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义务教育现状研究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相关政策的变化,农村义务教育在缓解现有矛盾的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文章从实证角度出发,选取河南省一个具有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系统的微單元——位集镇,进行个案调查。通过在河南省位集镇实地调查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对位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发展受到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客观现象、政策导向不平衡这些外部因素和学校、学生、教师这些教育系统的内部因素制约。
  关键词:位集镇;农村;义务教育
  2018年两会政府报告提出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相关政策的变化,农村义务教育在缓解现有矛盾的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
  自从2014年11月农业大省河南省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取消农业户口。这一政策的实施又给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许多新问题,本文在此背景下选取河南省商水县一个普通小镇——位集镇,对其地方的人口、自然条件、经济与社会文化及主要的教育事业进行了多方面的考察,分析了位集镇农村义务教育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并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方向,继而对该地区教育事业“本地化”发展提出政策建议。同时此研究丰富了农村义务教育的案例库,为以后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个案例证。
  一、位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现状
  (一)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
  河南省位集镇地处商水县东南边缘,东临项城,西绕汾河,现辖29个行政村,77个自然村,总人口5.9万,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5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镇①。该地区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工商业和服务业正在逐渐发展。由于地域和历史的限制因素,该地区还深受小农思想②、重男轻女、迷信文化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当地的教育事业发展。
  自从2011年位集镇实施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目前有小学30所,初中1所。由于在校学生流动性比较大,据调查小学生每个年级人数保持在900人左右,初中生人数保持在每个年级800人左右。小学教师近几年保持在316人,初中教师人数113人。中心校1所,其中教职工31人。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一些民办私立学校兴起,尤其是幼儿园的数量不断增长。目前该地具有5所幼儿园,1所民办私立住宿小学。这些民办学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教师工资比较高,师资力量比较高,促进了该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
  (二)位集镇农村义务教育情况
  1.位集镇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
  2001年开始,我国对农村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实行“撤点并校”政策③。由于该政策的实施,在2011年位集镇根据实际情况对中小学进行了布局调整。针对小学的调整方案是根据各小学的师资、学生人数以及基础设施的配备情况,把临近小学的六年级合并,其余保持不变,调整幅度比较小。针对中学的调整方案是按照县教育局指示“一乡(镇)一所中学”的方案,把以往的两所初级中学合并成现在的一所中学。为了不浪费现有的教育设施资源,把合并后剩余的一所中学变成了一个只有六年级的学校,实行住宿制。
  2.位集镇农村中小学师资情况
  如表格1所示自从2011年位集镇合并两所中学后,小学教师保持316人,初中教师113人。近几年位集镇中小学教师人数比较固定,即使是师资少有流失也得到了补充。并且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位集镇中小学教师中女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较大。
  如图2所示,2014年位集镇小学教师的学历偏低,最高学历为专科,还有一些民办教师。初中老师学历绝大部分是中专、大专,近几年得益于国家的“特岗”计划和教师招聘政策的变化,目前中学教师中有少数具有本科学历。
  如表2所示,2014年位集镇小学教师中教师年龄偏高,集中在40—60岁之间,20—40岁占少数比例。初中老师20-40岁的超过一半,40-60岁的少些。
  3.位集镇农村中小学在校生情况
  如图3所示,位集镇目前在校学生7961人(2014年),小学学生数5271人,初中学生人数2690,与2013年相比减少了563人。其中在校生中男生占总人数比例高④。
  (三)位集镇落实国家对义务教育学生补助情况
  1.“两免一补”的落实情况
