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寄相思语,语憾意纷纭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rrr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西洲曲》作为南朝乐府民歌的集大成之作,因其朦胧诗意为后世解读留下诸多疑难。本文试从诗词本身入手,结合文学传统、方言习惯、学者灼见等内容探析西洲方位、诗词叙事角度等疑难问题,为《西洲曲》的解读略尽薄力。
  关键词:南朝文学;《西洲曲》;叙事角度
  一、《西洲曲》简述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作品,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古往今来,它因其朦胧诗意,使人们对其内容、主人公性别及身份、表达方式及抒情叙事的角度都有着诸多争议。因此,有人称之为南朝文学的“哥德巴赫猜想”。
  二、西洲的方位探究
  关于西洲的位置,诸多学者莫衷一是。著名学者余冠英认为西洲在今之武昌;也有人认为西洲在今江苏仪征县;亦有学者王建国举证西洲和南塘均在当时的都城建康附近。西洲的方位同样充满争议。游国恩认为在与“江北”对举的“江南”,叶玉华则认为在“江北”,余冠英提出是“江中的洲”。此处笔者赞同叶先生的观点,“西洲”与“江北”为同一地点,且为女主人公思念的男子所居之处,原因有三。
  一是对诗歌首句“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的理解。此句争议之处为两个“梅”字及“下”字的解释。余先生认为“下”意为“落花”的“落”,笔者认为除了“‘落’比‘下’更加适用于花”以外,吴地方言中若表示“下坠”,如“下雨”也多用“落雨”来表示,因而此处解释为“落”之意却不用“落”字略欠妥当,因而此处“下”解释为“到”,并接地名“西洲”也更加通畅。由此,第一个“梅”字指赠予梅花的对象,而第二个“梅”指赠人以表达情思的“梅花”。前两字的解释使“西洲就是江北,上下两句互文见义”的观点成立。而互文手法在汉乐府及南北朝民歌中极为常见,不论是《江南》,还是《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皆用互文。该句同样使用此手法两句相互补充说明,并以“江北”来描述“西洲”的地理位置。
  二是“飞鸿”的意象提示。结合诗歌中的时节秋天,此时多为北雁南飞,女主人公仰首望飞鸿,念它自北飞来,经江北心上人的住所,成为情牵江南江北的又一媒介,接而联想到“鸿飞满西洲”的场景,进一步加深了对情郎的思念。北雁南飞的现象也间接证明了男子和女子各居“江北”“江南”,且“江北”即为“西洲”的情况。
  三是“南风”的意象提示。“南风”多解为自南向北吹的风,前句“君愁我亦愁”表达了女子理解并追随着男子的心绪,渴望互诉衷肠,于是希望“南风”再次成为两心联结的媒介,将浓浓情思吹到西洲回应情郎。南风自南向北吹,因此男子所在之地应在女子居地之北,且就在西洲,如此“江北”即“西洲”。
  三、诗歌叙述的角度和疑难点
  关于本诗的叙述主体,余冠英提出第三人称叙述说,游国恩认为是“男思女”,而叶玉华认为“通篇都是女性的口吻”。近年也有个別学者考虑南朝民歌普遍五言四句形式,提出此为男女对唱式民歌。笔者更加认同余的说法,最后四句以前的部分均为第三人称叙说女子因怀人而寄梅、采莲、望鸿、登楼,四个主要场景在抒情上层层推进,直到最后四句情感迸发,采用第一人称直抒情思,收束全文,起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西洲曲》曾因其被解读为“四季相思”而令人眼前一亮,但也有诸多反对声音,伯劳“飞”和“始鸣”不可等同,因而无法证实季节转变为夏。笔者同样不赞成“四季相思”的观点,原因如下:一是源自女子弄莲场景。“莲心”一语双关,而事实上莲心为绿色,本描写为“彻底红”或不符合事实,唯有解释为与女子装束“单衫杏子红”对应,“莲心”是因置于怀中,在红衣的映衬下变红,由此可推断采莲与前或为共时。二是诗中暗示季节的词,“单衫”亦可着于秋季,与“南塘秋”对应,加之“红莲”“飞鸿”多为秋季特色事物,基本可确定除前两句回忆之外,诗歌叙述的事件发生在秋季。三是诗中点出时间的词,“日暮”“尽日”都可表示日薄西山,点出诗歌叙事主要发生在傍晚时分,而最后点出“吹梦到西洲”,暗示夜幕降临,寄情思于梦。“风吹门前树”“开门盼郎归”到采莲、望鸿、登楼在逻辑上有一定的联系,加之同时期以四季变换写相近场所连贯事件的诗词几乎再无案例,即使是当代如此“蒙太奇”的手法也难以被平民大众所掌握,《西洲曲》即使经过文人加工,也依然属于南朝民间,用现代化思维去考量颇有不妥,因此,除了前两句为早春回忆外,其余部分事件判定为同一时间背景下发生更加合理。
  四、结语
  近千年来,《西洲曲》不断被人解读赏鉴,正是因为不知其作者名姓和具体背景,加之其源于民间,又经过文人加工润色,非成于一时一地一人一笔,这既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更增加了它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于诗文的解读,笔者鄙见许有牵强附会之处,惟愿为《西洲曲》的解读略尽薄力。
  参考文献
  [1]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53-254.
