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前期是幼儿的语言学习发展期。本文分析了当前中班幼儿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中班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设计策略,旨在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为教师创新学前阶段幼儿语言教学活动提供参考。
关键词:学前教育;语言教学;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8-0059-02
引 言
中班幼儿处于语言学习、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提问则是提升幼儿语言表达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前中班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往往存在活动目标与提问设计关联性不足、重难点把控不准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提问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提升语言表达力,如何以提问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成为中班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中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1.活动目标与提问设计关联性不足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目标的设定密切相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而大部分教师会因幼儿的突发问题导致所设定的活动目标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对目标把握不准确,目标与提问不紧密,会阻碍对幼儿的正确引导,难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1]。
例如,在组织中班语言活动课“巴士到站了”时,教师设计如下活动目标:(1)解读绘本中巴士到站出现的各种社会成员,猜测他们到站时的内心感受;(2)初步了解常见社会成员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大胆讲述自己的职业梦想。
在目标1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猜猜看建筑工人最喜欢什么?”与活动目标无关,且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在目标2中,教师以“你们觉得这些职业人员厉害吗?”既没有让幼儿了解社会成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也没有让幼儿在问题中发挥想象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重难点把控不准确
在语言活动中,目标设定合理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幼儿顺利开展语言活动的前提[2]。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急于达成活动目标,并未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且对语言活动内容素材的认知及分析解读程度不足,导致重难点把控不准确。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彩虹色的花”中,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件中的七色花、昆虫、动物用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教师只专注于图片的呈现,并未将叙事性讲述核心经验转化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没有准确把握重难点内容,以致幼儿无法讲清楚故事的情节。
3.对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提问不足
好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启发幼儿想象思维,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无效的问题,影响了语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意集体语言教学活动的具体举措
1.围绕目标开展,奠基提问设计
在设计幼儿语言活动时,要想让语言活动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这个活动能带给幼儿什么?幼儿需要熟识的是什么核心经验?教师要利用专业书籍、网络、教研等资源,多方面地挖掘目标背后的深层内涵,从而确定目标的重难点,然后分层次地与幼儿进行互动。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这是一本书”中,教师所设定的活动目标如下:(1)在自主阅读与共享交流的基础上,感受书的外形与内容之间的关联;(2)尝试联想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在活动第二部分,教师组织幼儿在自主阅读和分享交流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外形和内容的书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提问中抓住了关键问题,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质量。例如,教师问学生:“好几个人看一本书应该怎么看?”“说说你自己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书里有什么,还有补充的吗?”这样的提问层层紧扣,既解决了重点和难点问题,又启发、推动和促进了幼儿的思维活动。
2.分析活动内容,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素材。以中班为例,幼儿已经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喜欢认读和猜测故事的情节发展,需要能引发情感的故事。因此,选择的素材应画面清晰、有可预测性、故事节奏明快,以便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例如,《我妈妈》是一本有关亲情话题的绘本,将抽象的母爱外化于行,通过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图画将伟大的亲情直观地展现出来。如何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故事中的内容,并对妈妈的爱有进一步的表达呢?为了丰富幼儿的主题经验,教师要深入挖掘素材,考虑素材的内涵、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幼儿发展的关联大小等,这样设计的问题才会更有针对性。
该绘本画面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幼儿眼中的妈妈,会让他们回想起妈妈平日的温暖与对自己的爱。因此,教师应抓住绘本中“爱”的主题,围绕活动目标找准活动中的重难点,在提升经验的关键处、理解的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精心设计问题。同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即原有生活经验、理解水平、分析水平进行提问。
例如,教师设计了“封面上的妈妈给你什么感觉?”“你们的妈妈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妈妈会变成狮子?”这些拓展性问题,唤起了幼儿的真实情感,使幼儿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述内心感受。通过这一过程,教师理解了每位幼儿的内心需求,拉近了幼儿与故事的距离,激发了他们交流分享的意愿。 3.巧设提问,提高问题质量
启发式的问题能启迪幼儿的思维,并能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思考。问题设计应形式多样、语气多变,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也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反复推敲问题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这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自问自答”,预设幼儿的回答,以幼儿视角出发,验证问题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幼儿思考。