  2005年河南省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⑤政策出台后,位集镇所有中小学学生都得到了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极大提高了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降低了辍学率。对于寄宿制的中小学生每年都会有同学得到650元的补助生活费。
  一位接孙女的老大爷说:“家里就我和我孙女,我儿子和儿媳妇都出去打工挣钱去了,他们也不给我俩打钱花,现在我孙女上学不要钱,每年学校还补助钱,我再拣点垃圾啥的也能够我和孙女花的啦。”
  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在执行“两免”政策上百分之百的同学都回答是没有交过任何课本费和杂费,但是在调查“一补”方面就存在问题了,60%的同学不知道“一补”是什么,也就是说没有得到过补助,只有少许同学得到过补助,不过补助的实施也欠缺公开公正性。
  位集一中八年级的一名女同学说:“我去年发了650元补助,刚开始老师都没告诉我们为什么发钱,我们问了才知道是补助的生活费。老师说名额比较少,都给我们学习好的同学或者是和老师关系好的同学了。”
  2.“营养餐计划”的落实情况
  2011年10月,中央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⑥。2012年5月2日,商水县开始实行为每位农村中小学生每天供应一盒200ml的学生奶和一个熟鸡蛋,在上午第二节课后加餐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位集镇的每个中小学生都是营养餐的受惠者。不过在调查访谈中,一些家长透漏补助的牛奶一些都是即将过期或已经过期的牛奶,对于熟鸡蛋一些学生不爱吃就没发。   在采访谷里屯小学校长时,他说:“营养餐计划我们也没什么权利,只要县里面发给我们啥,我们就按照他们给的发给学生了。”
  二、位集镇农村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存在的问题
  1.学校配套设施不完善
  在对位集镇小学进行实地考察时,发现有些学校没有校门,围墙都是破烂的,校园的房屋设施都比较简陋,虽说没发现危房,但多数教室的门窗、桌凳都是破损的。调查发现:所有小学都没有设置专门的操场供学生使用;体育器材也没有,体育课一般都上成了自习课;关于课堂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语音室,这些有益于教学的设备老师和学生都没见过。在访谈中有老师说:“即使有了信息化教学设备,我们也不会使用啊,自己都很少接触,如何教学生。”在对中学进行调查时发现,中学校园的硬件设施稍微好点,但是也没有多媒体、信息化教学的条件。更突出的问题是住宿条件极差,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住宿,他们都统一居住在以前用作教室的房屋。由于用作教室的房屋较大,所以一个宿舍能住下六七十人,环境条件极差。这对学生们的生活和学习都造成极大的干扰。
  2.乡镇中心寄宿制学校管理难度大
  寄宿制学校在位集镇只有两个学校,一个是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六年级学校,还有一个就是唯一的一所中学。在对寄宿制学校进行调查时,由于学生的吃住都在学校,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后,还要进行食堂和宿舍的管理。食堂方面存在食堂卫生安全隐患、食堂饭菜质量低、价格昂贵等问题。宿舍管理方面住宿简陋、房屋不够住的情况造成住宿拥挤。一些学生受不了学校的管制,晚上翻墙跑出去打游戏等等这些关乎学生安全方面的管理都给学校增加了管理难度。
  3.中小学教育资源配置不足
  关于教育资源在调查中发现,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料除了课本和配套练习题外,几乎没有配备其他课外读物,所有学校都没有设置图书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这些学校闻所未闻。
  (二)教师存在的问题
  1.缺乏职业认同感和必要的在职培训
  在对位集镇中小学老师的调查中发现,一些老师缺乏职业认同感,他们时常抱怨工资极低,平均工资1600元左右,不够养家糊口,常常迫于生活压力另谋它职。即使一些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工作人员,在私底下也会羡慕城市教师的优越环境。从谈话中发现,这些教师缺乏应有的在职培训,对于在职培训,这些在农村小学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他们都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中心学校负责教师在职培训的老师说:“在职培训一般都是给新招聘进来的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也极少。”
  2.乡镇寄宿制学校一师多职
  乡镇寄宿制学校的教师吃住都与学生一起,上课时担任老师角色,课后还要担任父母、心理咨询师、宿舍安保员角色。
  3.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
  针对教师的调查发现: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伯伯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这在位集镇的中小学教师中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调查发现小学教师年龄老化严重,缺乏中青年骨干教师,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地域分布不合理,由于衣食住行问题,乡村小学的老师大多是居住在本村的中年或临近退休的教师,即使不是本村的也都是附近邻近村庄的老师。乡村小学由于规模小,教师比较少,一般一个学校10个左右的教师。教师们是全天包班的特殊工作形式,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闲时间,这样的工作方式,由于没机会没时间使教师的进修和培训几乎为零。远程学习和校本培训等由于硬件设施不足等原因也无法落实。教师工作量大,又受到“撤点并校”政策的影响,小学教师们也有对失业的恐惧,积极性不高。
  4.教师待遇低,单向流动率高