  [2]万韵.中国古代抒情诗的叙事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3]贾带赟.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的动物意象探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5.
  [4]王建国.《西洲曲》产生的地理环境考释[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78-82.
  [5]戚良德.《西洲曲》新解[J].民俗研究,2007(03):232-237.
  [6]曹文心.《西洲曲》考证与解读[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4):110-116,134.
  [7]杨伯南.《西洲曲》研究述评[J].曲靖师专学报,1993(01):47-52.
  作者简介
  潘婷(1998.09—),女,浙江省温州人,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华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和进步,将教材教学和现实生活进行有效融合,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逐渐暴露出了其局限性和危害。在当代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传统教学中的弊端进行有效革除,促使学生的实践思维得到有效培养。本文就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发展进行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小
期刊
◆摘 要:小华进入初中后开始了住宿生活,由于和周围环境不适应、不协调,在认知上产生不合理的认识,情绪上表现为焦虑不安,从而胡思乱想。行为上出现退缩,过分保护自己,什么活动都不参与,从不主动和其他同学交往。初步诊断为伴有明显分离焦虑情绪的新生学校适应不良。建立辅导计划后,运用认知心理疗法,每周一次,进行了三次面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分离焦虑;初中生;心理辅导  一、问题叙述  孩子的基
期刊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学中讲评课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组织学生对作文进行评价的重要渠道。因此,提高初中语文作文讲评有效性非常重要。本文将以九江一中为例,研究初中生以成长经历为主题的作文讲评课策略,旨在优化作文教学结构,在讲评课当中发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关键词:初中;成长经历;作文讲评课  作文讲评课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点评与讲解,达到教学目标。想
期刊
◆摘 要:实施义务教育后教学中出现了后进生增多的现象,转化后进生是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出现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转化后进生需要教师了解分析学生实际,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教师是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是否耐心细致地开展转化后进生的工作,这是衡量一名教师思想境界和师德涵养的重要标准。本文从数学教学规律,教师,学生方面阐明高中数学后进生面临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从而将高中数学教学推上新台阶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和不断发展,教育领域的相关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小学作为学生教育阶段的起始环节,其教学手段更是受到了各方教育人士的激烈讨论。英语作为小学学习阶段的重点学科,其教学手段的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小学生的英语成绩。本文针对现阶段的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旨在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英语成绩。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言技能;小学英语  英语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
期刊
一、乐曲介绍  《平湖秋月》原是一首粤曲,源于北方小调《闺舞》,又名《醉太平》,后经广东音乐名家吕文成改编为民族乐曲,广泛流传在粤剧音乐中。其借景抒情、格调清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连绵不断的抒情性。旋律明媚流畅,音调婉转,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良辰美景,有淡泊悠远、虚无缥缈的意境。我们所排练的拉弦乐合奏版本是由作曲家杨春林先生编配而成,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与热爱,是广东音乐中
期刊
◆摘 要:湘西傩戏面具以它独特的艺术造型与原始色彩在中国傩文化舞台上独放异彩,但对小学生而言,却尤为生僻、古老而神秘。把湘西傩戏面具文化与儿童泥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和审美研究,对于今后关于泥塑教学和当地文化结合的研究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工艺;傩面泥塑;教学审美  神秘古老的湘西傩戏面具文化如何融入儿童泥塑教学和审美?学校课题组通过课堂教学、写生采风、主题阅读、美术日记等教育活动,指
期刊
“在你面前我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我的心里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一个女人的史诗》主人公田苏菲在欧阳萸面前的样子,就像当年张爱玲对胡兰成的一往情深,爱得羞红了脸,爱得愿意忘记自己,就在他脚下做一朵小花,拼了命地仰着头,为让他看一眼自己在风中起舞的样子。  《一个女人的史诗》是作家严歌苓200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后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标题点明是一个女人的史诗,人物离不开时代,主人公背后
期刊
乍见书名,有如红梅遇见微雪的惊喜。“浮生”大概是对平凡的人一生的概括,而读下去,更觉得《浮生六记》是沈复为他和芸娘平淡的爱情谱写的深情之歌。  古来恩爱夫妻何其多,有陆游唐婉的惊鸿照影,有唐玄宗杨贵妃的“此恨绵绵无绝期”,有李清照赵明诚的赌书泼茶;然而,陆唐凄切,唐杨悲痛,李赵无奈,纵使他们享誉万古盛名,不如沈三白陈淑珍这对平淡夫妻来得珍贵。浮生六记,笔调平淡,却用寥寥数语道尽了大悲大喜,在平淡中
期刊
《芳华》是冯小刚导演执导的一部战争文艺片,以一名文工团女兵的视角讲述了从文革中期到本世纪初一代正值芳华的青年经历爱情萌发与充满人生变数的命运故事。作为一部符合大众审美的商业电影,它具有大众所喜爱、认同的怀旧主题、推崇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等一系列特点,因而能获得不错的票房,引发社会的热议。本文将从电影男女主角被边缘化的命运为切入点简要谈谈《芳华》这部影片引起的大众文化认同感。  电影一开场便说明,主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