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闽西现有革命旧址472处,其中闽西工农银行旧址、中共闽西一大旧址文昌阁、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88多处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旧址,见证了中央苏区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工商业、金融业等经济建设的实践与成就,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
关键词:革命旧址;经济建设;价值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现有472处革命旧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2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52处。闽西革命旧址是见证和研究我党我军历史和中央苏区政权、经济建设历史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物。中共闽西一大旧址蛟洋文昌阁、闽西工农银行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革命旧址反映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此外,还有88处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省保、县保)与上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紧密的历史关联,反映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脉络。
1 见证中国土地革命的光辉篇章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闽西是全国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地区之一。为正确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闽西党组织领导人民从闽西革命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对中国土地革命有着重要意义的经验,为中国土地改革和苏区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①开创福建土地革命的先河。大革命失败后,在南昌起义的影响和“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中共闽西地方组织于1928年3月至6月,领导人民举行了震撼八闽的闽西“四大暴动”,揭开了福建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永定暴动之后的1928年8月,永定溪南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金砂乡金谷寺(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省保)召开,成立了闽西第一个红色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新法令。会后,没收、分配土地工作迅速在全区展开,13个乡约2万人口的溪南区胜利完成了2万多亩土地的分配工作。溪南区的分田斗争,开创了福建土地革命的先河,成为继广东海陆丰、江西井冈山之后全国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地区之一。
②诞生了一个比井冈山、兴国土地法更完善的土地政纲。1929年7月,在毛泽东亲自指導下,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文昌阁(中共闽西一大旧址,国保)召开。会议依照中共六大的土地政纲,总结了两年来永定溪南区等地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同时吸收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的经验,重新制定了土地政策。这个土地政纲“在总结闽西土地斗争基础上规定的土地政策,同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相比较有新的发展”[1]。
③确立“抽多补瘦”土地分配原则。1930年2月25日召开的中共闽西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对土地问题决议案重新进行了修订。在重申以往制定的正确的土地政策的同时,补充了一条重要规定:“分田以抽多补少为原则,抽出之田的肥瘦均匀为度,好田多的抽好田,坏田多的抽坏田。”
1930年6月,毛泽东在长汀县南阳龙田书院(南阳会议遗址,已消失)主持召开了中共红四军前委和中共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史称南阳会议),会议通过了《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两个决议案。毛泽东归纳的“抽肥补瘦”原则写进了《富农问题》决议案中,明确规定土地分配的政策于“‘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一个原则”。“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原则的确立,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党的土地政策,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
④规定闽西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政策。1930年12月7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根据土地革命实践经验和农民的要求,颁布了《租田条例》,规定老、弱、残废等无力耕种田地的农民可以出租土地。1931年4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在永定虎岗驻地崇德楼(中共闽西特委暨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县保)召开了土地委员扩大会议,通过了《土地委员扩大会议决议》,规定:“农民分得的田地,即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变卖、抵押,苏维埃不禁止。”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 论证苏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央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政府内部有不少同志对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建设只有等革命战争胜利后才能进行。如何搞好根据地建设?如何处理好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应用事实来说话。
