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自今年3月互联网+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很快就变成了我国的顶级策略。英特尔作为一家芯片公司,如何融合到互联网+的热潮里去?英特尔针对物联网在做什么?
产业物联网注重“价值经济”
EEPW:相比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特点是什么?
陈伟:如今,随着消费互联网市场逐渐趋稳,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日渐成熟,互联网+正在向第二产业渗透,我们将全面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以“价值经济”为主,即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创造不仅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二、三十年如此成功,除了房地产之外,作为全球制造基地是很重要的一点。当然今天制造的成本已经不低了,包括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所以制造效率的提高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我在英特尔做生产做了10年,我知道英特尔玩原子玩得相当优化,英特尔之所以在摩尔定律里面能够成功,是因为合格率一直保持在80%~90%,而我们很多的竞争对手是保持在50%~60%。当你用同样的优化架构,80%的合格率和50%的合格率去比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竞争的。所以怎么样优化你的生产是有很大的产业物联网的应用空间。中国的产业,现在讲“工业4.O”,其实很多还属于1.O、2.O阶段,有一些行业处于3.O。所以产业的升级、转型是工业物联网必须要去考虑的问题。这里面有很多传感、信息的产生,要去分析,怎么样提高效率。
15年前英特尔的一道生产工艺中80%是检测工序,这完全是无价值浪费的工序。当时产生了物联网、大数据的概念,只不过当时不叫物联网、大数据。可见产业物联网主要是从效率、合格率提升的角度出发的:而消费物联网更多的是从消费者个人的体验出发,优势在于市场相当庞大,但是挑战在于它真正提供的服务是人需要的服务,真正的价值是更主观的,而并不是非常客观的。因此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从芯片、软件的技术角度,这两块也有共性。
物联网不仅是技术,也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EEPW:依您看,物联网如何才能落地?
陈伟:很多人认为物联网就是遍布着传感器。英特尔对物联网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器件,从传感到高端的智能器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互联,产生数据。产生的数据通过智能分析的方式去提取终端用户所需要的价值,通过这些价值提供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里包含很多部分,首先是器件的智能:第二是器件已经不是单独的,是互联的;第三,在产生数据的同时,它必须通过行业专业知识进行的数据分析产生价值,这个价值是由终端用户来决定的;第四,这些价值是真正可以被利用的。
例如在2008年上海世博会项目中有很多物联网部署,但世博会一结束全部拆下来。可见,物联网要真正可持续扩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
物联网中,首先器件本身需要大量存在,器件的存在必然产生很大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必须变成有效的价值和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原子和比特经济互相的冲撞,才能够真正地产生可持续的价值。
为什么物联网出现了二三十年,很多应用并没有真正落地?但将来的一二十年很多应用可以落地?因为持续地在每一个环节,不管是在通信环节,还是后端/前端,本身成本的下滑是相当快的。在此英特尔做出了不少贡献,使计算的成本在过去十年降低了60倍。今天还有带宽、传感器的成本下降。但是摩尔定律真正影响的是高端服务器,从PC到平板,乃至于最低端的传感器 很多传感器已经没有摩尔定律这样的下滑曲线了,但成本也在下降。正因为如此,使得今天的物联网变得可能了。
芯片厂商的物联网切入点
EEPW:今天通常认为物联网中,硬件占20%—30%,更多的是系统、软件、服务。英特尔如何切入物联网领域?
陈伟:主要有两个措施。第一,从芯片的参考设计加速进入到垂直行业。根据各个不同的垂直行业,物联网里都有很大的挑战。英特尔是一个由做PC、服务器高端芯片发展起来的公司,往往芯片的量是海量的,服务器的量也是很大的。走向物联网以后,首先必须是从垂直行业开始,所以经过选择的垂直行业,从提供解决方案的角度出发,英特尔提供行业应用的参考设计。参考设计的效果是使一块芯片能够很快地做到垂直行业的应用里。目前有四个垂直的行业是英特尔比较关注的:智能零售、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
第二、探索物联网的端到端的架构搭建。英特尔2014年提出了物联网的端到端的参考架构——英特尔物联网平台。从传感到、网关到后端,硬件和软件做了架构的定义。这不等于英特尔会单独提供每一个环节,但通过这样的定义,可以共同地来确定哪些物联网的环节是英特尔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至今英特尔已有不少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物联网大规模部署的挑战
EEPW:物联网大规模部署会遇到哪些挑战?
