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才是最有效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引导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论证、推理等数学活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宽松和谐的、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由的人,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说错了也要及时安慰和鼓励,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始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以一种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自己,进而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的各种建议和要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行动。例如,在学习了正比例要求学生编正比例应用题时,大多数同学很快就编出来了,但是有几个较差的同学还在犹豫,我提醒他们说:“我们可以参考我们班的人数、组数、每组的人数。”他们受到启发,很快就编出来了。我有意提问了其中一个同学,并表扬了他,所有差生都受到了鼓励,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了,过了两天,又到了编反比例应用题了,我看到那几个差生在左顾右盼,我说:“你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呀,这回不用我提醒了吧?”他们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又进了一步,他们的学习信心更加强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这几个差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题了。渐渐的,他们和其他学生融为一体了,不再感到自己的智力低人一等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學生学习的内部力量,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会有主动进取的精神,教师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们,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你们都会量圆形物体的半径和直径了吗?”同学们都回答说:“会。”我接着说:“那么,你们能不能量出一棵生长的树杆某个位置的半径和直径呢?”同学们一下子怔住了,过了一会儿,有同学说:“把它锯断吧。”同学们都笑起来了。我说:“这样怪可惜的,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同学们都默然无语,我趁机说:“这样吧,我们先来学习圆的周长吧,学习完了再想想有没有办法?”我就这样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积极、主动多了。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分析、总结,再用于指导数学学习。所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利息”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我们可能都有把用不完的零花钱储存在银行的习惯,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最后取钱的时候,银行付给我们的钱要比当初存的钱多呢?多出的钱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出多出的钱是利息。我接着引导:“那么利息是怎么一回事?它又是怎么计算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高了。
四、培养学生勤思考勤提问的习惯
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没有问题的提出,没有思维的发挥,也谈不上研究,因为问题是研究的前奏,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过独立的思考,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难或有质疑。所以,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主体能动性作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那种教师居高临下的作风,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出问题的权力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自己从主宰的位置上退下来,树立一种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服务意识。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先预习提出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体系。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时间,并大胆鼓励学生,要敢于向同学质疑,敢于向教材质疑,敢于向教师质疑。
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
小学生天性好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手,才能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况且学生通过自己实践直接获得知识比从书本间接获得知识要深刻得多。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个单位的轻重程度,我弄来一把磅秤,让他们称一称装满书的书包的重量和自己的体重,同学们不但热情高涨,而且学会了看秤。对“千克”这个质量单位也更了解了。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我让学生画两个三角形,使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去揣摩:只要底或高扩大2倍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就更深刻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民主的课堂气氛
民主的课堂气氛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宽松和谐的、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标准》提到:“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由的人,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说错了也要及时安慰和鼓励,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倾注更多的关心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始终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在以一种平和、愉快、友好和鼓励的方式对待自己,进而使他们愉快地接受老师的各种建议和要求,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行动。例如,在学习了正比例要求学生编正比例应用题时,大多数同学很快就编出来了,但是有几个较差的同学还在犹豫,我提醒他们说:“我们可以参考我们班的人数、组数、每组的人数。”他们受到启发,很快就编出来了。我有意提问了其中一个同学,并表扬了他,所有差生都受到了鼓励,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高了,过了两天,又到了编反比例应用题了,我看到那几个差生在左顾右盼,我说:“你们要学会举一反三呀,这回不用我提醒了吧?”他们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知道他们又进了一步,他们的学习信心更加强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发现这几个差生积极思考、主动提问题了。渐渐的,他们和其他学生融为一体了,不再感到自己的智力低人一等了。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學生学习的内部力量,学生有了学习动机就会有主动进取的精神,教师就容易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来激发他们,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强烈的竞争意识。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圆的半径和直径,你们都会量圆形物体的半径和直径了吗?”同学们都回答说:“会。”我接着说:“那么,你们能不能量出一棵生长的树杆某个位置的半径和直径呢?”同学们一下子怔住了,过了一会儿,有同学说:“把它锯断吧。”同学们都笑起来了。我说:“这样怪可惜的,有没有别的办法呢?”同学们都默然无语,我趁机说:“这样吧,我们先来学习圆的周长吧,学习完了再想想有没有办法?”我就这样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就积极、主动多了。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书本知识和生活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观察、分析、总结,再用于指导数学学习。所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也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利息”时,我是这样引导的:“同学们,我们可能都有把用不完的零花钱储存在银行的习惯,但是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在最后取钱的时候,银行付给我们的钱要比当初存的钱多呢?多出的钱是什么?”大多数同学都能回答出多出的钱是利息。我接着引导:“那么利息是怎么一回事?它又是怎么计算的?我们一起来学习学习。”这样,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就高了。
四、培养学生勤思考勤提问的习惯
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就是主体能动性的充分体现,没有问题的提出,没有思维的发挥,也谈不上研究,因为问题是研究的前奏,学生在学习中能提出问题,表明他进行过独立的思考,表明他对前人的学问和现成的知识有疑难或有质疑。所以,产生问题的过程就是主体能动性作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改变了那种教师居高临下的作风,转变为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把提出问题的权力交还给学生,使他们有充分的机会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自己从主宰的位置上退下来,树立一种为学生排忧解难的服务意识。建立起学生先想、教师后导,学生先预习提出疑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的教学体系。所以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讨论时间,并大胆鼓励学生,要敢于向同学质疑,敢于向教材质疑,敢于向教师质疑。
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
小学生天性好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多动手,才能调动学生主体能动性。况且学生通过自己实践直接获得知识比从书本间接获得知识要深刻得多。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如在教学质量单位“千克”时,为了让学生感知这个单位的轻重程度,我弄来一把磅秤,让他们称一称装满书的书包的重量和自己的体重,同学们不但热情高涨,而且学会了看秤。对“千克”这个质量单位也更了解了。又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我让学生画两个三角形,使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另一个三角形面积的两倍。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去揣摩:只要底或高扩大2倍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就更深刻了。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就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