①毛泽东苏区经济建设的实践地。1930年6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先后三次抵达上杭才溪,开展系统科学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到达才溪后,住在才溪区工会(才溪区工会旧址,国保)的东厢房。在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国保)召开区、乡干部调查会。调查会后,毛泽东还走家访户,深入到烈军属、田间地头(红军公田旧址,县保)和贫苦农民家中调查访问,广泛接触群众。经过系统深入的调查,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成为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
②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源地。为了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才溪乡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于1931年夏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即互助组),成为我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源地。随后,根据实际陆续开办了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旧址,已消失)、粮食合作社等,“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没有一片可耕的土地没有种植,粮食产量超过了暴动前的10%,甚至荒田开尽”[2]。此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总结推广了才溪等地的经验,各中央苏区县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③苏区经济建设的典范。1933年,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拨款兴建的光荣亭(国保),成为才溪人民永远的光荣。1934年1月1日,《红色中华》以“一个模范的消费合作社”为题,专题宣传才溪区十八乡消费合作社的先进事迹。解放后,毛泽东仍然惦记着光荣的才溪,1955年为复原重建的光荣亭亲笔题写了亭名。
毛泽东用事实说明苏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这种以为革命战争的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3] 3 反映中央苏区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工商业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经济封锁,给根据地的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困难。生产药品、枪支、弹药等必需品,搞活苏区物资流通,是苏区工商业战线的艰巨任务。
①苏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红色政权建立后,为了克服国民党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苏区的工业便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主要有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斗笠厂等。现存的苏区工业旧址有溪南兵工厂邹化庙(县保)、上南兵工厂旧址上田心村堂(县保)、永定兵工厂旧址罗坑范家祠(县保)、红军福建军区南阳后方基地制药厂旧址(县保)、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制药厂旧址长汀四都镇长森公祠(县保)等。此外,还有中华织布厂、汀州弹棉厂、硝盐厂、造纸厂、印刷厂、熔银厂等一批与战争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厂。所有这些,支撑起中央苏区的骨干工业体系。
②苏区商业发展的大动脉。1930年底,周恩来亲自部署的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到大埔青溪再到中央苏区的延绵数千里的南方交通线成功打通,史称中央红色交通线。龙岩市现存中央红色交通线闽西大站旧址晏田祠(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省保)等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25处,均被公布为省保单位。
1930年至1934年,中央红色交通线安全畅通达五年之久。除了护送人员、传递重要信件、情报外,它还是一条苏区商业发展的大动脉,从敌占区向根据地输送经费和各种物资,包括军火、无线电设备、医药、粮食、生活用品,甚至还有白区出版的各种报纸、杂志及书籍等,为中央苏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私營商业蓬勃发展。红色政权建立初期,商品流通主要依赖于私营商业,特别是在对外贸易等方面,私营商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当时长汀县城,私人商店由革命前的几十家发展到367家,成为“红色小上海”。圩场是农村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土地革命后,由政府加强管理,把旧圩场开辟为红色圩场。当时,根据地的圩场遍及城乡,贸易十分活跃,如至今保存较好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定壩塘圩(苏维埃圩场旧址,县保)、长汀水东街等。
4 成立了中央苏区最早的金融机构
中央苏区时期,苏区的领导者们在领导苏维埃经济建设时高度重视金融建设,发展信用合作社,充分发挥红色金融在支持革命战争、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支持合作化运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作用。
①建立苏区信用合作社。为了稳定金融秩序、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在金融上支持革命战争,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了《合作社条例》,要求“普遍发展信用合作社组织”。1929年秋,永定太平区苏维政府在高陂黄田茂龙楼(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旧址,省保)设立信用合作社,1930年迁至西陂裕安堂(永定太平区苏维埃信用合作社旧址,县保)。10月,在上杭蛟洋成立上杭县北四区信用合作社。随后,长汀县、兆征县(今长汀境内)等其他县区也相继建立信用合作社。
