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归赋》解析梁寅的知识分子品格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anvi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梁寅是元末明初江西新余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南归赋》是其作品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佳作。此赋精心构思,结构严密,语言工整而达意曲折,既表现了梁寅归隐之时的思想情感,也反映了他一贯的思想性格、胸怀志趣、人生理想,充分体现了梁寅身上传统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
  关键词:梁寅;《南归赋》;归隐;内圣外王;知识分子品格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元末明初的江西新余学者、教育家梁寅,平生好为诗,常于课徒教读、修史读经、应酬冶游之后,将所见所闻、所历所事吟哦成诗、遣诸笔端。笔者选择了目前尚未见注释且能较好反映梁寅思想情感、胸怀志趣和学识才华的《南归赋》,从中解析他身上体现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风骨。
  《南归赋》经过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其结构严密,语言工整而达意曲折,是梁寅诗作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佳作,既反映了梁寅一贯的思想性格、胸怀志趣、人生理想,也可窥见他身上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
  《南归赋》从它的具体内容看,大约写在明洪武三年(1370)梁寅六十七岁辞官归田的路上。在此之前,梁寅所参与编撰的《大明集礼》已经完成,接着又参与编撰《元史》。由于工作“称旨”,曾被“授以礼部主事”。但梁寅没有接受这一任命而“以老力辞”,终获恩准“告老还乡”。《南归赋》不仅记录了梁寅还乡的整个过程,也书写了他回乡之时的复杂心境。
  梁寅此文在谋篇布局上是经过一番苦心孤诣的营造的,所以全篇前后勾连、环环相扣,毫无突兀违拗之处。更有趣的是,此篇大有屈原、陶潜的遗风,不仅笔法和语言相似,主旨思想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初读此文,会自然地联想起陶渊明的《饮酒》《归园田居》及《归去来兮辞》。文中梁寅自诩“麋鹿藏于深林”,而非“凤鸾集夫熙世”,“顾年迈而力罢兮, 形瘵而心怠”。那辞归之后的他会拥有何种生活呢?文中也有描述:“释忡忡兮涵泳圣泽,希淳风兮怀空谷之贤,赋白驹而从之”,这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何等相似!归隐山林,抛却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从此自由自在享受有生之年,正是道家清静无为思想的表述,物我两忘,寄情山水,乐天安命。
  现代美学家李泽厚对陶渊明有这样的评价:“即使是陶潜的道家精神,也仍然是建立在儒道互补的基础上。仍然是与儒家精神交融渗透在一起的”,“所以,他也可说是‘内儒而外道’”(《华夏美学》)。这样的评价用在梁寅身上也十分贴切。归隐并非等同于避世、消极,在归隐的“道”的外表下,梁寅骨子里仍会保持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风骨。虽然中国古代的“士由于其中不少人依附于皇权体制,寄生性地位使他们与现代意义上的一般知识分子的内涵有所区别,但梁寅同陶潜、屈原这类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的精神特质在今天仍然是现代知识分子效仿的典范”。
  我们先看一下当下对于知识分子所应具备的品格和内涵的共识:知识分子以批判社会为职志,以独立的身份,凭藉知识和精神的力量,对现实和人类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与积极参与意识。真正的知识分子往往将知性与德性相统一,不仅担负着传承人类文化的庄严使命,也代表着一个时代甚至是超越时代之上的先进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梁寅的一生恰恰体现了一位传统知识分子的品格内涵。
