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墨色
小时回外婆家,晚上睡觉,表姐弟们都挤在外婆的大床上。长夜无聊,大家都爱听故事,我最擅长讲鬼故事:
五叔公的孙子生下来就是半边黑脸,还是个夜哭郎。请来法师,法师说这娃的前世跟鬼吵架吵得凶了,被鬼扇了一巴掌,后来转世投生,巴掌印竟还留着。那鬼就寻着巴掌印来纠缠。要赶走鬼,可以做法事祛鬼:给20元,让鬼别来吵;给50元,去掉巴掌印。五叔公家只有20元,先祛鬼让大家安生吧。于是法师祭了神台念念有词一天一夜,醒来时,脸色苍白,大叫:赶紧点火、烧纸……后来她说,那鬼年轻血气旺,费她太多阳气。是她使法缠住那鬼,最后一把火给烧了。鬼黑头黑脸黑手脚,只有舌头是红的,连打人留下的巴掌印都是黑的;鬼身上没有肉,比纸还不经烧,忽燎一下,就没了……
表姐胆小,已经在被窝里吓得直打哆嗦了。表弟胆大点,结巴着问:“那孩子后来还哭吗?”
“法师刮了些纸灰,泡水给他喝下,就不哭了。鬼魂都被他吃了,怎么敢吵他呢……”
我的意思是,鬼其实是没什么可怕的。可表姐还是吓着了,尖叫着喊来外婆,外婆骂了我一通。我悻悻然,肚子里还有很多鬼故事,都比这个料还猛。我更小时寄养在农村奶奶家,奶奶嫌我碍事,常把我扔给老婶婆,让她们看住我。老婶婆们小小的个子,花白的头发挽个髻,穿着木底高帮的绣花鞋,拄着杖,颤巍巍的,爱凑在祠堂檐下,吧唧着老没牙的嘴,边晒太阳边东家长西家短,最爱说的就是这些鬼故事。扎堆在老女人中间,没啥好玩的,她們说的,我全盘照收,还过耳不忘。本来想盘给这些没见识的城里人,没想到他们胆子这么小。其实这还不是最惊悚的。
第二天白天,表弟胆子壮了点,意犹未尽:“那孩子的半边黑脸呢?”
“还黑着呢。谁让他们舍不得50元钱!”
不远处,隔壁李家的老幺黑着半边腮帮子过来找我们玩,我们吓得一哄而散。
过几天,老幺的脸竟然又不黑了。我们很想知道他家是不是花了50元请法师。一问才知道,他是患腮腺炎,肿了半边脸,他爸给他涂墨汁治疗。现在不肿不痛了,当然就把墨汁洗掉了。
外婆知道后,警告我们,以后看到谁黑半边脸的,一定要离他们远远的……
“因为他们都被鬼打脸了吗?”表弟插嘴道。
“比鬼打脸还可怕,那种病会传染,被染上了可能就没命了。”说的也是,当年有些小孩就是因为腮腺炎并发脑膜炎夭折的,我们认识的就有几天前还一起玩着,腮帮子肿起来后,就再也没见到他们了。
原来涂墨汁可以治腮腺炎。我的鬼故事碰到了科学,威慑力就弱了。
中医认为腮腺炎是风湿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所致。古代沿用下来的墨汁治疗腮腺炎的方法,是因为古墨的成分里含有不少中药成分。古法制作的墨块多以松烟或桐油为主,为了让磨出的墨汁浓黑透亮,防蛀防腐,往往加入牛角胎、黄蘗、榛皮、冰片等中药材,有些还不惜加入在过去、现在都很珍贵的珍珠、麝香、玉屑等。宋人李美撰写的《墨谱法式》中详细描述了墨汁的配方:
牛角胎三两,洗净、细锉,以水一斗,浸七日;皂角三挺煮一日,澄取清汁三斤,入栀子仁、黄蘗、榛皮……再浸三日……
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还以为是药方呢!
