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五四精神

来源 :青年作家·中外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近几十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迁史”。作者通过自我批判,传达对社会的深刻批判。《随想录》的最大价值在于重回五四精神,坚持和弘扬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
  关键词:随想录;创作动机;五四精神
  
  一、《随想录》的创作动机
  
  巴金从1978年起,在香港《大公报》连载《随想录》,共计42万字,历时8年。《随想录》是年届八旬的作者对“文革”作出的反省与忏悔。
  《随想录》有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一、十年文革的悲惨遭遇;二、过多亲友被迫害致死;三、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作者决心用真话建立“文革”博物馆。
  
  二、《随想录》的内容及艺术手法
  
  控诉“文革”、反思“文革”是《随想录》的重要内容。作者侧重自我反省,通过自我揭露和自我批判,来传达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其一,不留情面的批判。
  在《文学的作用》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1],这种简明直白的批判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这种脱离了意识形态束缚而保持的客观,难能可贵。
  其二,真实的创作态度。
  在许多作品中他都重复表达了这样的意愿,“表达我自己的意志”;“人只有讲真话才能够认真地活下去”[2]。
  其三,真挚的情感。
  巴金的每一篇作品都发自内心。《怀念萧珊》里对亡妻的真挚回忆,更是催人泪下。“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晴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3]
  其四,罕见的勇气。
  《再论说真话》中,“我踏在脚下的是那么多的谎言,用鲜花装饰的谎言”[4]。巴金直面“文革”中的灾难,直面扭曲过的自己。一个老人坦然面对自己的内心,承认错误,不受意识形态的左右,勇气可贵。
  
  三、《随想录》的独特价值
  
  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大功绩就是五四精神的倡导,反传统、反封建、对个性自由的极度张扬。李慎之认为“五四”的精神就是启蒙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精神就是以理性的精神来打破几千年来禁锢着中国人思想的专制主义与蒙昧主义。[5]
  首先,《随想录》最大的思想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重回五四精神。它复苏了五四新文学的传统,是对五四新文学现实战斗传统的回归,重新凝聚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批判精神。
  巴金看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重要意义。他看到整个社会制度的弊端和症结正在于对独立的个人思想的忽视,看到了个人被当做意识形态的工具的现象。
  其次,《随想录》体现了当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人格及其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坚守。
  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质就是独立的人格。而在十年浩劫中,多数知识分子丢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而巴金认真审视了自己的内心,找回知识分子丢失的独立人格。
  最后,《随想录》中五四精神的回归和觉醒是深刻而及时的,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随想录》在当下并没有过时,而是面对当下现实,产生了新的意义。研究巴金《随想录》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思想及内在原因,有助于反思知识分子的思想与人格,对知识分子坚守自己的良知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当然,《随想录》有思想史的价值,也有文学作品的不足以及审美价值的缺失。不过瑕不掩瑜,无损它在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光辉。
  