  首先,中国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而梁寅的家庭是一个有着深厚儒家文化传统的耕读世家,其先祖梁颢在北宋雍熙年间赐状元及第,以翰林知开封府。梁颢的玄孙梁符为元符进士,官至枢密院副使。梁符的玄孙即梁寅的曾祖父梁志甫,梁寅的祖父梁仕忠、父亲梁祥卿皆爱好文学,善作词赋却“隐耀弗仕”。梁寅的母亲廖氏的祖辈廖颢、廖翼为南宋大臣,其本人也是大家闺秀,识礼通文。纵观梁寅一生,放弃科举考试,长期隐迹山林,兴办学校,教授诸生,同时又潜心研读经史。据考证,1320-1323年,他在家乡办学四年;1324-1328年,在南昌邓、姜两家课徒五年;1329-1334年,借僧舍开馆三年;1334年,梁寅因母丧回家守制时曾将所筑墓舍发展为书馆,至1347年又改办为宗廉书院,其间除去守制的三年,至少也有十年左右从事教学;1351年回归故里执教至1365年,约十七年;1377年建立石门书院执教至1390年辞世,约十三年。前后总共五十五年。梁寅舍弃通过科举博得封妻荫子之阳光大道不走,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荒山野岭的学馆中,过着清贫寂寞的生活,无怨无悔,正是为了将儒家道统、理学思想发扬光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寅用一生的行动实践了知识分子传承人类文化的庄严使命。
  其次,和陶潜、屈原这类儒家知识分子的避世一样,梁寅辞归的举动蕴含了太多的无奈与愤恨。他也曾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理想驱动下“学而优则仕”,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人生的终极目标,立志投身于“宦海浮沉”,因此他的内心深处既富含“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意识,又集结了为君主、朝廷、国家效力的远大抱负与志向。他在诗中曾自比具有“天马”一般的才赋,“无双空冀北,敌万踏燕然”(《建业为友生徐元明题骢马图》),如果一旦得遇圣主的任用,他就能做到“阴山赖尔战尘清”(《题天马图》)、“除去人间蛇与虎”(《袁孝子篇》)。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忠君报国”的理想一样,他也希望借助君王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与人生价值。
  因此,作为一介草民,能被点名征召入京修撰经典,梁寅虽然未必会如一般士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般得意,但至少会把此行看作是君王的眷顾、朝廷的厚爱。在他的心目中,“皇宫”与“皇恩”仍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圣之感,能有幸遇见慧眼识珠的君王,梁寅充满了对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离京之时他念念不忘对获得“金门之高步”、“白虎之群议”殊荣的感恩与荣幸,对“承赐金之渥恩兮,荷锡服之殊荣”激动不已。因此,在《南归赋》中,梁寅写到他离开京城雇船南归时,回望皇城宫殿看到雄伟建筑的壮丽景象仍恋恋不舍,折射出他对“皇恩浩荡”的感激之情。
  既然有如此忠君报国的远大志向,那么梁寅在完成了编撰《大明集礼》这一卓著功勋后为什么又要毅然决然地辞归呢?在文中,梁寅谦逊地表白自己是“麋鹿”而非“凤鸾”,应当有自知之明,让位于“凤鸾”。且他参与编撰的《大明集礼》已经大功告成,在别人看来可以说是“功成名就”,但在他看来,自己所起的作用不过是“滥竽”的“南郭”、“希声”的“赵铎”,应当识趣一点,急流勇退,趁早抽身。从表面上看,是梁寅自认为此时的他已经年迈体衰、力不胜任,然而更深的原因,是梁寅感到“心怠”。“心怠”字面意思是“精神疲惫”,而实质上是指他在内心深处已对官场生活感到极度厌倦,这才是根本。文中“延 绅以博诹兮, 岩穴而旁 ”,与陶渊明曾发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慨叹也有惊人的相似。懊悔当初放弃自由充实的田园生活而走上仕途,终于迷途知返,决心今后“赋白驹而从之”。但这些看似豁达、大彻大悟的语句后掩藏着难以言表的苦衷和无奈。“贤愿进而效用兮,愚思退而全名”,此句看似谦称无能而“思退”,但紧接的四句“金以利而为剑兮,木以直而为楹。在冶忌夫踊跃兮,在山焉能以自呈”,实则透露出对政治凶险的愤恨。   我们先看一下梁寅当年的生活背景。梁寅生活在元明之际,并不是政治清明、百姓安乐的太平盛世,而是在政治上、文化上实行严酷统治,官员腐败、民不聊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的乱世。梁寅在世一共八十七年,其中六十多年是生活在元末最为黑暗混乱的衰败阶段,吏制腐败、强梁横行、冤狱遍地、饿殍盈野。他曾写过“壶 唯饷朱门贵”“山中醪醇人不识”(《金陵美酒行》)。如此世道,只能无奈地自承“素匪廊庙器,林栖心所怡”(《茅屋初成》),像被遗弃的古琴一样,“伶官罕识宗庙器,市人唯诧奏筝音。知音既少弹不易,常藏匣中传世世”(《古琴辞》)。至于朱明一朝建立以后,梁寅的生活似乎发生了新的转折,出现了新的希望,他曾一度欢呼“赫赫大明逢盛世”(《洪武元年正月四日恭观龙飞欢忭而作》)、“圣世方将按图索”(《题天马图》)。然而没有多久,朱元璋就为了强化其中央集权统治,设立东厂滥杀功臣之外,又在诏开科举以造就惟圣命是从、头脑冬烘的腐儒同时,大兴文字之狱,以防止和镇压士人的不满和对抗。其专制制度的强化、特务统治的严酷、文化思想的禁锢,所造成的阴森恐怖气氛,尤令见之者触目惊心,闻之者重足而立。