用这样精工细料做出来的墨块如犀牛角般细腻滑润;研磨出来的墨汁,不沾不滞不滑,光泽乌亮,芳香四溢。墨汁里的中药本身就具有除风湿、祛邪毒的作用,涂抹腮上,经皮肤吸收,故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古代的墨,不只能治腮腺炎。上等的墨,性平,入心、肝、肾经,治大吐血、鼻衄、目眩头晕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认为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古书中记载,有女人产褥热,以古墨为药,投烈火中焚烧,研末酒服即愈。老婶婆还说过更神的:端阳时分抓一只蛤蟆,去掉内脏,装入古墨存放阴干,可以治疗毒疮。古墨我没见过,不过在三叔公的药房里,我倒是看过干蛤蟆,枯干焦黑,空洞的眼窝,巴叉着爪子,峭愣愣如鬼一样,药屉上贴的名字是“干蟾皮”。
我开始学写字时,已经过了古人“非人磨墨墨磨人”的风雅时代,我们用的是铅笔、钢笔、圆珠笔。母亲买来字帖逼我练毛笔字,那时已经不用磨墨,都是瓶装的墨汁,一开盖,就有一股很浓的味道,不知这是否古人所谓的墨香,我是觉得不好闻。从横平竖直开始学,一个“人”字的撇捺,就练一个星期。尽管从小就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古训,可我认为写大字是例外。像我二叔,才小学水平,全村过年的对联都是他写的,也没见他练过字。而我爸妈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年字,毛笔字就拿不出手。尽管一肚子不情愿,我还是有模有样地悬腕、平臂,照规矩练。书上说“肘使腕,腕使指,血脉相通”,我还是没能写出气贯长虹的大字,至于“心忘手、手忘笔”的境界倒是达到了,其结果就是满脸满手都是墨汁,老师还批评我写的字不够好。
大哥还在一旁幸灾乐祸:“写‘人’难,做‘人’更难喽!”一气之下,我趁他不注意,在他的白衬衫上写上一个大大的“人”字,得意扬扬地觉得写在布上的字比纸上的字好看多了。
那白布上的涂鸦最终是洗不掉的,在古代,不易晕染的墨才是好墨;现代的墨汁有些采用工业原料,成分复杂,是否好墨却不一定。20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泽睡虎地的古墓里发现了1000多枚竹简,简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朝初期,内容多为秦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这些墨字在泥与水里浸泡2000多年,竟然不晕不染,字迹清晰可辨。这才是真正的好墨!
从考古现场照片可以看到,白色的人骨与堆积的竹简层层叠压在一起。如果被我老婶婆们看到了,不知道又会衍生出多少惊悚鬼故事。
墨迹在当代最常见的是春节对联里的红纸黑字。中国人再怎么现代化,过年时的那副对联是必需的。虽然有些对联用金字,可多数人还是习惯墨字。老婶婆说:“鬼全身是黑的,又很胆小,只敢在夜里出来,怕被人撞坏,就披上白衣,提醒人们这里有个鬼。所以啊,家里死了人的,就要贴白纸对联。谁想,人们反被白衣的鬼吓坏。于是就拿火来烧,火是红色的,鬼看到红色就逃远了。阎罗王的判官笔是用九尾狐尾毛制作的,蘸的就是朱墨。一般人家,又不是判官,红纸黑字就可以避邪了。”说得有点玄乎,不过对联上的红纸墨字,从美学角度看也是最和谐的。黑与白的对照是一清二楚不容置疑;红与黑的搭配,则是两种色差的融合,在互映生发中,似乎是炎黄子孙每年关于人与神、新与旧、道与行、世俗与风雅、传统与时尚的一场郑重其事的对话。
小时回外婆家,晚上睡觉,表姐弟们都挤在外婆的大床上。长夜无聊,大家都爱听故事,我最擅长讲鬼故事:
五叔公的孙子生下来就是半边黑脸,还是个夜哭郎。请来法师,法师说这娃的前世跟鬼吵架吵得凶了,被鬼扇了一巴掌,后来转世投生,巴掌印竟还留着。那鬼就寻着巴掌印来纠缠。要赶走鬼,可以做法事祛鬼:给20元,让鬼别来吵;给50元,去掉巴掌印。五叔公家只有20元,先祛鬼让大家安生吧。于是法师祭了神台念念有词一天一夜,醒来时,脸色苍白,大叫:赶紧点火、烧纸……后来她说,那鬼年轻血气旺,费她太多阳气。是她使法缠住那鬼,最后一把火给烧了。鬼黑头黑脸黑手脚,只有舌头是红的,连打人留下的巴掌印都是黑的;鬼身上没有肉,比纸还不经烧,忽燎一下,就没了……
表姐胆小,已经在被窝里吓得直打哆嗦了。表弟胆大点,结巴着问:“那孩子后来还哭吗?”