  注释:
  [1][2][3][4] 巴金《随想录》(合订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35页、第207页、第25页、第207页。
  [5] 参见李慎之《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五四运动八十年祭》,《太平洋学报》1999年第4期。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其他文献
水晶石,原名王振进,70后,四川广元人,喜诗歌、杂文等创作,略有作品见国内一些报刊杂志。本人笔耕不止,却难见称心佳作;悲悯世人,却反为世人悲悯;修身养性,却难抵世风烦扰,难明自心,难见自性,故终为一介草民。望有朝一日能抵达“心藏乾坤无兴衰,身行道德有文章”之境。    摘要:斗峰用自己的文字把剑门山水里的人和事记录下来,扎根于这片剑山剑水,真切地去感受老百姓的生活,挖掘蕴藏在剑门山水里的故事,用作
期刊
摘要:女性主义在文学、广告、影视等方面研究较多,由于现如今女性主义发展进入瓶颈期,有些人要么不屑,要么放弃,于是有必要重新认识女性主义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方法,重在探讨电影《钢琴课》和美剧《丑女贝蒂》的叙事镜头、人物性格等,同以往影视中女性不是“被看”就是性别模糊的遭遇相比较,在女性主义影视中话语权的得失上做出梳理,继而看女性话语权是如何体现的,分析出女性主义在影视中的出路和未来。 
期刊
张用生,笔名灵子,祖籍四川安岳。曾任《沱江文学》副主编,内江市政协委员,内江市对外友协委员。现为中国作协会员,中外散文诗学会副主席,《中国作家》杂志社签约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第四、五、六届委员,四川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长,内江市作家协会第三届、第四届主席。著有诗集《灵子抒情诗选》《长廊足音》,歌词集《九寨·神奇的世界》,散文集《山那边的梦幻家园》《时光雕饰的美丽》《阳光拥抱的故土》等,编著《圣火》《
期刊
摘要:电影作为文化工业的主要产品和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既需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以赢得用以开展再生产的资本,同时还必须关照现实生活、准确地捕捉和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本文以《西风烈》为例,通过分析该片对西部类型片元素的运用和改良,来探视近年来我国电影市场中商业和文艺联姻以及类型混合化的明显趋向。  关键词:西部片;《西风烈》;中国化     一、《西风烈》的西部片类型元素分析    媒体曾将2009年戏
期刊
周云龙,《家春秋》栏目制片人,主任编辑,先后主持或协助主持《新闻故事》《新闻地理》《钟山夜报》和《家春秋》等栏目的管理工作。参与策划的多部新闻专题作品在省级以上评比中获奖,有数十篇电视随谈发表于《中国青年报》《中国记者》《中国广播影视》《南方电视学刊》等。    一场亚运会开幕式,两个版本的解说词。对受众而言,这是一个意外的惊喜;而对央视而言,这是又一次新的尝试——电视语态的改变。  2010年1
期刊
第二十一章毕摩神咒  “司主农时节令的神,向你献酒啊。过了些日子,到耕种的季节。但愿坳上的庄稼不遭风灾,坝上的农作物不缺雨露。地边不让蛇来蟠伏;田边不让鼠来打洞。保护庄稼的神,望你好好保护,使庄稼茂盛,不遭虫害;看守庄稼的神,望你好好看守,雀鸟见到有谁看守,它就不敢来害庄稼。大田稀株莫费秧.以免插秧手的腰部发疼。禾苗长起来就出穗.出穗就结籽。结籽就成实。收割要遇晴天,扬干簸净要顺风行的方向。大仓小
期刊
摘要:戴望舒是现代派代表诗人。他的诗歌受西方象征派、现代派的影响,又融汇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养分。戴望舒对于“全官感或超官感的东西”的追求,使他的一些诗作具有一种综合性的美感。《我用残损的手掌》比较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艺术特色。本文从文本细读的角度,结合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解读方法,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表现手法、借鉴意义四个方面探讨此诗,希望对现当代诗歌创作和欣赏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戴望舒
期刊
摘要:长篇小说《芙蓉镇》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既严峻真实又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诚如作者所说“寓政治风云于风俗民情图画,借人物命运演乡镇生活变迁”,“唱一曲严峻的乡村牧歌”。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胡玉音,她勤劳善良、性情柔顺、坚强不屈……这种朴素的人性美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给文学创作留下了一个成功的艺术范例。  关键词:《芙蓉镇》;人性美;胡玉音;艺术形象    《芙蓉镇》发表于《当代》
期刊
摘要:綦江课改作为重庆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初、高中衔接教学改革,开设选修课程,教师绩效考核“给力”等措施使綦江课改呈现生态性表征,实现了课堂教学理论的还原与重建。  关键词:主体性;还原;教学相长;生态视域;綦江课改    被称为“綦江模式”的綦江课改,始于2004年。六年后,丰富了中国教育“重庆现象”内涵的“綦江模式”因其可持续发展性备受人们关
期刊
摘要:文学意象是一种较为隐秘的审美心理活动,它通过作品中具有感情色彩的客观事物来实现作者情感的表现。因此,凡是文学意象都应是一种内涵丰富、匠心独特的高层次形象,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高原上的探戈》中“T鹰”这一文学意象在不同场合、不同角度都有不同的传情内涵及不同的寓意,为作品中人物内心的刻画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完善作用,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对在不同的场合、不同角度出现的意象“T鹰”进行心理解读,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