陈伟:一是对器件的管理,器件要能够互联,能够被管理起来。二是产生智能的分析去支撑运营。但无论是管理还是分析,都是跟合作伙伴密切合作达到的商业模式。这时会遇到如下挑战。
首先安全和隐私。器件如果互联起来,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很多终端用户不愿意其器件被联起来,这就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为什么共存的原因。
二是蔓延各垂直市场的碎片化的问题。例如摄像头的互联,你可以装一个机器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存在机器人里,可以把所有的摄像头信息集中在这里。但是有一个问题,除非中国的摄像头都是由一家公司生产的或者只有一种标准。但今天有85%的器件其实是已经存在的,它们不见得互联,肯定有不同的标准。所以怎么把碎片化的问题解决,怎么把一个城市和另外一个城市之间不同的厂商生产的摄像头的信息标准去兼容,是很大的挑战。
三是IT/OT(信息技术/操作技术)控制系统集成。从行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过去的IT是提供支持、辅助、信息,现在要使IT/OT系统真正地整合起来。 四是传统基础架构替换。
五是所实现客户价值的不足:未充分利用的数据。价值到底有没有人去买单,能不能充分利用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六是欠缺的互操纵性和标准。每次谈物联网大家很愿意谈标准,但是一谈标准就抓狂,标准和真正实际案例的推进是怎么样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标准化行业的问题。
EEPW:英特尔物联网平台参考架构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陈伟:首先从底层看起,是一个以软硬结合的、优化的、安全的解决方案为基础。回到中国的战略,第一块是垂直的行业解决方案,这是基础。
第二,必须是连接通信和设备识别的很灵活的系统,不能是一个人为的系统。英特尔当时定挑战时定了一个要求,必须在几秒钟之内或者几分钟之内系统是可以自己识别、学习,去认识和判断器件之间的互联,而不是人为的。
第三,能够兼容多元化的标准。开始的时候一定是单一的,怎么能够使这个平台多元化。
第四是水平化的可大规模部署的数据分析。例如做车载系统的时候就很明显,集成商做了一个车载系统,把它装在车上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太多的传感器可以集成,传感器到底控制什么,什么样的分析软件使得数据的分析能够对汽车公司产生价值。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链 数据分析。
最后是以软硬件安全解决方案为基础,通过结合去产生价值。
这五部分是我们需要考量的核心要素,也是我们以这五块去判断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且每一个行业的合作伙伴的角色都会不一样。
物联网需要低端芯片
EEPW:您曾提到,今后英特尔将加速低端芯片的推出,这是否会影响英特尔的利润率?
陈伟:今天通常认为物联网中,硬件占20%~30%,系统20%~30%,软件20%~30%,服务达30%~40%。因此,英特尔不是为低端而进低端,而是考虑对后端的分析和服务能不能带来更好的优势。因为从物联网的角度出发,首先物联网是以智能器件的遍布作为首要条件的,服务是作为充分条件。所以器件占有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比如在器件市场中如果没有一定份额就很难谈服务。英特尔不是为了做低端芯片而去做低端芯片,考量更多的是从端到端的角度出发,比如安全性、可管理性等。
也许低端芯片本身不见得能带来很大的利润,但是它对数据的产生、数据/信息的传输、对后端的分析有影响,因此也是英特尔考量的一部分。
英特尔的优势
EEPW:您能总结一下英特尔的优势是什么?
陈伟:英特尔有将近60年的历史,走过了三、四十年的对摩尔定律持之以恒的推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三方面:第一是具备世界上顶级的生产制造能力。第二,几十年来基于英特尔x86架构的芯片设计的沉淀。第三,英特尔围绕芯片技术的软件能力与沉淀。
在物联网方面,英特尔的愿景是:希望任何互联的智能设备,英特尔的架构将会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
产业物联网注重“价值经济”
EEPW:相比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特点是什么?