提问的种类有很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经典提问:“发生了什么事?”可以进行探究式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吗?”也可以进行评价式提问:“你喜欢吗?你觉得奇怪吗?”还可以进行质疑式提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猪先生去野餐”中,教师将活动目标设定为:(1)在说说玩玩中,感受动物的不同习性;(2)通过摆图操作,理解猪先生打扮自己的变化过程,体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
教师根据活动目标,提出经典问题:“你喜欢猪先生吗?为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以探究式提问:“为什么猪小姐不认识猪先生呢?”引发幼儿讨论,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创设游戏情境,优化提问设计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幼儿爱动、好玩的心理,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游戏情境进行提问能够帮助幼儿感受活动内容所要传达的含义。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刺激幼儿的感官。
在创设游戏问题情境时,一般是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拓展性问题最后。这样,既能体现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作用,又能为幼儿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提供阶梯。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我爸爸”中,为了让幼儿了解爸爸每天工作的辛苦,教師设计了让幼儿进入角色,扮演爸爸的游戏情景,并提出了问题:“和爸爸在一起时他会做些什么事呢(认知性问题)?爸爸陪伴你时心情怎样(理解性问题)?当爸爸不能陪伴时,你怎样让自己变得开心呢(拓展性问题)?”让幼儿边回答边模仿爸爸平时的生活状态,表述爸爸对自己的影响,体会爸爸的付出与不易。
5.把准兴趣点提问,推进幼儿思考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与逻辑性,同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这样提问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专注力,还能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打瞌睡的房子”中,教师想让幼儿体验故事情节中热闹的场景,因为幼儿对睡觉都有共情,于是便提出问题:“音乐响起,他们都醒了吗?谁先醒的?”引发幼儿思考。从提问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兴趣的把握,其在短时间内传达给了幼儿清晰的信息。幼儿学习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的过程,对于中班幼儿而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逻辑性,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富有情境性,要让幼儿乐意思考。
结 语
总体而言,在中班幼儿语言活动课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认真思考、反复琢磨,从目标到内容进行分析,不仅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够加强幼儿对生活的认知。同时教师应抓住目标核心,分析活动内容素材。增加启发性问题,创设游戏情境、把准幼儿兴趣点,以增强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董小杰.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增强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20(04):183.
方红梅.听说,故事可以这样“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唐雯(1988.1—),女,上海人,本科学历,幼儿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设计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语言教学;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0)18-0059-02
引 言
中班幼儿处于语言学习、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提问则是提升幼儿语言表达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在当前中班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提问设计往往存在活动目标与提问设计关联性不足、重难点把控不准等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提问使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提升语言表达力,如何以提问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成为中班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亟须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中班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设计主要存在的问题
1.活动目标与提问设计关联性不足
教师提出的问题应与目标的设定密切相关。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而大部分教师会因幼儿的突发问题导致所设定的活动目标无法实现。因此,教师对目标把握不准确,目标与提问不紧密,会阻碍对幼儿的正确引导,难以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1]。
例如,在组织中班语言活动课“巴士到站了”时,教师设计如下活动目标:(1)解读绘本中巴士到站出现的各种社会成员,猜测他们到站时的内心感受;(2)初步了解常见社会成员的工作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大胆讲述自己的职业梦想。
在目标1中,教师提出的问题“猜猜看建筑工人最喜欢什么?”与活动目标无关,且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在目标2中,教师以“你们觉得这些职业人员厉害吗?”既没有让幼儿了解社会成员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也没有让幼儿在问题中发挥想象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2.重难点把控不准确
在语言活动中,目标设定合理明确、重难点把握准确、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是幼儿顺利开展语言活动的前提[2]。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急于达成活动目标,并未结合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幼儿年龄特点设计教学目标,且对语言活动内容素材的认知及分析解读程度不足,导致重难点把控不准确。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彩虹色的花”中,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将课件中的七色花、昆虫、动物用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幼儿,幼儿非常感兴趣,但是教师只专注于图片的呈现,并未将叙事性讲述核心经验转化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目标,没有准确把握重难点内容,以致幼儿无法讲清楚故事的情节。
3.对于激发幼儿思维的提问不足
好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启发幼儿想象思维,促进幼儿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进而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在实际活动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无效的问题,影响了语言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不合理的提问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标,还会抑制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创意集体语言教学活动的具体举措
