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203.20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8-0045-01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一粗浅探微。
一、把握有效性,熟悉学生情况和教材
要想课堂教学生动、真实、高效、简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联系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
1、了解学生。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会形成鲜明的结果对比。因为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用心地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存在的学习困惑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从中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共性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为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供第一份资料。
2、钻研教材。教学设计要注重丰富、有用和有趣三方面的结合。学习内容越丰富,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就越大;学习内容越有用、有趣,学生学习就越热情、越快乐,一切也就“润物细无声”了。要想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作为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充分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教材中每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通过钻研教材,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所以通过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真正做到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鲜活的面容,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利用网络资源查资料,联系学生学习情况,融会贯通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有生活味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如果不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得到体现,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把握有效性,激发学生内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同时教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1、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就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等。
2、激发兴趣。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把握有效性,创设有效教学情景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情景应是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支撑,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土壤。“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情景创设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即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景,把问题情境活动化,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十分有利。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传送情感,这将较好地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人文情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 沟通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四、把握有效性,优化练习设计
练习作为一种有目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学习调控的重要措施。合理的练习能使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也是师生交流的一个窗口,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避免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注意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精心设计合理的练习,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切实做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多角度、针对性强,既能强化练习效果,又能拓宽思路,使不同的学生拥有相同的参与机会,并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握有效性,注重评价激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从过去的评判者变为现在的鼓励者,从过去冰冷的打分者变为现在热情的加油、呐喊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看成朋友,对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关注每位学生的感受。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加快乐,更加富有创造力,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效果。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是教学研究的一个永恒课题。结合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一粗浅探微。
一、把握有效性,熟悉学生情况和教材
要想课堂教学生动、真实、高效、简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课标和教材,联系学生学习情况,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
1、了解学生。同样的学生,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不同的教学流程设计,会形成鲜明的结果对比。因为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认识水平、思维方式等不尽相同,所以我们要用心地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存在的学习困惑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从中去发现学生的个性、共性的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认真估计学生的思维可能性,为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设置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提供第一份资料。
2、钻研教材。教学设计要注重丰富、有用和有趣三方面的结合。学习内容越丰富,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就越大;学习内容越有用、有趣,学生学习就越热情、越快乐,一切也就“润物细无声”了。要想设计出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作为数学教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教材,充分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教材中每课时的重点、难点、关键。通过钻研教材,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书本上看得见的思维结果,更要让他们参与那些课本上看不见的思维活动过程。我认为教师读活教材,熟练地掌握教材,是我们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所以通过认真钻研课标、教材,使自己先受到启发,把教材的思想内化为自己实实在在的思想,真正做到教材读活。让自己从书本中精练的定义、公式以及叙述等的背后,看到数学本身本来丰满的、鲜活的面容,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弄清它的形成过程;利用网络资源查资料,联系学生学习情况,融会贯通地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出有生活味的、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流程。如果不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教师自己头脑里没有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没有思维过程,把课本当成一本死书,照本宣科,那么就不可能把知识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可能把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展现开来。这样的教学也一定是既没有生机,也没有深度,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得到体现,更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知识只能是一句空话。
二、把握有效性,激发学生内动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在于是让多数学生参与还是让少数学生参与。同时教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只有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才能挖掘学习潜力,促进智慧更加有效地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注重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来增强效率。
1、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就是求知欲,来源于知识本身。间接动机来源于与学习相关的外部,教学时必须采取适当措施,激发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动机。如通过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很有用,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等。
2、激发兴趣。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
三、把握有效性,创设有效教学情景
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情景应是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习的支撑,是数学思维发展的土壤。“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从现实情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使情景创设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即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掌握,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景,把问题情境活动化,使学生在口说、手做、耳听、眼看、脑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这有利于保证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也十分有利。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以一种真诚的态度去传送情感,这将较好地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从而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因此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人文情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 沟通情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
四、把握有效性,优化练习设计
练习作为一种有目的教学训练活动,是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途径,也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学习调控的重要措施。合理的练习能使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也是师生交流的一个窗口,设计练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特点,从新的练习形式、新的题型、新的要求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避免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数学练习的设计要注意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精心设计合理的练习,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先进理念为指导,切实做到练习设计有层次、有坡度、多角度、针对性强,既能强化练习效果,又能拓宽思路,使不同的学生拥有相同的参与机会,并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把握有效性,注重评价激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课堂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赏识,作为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从过去的评判者变为现在的鼓励者,从过去冰冷的打分者变为现在热情的加油、呐喊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看成朋友,对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激励式的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关注每位学生的感受。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更加快乐,更加富有创造力,教师的教学更加轻松,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