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勒泰”的蒙古语意思是“金山”,阿勒泰地区1170公里长的边境线将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三个国家缔结在一起。作为四国界山的阿尔泰山系,比起横列新疆境内的天山和昆仑山两大山脉,它不过是个“小兄弟”,但这里保存着最为完整的西伯利亚泰加林,几个绝美的湖泊就深藏在这座金山之中。葱郁连绵的群山间,笼罩着薄雾的湖水宁静神秘,秀美绝伦。其中白湖和双湖是阿勒泰地区最有户外魅力的地方。
白湖所在地海拔1954米,四周群峰盛起,冰川银装素裹,空中浮云飘逸。这里的湖水四季皆白,实属罕见。双湖身处保护区缓冲地区,是喀纳斯湖腰部西面两个连在一起的支流湖,像两个孪生兄弟依偎在喀纳斯母亲湖的身边。
前往白湖和双湖的最佳户外方式是马背旅行,不用考虑离合器,不用刹车,驾着骏马与天地真正融为一体。
白湖:高贵的孤独
穿越森林
乘船行程24公里进入喀纳斯湖的入口处,就已经进入喀纳斯的无人区了。骑马是前往友谊峰的惟一交通工具。我所跟随的科考队包括研究植物动物的科学家、冰川学家、摄影师、环保工作者以及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保护区林业管护站的管护员。二十几个人三十多匹马组成的队伍,每个人的骑马技术虽然参差不齐,但穿越在原始森林中也算是浩浩荡荡了。
喀纳斯湖的入水口如果在空中看是美到极致的一幅画卷。它似交织在一起的六条绸带,随着季节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颜色。8月份正是白湖的丰水期,乳白色的湖水溢满了喀纳斯河道。白湖水随着六条入口缓缓流入喀纳斯湖,它又像一个调色板,使得碧蓝的湖水逐渐变成了一池墨绿色的浓稠浆液。
沿着绸缎般的喀纳斯河向北进发,所经之处是整条山谷的原始森林。这里,生物的多样性保存得十分完整。而且,沿途的森林是整个喀纳斯区域原始森林的精华所在。从喀纳斯湖入水口到白湖之间,生长着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尤其珍贵的是这里还生长着阿尔泰山的稀有林种—西伯利亚红松,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针松,它是喀纳斯区域特有的林种。在这高大的乔木之下生长的,还有丰富的灌丛林,以及形形色色的花草品种,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植物生长体系,其植物群落的丰富程度,堪称是阿尔泰山植物王国浓缩的精华。这次植物学家在随团考察后欣喜地宣称,喀纳斯的植物种类已经超过了1200种。
应该说,从喀纳斯湖头到白湖是前往友谊峰途中最为平缓的一段路程。但在穿越浓密的原始森林的同时,还要趟过十条湍流的河沟,哈萨克语叫翁阿热克。十条河沟都流入喀纳斯河中,每一条河沟都来自一个湖泊和湖泊之上的一条冰川。
白湖之晨
白湖管护站是喀纳斯保护区最远的一个管护站,共有10名管护员,都是清一色的哈萨克和图瓦小伙子。他们每年5月初进站,10月底才离开,在这深山老林中工作长达半年之久,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黎明时分,我们在噼啪作响的木柴燃烧声中醒来。我在想,在这大山深处只有这一道人间炊烟在轻轻升起。在管护站工作的小伙子们,是这人间净土的守护神。站在管护站的木屋前看着河谷两岸的奇峰峻岭,你看到的是阿尔泰山前山地带无法看到的大山形象。只有在这里,大山的巍峨才是坦荡无遗的。
白湖管护站距白湖大概五公里的行程,而要想看到白湖的全貌,必须要攀登到喀纳斯达坂脚下的半山腰。这时整个山谷在晨曦中云雾弥漫,雾气和云层低低地压在山腰之上。它们一会翻滚着向我们的脚下涌来,一会又随风飘向远处的山头。由于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小雨,山路湿滑,骑马前行的速度极其缓慢。远处山坡上有一片盛开的柳兰,我们决定以它作前景拍摄前方的湖泊。
