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起了《水浒》中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一夜的那场雪因施耐庵笔端流’情的两个‘紧’字而尤为人铭记。这场雪是林冲命运的转折点——之后林冲再也不是林教头而是梁山上的好汉,从此,林冲,那把花枪,杀无赦。《缺氧》中玉华也在雪后成就了自己的城池。”
至今,朱老师对于《缺氧》中那场“雪戏”依旧耿耿于怀,关于当天莫名其妙的大风,关于当天带去的造雪机“罢工”等等记忆犹新,特抒情地在博客里煽了半天,但小编还是特“势力”地向他约关于那场幻想中的“水戏”拍法。对导演来说,可能是特殊情况下逼出来的突发奇想,然而对后来的人,可谓真实用,真有用。
“水戏”是我一开始就坚持要实现的,尽管拿掉这个戏份对全片并没有伤筋动骨的影响,却会让整个影片失去其轻灵。水戏的隐喻是温暖的子宫与重生,女主角内心世界天翻地覆的大转折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体验的视觉化。我们知道,金琛的《凤凰》等国内影片中的水下戏几乎都是在清华游泳馆拍摄的,但当时为了迎接奥运会,游泳馆不接受任何业务,于是我和制片主任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游泳池。先不说很多家都拒绝拍摄,本身2.5米到3米的水深度是远远达不到我拍摄需求的——我想呈现女主人公从水中缓缓升起的过程,而这样全面地在纵深上体现的水戏几乎不可见,对于一个学生作业级别的作品就更可称之为稀罕了。无奈之下,我和美术部门开始考虑用采用3D。然而,从前期建模、制作再到后期渲染、合成这是一个漫长与复杂的过程,尽管朋友答应帮我夹私活,我还是支付不起昂贵的费用,此外,3D的效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显得“露怯”和怪异,倒不如直接采用二维的简笔画,至少真诚。但朋友熬夜出的效果图最终还是差强人意。无奈中,我们考虑了一个土方法:在镜头前竖玻璃放流水。然后把演员用绳索拴住,到后期再做技术涂抹,然而,这一做法终也没能成行。创作由此进入了死胡同。
在和一位师姐谈“雪戏”拍摄时,听她无意中提到在今典花园看过的一家潜水俱乐部。经过实地考察和商谈终于达成了拍摄协议,20多米的池深毫无疑问可以满足拍摄需要,我们看到了希望。
问题接踵而来,首先是器材。如果用专业的水下摄影来拍摄,无疑价格对于有限的预算来说过于昂贵,再加上要和水中演员的位置磨合,自然会占用时间影响进程。最终我们决定用SONY150加上网购的该机型的防水套来拍摄,不足的角度便用防水照相机补拍,(呵呵,原理类似于《骇客帝国》中基努里维斯360度旋转的那个镜头,按一秒24帧即24张照片的方式来做后期处理,当然我们是山寨版本的。)再说SONY150加上防水套的方式也是早就过期的技术,它更适合小范围的拍摄。对于20多米深和30多米宽的拍摄范围,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用专业的水下摄影会配备专业的水下摄影师,但现在必须让我的摄影师下水,这和胆量无关,却和技术有关,况且我们所有的戏都是用SONY790来拍摄,而到了水戏却用SONY150,在色彩还原度和分辨率上都难以达成统一。
考虑选择透过幕墙直接在池外拍摄,这也许是最减懒的方式,只是要解决幕墙的反光。我们用了最简单的方式——选择角度以及喷上碧丽珠。
潜水池中本来就有四盏灯能满足基本的照度,但是看不清人物的细节,而且灯光本身在水中形成漫射缺乏造型感,和我希望的“光柱状”、“通道状”、有差距,于是我们在池子上方加打了一盏镝灯且选择性的关闭了池中的若干个灯。
接下来说说演员,女主演任伟几乎不会游泳,现在却要潜入20多米深的水下,这和勇气有关,更和技术相关。我们的拍摄时间是4个小时,任伟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就占去了3个小时,最后几乎是连哄带骗外带恐吓地让她完成了拍摄。
我们选择了很多方式都穿了帮,最终的方案是由专业潜水员带着她下潜,用手势告诉幕墙外的摄影,此时潜水员拔去其氧气罩,任伟上浮,而潜水员则下沉躲匿镜头。如此这般反反复复几十次,演员的心理受到了极度的考验。此外,女演员的衣服也临时由副导演倪妮制作,考虑到浮力、衣服的吸水紧缩率和拍摄效果,我们买了质地轻盈的一大块白布简单掏了孔。现实中的衣服是粗糙臃肿,而最终给观众的却是飘逸的感觉。
