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物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教学提出自己的体会:农村中学生物教师应充分挖掘并利用农村中学的地域优势,生物资源优势,生产实践优势,因陋就简,扬长避短,无疑会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大有裨益。
【关键词】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农村中学因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条件差,加之生物课历来不被人们重视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对生物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农村中学也有许多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优势,因陋就简,扬长避短,无疑会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大有裨益。
一、依托地域优势,上好“室外课”
农村中学多数在广阔大自然的怀抱中,一出校门就可领略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教师如能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上堂“室外课”,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两栖动物时,正逢春末夏初。我打破以往只在教室上课的习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小溪边去上课。我先让学生在藻类、石头下寻找蛙卵,进而观察小蝌蚪,并动员学生寻找不同发育时期的青蛙。并联系同学们小学语文课本上学的《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学生思考:小蝌蚪从哪儿来,又哪儿去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会分别想到蛙卵和青蛙。然后,教师对着实物饶有兴趣地讲述青蛙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等,边讲边看,边问边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兴致高,效果也就好。再如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所涉及的内容中,教材介绍的大多都是本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我在介绍藻类植物时,布置学生事先采集藻类标本,在教学时由学生展示所采集的标本,并指导分组观察、总结,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苔藓植物时,由于地钱、葫芦藓、墙藓等都是校园阴湿环境中常见的种类,故可采用提出问题,野外实地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一些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又能亲近自然,了解自然,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美丽。
二、依托生物资源优势,进行“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知识都源于生活。学生在课前感悟生活时,意识中已形成潜在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已不乏片面和错误,但教师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即可转变为学习的新知识。由于农村学生从小就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熏陶,环境中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无不在他们的头脑中有着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如能充分挖掘这些取之不尽的生物素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昆虫时,学生课前已观察过苍蝇、蚊子、蜜蜂等昆虫,他们的意识里已有“昆虫会飞,会飞的是昆虫”的萌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昆虫概念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会飞的是昆虫”。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先予以肯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设问:“鸟会飞,也是昆虫吗?”学生愕然。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蜜蜂和鸟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经过梳理自己的感性认识,马上想到蜜蜂有六条“腿”,而鸟只有两条腿。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利用课前获得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在自我纠偏,自我评判中构建了“有六条腿的是昆虫”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质的飞跃。再如在讲保护色时,结合我们当地夏天蚂蚱特别多,许多同学又捉过蚂蚱的实际情况。我以此为契机,先设问:“同学们想一想咱们这儿常见的蚂蚱体色有几种?”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绿色、土色两种”。接着,教师又问:“你捉蚂蚱时在什么地方可捉到绿蚂蚱,在什么地方可捉到土蚂蚱呢?”学生凭自己的感性认识马上说出:“在绿草丛中多绿蚂蚱,而在枯草或草少处多土色蚂蚱”。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发问:“为什么在绿草丛中多绿蚂蚱,而在枯草或草少处多土色蚂蚱?”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便很自然地将保护色的生物知识融入其中。
三、依托生产实践优势,做好“学用”结合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知识源于生活,用于实践。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如果离开实践将是空洞抽象,毫无意义的。因而,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去探究。如学完植物的无性生殖后,我引导学生去自家的果园,在家长的指导下给果树嫁接。通过亲自动手,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选接穗,选砧木,怎样才能提高嫁接成活率。经过自我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既真正掌握了嫁接技术,又顺利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又如,在讲完传粉的知识后,结合当地塑料大棚内种植西瓜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大棚内帮家长给西瓜授粉,通过自己实践一方面学会辨认雌花和雄花,又对人工授粉有了切身的感受。看来,激发和启迪学生课后去实践,会使课堂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尔东.农村中学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5期