此时,站在喀纳斯达坂的脚下根本无法看清白湖,因为它还藏在云雾之中。我们的眼前是一片汹涌翻腾的云雾的海洋。我真切体会到风起云涌的真实性,雾气从山脚下涌上来,直扑人面而来,仿佛会令人窒息。白湖的方向正是太阳将要升起的地方,当太阳跃出山头,云雾便更加纷乱地撕扯着散开去。这时,云层越来越薄,越变越淡,在阳光的配合下白湖像一个面蒙轻纱的窈窕淑女半推半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眼前,是一个呈三角状的乳白色湖泊。白湖是圣洁的,它的湖水来自友谊峰脚下的冰川。由于冰川中夹杂着巨大的白色花岗岩石块,冰川融化时将花岗岩在古冰川运动时相互摩擦后留下的白色粉末带入到白湖中。于是,在阿尔泰大山深处一个用白色命名的湖泊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湖泊专家和冰川专家根据各自的学科理论都推测,白湖的深度很可能会超过200米,极有可能比197米深的喀纳斯湖还要深出许多。它将和喀纳斯湖同时成为中国境内排名前两位的最深的高山湖泊。
翻越达坂
白湖是通往友谊峰的咽喉和要塞,这条跨越白湖的必经之路要么走水上,要么翻越果戈习盖达坂。但白湖距山下路途遥远,根本没有路或其他办法将船只运送到这里从而横渡白湖。所以,多少年前如果要前往友谊峰,骑马翻越果戈习盖达坂是惟一的选择。
果戈习盖哈萨克语为碎石滚动之意。顾名思义,要翻越这样的达坂的难度可想而知。从白湖岸边出发,走不多久就来到达坂的脚下。达坂的坡度至少要超过五十度,植被稀疏,碎石崩塌随处可见。为安全起见,二十几人把坐骑全部交由管护员管理,徒步攀登达坂。沿着之字形的山路,考察队员们缓慢移动,走几步就要停下脚步喘息一阵。空中依然是云翻雾滚,而且随着海拔不断升高,不时有小雨夹杂着雪花纷纷降落在人们的身上和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三个小时后,队员们才陆陆续续到达果戈习盖达坂山顶。在大山面前,人的渺小真的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果戈习盖达坂山顶海拔较高,任何树木在这里都无法生长。但往下走出不久,却生长着一种在中山地带无法看到的特有的植物,那就是西伯利亚漏斗菜。这种植物花瓣呈喇叭状,暗紫的颜色特别引人注目,漫山遍野的紫花开满8月的高山草甸。
五渡冰河
五次渡过喀纳斯河上游的冰川河流是第三天的行程。骑马过河是前往友谊峰途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因为河流深浅难辨,河水冰冷刺骨,河床里全都是大小不一的光滑的鹅卵石,稍不留神便会马失前蹄。而人要想过河,又必须骑在马的脊背上,紧紧地抱住马的脖子。
选择8月份到友谊峰,主要是过河的需要。六七月份,气温较高,正是深山的融雪期,河水太大,根本无法过河。而到了九十月份,天气太冷,友谊峰地区已进入冬季,也绝对无法前往。
五次渡过的其实是同一条河流。喀纳斯冰河在河谷间左冲右突,弯曲绕行,每年的河床都有新的变化,河流都会有新的改道。而此段河流的两岸又大都是悬崖峭壁,所以要想往前走,只有在同一条河流上不断穿行。
当三十多匹马被前面的河流挡住了去路,十个保护区的管护员在这时便发挥了作用。他们有两个先行过河,以试河水的深浅,并在对岸指挥队伍过河,以防队员们由于河水的流动产生视觉上的错觉而偏离了方向。其他的管护员则是一字排开骑马站在河流的下游,防止队员们在过河时不慎从马背上掉下落入水中。
要渡过冰凉刺骨的河水,马和骑在马背上的人都是至关紧要的因素。马没精神不行,稍一松懈就会马失前蹄,连人带马都会被卷向下游。人没精神更不行,马是被人驾驭的,要想马有精神,人要先有精神,你要瞪圆双眼注视对岸,双手勒紧缰绳,两腿夹紧马肚,人马形成一体。可谓目标一致,才能勇往直前。湍急的河水和河底的鹅卵石使得所有的马匹在过河时都站立不稳,河水高过马的肚子,有时甚至要漫过马的脊背。管护员们摇晃着手中的皮鞭,高声吆喝着赶马。而过河的马匹和马背上的人们都紧绷神经,精神高度集中,不顾一切地向对岸冲去。整个河床中水花飞溅,吆喝声、马蹄声和河流湍急的声音响彻山谷。