②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工农金融机构。1930年11月7日,在龙岩城下井巷泉利布店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工农金融机构——闽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国保)。工农银行成立不久,因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于当年年底撤离龙岩,辗转于永定的虎岗、上杭的白沙和长汀的涂坊等地。1930年12月,闽西工农银行迁至虎岗,设在虎岗德和店(永定虎岗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县保)。1931年10月,红军收复长汀,该行迁入长汀城兆征路158号国民政府公建(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县保)。闽西工农银行为闽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建立和积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闽西众多革命旧址铭刻着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光辉历程,蕴含着闽西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傅柒生,黄春开,赖文燕.才溪乡调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关键词:革命旧址;经济建设;价值
闽西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现有472处革命旧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24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52处。闽西革命旧址是见证和研究我党我军历史和中央苏区政权、经济建设历史不可多得的革命文物。中共闽西一大旧址蛟洋文昌阁、闽西工农银行旧址、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革命旧址反映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光辉历史,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价值。此外,还有88处省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省保、县保)与上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紧密的历史关联,反映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脉络。
1 见证中国土地革命的光辉篇章
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闽西是全国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地区之一。为正确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闽西党组织领导人民从闽西革命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对中国土地革命有着重要意义的经验,为中国土地改革和苏区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①开创福建土地革命的先河。大革命失败后,在南昌起义的影响和“八七会议”精神的指引下,中共闽西地方组织于1928年3月至6月,领导人民举行了震撼八闽的闽西“四大暴动”,揭开了福建土地革命斗争的序幕。永定暴动之后的1928年8月,永定溪南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金砂乡金谷寺(溪南区苏维埃政府旧址,省保)召开,成立了闽西第一个红色政权——溪南区苏维埃政府,颁布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新法令。会后,没收、分配土地工作迅速在全区展开,13个乡约2万人口的溪南区胜利完成了2万多亩土地的分配工作。溪南区的分田斗争,开创了福建土地革命的先河,成为继广东海陆丰、江西井冈山之后全国最早开展土地革命的地区之一。
②诞生了一个比井冈山、兴国土地法更完善的土地政纲。1929年7月,在毛泽东亲自指導下,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杭蛟洋文昌阁(中共闽西一大旧址,国保)召开。会议依照中共六大的土地政纲,总结了两年来永定溪南区等地土地革命斗争的经验,同时吸收了《井冈山土地法》和《兴国土地法》的经验,重新制定了土地政策。这个土地政纲“在总结闽西土地斗争基础上规定的土地政策,同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相比较有新的发展”[1]。
③确立“抽多补瘦”土地分配原则。1930年2月25日召开的中共闽西特委第二次代表大会,对土地问题决议案重新进行了修订。在重申以往制定的正确的土地政策的同时,补充了一条重要规定:“分田以抽多补少为原则,抽出之田的肥瘦均匀为度,好田多的抽好田,坏田多的抽坏田。”
1930年6月,毛泽东在长汀县南阳龙田书院(南阳会议遗址,已消失)主持召开了中共红四军前委和中共闽西特委联席会议(史称南阳会议),会议通过了《富农问题》和《流氓问题》两个决议案。毛泽东归纳的“抽肥补瘦”原则写进了《富农问题》决议案中,明确规定土地分配的政策于“‘抽多补少’之外,加上‘抽肥补瘦’一个原则”。“抽多补少,抽肥补瘦”原则的确立,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党的土地政策,获得了广大农民的普遍拥护。
④规定闽西农民土地所有权的政策。1930年12月7日,闽西苏维埃政府根据土地革命实践经验和农民的要求,颁布了《租田条例》,规定老、弱、残废等无力耕种田地的农民可以出租土地。1931年4月,闽西苏维埃政府在永定虎岗驻地崇德楼(中共闽西特委暨闽西苏维埃政府旧址,县保)召开了土地委员扩大会议,通过了《土地委员扩大会议决议》,规定:“农民分得的田地,即为自己所有,有权转租或变卖、抵押,苏维埃不禁止。”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 论证苏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央苏区时期,中华苏维埃政府内部有不少同志对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存在不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建设只有等革命战争胜利后才能进行。如何搞好根据地建设?如何处理好革命战争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毛泽东认为应用事实来说话。
①毛泽东苏区经济建设的实践地。1930年6月至1933年11月,毛泽东先后三次抵达上杭才溪,开展系统科学的社会调查。毛泽东到达才溪后,住在才溪区工会(才溪区工会旧址,国保)的东厢房。在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才溪区苏维埃政府旧址,国保)召开区、乡干部调查会。调查会后,毛泽东还走家访户,深入到烈军属、田间地头(红军公田旧址,县保)和贫苦农民家中调查访问,广泛接触群众。经过系统深入的调查,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才溪乡调查》,成为调查研究的经典之作。