[2]陈露.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05期
[3]周玉华.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14期
【关键词】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
农村中学因教学设施落后,教学条件差,加之生物课历来不被人们重视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对生物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但农村中学也有许多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只要教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优势,因陋就简,扬长避短,无疑会对农村中学生物教学大有裨益。
一、依托地域优势,上好“室外课”
农村中学多数在广阔大自然的怀抱中,一出校门就可领略到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教师如能巧妙地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上堂“室外课”,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两栖动物时,正逢春末夏初。我打破以往只在教室上课的习惯,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小溪边去上课。我先让学生在藻类、石头下寻找蛙卵,进而观察小蝌蚪,并动员学生寻找不同发育时期的青蛙。并联系同学们小学语文课本上学的《小蝌蚪找妈妈》,启发学生思考:小蝌蚪从哪儿来,又哪儿去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会分别想到蛙卵和青蛙。然后,教师对着实物饶有兴趣地讲述青蛙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和生殖等,边讲边看,边问边想,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自然兴致高,效果也就好。再如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所涉及的内容中,教材介绍的大多都是本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我在介绍藻类植物时,布置学生事先采集藻类标本,在教学时由学生展示所采集的标本,并指导分组观察、总结,增强了学生的直观认识,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苔藓植物时,由于地钱、葫芦藓、墙藓等都是校园阴湿环境中常见的种类,故可采用提出问题,野外实地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掌握一些观察植物的基本方法,同时又能亲近自然,了解自然,领略大自然的奥妙和神奇美丽。
二、依托生物资源优势,进行“直观”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知识都源于生活。学生在课前感悟生活时,意识中已形成潜在的概念。而这些概念已不乏片面和错误,但教师只要适当加以引导和点拨,即可转变为学习的新知识。由于农村学生从小就在美丽的大自然中熏陶,环境中各种动植物的形态、生活习性等无不在他们的头脑中有着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教师如能充分挖掘这些取之不尽的生物素材,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昆虫时,学生课前已观察过苍蝇、蚊子、蜜蜂等昆虫,他们的意识里已有“昆虫会飞,会飞的是昆虫”的萌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形成昆虫概念时,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便不假思索地回答“会飞的是昆虫”。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先予以肯定,然后又不失时机地设问:“鸟会飞,也是昆虫吗?”学生愕然。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蜜蜂和鸟还有哪些不同之处?”学生经过梳理自己的感性认识,马上想到蜜蜂有六条“腿”,而鸟只有两条腿。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充分利用课前获得的感性认识,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在自我纠偏,自我评判中构建了“有六条腿的是昆虫”的正确认识,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在认识上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质的飞跃。再如在讲保护色时,结合我们当地夏天蚂蚱特别多,许多同学又捉过蚂蚱的实际情况。我以此为契机,先设问:“同学们想一想咱们这儿常见的蚂蚱体色有几种?”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绿色、土色两种”。接着,教师又问:“你捉蚂蚱时在什么地方可捉到绿蚂蚱,在什么地方可捉到土蚂蚱呢?”学生凭自己的感性认识马上说出:“在绿草丛中多绿蚂蚱,而在枯草或草少处多土色蚂蚱”。这时,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发问:“为什么在绿草丛中多绿蚂蚱,而在枯草或草少处多土色蚂蚱?”在启发学生认真思考问题的同时,教师便很自然地将保护色的生物知识融入其中。
三、依托生产实践优势,做好“学用”结合
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物知识源于生活,用于实践。课堂上学生获得的理论知识如果离开实践将是空洞抽象,毫无意义的。因而,教师在加强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生物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学生和校内外的实际情况开展生物课外活动,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启迪学生在课后实践中去探究。如学完植物的无性生殖后,我引导学生去自家的果园,在家长的指导下给果树嫁接。通过亲自动手,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选接穗,选砧木,怎样才能提高嫁接成活率。经过自我实践,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既真正掌握了嫁接技术,又顺利实现了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的对接。又如,在讲完传粉的知识后,结合当地塑料大棚内种植西瓜的实际情况,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在大棚内帮家长给西瓜授粉,通过自己实践一方面学会辨认雌花和雄花,又对人工授粉有了切身的感受。看来,激发和启迪学生课后去实践,会使课堂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又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衔接,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尔东.农村中学如何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5期
[2]陈露.提高中学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探微[J].《中学教学参考》,2016年05期
[3]周玉华.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中学教学参考》,2014年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