  中小学教师工资普遍低下,平均每月1600元的工资,这些工资不够养家糊口,迫于生活压力,教师们总是往条件较好的高中、城市学校流动。现在教育培训机构也吸引了大部分优秀教师。受聘任制的限制,高中学校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常常从初中学校抽调优秀的教师,而城区学校又从农村学校选调优秀教师。
  (三)学生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生源缩减
  近年来农村中小學生源锐减在我国是一个普遍现象。根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从2000年到2010年这十年间,全国范围内农村小学生人数减少了3153. 49万人,减少了37. 8%;农村小学减少22. 94万所,减少了52. 1%,学校撤并的幅度远远大于学生减少的幅度;农村初中生人数减少了 1644万人,减少了26. 97%;农村初中减少1.06万所,减幅超过25%。这种缩减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位集镇中小学中这种情况表现尤为突出。在考察位集镇中的高庄小学时发现全校不到10个在校学生,四年级就一个学生(家长戏称“一对一教学”)。这种情况其他小学也都有。
  2.留守儿童数量多、心灵贫困
  虽然留守儿童问题一直备受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对于生活在贫困农村的这些留守儿童而言帮助几乎都是微乎其微的。在调查中发现,位集镇的中小学生中90%的都是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中生几乎全部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父母的爱是其他爱所不能替代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缺憾。
  3.初中生存在“隐性辍学”现象
  隐性辍学一是指学籍在学校的编册内,人也在学校,但心整日不在课堂上或长时间离开课堂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二是指学校有其学籍,但该学生确实已经辍学不在学校。这种两种情况在位集镇中小学中严重存在。
  (四)社会氛围存在的问题
  1.农村社会风气对教育值期待不高
  笔者在与一些家长和社会上教育相关人员访谈中,发现这些人对目前中国教育没有期待,对于目前孩子所接受的农村义务教育也都比较失望。对教育工作者来说,现在农村教育处在破落的境况。对一些家长来说,现在教育不是改变“身份”的唯一途径,他们追求打工带来的当下利益。一些农民家长认为在这个经济社会,读书并不一定改变命运了,认为读书无用,与其浪费时间和金钱让孩子上学,孩子还学不出成绩,还不如外出打工,找一个挣钱的门路。   2.农村现有生产生活方式不利于留守学生的成长发展
  农村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外出打工潮”“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为主的。在典型的农业大镇——位集镇不少农村只有老人孩子在家,青壮年常年在外。孩子都是由隔辈人照顾,老一辈的人对于目前教育现状从未关注,其自身教育水平和知识都是欠缺的,所以农村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几乎为零。另外,老一辈人过分宠爱孩子,实行放养方式,对其学习和养好良好的生活习惯缺乏有效监督。农村这种现有的隔辈教养方式缺乏科学合理性,不利于农村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三、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教育系统内部的调整和完善
  教育系统,不仅仅包括基础教育系统还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若干子系统。这些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协调好各系统才能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要想促进位集镇的义务教育良性发展,既要注重为人才的成长奠定普通教育基础,又注重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人才的发展创造条件(董泽芳,1995)。因此,位集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完善:
  1.学校要做好与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衔接工作
  学校要做好与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衔接工作,改变以往中小学教育封闭的系统模式。在宏观方面学校要做好与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衔接工作,改变以往中小学教育封闭的系统模式,使社会的每一进步性变革,迅速地反映到学校教育之中,诸如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高新技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等。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也将随之得到调整,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董泽芳,1995)。
  2.实施教师轮换制⑦,实现师资结构优化
  在宏观方面县教育局应做好各乡镇教师的轮岗,实施教师轮换制,实现师资结构优化,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3.注重孩子们的心理素质教育
  对于在校的中小学生们,注重孩子们的心理素质教育,让他们多参加有益讲座,利用身边榜样人物给他们传递正能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丰富留守儿童贫瘠的心灵。在大方面应培养和发展儿童的知识、智力、技能和态度,还需对本地的自然地理、气候及当地种植物的栽培技巧有所了解,使孩子们在接受该义务教育后,能合乎社会的最基本的需要,用他们所获得的知识来解决日常问题,使他们所造就的社会成为更美的地方,并与大自然相合谐(岳西宽,1991)。
