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幼的孩子并没有“我的”、“你的”这样的所有权概念,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往往便伸手拿来放进口袋或带回家里。对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态度不一:
1.称赞孩子能干、聪明;(这样做无疑是鼓励孩子拿别人的东西!)
2.在他人面前大声斥责孩子,甚至指责孩子为“小偷”;(这样做夸大了孩子行为的严重性,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
3.不表示意见,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做可能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所有权”观念。)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限制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
4岁左右的幼儿正是自我中心的时期,言行中处处表现出占有欲。尤其是给父母宠坏了的独生子女,常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谁的东西都可以随便拿。
家长必须限制孩子这种自我中心思想,让他明白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拿。可以将家庭成员的东西分门别类,告诉孩子哪些是爸爸的,如剃须刀等;哪些是妈妈的,如唇膏等。这些专属于爸爸妈妈的东西要得到允许才能拿。而在孩子自己所用的东西上贴上特别的标记,使孩子一看就知道这件东西是属于他的。
教孩子区分“借用”与“拿走”
小明老是借表哥的铅笔用,却总不记得物归原主,表哥就不肯再把东西借给他。小明认为表哥太小气,一支铅笔用用又有何妨?索性来个不问自取。有时侥幸没有被表哥发现,还洋洋得意,自以为聪明。
殊不知,孩子在家随意取用别人的东西,上学后也会拿同学的东西,从而逐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寻找时机尽早告诉孩子“借用”和“拿走”的区别:借用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主,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可以拿走或随意处理。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孩子也有所有权。有些家长时常提醒孩子尊重别人的所有权,自己却很少注意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例如幼儿很喜欢收集火柴盒、图片、贝壳等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又不懂得保管整理。有些家长觉得这些东西既无用又不卫生,就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把它们扔掉。其实,很多大人以为毫无价值的东西在孩子眼里是非常宝贵的。不经孩子的同意就扔掉孩子的东西,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也有些家长不征求孩子的同意就用孩子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所有权的行为。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要教导他先得到别人的允许再取用别人的东西,自然会加倍困难。
调节孩子的心理需求
幼儿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见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也想要。得不到的时候,就索性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对此,父母应适时调节孩子的心理需求。
小英的朋友有一个很漂亮的洋娃娃,小英也很想买一个。妈妈的做法就是告诉小英:有的东西别人家里有,我们家里没有;有的东西我们家里有,别人家里不一定有。我们不应该处处跟别人攀比。
冷静、明确地阻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发现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千万不能叫嚷打骂或冷言讥讽。最好对孩子冷静、严肃、明确地说:
这个娃娃是别人的,快拿去还给人家。
这件玩具是学校的,送回去给老师。
妈妈已经告诉你,要先问过大人才能吃糖。你这次没有问,妈妈很不高兴。
家长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给孩子作出明确指示,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1.称赞孩子能干、聪明;(这样做无疑是鼓励孩子拿别人的东西!)
2.在他人面前大声斥责孩子,甚至指责孩子为“小偷”;(这样做夸大了孩子行为的严重性,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
3.不表示意见,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做可能会助长孩子的不良行为,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所有权”观念。)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限制孩子的自我中心主义
4岁左右的幼儿正是自我中心的时期,言行中处处表现出占有欲。尤其是给父母宠坏了的独生子女,常认为身边的一切都是自己的,谁的东西都可以随便拿。
家长必须限制孩子这种自我中心思想,让他明白并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拿。可以将家庭成员的东西分门别类,告诉孩子哪些是爸爸的,如剃须刀等;哪些是妈妈的,如唇膏等。这些专属于爸爸妈妈的东西要得到允许才能拿。而在孩子自己所用的东西上贴上特别的标记,使孩子一看就知道这件东西是属于他的。
教孩子区分“借用”与“拿走”
小明老是借表哥的铅笔用,却总不记得物归原主,表哥就不肯再把东西借给他。小明认为表哥太小气,一支铅笔用用又有何妨?索性来个不问自取。有时侥幸没有被表哥发现,还洋洋得意,自以为聪明。
殊不知,孩子在家随意取用别人的东西,上学后也会拿同学的东西,从而逐渐养成不良的习惯。因此,父母应寻找时机尽早告诉孩子“借用”和“拿走”的区别:借用的东西一定要归还原主,只有属于自己的东西才可以拿走或随意处理。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孩子也有所有权。有些家长时常提醒孩子尊重别人的所有权,自己却很少注意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例如幼儿很喜欢收集火柴盒、图片、贝壳等各种各样的小东西,又不懂得保管整理。有些家长觉得这些东西既无用又不卫生,就趁孩子不注意的时候把它们扔掉。其实,很多大人以为毫无价值的东西在孩子眼里是非常宝贵的。不经孩子的同意就扔掉孩子的东西,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所有权。
也有些家长不征求孩子的同意就用孩子的东西,这也是一种不尊重孩子所有权的行为。在这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要教导他先得到别人的允许再取用别人的东西,自然会加倍困难。
调节孩子的心理需求
幼儿容易对新奇的事物产生兴趣,见别人有好玩的东西,自己也想要。得不到的时候,就索性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对此,父母应适时调节孩子的心理需求。
小英的朋友有一个很漂亮的洋娃娃,小英也很想买一个。妈妈的做法就是告诉小英:有的东西别人家里有,我们家里没有;有的东西我们家里有,别人家里不一定有。我们不应该处处跟别人攀比。
冷静、明确地阻止孩子的错误行为
发现孩子有偷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千万不能叫嚷打骂或冷言讥讽。最好对孩子冷静、严肃、明确地说:
这个娃娃是别人的,快拿去还给人家。
这件玩具是学校的,送回去给老师。
妈妈已经告诉你,要先问过大人才能吃糖。你这次没有问,妈妈很不高兴。
家长这样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并给孩子作出明确指示,可以强化正确信息,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有利于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