  在政治清明的年代,儒家知识分子力求的是“内圣外王”的品质。“外王”追求“立功”,即在社会上成就一番大事业以挺立政治人格,这与现代知识分子对现实强烈的公共关怀与积极参与意识是一致的;“内圣”讲究的是“立德”,即注重人的自我身心修养以挺立道德人格。既然“外王”的理想在梁寅的年代难以实现,知识分子只能暂时以“内圣”来实践“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古训。即使在黑暗凶险的官场不能施展抱负,梁寅也坚决不会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因为这与“内圣”的人格品质相违背。据清石光霁所撰《石门先生行状》所记,梁寅一生曾三度受聘,被动地进入宦途,但实际上真正称得上入仕为官的只有一次,即元朝至正八年(1348)受行省架阁官张君济之请,到集庆路首府江宁(南京)训导其子之时,值御史台整饬学校,郡博士罗罕以御史刘公干、李文甫之命,聘请梁寅担任集庆路儒学司训一职。至于《南归赋》中所提及的在1369年梁寅作为江西一介硕儒被选送京师参与编撰礼书、元史,以及后来被江西省臣聘去参加明经举士的“文衡”工作,皆属于临时或短期征用。梁寅完成礼书编修任务后,朝廷只是赐予“衣帽鞋履”,直至修完元史,“称旨”后拟授“主事”之职,但梁寅并未受任。《南归赋》文中“金之利”、“木之直”的比喻正表明他坚持本志、守拙不移、退而全名的坚定信念,选择辞归为的就是保住“内圣”的独立人格与高尚的品德修养。
  儒家“仁”的思想强调重人伦,重纲常,重此生,轻来世,讲求世俗的情感和关怀,这与现代知识分子关注的公共关怀与积极参与意识也是内在相通的。归隐后的梁寅不仅继续执鞭从教,在为人处事方面也会继续“克己复礼”地追求“内圣”与“修己”,“楚山 云溶溶兮返吾故庐,不悲不逢兮羞彼龊龊”,他不会因归田而感到失意和落寞,更要保持一贯做人的态度和作派,依然跟从前的门生故旧相互过从,而不去出入高门、逢迎谄媚。“释忡忡兮涵泳圣泽,希淳风兮怀空谷之贤”,表明他也不会忘记儒家“仁”的理念:盼世风淳良,重友人情义。
  与屈原、陶潜一样,梁寅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表率,以其一生的实践捍卫了人格、理想和尊严,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精神的建构树立了又一座丰碑。
  参考文献:
  [1] 王凤主编:《简明语文知识辞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 纪昀主编:《文渊阁四库全书》,鹭江出版社,2004年版。
  [3] 梁寅:《新喻梁石门先生集》,《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4] 张廷玉等:《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5] 梁寅研究课题小组:《梁寅生平及“夫子堂”遗迹概论》,《新余高专学报》,2005年第3期。
  [6] 郭兴良、周建忠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 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编写组编:《简明中国古典文学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 周双利:《萨都剌》,中华书局,1993年版。
  [9] 谢兰荣:《中外教育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作者简介:
  李莅,男,1970—,江西安福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历史文化,工作单位:新余学院政法学院。
  唐冰炎,女,1972—,安徽宣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新余地方文化名人,工作单位:新余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贝克特的荒诞剧《等待戈多》描述了主人公狄狄与戈戈为自己的存在苦苦寻求意义的痛苦过程,揭露了存在的荒诞。而加缪的《西西弗的神话》从哲学角度用神话人物西西弗受诸神惩罚的过程说明存在的荒诞。本文试图将两部著作相结合,以加缪的观点解读《等待戈多》,阐释主人公狄狄与戈戈是西西弗式的荒诞英雄。  关键词:加缪;贝克特;西西弗;狄狄与戈戈;存在;荒诞英雄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西西弗
期刊
摘要: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纵观奥尼尔的悲剧作品,尽管采用了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现实主义为其精髓和根本。本文重在阐述现实主义手法在奥尼尔早期、中期以及后期作品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关键词:现实主义;尤金·奥尼尔;悲剧艺术;表现形式;精髓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尤金·奥尼尔是20世纪上半叶美国最著名的剧作家。在时间跨度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
期刊
