娃的信念是:家庭关系的基础是恐惧和恫吓,而不应该是彼此的信任和爱情。她认为小辈不能有任何的自由,不能表现自己的意志,而应该由她主宰一切,“当事人应安心顺从”。
因同情她瓦拉瓦拉从母亲那儿偷来花园小门的钥匙悄悄递给卡捷琳娜,让她留着会有用的,卡捷琳娜第一反应是“像触电般,拿着钥匙像一块火炭似的烧手”,但又经不住对可能有的新生活新一份的爱情的向往,害怕机会从此失去,那就更要抱恨终生了。卡捷琳娜的意识里出现了两个自我,一个说:“这会毁了你的!弄不好大祸临头,那时候,你就哭一辈子吧,痛苦吧!”
另一个说:“不自由的日子会使你感到痛苦,像这样看到一线光明,而且越往后越糟糕
想到专制狠毒的婆婆懦弱,自私的丈夫,卡捷琳娜的心就猛烈颤抖冲破禁锢的勇气倍增太大声对自己说,“我为什么要欺骗自己呢?”可见家庭问题对卡捷琳娜最后悲剧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说,是家庭的压迫让她急切想要逃出这不幸的生活才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其中卡巴诺娃的专制暴虐以及她在卡捷琳娜悲剧上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卡捷琳娜在第二幕十场的独白中可以看出):“要不是婆婆!她太讓我伤心啦,因为她,我讨厌透了这个家;甚至瞧着这四堵墙都讨厌。”(《大雷雨》第二幕十场)其实,就连奴性十足的季虹在面临妻子的毁灭时也认识到了母亲的暴虐,第一次愤怒地指责母亲:“是您毁了她!您,您,您。”(《大雷雨》第五幕七场)卡巴诺娃的专制还带着一种特殊的虚伪性。她把压迫家庭成员的权力和反对家庭成员为自由生活而抗争的一切行为,都用服从上帝意志的假面具掩盖起来。对于她这种假仁假义的虚伪态度,库利金有形象描述:“她是个假善人,先生!她对叫花子可以慷慨施舍,可是对家里人却心狠手毒。”(《大雷雨》第一幕三场)卡巴诺娃的残忍特别表现在戏剧的结尾。她严禁儿子季虹去救投河的妻子:“我不让你走,你休想!你去,我就诅咒你。”在卡捷琳娜的尸首旁边,她对泣不成声的季虹说:“得啦!哭她都是造孽!”(《大雷雨》第五幕七场)卡巴诺娃以她残忍专制的意志统治着家庭,使其成了一个小小的黑暗王国,俄罗斯社会的缩影。在这样的环境里,卡捷琳娜的愿望和要求不但得不到丝毫满足,甚至连个人感情也受到了令人不能忍受的压制,“可恶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剥夺了卡捷琳娜做人的权利”。于是,卡捷琳娜对自由的渴望、对正常生活和爱情的自然要求使她与这个令人窒息的环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并最终导致了卡捷琳娜的悲剧性命运。
三、由爱情引发卡捷琳娜的悲剧
与卡巴诺娃相比,卡捷琳娜的丈夫季虹和他所钟爱的人鲍里斯虽然也属黑暗王国中的牺牲品,但他们在卡捷琳娜悲剧的发生和发展上同样起了巨大作用,也是造成卡捷琳娜悲剧的重要因素。季虹在母亲无休止的残暴折磨下成了一个缺乏个性、缺乏意志的人。他对专横的母亲千依百顺、惟命是从,甚至想都没有想过要过独立的生活。他不仅不能保护自己的妻子,而且对母亲百依百顺,他为了顺从母亲而亲自去侮辱自己的妻子,虽然这并非他所愿。在母亲的要求下强迫卡捷琳娜说出:“你不在家时,我决不可以跟任何人说话:除了你以外,我决不去想任何人。否则,让我见不到爹妈,让我不得好死!…”而另一方面,他采取逃避的态度,只要一有机会他便想离家,尽情地到外面寻欢作乐,去过他所谓的“自由生活”,而不管不顾卡捷琳娜的恳求和意愿。“他粗暴地说:‘你们在这儿已经把我弄得焦头烂额了!我真没想到我还能飞出牢笼,可你还想着死缠着我。…我哪管得了什么老婆不老婆?’”对卡捷琳娜来说,强迫自己从内心去爱这样的丈夫是一种精神的刑罚,“她的心彻底凉了,她怎么能够爱上这样一个懦弱又自私的灵魂?”
卡捷琳娜后来爱上的鲍里斯同样也是一个软弱而缺乏意志的消极人物。他抱着一种取得一部分遗产继承权的幻想,忍受屈辱,寄居在叔父家。由于他不能摆脱这种对物质的依赖,也就不可能有精神上的自主权。但他的文化水平毕竟比季虹高,他的外表以及表面上的温文尔雅,使他在卡林诺夫镇的居民中显得尤为引人注目。鲍里斯的温和及他对城市残酷风俗的厌恶,在他和卡捷琳娜爱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鲍里斯是卡捷琳娜逃离自身处境的希望和光芒,她以之为阳光,妄图他可以带她逃离现实的泥潭。但事实证明卡捷琳娜完全错了。鲍里斯没什么与众不同,他根本配不上卡捷林娜,他和季虹一样软弱无力。他虽然爱卡捷琳娜,但却不能为了追求爱情而采取果断而坚决的行动,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卡捷琳娜受苦受罪,自己一走了之,从而使卡捷琳娜彻底绝望投河自尽。
《大雷雨》是一首反抗黑暗王国,反抗专制统治的赞歌。剧本写于1859年俄国反农奴制斗争处于高潮时期。故事描绘出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夕漠视人生、窒息生机的商人和小市民的“黑暗王国”的生活图景和人们叛逆反抗、争取自由的社会呼声。剧情冲突体现了当时两股社会力量的斗争。卡捷琳娜和提郭意等人代表急取自由独立的新生力量,卡巴诺娃等人代表顽固守旧势力。冲突力量的悬殊决定了卡捷琳娜失败的命运,但作品预示了黑暗残忍的风习不可能再维持下去了。不仅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中叶,农奴制改革前夕的俄国人民,对光明的渴望,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指明了俄罗斯的希望所在,使人们在黑暗中看到一丝曙光。卡捷琳娜以其美丽生命的消失唤醒现实中一个个麻木的灵魂。正如正如杜勃罗留波夫在《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中指出的:“它唤醒俄罗斯生活和俄罗斯力量起来进行果断的斗争。而这一形象到现在还具有深刻的意义,她鼓舞人们敢于同黑暗势力作斗争,勇敢地做黑暗中自己的太阳。
参考文獻
[1]曹靖华.俄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俄罗斯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翁义钦,等.欧洲文学简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4]姜菲.“试论《大雷雨》中卡捷琳娜悲剧的成因"[J].燕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
[5]郑永旺.《大雷雨》中卡捷琳娜之死的审美意义分析[J].学习与探索,2011,(3).
(本文选自:大东方 201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