1.围绕目标开展,奠基提问设计
在设计幼儿语言活动时,要想让语言活动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完成,教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目标:这个活动能带给幼儿什么?幼儿需要熟识的是什么核心经验?教师要利用专业书籍、网络、教研等资源,多方面地挖掘目标背后的深层内涵,从而确定目标的重难点,然后分层次地与幼儿进行互动。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这是一本书”中,教师所设定的活动目标如下:(1)在自主阅读与共享交流的基础上,感受书的外形与内容之间的关联;(2)尝试联想并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与理解。
在活动第二部分,教师组织幼儿在自主阅读和分享交流的基础上,了解不同外形和内容的书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提问中抓住了关键问题,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质量。例如,教师问学生:“好几个人看一本书应该怎么看?”“说说你自己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书里有什么,还有补充的吗?”这样的提问层层紧扣,既解决了重点和难点问题,又启发、推动和促进了幼儿的思维活动。
2.分析活动内容,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活动开展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素材。以中班为例,幼儿已经能比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表达欲,喜欢认读和猜测故事的情节发展,需要能引发情感的故事。因此,选择的素材应画面清晰、有可预测性、故事节奏明快,以便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例如,《我妈妈》是一本有关亲情话题的绘本,将抽象的母爱外化于行,通过一幅幅妙趣横生的图画将伟大的亲情直观地展现出来。如何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故事中的内容,并对妈妈的爱有进一步的表达呢?为了丰富幼儿的主题经验,教师要深入挖掘素材,考虑素材的内涵、所要表达的情感、与幼儿发展的关联大小等,这样设计的问题才会更有针对性。
该绘本画面有着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幼儿眼中的妈妈,会让他们回想起妈妈平日的温暖与对自己的爱。因此,教师应抓住绘本中“爱”的主题,围绕活动目标找准活动中的重难点,在提升经验的关键处、理解的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精心设计问题。同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即原有生活经验、理解水平、分析水平进行提问。
例如,教师设计了“封面上的妈妈给你什么感觉?”“你们的妈妈是怎么样的呢?”“为什么妈妈会变成狮子?”这些拓展性问题,唤起了幼儿的真实情感,使幼儿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经历讲述内心感受。通过这一过程,教师理解了每位幼儿的内心需求,拉近了幼儿与故事的距离,激发了他们交流分享的意愿。 3.巧设提问,提高问题质量
启发式的问题能启迪幼儿的思维,并能引导幼儿进行发散性思考。问题设计应形式多样、语气多变,这样教师才能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也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反复推敲问题能否引发幼儿的思考。这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自问自答”,预设幼儿的回答,以幼儿视角出发,验证问题的有效性,进而促进幼儿思考。
提问的种类有很多,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进行经典提问:“发生了什么事?”可以进行探究式提问:“你知道为什么吗?”也可以进行评价式提问:“你喜欢吗?你觉得奇怪吗?”还可以进行质疑式提问:“你有什么问题吗?”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猪先生去野餐”中,教师将活动目标设定为:(1)在说说玩玩中,感受动物的不同习性;(2)通过摆图操作,理解猪先生打扮自己的变化过程,体会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美的。
教师根据活动目标,提出经典问题:“你喜欢猪先生吗?为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以探究式提问:“为什么猪小姐不认识猪先生呢?”引发幼儿讨论,对幼儿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创设游戏情境,优化提问设计
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语言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幼儿爱动、好玩的心理,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通过游戏情境进行提问能够帮助幼儿感受活动内容所要传达的含义。这种提问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刺激幼儿的感官。
在创设游戏问题情境时,一般是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拓展性问题最后。这样,既能体现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作用,又能为幼儿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提供阶梯。
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我爸爸”中,为了让幼儿了解爸爸每天工作的辛苦,教師设计了让幼儿进入角色,扮演爸爸的游戏情景,并提出了问题:“和爸爸在一起时他会做些什么事呢(认知性问题)?爸爸陪伴你时心情怎样(理解性问题)?当爸爸不能陪伴时,你怎样让自己变得开心呢(拓展性问题)?”让幼儿边回答边模仿爸爸平时的生活状态,表述爸爸对自己的影响,体会爸爸的付出与不易。
5.把准兴趣点提问,推进幼儿思考
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语言的简明扼要与逻辑性,同时把握幼儿的兴趣点。这样提问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专注力,还能促进幼儿积极思考。例如,在中班语言活动课“打瞌睡的房子”中,教师想让幼儿体验故事情节中热闹的场景,因为幼儿对睡觉都有共情,于是便提出问题:“音乐响起,他们都醒了吗?谁先醒的?”引发幼儿思考。从提问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幼儿兴趣的把握,其在短时间内传达给了幼儿清晰的信息。幼儿学习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的过程,对于中班幼儿而言,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逻辑性,且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富有情境性,要让幼儿乐意思考。
结 语
总体而言,在中班幼儿语言活动课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认真思考、反复琢磨,从目标到内容进行分析,不仅能有效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交际能力,还能够加强幼儿对生活的认知。同时教师应抓住目标核心,分析活动内容素材。增加启发性问题,创设游戏情境、把准幼儿兴趣点,以增强幼儿的语言实践能力,丰富幼儿的语言经验,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董小杰.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增强幼儿语言能力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20(04):183.
方红梅.听说,故事可以这样“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唐雯(1988.1—),女,上海人,本科学历,幼儿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提问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