  (二)外部环境的促进措施
  长期以来,位集镇的中、小学教育实行独立封闭的系统模式,只考虑学校升学率的高低,不过问培养的人才是否能够适应当地建设的需要,即只对自己的教育内部系统负责,不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负责。因此,促进位集镇义务教育的健康长远发展应从当地的政策执行、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环境这几方面调整:
  1.政策执行
  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在“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上按照公开公平的原则,给真正贫困的学生补助,而不是补给那些和老师有关系的同学;“营养餐计划”的执行上,学校不能只仅仅依靠县里面下发的牛奶和鸡蛋,要注重寄宿学校食堂饭菜的营养搭配。在财政方面,建立教育经费预算制度,增加对乡镇中小学的教育投资,尤其是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方面的投资,提高这些底层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优质的教师。
  2.经济发展
  发展位集镇农林牧副业特色经济,促进义务教育地方化。只有把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把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现地区经济现代化的战略措施之一,把智力投资看作是对增强地方物质潜力的一种极为有益的、必不可少的投资内容,地方经济才能振兴(岳西宽,1991)。促进义务教育地方化,地方政府应首先发展地方的特色经济,只有有了物质保障,才能更好的创办教学环境和条件。大力支持地方的创业人员,例如现在位集镇已发展的奶牛场、农家乐等,这些行业都将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把城镇化从往城市迁移的趋势,转变成本地城市化,吸引外出人员,回家乡投资建设。
  3.文化建设
  建设位集镇各乡村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发展有“根”教育。在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使农村教育现代化,不是达到城乡教育一样化,城乡教育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要认识到乡村教育的独特价值,在城乡差异中寻找城乡功能互补,实现差异中和谐发展。乡村文化是乡村教育的载体,孕育着乡村教育,要在乡村中国发展有“根”教育。我国当前的教育根本不考虑农村改造与建设需要。现在的主流社会价值导向在毁灭着乡村文化,农民的孩子在这样的价值观影响下,认为教育教给他们的是多识几个字,多提高经济的欲望及消费的能力,学习的唯一目的是通过学习来改变农民身份,逃离乡村,加入到都市生活。只有发展有“根”的乡村教育,让农民的孩子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有认同感和理解,才能让走入城市的他们热爱家乡,愿意为建设基层而奋斗(张帆,2013)。
  4.社会环境
  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学校。针对留守儿童问题,位集镇基层政府应指导每个村民委员会设置专门的负责小组,定期去留守儿童家里走访,同时教师在学校也要多照顾这些缺乏父母教育的孩子们,加强和孩子们的交流,定期进行家访,给照顾孩子的老人普及一些教育知识和经验,增加对孩子们学习的监督。在建设寄宿制学校时,学校应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的需要。在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在校园文化生活上多投入,提高寄宿制学校的住宿条件和安全管理水平,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条件。
  注释:
  ①http://www.shangshui.gov.cn/2009/0827/1736.html
  ②小农思想形容一个人思想上的保守,蔽塞,易于满足现状。
  ③2001年,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的任务,要求“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对农村规模小的学校进行合并,基本形成一镇(乡)一所中心学校或寄宿制学校、若干完小、初小或教学点的格局。
  ④以上數据均来自于位集镇中心学校内部资料 。
  ⑤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内容是:免费发放课本、免杂费、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
  ⑥基本内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标准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照学生在校时间200天计算),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承担。
  ⑦ 县域范围内,教师不属于任何学校,属于县里面的教师,根据各乡镇学校需要,可以到不同岗位教学。
  参考文献:
  [1]董泽芳.区域教育统筹与发展[M].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杨润勇.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办学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9(3).
  [2]岳西宽.中国希望工程——百县考察实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
  [3]张帆.河南省鲁山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3.