邂逅棕熊
喀纳斯区域生存着大量的珍稀野生动物。马鹿和驼鹿,在喀纳斯湖区就能经常被人看见。我们这次看到过一群北山羊,它们在到河谷饮水后,发现有人就立即向山上奔跑。按常规,有北山羊的地方就会有雪豹,雪豹是靠掠食北山羊为生的,雪豹在这一带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而我们这次更想看到的则是棕熊,几百年来当地人狩猎棕熊的故事已被民间演绎得神乎其神。
非常有幸,快到友谊峰脚下宿营地的当天下午,我们就看到了三群棕熊。第一群是一只母熊带着四只小熊。有经验的护林员告诉我们,其中有一只稍大一点的小熊是母熊去年产下的熊崽,剩余三只是今年的熊崽。也许是我们的马队动静太大,当我们发现它们时,母熊带着她的孩子拼命地向我们左侧的山梁爬去。我们骑马向山上追去,但越追越远。棕熊看似笨拙,其实奔跑的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山地中。追赶棕熊到山顶,不见了棕熊,看到的却是又一片开阔的高山草甸。向导说再往前走就到中俄一号界碑了。追不到棕熊,能看一眼神圣的界碑也是此行的意外收获。我曾经去过俄中一号界碑,它在中俄边界的西边,是俄罗斯方面建造的,碑上有镀银的双头鹰。中俄一号界碑为我方所立,碑上刻有“中国”字样。在中国的西北端中俄两国仅有54公里边界线,共有两块界碑,两国各立一块。
正下山间,负责向导的管护员再次压低声音告诉我们,在对面山坡上又发现了四只棕熊。于是我们扬鞭策马,快速下山,但由于距离太远,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只母熊带着三只小熊爬上山顶,渐渐地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当我们下到河谷,向导又一次向我们惊呼,他再一次看到棕熊了。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有一只母熊带着两只熊崽在河对岸的山坡上戏耍。它们一会在林中穿行,一会在草丛里捉迷藏,一会又跑到碎石滩上晒晒太阳,根本没有把河对岸的我们当一回事。尽管队员们大呼小叫,发出各种声音,它们照样悠然自得,我行我素。
冰川感怀
站在冰川之上,我才明白我们昨天晚上的宿营地为什么选择在离我们所要到达的冰川那么远的距离。从宿营地到冰川的冰舌口,至少要翻越由巨大花岗岩石组成的五公里的山路。其实根本称不上是路,那是要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上的行走。马驮着行李在这样的山地上根本就无法向前走出半步。应该说,这段路在几百年前还是喀纳斯冰川的前端。由于气温变暖,冰川在不断后退,冰川之中夹带着的巨大花岗岩便被遗留在这里。
喀纳斯河就发源于喀纳斯冰川之下。在这个沉积了数万年的冰川的出口,我试探着进入洞口,一股夹杂着远古冰冻气息的乳白色的冰雪融水从它的腹腔深处喷薄而出,它流淌出来的就像是母亲的乳汁。踏上足有十公里长的喀纳斯冰川,除了感受到冰川的壮美之外,你还会发现冰川仍在不断缩短和降低。它和地球上的任何一处冰川一样,无法摆脱最终消失的命运。冰川之上有了纵横的沟壑和潺潺的小溪,花岗岩石形成的冰蘑菇多数已坍塌滑落,巨石歪落在冰锥一边。冰川两岸的山腰间,冰川退缩下降的痕迹有一道明显的界限,这道界限距我们现在脚下的冰川足有一百多米。看到这道界限,你可以想像到一百年前的喀纳斯冰川是何等的气壮山河。地球在变暖,冰川在消融,这已是摆在世人面前不争的事实。
我继而仰望友谊峰,想从它那儿找到答案。上午来时,它还是蓝天白云映衬着洁白的雪峰。及至下午,它又云涌雪峰飘起了雪花。友谊峰和世界上的其他山峰相比,绝对算不得高大,因为它的主峰充其量也才4374米,但它秀美挺拔的身姿却有着别的山峰无法比拟的优势。看着铺天盖地降下的雪花,我似乎又有了些许的欣慰。大自然的力量往往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愿,我们的大自然能够和我们已经经受了无数苦难的人类一样,有着自我修复自我保护和不断增强免疫力的能力。否则,人类将何去何从?
