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贵的一生

来源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son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樱:你说,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呢?
  书虫:这个困扰了古今中外多少哲学家的问题,哪是你转转小脑袋就能想明白的呀!想知道“活着”这两个字的意义啊,或许余华的这本书能给你多一些思考。
  小樱:书虫书虫,我有一个非常高深的问题想要请教一下你!
  书虫:嗯哼,请小樱同学大胆发言。
  【虫家讲坛】
  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深深地打动了余华。歌中的老黑奴一生悲苦,却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于是,民歌寥寥数行的表达,在余华的《活着》里,成为主人公福贵苦难动荡却又平静淡然的生命历程,从而向我们深刻地阐释了活着的意义。
  什么是“活着”
  人为什么而活?可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就是让《活着》里的福贵本人来回答这个问题,他可能也说不出来。
  少年时,福贵放荡行事,吃喝嫖赌样样在行,很快就将偌大的家业败光。浑浑噩噩的他,不知道为什么而活。中年时,福贵开始发掘“活着”的意义,想要认真活下去。他学着照顾妻子,养育儿女,在最艰难的时候却拥有着最强烈的活着的欲望。后来,命运的打击接连不断,身边的亲人一个个去世后,老年的福贵已然对苦难淡然了,他拥有了超乎常人的平静。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是这样的命。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这样反倒好,看看我身边的人,龙二和春生,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可是,福贵的生命中真的只有苦难吗?他有爱他如一的妻子家珍,有懂事孝顺的女儿凤霞,有活泼善良的儿子有庆,还有二喜、春生……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美好的品质,让福贵黑暗的人生中不时透出点点光芒。那些人曾经带来的美好与温暖,一定给了福贵在漫漫人生路上前行下去的勇气和力量。经历了一切的他,不会喊叫,也不会抱怨,只是默默承受着一切,承受着生命赋予的所有,包括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历经沧桑的福贵,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了自己对活着的看法: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在《活着》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叙述者,一个是民间采风人“我”,另一个就是老人福贵。二者交叉叙述,让我们看到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我”对福贵和他的故事的叙述,一个是福贵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我”在小说中一共有六次叙述,在故事的关键处暂停了福贵的讲述,使整部小说的节奏得以缓冲,让叙述氛围恰到好处。
  第二叙述者福贵是整个叙事的核心,他的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也正因为这个视角,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他,理解他,才能体会到他的苦难里包含的那一点幸福与欢乐。在舒缓迟慢的氛围中,福贵既是在和“我”讲述,也是在展示他和命运的对话。无论悲喜,老人的叙述都显得风平浪静。在他的轻描淡写里,我们看到了他对生命的态度,对活着的看法。
  作者借用双层叙事,让两个叙事者在两个相对的时空中双向互动,在不断转换中,共同将叙事向前推进,也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这部小说,实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认真揣摩。再读一遍,一定会有新的感悟!
  双重叙事结构
  关于《活着》——
  1.《活着》原本是一个中篇,能成为现在这个版本,要感谢它的第一位读者张艺谋。当时,导演张艺谋托人请余华写一个本子,余华就提到手上尚未发表的小说《活着》。张艺谋读后很感兴趣,“活着——对于一部小说、一部电影来说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主题,但这个主题又非常大,正是小说中的这种东西感动了我。”最初,张艺谋看的是七万字的书稿,读完后觉得一些地方还可以着墨。于是余华又写了四万字,因此出版时,《活着》从七万字变成了十一余万字。
  2.《活着》经过时间的沉淀,已成为20世纪中国文学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译介至英、法、德、意、日、韩、俄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国内外多个文学大奖。余华也凭借这部作品于2004年获得了法兰西艺术和骑士文化勋章。
  关于作者——
  1.余华,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浪潮中,余华无疑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栗》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其作品已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此外,他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2.谈起自己如何走上文学道路,余华毫不回避当初的选择有一定的功利性。“毕业以后我干牙医,一干就是5年,一点不夸张地说,这5年我拔了至少有1万颗牙,每天7点就上班,干8个小时,感觉自己就像笼子里的鸟。有时我站在窗户前,发现隔壁文化馆里的人成天在街上闲逛,我就问他们:‘不用上班吗?’他们告诉我这就是工作,我当时就想:‘这工作好。’后来我问文化馆里的一个朋友:‘怎么样才能进文化馆工作?’他告诉我写小说吧。我想我认的汉字也有五千多个了,做音乐、画画不行,写小说大概行,于是我就开始写小说了。”
  ·书虫后援会·
  小人物也有大智慧
  亳州市丹凤学校九(2)班 / 戴梦茹
  指导老师 / 梁 艳
  在这部小说里,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是一个如此宽广的话题,这世上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活着,甚至已去世的人都活在亲人的心里;活着又是如此沉重,它凝聚了太多的责任、使命,以及无尽的回忆。
  余华在《活着》的日文版自序中说道:“我知道福贵的一生窄如手掌,可我不知道是否也宽若大地?”如果问我,我会回答:“是。”福贵是一个小人物,但他身上折射出很多处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共同点,包括对苦难的逆来顺受,对自身的定义,对生活的态度。福贵的命运如此卑微与无助,但却折射出了整个民族的性格与品质,这是一种敢于直面苦痛的勇气,一种特殊的生存智慧。
  书虫呢喃:
  福贵是一个小人物,但谁又能说他不伟大呢?梦茹同学既看到了福贵的一生,也从他身上看到了整个民族特有的品质,以小见大,思想深刻!