  作者单位:
  任婧玲,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公共管理与传媒学院
  赵小亚,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现如今时代快速进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于改善居住条件及提高物业服务质量的呼声也随之强烈。很多老旧宅小区由于基础设施不足,治安缺少保障,导致居住环境不理想。通过对娄底铁路小区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对小区改造中存在的困难从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关策略,以进一步提升小区的居住条件,完善相应设施设备,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活环境。  关键词: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改善  老旧住宅小区的改造是贯彻
期刊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软装设计在设计空间上的调和所呈现出来的更为舒适的装饰效果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喜欢。在设计的时候,如何有效构建家具设计与室内软装设计的融合,对于很多设计师来说都有很大困扰。尤其是像中式、新中式这些来越来越受到消费者喜爱的设计风格,其家具惯用的木质材质和木质纹理外露的风格和室内空间的软装格局在整体的感觉和体验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因为如此,通过设计元素的搭配,构建这些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派生出的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形式,也被称为数字化新媒体,新媒体时代由此应运而生。在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中,民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凝练着中国人民富裕的精神与物质产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需要研究的活的文化,也是亟待摄取的丰富宝库。如何将民俗文化元素融入到二维动画创作中,
期刊
摘 要:在中国漫长的史籍中,瑶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处在广东南岭山脉的乳源瑶族的刺绣和服饰造型独特,图案装饰别具一格。在学前教育手工课程中加入粤北瑶族工艺的原生态民族元素,有着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的学前教育手工教学手段陈旧,手工教材缺乏创新的现状,力图进行教学探索,把粤北瑶族工艺融入到课程中去,并将其应用到手工活动中。  关键词:粤北瑶族工艺;学前教育;手工课程  一、民间工艺在学前教育
期刊
摘 要:随着高校智慧校园、数字校园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也正在引领更多的信息技术融合到高校校史档案管理之中。文章结合河南大学互联网环境下校史文化建设的实践,对高校校史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讨论。  关键词:互联网;校史文化;文化建設;利用  常言道,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流淌的历史。建设校史文化是对优良办学传统的守护,也是对校史文化建设不断的更新和超越。在互联网环
期刊
摘 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社科[2014]3号)明确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作为一名高职学校教师,应积极寻找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的契合点和落脚点,自觉承担起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文章从高职课堂出发,从贴合学生生活经验、调动学生身心体验、推进学生研究实践等三方面探寻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传播途径;传统文化;课堂教学
期刊
摘 要: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以“手绘表现实训”课程中的项目任务“单身公寓快题设计”为例阐述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实施过程,并根据项目任务的完成过程,将课程的评分标准从综合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方面展开,最终完善项目式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实施  近些年,各高校都在提倡和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改革,随之各种教学法如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项目式式教学法等开
期刊
摘 要:“和而不同”是中国古往今来一直在探讨的重要哲学问题,并且被引申到不同的领域中进行思考与探讨,如引入文化观来作为世界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基本准则。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设计的发展与设计教育紧密相关。“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是设计教育可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文章通过对“和而不同”古义今用意义的思考和当代设计教育的现状分析来探讨“和而不同”对于未来设计教育的借鉴意义和方法。  关键词:和
期刊
摘 要:在固定的书籍版面内,通过版面编排设计构建独属于书籍内容的、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版式风格,使其准确与书籍的内容及情感内涵融为一体,需要设计师充分运用点、线、面在版面编排设计中的构成表现与运用。点、线、面是版式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版面设计构成的前提,也是版式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段,对于书籍版面设计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书籍版式设计离不开点、线、面的艺术运用。运用平面构成最基本要素点、线、面,将
期刊
摘 要:广告是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三大元素架构而成的,并且具备商业宣传信息作用的视觉艺术品。广告中视觉元素的营造与多变带给受众审美感受的千差万别。信息时代下,传统媒介中平面广告视觉形态的局限性,对广告设计指出了新的延展方向。借助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动态广告突破传统视觉固态审美的发展成为当下广告媒介的新产物。从GIF动态广告的时空传播模式入手,以百雀羚的动态广告为例剖析GIF动态广告的传媒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