陈伟:如今,随着消费互联网市场逐渐趋稳,物联网、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的日渐成熟,互联网+正在向第二产业渗透,我们将全面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有别于消费互联网的“眼球经济”,产业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以“价值经济”为主,即通过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寻求全新的管理与服务模式,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创造不仅限于流量的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中国之所以在过去二、三十年如此成功,除了房地产之外,作为全球制造基地是很重要的一点。当然今天制造的成本已经不低了,包括人民币汇率的问题,所以制造效率的提高是相当相当重要的。我在英特尔做生产做了10年,我知道英特尔玩原子玩得相当优化,英特尔之所以在摩尔定律里面能够成功,是因为合格率一直保持在80%~90%,而我们很多的竞争对手是保持在50%~60%。当你用同样的优化架构,80%的合格率和50%的合格率去比的时候是没有办法竞争的。所以怎么样优化你的生产是有很大的产业物联网的应用空间。中国的产业,现在讲“工业4.O”,其实很多还属于1.O、2.O阶段,有一些行业处于3.O。所以产业的升级、转型是工业物联网必须要去考虑的问题。这里面有很多传感、信息的产生,要去分析,怎么样提高效率。
15年前英特尔的一道生产工艺中80%是检测工序,这完全是无价值浪费的工序。当时产生了物联网、大数据的概念,只不过当时不叫物联网、大数据。可见产业物联网主要是从效率、合格率提升的角度出发的:而消费物联网更多的是从消费者个人的体验出发,优势在于市场相当庞大,但是挑战在于它真正提供的服务是人需要的服务,真正的价值是更主观的,而并不是非常客观的。因此消费物联网和产业物联网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从芯片、软件的技术角度,这两块也有共性。
物联网不仅是技术,也是商业模式的问题
EEPW:依您看,物联网如何才能落地?
陈伟:很多人认为物联网就是遍布着传感器。英特尔对物联网的定义是: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器件,从传感到高端的智能器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互联,产生数据。产生的数据通过智能分析的方式去提取终端用户所需要的价值,通过这些价值提供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里包含很多部分,首先是器件的智能:第二是器件已经不是单独的,是互联的;第三,在产生数据的同时,它必须通过行业专业知识进行的数据分析产生价值,这个价值是由终端用户来决定的;第四,这些价值是真正可以被利用的。
例如在2008年上海世博会项目中有很多物联网部署,但世博会一结束全部拆下来。可见,物联网要真正可持续扩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商业模式的问题。
物联网中,首先器件本身需要大量存在,器件的存在必然产生很大的数据量,这些数据必须变成有效的价值和服务,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原子和比特经济互相的冲撞,才能够真正地产生可持续的价值。
为什么物联网出现了二三十年,很多应用并没有真正落地?但将来的一二十年很多应用可以落地?因为持续地在每一个环节,不管是在通信环节,还是后端/前端,本身成本的下滑是相当快的。在此英特尔做出了不少贡献,使计算的成本在过去十年降低了60倍。今天还有带宽、传感器的成本下降。但是摩尔定律真正影响的是高端服务器,从PC到平板,乃至于最低端的传感器 很多传感器已经没有摩尔定律这样的下滑曲线了,但成本也在下降。正因为如此,使得今天的物联网变得可能了。
芯片厂商的物联网切入点
EEPW:今天通常认为物联网中,硬件占20%—30%,更多的是系统、软件、服务。英特尔如何切入物联网领域?
陈伟:主要有两个措施。第一,从芯片的参考设计加速进入到垂直行业。根据各个不同的垂直行业,物联网里都有很大的挑战。英特尔是一个由做PC、服务器高端芯片发展起来的公司,往往芯片的量是海量的,服务器的量也是很大的。走向物联网以后,首先必须是从垂直行业开始,所以经过选择的垂直行业,从提供解决方案的角度出发,英特尔提供行业应用的参考设计。参考设计的效果是使一块芯片能够很快地做到垂直行业的应用里。目前有四个垂直的行业是英特尔比较关注的:智能零售、智能安防、智能交通和智慧能源。
第二、探索物联网的端到端的架构搭建。英特尔2014年提出了物联网的端到端的参考架构——英特尔物联网平台。从传感到、网关到后端,硬件和软件做了架构的定义。这不等于英特尔会单独提供每一个环节,但通过这样的定义,可以共同地来确定哪些物联网的环节是英特尔解决的核心技术问题。至今英特尔已有不少中国合作伙伴,进行了密切的合作。
物联网大规模部署的挑战
EEPW:物联网大规模部署会遇到哪些挑战?
