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史”。作者通过自我批判,传达对社会的深刻批判。《随想录》的最大价值在于重回五四精神,坚持和弘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
关键词:随想录;创作动机;五四精神
一、《随想录》的创作动机
巴金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随想录》,共计42万字,历时8年。《随想录》是年届八旬的作者对“文革”作出的反省与忏悔。
《随想录》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十年文革的悲惨遭遇;二、过多亲友被迫害致死;三、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作者决心用真话建立“文革”博物馆。
二、《随想录》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控诉“文革”、反思“文革”是《随想录》的重要内容。作者侧重自我反省,通过自我揭露和自我批判,来传达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其一,不留情面的批判。
在《文学的作用》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1],这种简明直白的批判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脱离了意识形态束缚而保持的客观,难能可贵。
其二,真实的创作态度。
在许多作品中他都重复表达了这样的意愿,“表达我自己的意志”;“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2]。
其三,真挚的情感。
巴金的每一篇作品都发自内心。《怀念萧珊》里对亡妻的真挚回忆,更是催人泪下。“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晴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3]
其四,罕见的勇气。
《再论说真话》中,“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4]。巴金直面“文革”中的灾难,直面扭曲过的自己。一个老人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错误,不受意识形态的左右,勇气可贵。
三、《随想录》的独特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功绩就是五四精神的倡导,反传统、反封建、对个性自由的极度张扬。李慎之认为“五四”的精神就是启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精神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人思想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5]
首先,《随想录》最大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重回五四精神。它复苏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是对五四新文学现实战斗传统的回归,重新凝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批判精神。
巴金看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重要意义。他看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弊端和症结正在于对独立的个人思想的忽视,看到了个人被当做意识形态的工具的现象。
其次,《随想录》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人格及其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坚守。
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就是独立的人格。而在十年浩劫中,多数知识分子丢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而巴金认真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找回知识分子丢失的独立人格。
最后,《随想录》中五四精神的回归和觉醒是深刻而及时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随想录》在当下并没有过时,而是面对当下现实,产生了新的意义。研究巴金《随想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及内在原因,有助于反思知识分子的思想与人格,对知识分子坚守自己的良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当然,《随想录》有思想史的价值,也有文学作品的不足以及审美价值的缺失。不过瑕不掩瑜,无损它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光辉。
注释:
[1][2][3][4] 巴金《随想录》(合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5页、第207页、第25页、第207页。
[5] 参见李慎之《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太平洋学报》1999年第4期。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随想录;创作动机;五四精神
一、《随想录》的创作动机
巴金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随想录》,共计42万字,历时8年。《随想录》是年届八旬的作者对“文革”作出的反省与忏悔。
《随想录》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十年文革的悲惨遭遇;二、过多亲友被迫害致死;三、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作者决心用真话建立“文革”博物馆。
二、《随想录》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控诉“文革”、反思“文革”是《随想录》的重要内容。作者侧重自我反省,通过自我揭露和自我批判,来传达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其一,不留情面的批判。
在《文学的作用》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1],这种简明直白的批判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脱离了意识形态束缚而保持的客观,难能可贵。
其二,真实的创作态度。
在许多作品中他都重复表达了这样的意愿,“表达我自己的意志”;“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2]。
其三,真挚的情感。
巴金的每一篇作品都发自内心。《怀念萧珊》里对亡妻的真挚回忆,更是催人泪下。“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晴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3]
其四,罕见的勇气。
《再论说真话》中,“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4]。巴金直面“文革”中的灾难,直面扭曲过的自己。一个老人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错误,不受意识形态的左右,勇气可贵。
三、《随想录》的独特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功绩就是五四精神的倡导,反传统、反封建、对个性自由的极度张扬。李慎之认为“五四”的精神就是启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精神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人思想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5]
首先,《随想录》最大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重回五四精神。它复苏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是对五四新文学现实战斗传统的回归,重新凝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批判精神。
巴金看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重要意义。他看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弊端和症结正在于对独立的个人思想的忽视,看到了个人被当做意识形态的工具的现象。
其次,《随想录》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人格及其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坚守。
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就是独立的人格。而在十年浩劫中,多数知识分子丢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而巴金认真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找回知识分子丢失的独立人格。
最后,《随想录》中五四精神的回归和觉醒是深刻而及时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随想录》在当下并没有过时,而是面对当下现实,产生了新的意义。研究巴金《随想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及内在原因,有助于反思知识分子的思想与人格,对知识分子坚守自己的良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当然,《随想录》有思想史的价值,也有文学作品的不足以及审美价值的缺失。不过瑕不掩瑜,无损它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光辉。
注释:
[1][2][3][4] 巴金《随想录》(合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5页、第207页、第25页、第207页。
[5] 参见李慎之《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太平洋学报》1999年第4期。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