摘要:意象是诗歌的主体。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段,意象具有具象性、隐喻性、民族性的特点。本文结合现代美国田园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歌意象分析了诗歌意象的语言特征。  关键词:诗歌意象语言;性质;特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意象是指通过记忆和想象对某事物的心理表征,即用心理图片、形象、画面来表现人们在理智和感情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和《简·爱》中的简·爱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十分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从社会背景、人物性格及女性主义三个方面来对比这两位生活于不同时空的女性形象,解密经典人物的魅力,探讨女性主义在中西文学中的差异,了解中西文学的特征。  关键词:林黛玉;简·爱;社会背景;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
期刊
摘要:在美国南方作家中,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深刻的主题、独特的风格和卓越的写作手法赢得了评论家和中外读者的一致喜爱。《好人难寻》作为奥康纳最富盛名的作品之一,被国内外学者从各种研究视角加以研究。鉴于该故事中最重要的一个决定源自老祖母的一次舌误,因此本文试从弗洛伊德的过失心理学角度对其分析,以探寻出此过失背后的深沉意义。  关键词:弗兰纳里·奥康纳;过失心理学;舌误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
期刊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末期纨绔作风与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他脱离道德准则的唯美主义作品,长期以来都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界引起持久的争论。本文将其作品放在维多利亚时代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分析后认为,王尔德和他笔下的纨绔子们并非一味颓废腐化,而是具有悲剧性色彩的时代英雄。本文肯定了唯美主义纨绔子们起到的道德警示作用,同时分析了王尔德式英雄遭遇的尴尬困境。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纨绔子;唯美
期刊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非洲裔美国黑人想重新找回自己的非洲根源,并且想要摒弃他们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通过短篇小说《日用家当》中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以及两床被子和搅乳棒的象征意义,传达出了美国黑人在界定自己的文化上的身份的时候,既要重视自己的非洲根源,又要接受在美国的历史传承的思想。  关键词:非洲裔美国人;历史传承;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和艾丽丝·沃克都在小说中描写了黑人身上的“疤痕”,她们都善于运用隐喻来体现美国黑人在被种族歧视扭曲了的价值观的影响下,对自己生存价值及意义的探索。本文通过对两位美国黑人女作家小说中“疤痕”的隐喻意义的分析,透视了美国黑奴制度和父权社会对黑人生命的蔑视、美国白人中心主义对黑人身体和心灵的戕害,同时也反映了黑人身体上的“疤痕”正是美国社会的“巨大疤痕”。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左传》中“三不朽”之说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成为他们自觉追求人格完善的一种标准。对《左传》中具有这种思想行为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精确把握“三不朽”的时代内涵,深入了解古代圣贤的思想精髓,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关键词:《左传》;“不朽”之臣;德、功、言;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左传》是春秋这一大变革时代生动的历史纪录,是中
期刊
摘要:论文从Thornburg和Panther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出发,以王尔德的童话《星孩》为语料,分析了言语行为交际双方可利用言语行为脚本的某一成分段来借代整个脚本,证明转喻思维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同时也论证了交际者如果不慎使用了离脚本核心段较远的成分,使得听话人转喻思维推理错误,就会造成交际失败。  关键词:转喻;行为脚本;言语行为转喻;误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