陈伟:一是对器件的管理,器件要能够互联,能够被管理起来。二是产生智能的分析去支撑运营。但无论是管理还是分析,都是跟合作伙伴密切合作达到的商业模式。这时会遇到如下挑战。
首先安全和隐私。器件如果互联起来,安全是最重要的问题,很多终端用户不愿意其器件被联起来,这就是公有云和私有云为什么共存的原因。
二是蔓延各垂直市场的碎片化的问题。例如摄像头的互联,你可以装一个机器人,可以把所有的知识存在机器人里,可以把所有的摄像头信息集中在这里。但是有一个问题,除非中国的摄像头都是由一家公司生产的或者只有一种标准。但今天有85%的器件其实是已经存在的,它们不见得互联,肯定有不同的标准。所以怎么把碎片化的问题解决,怎么把一个城市和另外一个城市之间不同的厂商生产的摄像头的信息标准去兼容,是很大的挑战。
三是IT/OT(信息技术/操作技术)控制系统集成。从行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的角度出发,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过去的IT是提供支持、辅助、信息,现在要使IT/OT系统真正地整合起来。 四是传统基础架构替换。
五是所实现客户价值的不足:未充分利用的数据。价值到底有没有人去买单,能不能充分利用以满足大家的需求?
六是欠缺的互操纵性和标准。每次谈物联网大家很愿意谈标准,但是一谈标准就抓狂,标准和真正实际案例的推进是怎么样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是一个标准化行业的问题。
EEPW:英特尔物联网平台参考架构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陈伟:首先从底层看起,是一个以软硬结合的、优化的、安全的解决方案为基础。回到中国的战略,第一块是垂直的行业解决方案,这是基础。
第二,必须是连接通信和设备识别的很灵活的系统,不能是一个人为的系统。英特尔当时定挑战时定了一个要求,必须在几秒钟之内或者几分钟之内系统是可以自己识别、学习,去认识和判断器件之间的互联,而不是人为的。
第三,能够兼容多元化的标准。开始的时候一定是单一的,怎么能够使这个平台多元化。
第四是水平化的可大规模部署的数据分析。例如做车载系统的时候就很明显,集成商做了一个车载系统,把它装在车上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太多的传感器可以集成,传感器到底控制什么,什么样的分析软件使得数据的分析能够对汽车公司产生价值。所以就产生了一个新的产业链 数据分析。
最后是以软硬件安全解决方案为基础,通过结合去产生价值。
这五部分是我们需要考量的核心要素,也是我们以这五块去判断我们的合作伙伴,而且每一个行业的合作伙伴的角色都会不一样。
物联网需要低端芯片
EEPW:您曾提到,今后英特尔将加速低端芯片的推出,这是否会影响英特尔的利润率?
陈伟:今天通常认为物联网中,硬件占20%~30%,系统20%~30%,软件20%~30%,服务达30%~40%。因此,英特尔不是为低端而进低端,而是考虑对后端的分析和服务能不能带来更好的优势。因为从物联网的角度出发,首先物联网是以智能器件的遍布作为首要条件的,服务是作为充分条件。所以器件占有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比如在器件市场中如果没有一定份额就很难谈服务。英特尔不是为了做低端芯片而去做低端芯片,考量更多的是从端到端的角度出发,比如安全性、可管理性等。
也许低端芯片本身不见得能带来很大的利润,但是它对数据的产生、数据/信息的传输、对后端的分析有影响,因此也是英特尔考量的一部分。
英特尔的优势
EEPW:您能总结一下英特尔的优势是什么?
陈伟:英特尔有将近60年的历史,走过了三、四十年的对摩尔定律持之以恒的推进。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有三方面:第一是具备世界上顶级的生产制造能力。第二,几十年来基于英特尔x86架构的芯片设计的沉淀。第三,英特尔围绕芯片技术的软件能力与沉淀。
在物联网方面,英特尔的愿景是:希望任何互联的智能设备,英特尔的架构将会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