等终于结束这个镜头时,任伟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惊吓得哭都哭不出来。为这个戏她还得了中耳炎,作为导演我很是佩服其敬业精神,也很是内疚。所以当她拿起大学生影像节“最佳女主角”奖杯的时候,我的心里好受了很多。
至今,朱老师对于《缺氧》中那场“雪戏”依旧耿耿于怀,关于当天莫名其妙的大风,关于当天带去的造雪机“罢工”等等记忆犹新,特抒情地在博客里煽了半天,但小编还是特“势力”地向他约关于那场幻想中的“水戏”拍法。对导演来说,可能是特殊情况下逼出来的突发奇想,然而对后来的人,可谓真实用,真有用。
“水戏”是我一开始就坚持要实现的,尽管拿掉这个戏份对全片并没有伤筋动骨的影响,却会让整个影片失去其轻灵。水戏的隐喻是温暖的子宫与重生,女主角内心世界天翻地覆的大转折唯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实现体验的视觉化。我们知道,金琛的《凤凰》等国内影片中的水下戏几乎都是在清华游泳馆拍摄的,但当时为了迎接奥运会,游泳馆不接受任何业务,于是我和制片主任走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游泳池。先不说很多家都拒绝拍摄,本身2.5米到3米的水深度是远远达不到我拍摄需求的——我想呈现女主人公从水中缓缓升起的过程,而这样全面地在纵深上体现的水戏几乎不可见,对于一个学生作业级别的作品就更可称之为稀罕了。无奈之下,我和美术部门开始考虑用采用3D。然而,从前期建模、制作再到后期渲染、合成这是一个漫长与复杂的过程,尽管朋友答应帮我夹私活,我还是支付不起昂贵的费用,此外,3D的效果做得不到位很容易显得“露怯”和怪异,倒不如直接采用二维的简笔画,至少真诚。但朋友熬夜出的效果图最终还是差强人意。无奈中,我们考虑了一个土方法:在镜头前竖玻璃放流水。然后把演员用绳索拴住,到后期再做技术涂抹,然而,这一做法终也没能成行。创作由此进入了死胡同。
在和一位师姐谈“雪戏”拍摄时,听她无意中提到在今典花园看过的一家潜水俱乐部。经过实地考察和商谈终于达成了拍摄协议,20多米的池深毫无疑问可以满足拍摄需要,我们看到了希望。
问题接踵而来,首先是器材。如果用专业的水下摄影来拍摄,无疑价格对于有限的预算来说过于昂贵,再加上要和水中演员的位置磨合,自然会占用时间影响进程。最终我们决定用SONY150加上网购的该机型的防水套来拍摄,不足的角度便用防水照相机补拍,(呵呵,原理类似于《骇客帝国》中基努里维斯360度旋转的那个镜头,按一秒24帧即24张照片的方式来做后期处理,当然我们是山寨版本的。)再说SONY150加上防水套的方式也是早就过期的技术,它更适合小范围的拍摄。对于20多米深和30多米宽的拍摄范围,其困难可想而知。如果用专业的水下摄影会配备专业的水下摄影师,但现在必须让我的摄影师下水,这和胆量无关,却和技术有关,况且我们所有的戏都是用SONY790来拍摄,而到了水戏却用SONY150,在色彩还原度和分辨率上都难以达成统一。
考虑选择透过幕墙直接在池外拍摄,这也许是最减懒的方式,只是要解决幕墙的反光。我们用了最简单的方式——选择角度以及喷上碧丽珠。
潜水池中本来就有四盏灯能满足基本的照度,但是看不清人物的细节,而且灯光本身在水中形成漫射缺乏造型感,和我希望的“光柱状”、“通道状”、有差距,于是我们在池子上方加打了一盏镝灯且选择性的关闭了池中的若干个灯。
接下来说说演员,女主演任伟几乎不会游泳,现在却要潜入20多米深的水下,这和勇气有关,更和技术相关。我们的拍摄时间是4个小时,任伟的心理辅导和训练就占去了3个小时,最后几乎是连哄带骗外带恐吓地让她完成了拍摄。
我们选择了很多方式都穿了帮,最终的方案是由专业潜水员带着她下潜,用手势告诉幕墙外的摄影,此时潜水员拔去其氧气罩,任伟上浮,而潜水员则下沉躲匿镜头。如此这般反反复复几十次,演员的心理受到了极度的考验。此外,女演员的衣服也临时由副导演倪妮制作,考虑到浮力、衣服的吸水紧缩率和拍摄效果,我们买了质地轻盈的一大块白布简单掏了孔。现实中的衣服是粗糙臃肿,而最终给观众的却是飘逸的感觉。
等终于结束这个镜头时,任伟已经冻得嘴唇发紫,惊吓得哭都哭不出来。为这个戏她还得了中耳炎,作为导演我很是佩服其敬业精神,也很是内疚。所以当她拿起大学生影像节“最佳女主角”奖杯的时候,我的心里好受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