白湖所在地海拔1954米,四周群峰盛起,冰川银装素裹,空中浮云飘逸。这里的湖水四季皆白,实属罕见。双湖身处保护区缓冲地区,是喀纳斯湖腰部西面两个连在一起的支流湖,像两个孪生兄弟依偎在喀纳斯母亲湖的身边。
前往白湖和双湖的最佳户外方式是马背旅行,不用考虑离合器,不用刹车,驾着骏马与天地真正融为一体。
白湖:高贵的孤独
穿越森林
乘船行程24公里进入喀纳斯湖的入口处,就已经进入喀纳斯的无人区了。骑马是前往友谊峰的惟一交通工具。我所跟随的科考队包括研究植物动物的科学家、冰川学家、摄影师、环保工作者以及负责后勤保障工作的保护区林业管护站的管护员。二十几个人三十多匹马组成的队伍,每个人的骑马技术虽然参差不齐,但穿越在原始森林中也算是浩浩荡荡了。
喀纳斯湖的入水口如果在空中看是美到极致的一幅画卷。它似交织在一起的六条绸带,随着季节的变化也变换着不同的颜色。8月份正是白湖的丰水期,乳白色的湖水溢满了喀纳斯河道。白湖水随着六条入口缓缓流入喀纳斯湖,它又像一个调色板,使得碧蓝的湖水逐渐变成了一池墨绿色的浓稠浆液。
沿着绸缎般的喀纳斯河向北进发,所经之处是整条山谷的原始森林。这里,生物的多样性保存得十分完整。而且,沿途的森林是整个喀纳斯区域原始森林的精华所在。从喀纳斯湖入水口到白湖之间,生长着西伯利亚云杉、西伯利亚冷杉和西伯利亚落叶松,尤其珍贵的是这里还生长着阿尔泰山的稀有林种—西伯利亚红松,就是我们常说的五针松,它是喀纳斯区域特有的林种。在这高大的乔木之下生长的,还有丰富的灌丛林,以及形形色色的花草品种,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植物生长体系,其植物群落的丰富程度,堪称是阿尔泰山植物王国浓缩的精华。这次植物学家在随团考察后欣喜地宣称,喀纳斯的植物种类已经超过了1200种。
应该说,从喀纳斯湖头到白湖是前往友谊峰途中最为平缓的一段路程。但在穿越浓密的原始森林的同时,还要趟过十条湍流的河沟,哈萨克语叫翁阿热克。十条河沟都流入喀纳斯河中,每一条河沟都来自一个湖泊和湖泊之上的一条冰川。
白湖之晨
白湖管护站是喀纳斯保护区最远的一个管护站,共有10名管护员,都是清一色的哈萨克和图瓦小伙子。他们每年5月初进站,10月底才离开,在这深山老林中工作长达半年之久,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黎明时分,我们在噼啪作响的木柴燃烧声中醒来。我在想,在这大山深处只有这一道人间炊烟在轻轻升起。在管护站工作的小伙子们,是这人间净土的守护神。站在管护站的木屋前看着河谷两岸的奇峰峻岭,你看到的是阿尔泰山前山地带无法看到的大山形象。只有在这里,大山的巍峨才是坦荡无遗的。
白湖管护站距白湖大概五公里的行程,而要想看到白湖的全貌,必须要攀登到喀纳斯达坂脚下的半山腰。这时整个山谷在晨曦中云雾弥漫,雾气和云层低低地压在山腰之上。它们一会翻滚着向我们的脚下涌来,一会又随风飘向远处的山头。由于头天晚上下了一场小雨,山路湿滑,骑马前行的速度极其缓慢。远处山坡上有一片盛开的柳兰,我们决定以它作前景拍摄前方的湖泊。
此时,站在喀纳斯达坂的脚下根本无法看清白湖,因为它还藏在云雾之中。我们的眼前是一片汹涌翻腾的云雾的海洋。我真切体会到风起云涌的真实性,雾气从山脚下涌上来,直扑人面而来,仿佛会令人窒息。白湖的方向正是太阳将要升起的地方,当太阳跃出山头,云雾便更加纷乱地撕扯着散开去。这时,云层越来越薄,越变越淡,在阳光的配合下白湖像一个面蒙轻纱的窈窕淑女半推半就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我们的眼前,是一个呈三角状的乳白色湖泊。白湖是圣洁的,它的湖水来自友谊峰脚下的冰川。由于冰川中夹杂着巨大的白色花岗岩石块,冰川融化时将花岗岩在古冰川运动时相互摩擦后留下的白色粉末带入到白湖中。于是,在阿尔泰大山深处一个用白色命名的湖泊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湖泊专家和冰川专家根据各自的学科理论都推测,白湖的深度很可能会超过200米,极有可能比197米深的喀纳斯湖还要深出许多。它将和喀纳斯湖同时成为中国境内排名前两位的最深的高山湖泊。