②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源地。为了有效解决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才溪乡在毛泽东的指导下于1931年夏创办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劳动合作社(即互助组),成为我国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源地。随后,根据实际陆续开办了犁牛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消费合作社旧址,已消失)、粮食合作社等,“大大提高了生产率,没有一片可耕的土地没有种植,粮食产量超过了暴动前的10%,甚至荒田开尽”[2]。此后,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总结推广了才溪等地的经验,各中央苏区县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③苏区经济建设的典范。1933年,由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拨款兴建的光荣亭(国保),成为才溪人民永远的光荣。1934年1月1日,《红色中华》以“一个模范的消费合作社”为题,专题宣传才溪区十八乡消费合作社的先进事迹。解放后,毛泽东仍然惦记着光荣的才溪,1955年为复原重建的光荣亭亲笔题写了亭名。
毛泽东用事实说明苏区经济建设的重要意义:“这种以为革命战争的环境不应该进行经济建设的意见,是极端错误的。只有开展经济战线方面的工作,发展红色区域的经济,才能使革命战争得到相当的物质基础。”[3] 3 反映中央苏区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在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中,工商业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经济封锁,给根据地的经济生活造成严重困难。生产药品、枪支、弹药等必需品,搞活苏区物资流通,是苏区工商业战线的艰巨任务。
①苏区工业经济的发展。红色政权建立后,为了克服国民党经济封锁造成的困难,苏区的工业便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主要有兵工厂、红军被服厂、红军斗笠厂等。现存的苏区工业旧址有溪南兵工厂邹化庙(县保)、上南兵工厂旧址上田心村堂(县保)、永定兵工厂旧址罗坑范家祠(县保)、红军福建军区南阳后方基地制药厂旧址(县保)、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制药厂旧址长汀四都镇长森公祠(县保)等。此外,还有中华织布厂、汀州弹棉厂、硝盐厂、造纸厂、印刷厂、熔银厂等一批与战争和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工厂。所有这些,支撑起中央苏区的骨干工业体系。
②苏区商业发展的大动脉。1930年底,周恩来亲自部署的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到大埔青溪再到中央苏区的延绵数千里的南方交通线成功打通,史称中央红色交通线。龙岩市现存中央红色交通线闽西大站旧址晏田祠(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省保)等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25处,均被公布为省保单位。
1930年至1934年,中央红色交通线安全畅通达五年之久。除了护送人员、传递重要信件、情报外,它还是一条苏区商业发展的大动脉,从敌占区向根据地输送经费和各种物资,包括军火、无线电设备、医药、粮食、生活用品,甚至还有白区出版的各种报纸、杂志及书籍等,为中央苏区打破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做出了重要贡献。
③私營商业蓬勃发展。红色政权建立初期,商品流通主要依赖于私营商业,特别是在对外贸易等方面,私营商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当时长汀县城,私人商店由革命前的几十家发展到367家,成为“红色小上海”。圩场是农村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土地革命后,由政府加强管理,把旧圩场开辟为红色圩场。当时,根据地的圩场遍及城乡,贸易十分活跃,如至今保存较好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定壩塘圩(苏维埃圩场旧址,县保)、长汀水东街等。
4 成立了中央苏区最早的金融机构
中央苏区时期,苏区的领导者们在领导苏维埃经济建设时高度重视金融建设,发展信用合作社,充分发挥红色金融在支持革命战争、发展工农业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支持合作化运动、巩固苏维埃政权的重要作用。
①建立苏区信用合作社。为了稳定金融秩序、保存现金、发展社会经济,在金融上支持革命战争,闽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定了《合作社条例》,要求“普遍发展信用合作社组织”。1929年秋,永定太平区苏维政府在高陂黄田茂龙楼(永定太平区信用合作社旧址,省保)设立信用合作社,1930年迁至西陂裕安堂(永定太平区苏维埃信用合作社旧址,县保)。10月,在上杭蛟洋成立上杭县北四区信用合作社。随后,长汀县、兆征县(今长汀境内)等其他县区也相继建立信用合作社。
②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工农金融机构。1930年11月7日,在龙岩城下井巷泉利布店成立了我国最早的工农金融机构——闽西工农银行(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国保)。工农银行成立不久,因国民党的军事围剿,于当年年底撤离龙岩,辗转于永定的虎岗、上杭的白沙和长汀的涂坊等地。1930年12月,闽西工农银行迁至虎岗,设在虎岗德和店(永定虎岗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县保)。1931年10月,红军收复长汀,该行迁入长汀城兆征路158号国民政府公建(闽西工农银行旧址,县保)。闽西工农银行为闽西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建立和积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闽西众多革命旧址铭刻着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光辉历程,蕴含着闽西老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无畏、百折不饶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见证,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在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傅柒生,黄春开,赖文燕.才溪乡调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