  活着的态度
  宿州市第九中学七(20)班 / 张 瀛
  指导老师 / 李 艳
  在命运面前,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生与死。如果真的只为了活著而活着,人生恐怕会十分无趣。我们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却可以改变活着的态度。就像《佐贺的超级阿嬷》中的阿嬷一样,即使生活过得再困苦贫穷,只要拥有乐观的心态,也会使生活倍感幸福——在8岁那年,小主人公德永昭广离开家乡广岛,来到佐贺的乡下老家。这里没有玩具,没有朋友,甚至连送他来的姨妈也转身离开,迎接昭广的只有低矮破旧的房屋,以及独立抚养了七个儿女的超级阿嬷。刚来阿嬷家的昭广无法适应这里的寒酸生活,但随着时光的流逝,昭广渐渐体味到了与阿嬷在一起生活的幸福。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挫折,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来。但是只要用认真的态度过好每一天,即使意外来临,我们也能坦然面对。无论是美好还是平庸,每一天都值得期待!
  书虫呢喃:
  张瀛同学一定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只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恐怕会十分无趣”,确实如此,用积极的心态认真生活,每一天才会值得!
其他文献
她长长的粗眉被誉为一双鸟的翅膀。頭顶的簇簇鲜花是她最爱挽的发饰,象征着生命的热烈。  她是墨西哥20世纪最有代表性的画家之一。  作为墨西哥艺术文化的代表之一,弗里达·卡罗的作品展现出强烈的墨西哥民族风格。明亮的热带色彩、炫目的民族风情和大胆运用的文化符号,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作品,充满了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风格,极具视觉冲击力。  她不画虚幻的画作,她画的都是生命里的过往经历。  她用画笔将自身病
期刊
正确的考试心态,往往带来稳定的考试状态。  如何打好考前心理战?这一直是许多老师、家长和学生的难题。本期,我们特别请来了知名心理学专家——林林老师。让我们一起,深入考前生活,倾听林林老师精辟的案例分析,学习如何树立正确的考试心态,直面中考,考出信心,考出状态,考出最稳定的好成绩。  祝愿每一位走进考场的考生,都能够做到“重问题、轻分数,不大悲、不大喜”,不负韶华,圆梦中考!  【专家档案】林林老师
期刊
亲爱的小读者们:  1969年,人类登上月球之际,许多人就猜想,也许到了21世纪,太空旅行将成为日常,人们也将去往银河系的其他恒星,甚至挑战进入星际空间。直到今天,人们依然没有停止对未知宇宙的探索。那么,探索太空对人类的生活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意义呢?  NO.1 避免遭到行星撞击  假如人类不想步恐龙后尘,就需要避免被大小行星撞击的威胁。基本上每隔1万年,一颗足球场大小的石质或铁质小行星,就可能会撞
期刊
呆萌圆眼  欢迎收看最新一期“圆眼直播间”,本期我们讨论的主题是“中国制造”。  智酷科普侠  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国制造”这一名词正在被赋予全新的内涵。未来,“中国制造”或许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产地定义,而是被盖上强国的烙印。  呆萌圆眼  万万没想到,如今风靡全球的中国文化,竟源于我们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而中国文化风靡全球的背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有力支撑。  科普侠推荐——  引领世界的中国制造 
期刊
红领巾是少先队员的标志,它代表红旗的一角,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从戴上红领巾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少先队员了!2019年10月13日,是中国少年先锋队建队70周年纪念日,在过去的70年里,星星火炬引领着亿万少年向着崇高的理想不断前进,一代又一代的少先队员用自己的行动为队旗增光添彩。在建队日,让我们一起听听那些优秀少先队员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火热的红色力量吧!  少博研究院  最温暖的红领巾——  深
期刊
那一次,我哭了。  那天中午妈妈要出门,临走前她布置好了學习任务。  当我认认真真地把琴弹完时,看到已经三点半了,可我还没有练字。太累了,我哭丧着脸,一头倒在了床上。我迷迷糊糊躺着,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但没有完成练字任务的不安使我无法入睡。突然,我心生一计。  我拿出了我的练字本,随意翻到了一面,用我的平板对准一拍,发给妈妈。我侥幸地想:“练字本从来都是不批改的,好糊弄!”放下平板,我就大步流星地出
期刊
一、神秘短信息  自然课。  方老师上课的状态,跟郎朗弹琴异曲同工,他激情四射,感情投入到一不小心就会走火入魔。  董咚咚却是完全没法投入,他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手机上收到的英文短信,深深后悔没有好好学习英语——整条消息里,几乎没几个他认识的单词。  身边的欧阳圆圆好奇地凑过来:“老大,下节课才是英语,你这是已经在预习了?啧啧,你居然这么刻苦,太阳这是打南边出来了?”  董咚咚没心思跟他贫嘴,抬眼瞟
期刊
朗读不仅是一种读书方法,朗读还是一门艺术。因为好的朗读无不是心与心的真切交流,是情感与表达的无限沟通,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接碰撞,是精神对精神的真誠赠予。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的声音打动听众呢?  情感要真诚  为什么儿时妈妈讲的故事多年以后依然在记忆中鲜活如初?甚至连当时的眼神、语气都被记得丝毫不差?那是因为有爱——感情,是朗读能够感染人的第一要素。  我们必须深切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藏的情感,才能在
期刊
前几期,我们从生活起居、言谈举止、精神修养等方面讨论如何才能修炼成君子。但如果你要问:君子像什么?古代的先贤们或许会这样回答你——  @孔子:君子像松柏,因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老子:君子像水,因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周敦颐:君子像莲花,因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陆游:君子像梅花,因为“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于谦:君子像石灰,因为“粉
期刊
高考作文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月前,一篇浙江考生的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因为大量引用冷门的名人名言和冷僻字词,引发舆论争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戴建业,为此写下了万余字的评论文章。  生活在树上  浙江一考生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