翻越达坂
白湖是通往友谊峰的咽喉和要塞,这条跨越白湖的必经之路要么走水上,要么翻越果戈习盖达坂。但白湖距山下路途遥远,根本没有路或其他办法将船只运送到这里从而横渡白湖。所以,多少年前如果要前往友谊峰,骑马翻越果戈习盖达坂是惟一的选择。
果戈习盖哈萨克语为碎石滚动之意。顾名思义,要翻越这样的达坂的难度可想而知。从白湖岸边出发,走不多久就来到达坂的脚下。达坂的坡度至少要超过五十度,植被稀疏,碎石崩塌随处可见。为安全起见,二十几人把坐骑全部交由管护员管理,徒步攀登达坂。沿着之字形的山路,考察队员们缓慢移动,走几步就要停下脚步喘息一阵。空中依然是云翻雾滚,而且随着海拔不断升高,不时有小雨夹杂着雪花纷纷降落在人们的身上和周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三个小时后,队员们才陆陆续续到达果戈习盖达坂山顶。在大山面前,人的渺小真的可以用微不足道来形容。果戈习盖达坂山顶海拔较高,任何树木在这里都无法生长。但往下走出不久,却生长着一种在中山地带无法看到的特有的植物,那就是西伯利亚漏斗菜。这种植物花瓣呈喇叭状,暗紫的颜色特别引人注目,漫山遍野的紫花开满8月的高山草甸。
五渡冰河
五次渡过喀纳斯河上游的冰川河流是第三天的行程。骑马过河是前往友谊峰途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因为河流深浅难辨,河水冰冷刺骨,河床里全都是大小不一的光滑的鹅卵石,稍不留神便会马失前蹄。而人要想过河,又必须骑在马的脊背上,紧紧地抱住马的脖子。
选择8月份到友谊峰,主要是过河的需要。六七月份,气温较高,正是深山的融雪期,河水太大,根本无法过河。而到了九十月份,天气太冷,友谊峰地区已进入冬季,也绝对无法前往。
五次渡过的其实是同一条河流。喀纳斯冰河在河谷间左冲右突,弯曲绕行,每年的河床都有新的变化,河流都会有新的改道。而此段河流的两岸又大都是悬崖峭壁,所以要想往前走,只有在同一条河流上不断穿行。
当三十多匹马被前面的河流挡住了去路,十个保护区的管护员在这时便发挥了作用。他们有两个先行过河,以试河水的深浅,并在对岸指挥队伍过河,以防队员们由于河水的流动产生视觉上的错觉而偏离了方向。其他的管护员则是一字排开骑马站在河流的下游,防止队员们在过河时不慎从马背上掉下落入水中。
要渡过冰凉刺骨的河水,马和骑在马背上的人都是至关紧要的因素。马没精神不行,稍一松懈就会马失前蹄,连人带马都会被卷向下游。人没精神更不行,马是被人驾驭的,要想马有精神,人要先有精神,你要瞪圆双眼注视对岸,双手勒紧缰绳,两腿夹紧马肚,人马形成一体。可谓目标一致,才能勇往直前。湍急的河水和河底的鹅卵石使得所有的马匹在过河时都站立不稳,河水高过马的肚子,有时甚至要漫过马的脊背。管护员们摇晃着手中的皮鞭,高声吆喝着赶马。而过河的马匹和马背上的人们都紧绷神经,精神高度集中,不顾一切地向对岸冲去。整个河床中水花飞溅,吆喝声、马蹄声和河流湍急的声音响彻山谷。
邂逅棕熊
喀纳斯区域生存着大量的珍稀野生动物。马鹿和驼鹿,在喀纳斯湖区就能经常被人看见。我们这次看到过一群北山羊,它们在到河谷饮水后,发现有人就立即向山上奔跑。按常规,有北山羊的地方就会有雪豹,雪豹是靠掠食北山羊为生的,雪豹在这一带处于食物链的顶端。而我们这次更想看到的则是棕熊,几百年来当地人狩猎棕熊的故事已被民间演绎得神乎其神。
非常有幸,快到友谊峰脚下宿营地的当天下午,我们就看到了三群棕熊。第一群是一只母熊带着四只小熊。有经验的护林员告诉我们,其中有一只稍大一点的小熊是母熊去年产下的熊崽,剩余三只是今年的熊崽。也许是我们的马队动静太大,当我们发现它们时,母熊带着她的孩子拼命地向我们左侧的山梁爬去。我们骑马向山上追去,但越追越远。棕熊看似笨拙,其实奔跑的速度极快,尤其是在山地中。追赶棕熊到山顶,不见了棕熊,看到的却是又一片开阔的高山草甸。向导说再往前走就到中俄一号界碑了。追不到棕熊,能看一眼神圣的界碑也是此行的意外收获。我曾经去过俄中一号界碑,它在中俄边界的西边,是俄罗斯方面建造的,碑上有镀银的双头鹰。中俄一号界碑为我方所立,碑上刻有“中国”字样。在中国的西北端中俄两国仅有54公里边界线,共有两块界碑,两国各立一块。
正下山间,负责向导的管护员再次压低声音告诉我们,在对面山坡上又发现了四只棕熊。于是我们扬鞭策马,快速下山,但由于距离太远,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一只母熊带着三只小熊爬上山顶,渐渐地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当我们下到河谷,向导又一次向我们惊呼,他再一次看到棕熊了。我们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有一只母熊带着两只熊崽在河对岸的山坡上戏耍。它们一会在林中穿行,一会在草丛里捉迷藏,一会又跑到碎石滩上晒晒太阳,根本没有把河对岸的我们当一回事。尽管队员们大呼小叫,发出各种声音,它们照样悠然自得,我行我素。
冰川感怀
站在冰川之上,我才明白我们昨天晚上的宿营地为什么选择在离我们所要到达的冰川那么远的距离。从宿营地到冰川的冰舌口,至少要翻越由巨大花岗岩石组成的五公里的山路。其实根本称不上是路,那是要从一块石头跳到另一块石头上的行走。马驮着行李在这样的山地上根本就无法向前走出半步。应该说,这段路在几百年前还是喀纳斯冰川的前端。由于气温变暖,冰川在不断后退,冰川之中夹带着的巨大花岗岩便被遗留在这里。
喀纳斯河就发源于喀纳斯冰川之下。在这个沉积了数万年的冰川的出口,我试探着进入洞口,一股夹杂着远古冰冻气息的乳白色的冰雪融水从它的腹腔深处喷薄而出,它流淌出来的就像是母亲的乳汁。踏上足有十公里长的喀纳斯冰川,除了感受到冰川的壮美之外,你还会发现冰川仍在不断缩短和降低。它和地球上的任何一处冰川一样,无法摆脱最终消失的命运。冰川之上有了纵横的沟壑和潺潺的小溪,花岗岩石形成的冰蘑菇多数已坍塌滑落,巨石歪落在冰锥一边。冰川两岸的山腰间,冰川退缩下降的痕迹有一道明显的界限,这道界限距我们现在脚下的冰川足有一百多米。看到这道界限,你可以想像到一百年前的喀纳斯冰川是何等的气壮山河。地球在变暖,冰川在消融,这已是摆在世人面前不争的事实。
我继而仰望友谊峰,想从它那儿找到答案。上午来时,它还是蓝天白云映衬着洁白的雪峰。及至下午,它又云涌雪峰飘起了雪花。友谊峰和世界上的其他山峰相比,绝对算不得高大,因为它的主峰充其量也才4374米,但它秀美挺拔的身姿却有着别的山峰无法比拟的优势。看着铺天盖地降下的雪花,我似乎又有了些许的欣慰。大自然的力量往往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愿,我们的大自然能够和我们已经经受了无数苦难的人类一样,有着自我修复自我保护和不断增强免疫力的能力。否则,人类将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