“法师刮了些纸灰,泡水给他喝下,就不哭了。鬼魂都被他吃了,怎么敢吵他呢……”
我的意思是,鬼其实是没什么可怕的。可表姐还是吓着了,尖叫着喊来外婆,外婆骂了我一通。我悻悻然,肚子里还有很多鬼故事,都比这个料还猛。我更小时寄养在农村奶奶家,奶奶嫌我碍事,常把我扔给老婶婆,让她们看住我。老婶婆们小小的个子,花白的头发挽个髻,穿着木底高帮的绣花鞋,拄着杖,颤巍巍的,爱凑在祠堂檐下,吧唧着老没牙的嘴,边晒太阳边东家长西家短,最爱说的就是这些鬼故事。扎堆在老女人中间,没啥好玩的,她們说的,我全盘照收,还过耳不忘。本来想盘给这些没见识的城里人,没想到他们胆子这么小。其实这还不是最惊悚的。
第二天白天,表弟胆子壮了点,意犹未尽:“那孩子的半边黑脸呢?”
“还黑着呢。谁让他们舍不得50元钱!”
不远处,隔壁李家的老幺黑着半边腮帮子过来找我们玩,我们吓得一哄而散。
过几天,老幺的脸竟然又不黑了。我们很想知道他家是不是花了50元请法师。一问才知道,他是患腮腺炎,肿了半边脸,他爸给他涂墨汁治疗。现在不肿不痛了,当然就把墨汁洗掉了。
外婆知道后,警告我们,以后看到谁黑半边脸的,一定要离他们远远的……
“因为他们都被鬼打脸了吗?”表弟插嘴道。
“比鬼打脸还可怕,那种病会传染,被染上了可能就没命了。”说的也是,当年有些小孩就是因为腮腺炎并发脑膜炎夭折的,我们认识的就有几天前还一起玩着,腮帮子肿起来后,就再也没见到他们了。
原来涂墨汁可以治腮腺炎。我的鬼故事碰到了科学,威慑力就弱了。
中医认为腮腺炎是风湿邪毒壅阻少阳经脉,与气血相搏,凝滞耳下腮部所致。古代沿用下来的墨汁治疗腮腺炎的方法,是因为古墨的成分里含有不少中药成分。古法制作的墨块多以松烟或桐油为主,为了让磨出的墨汁浓黑透亮,防蛀防腐,往往加入牛角胎、黄蘗、榛皮、冰片等中药材,有些还不惜加入在过去、现在都很珍贵的珍珠、麝香、玉屑等。宋人李美撰写的《墨谱法式》中详细描述了墨汁的配方:
牛角胎三两,洗净、细锉,以水一斗,浸七日;皂角三挺煮一日,澄取清汁三斤,入栀子仁、黄蘗、榛皮……再浸三日……
不知道的人乍一看,还以为是药方呢!
用这样精工细料做出来的墨块如犀牛角般细腻滑润;研磨出来的墨汁,不沾不滞不滑,光泽乌亮,芳香四溢。墨汁里的中药本身就具有除风湿、祛邪毒的作用,涂抹腮上,经皮肤吸收,故能开窍醒神、清热止痛。
古代的墨,不只能治腮腺炎。上等的墨,性平,入心、肝、肾经,治大吐血、鼻衄、目眩头晕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就认为墨“气味辛温,无毒,主治止血、生肌肤、合金疮”。古书中记载,有女人产褥热,以古墨为药,投烈火中焚烧,研末酒服即愈。老婶婆还说过更神的:端阳时分抓一只蛤蟆,去掉内脏,装入古墨存放阴干,可以治疗毒疮。古墨我没见过,不过在三叔公的药房里,我倒是看过干蛤蟆,枯干焦黑,空洞的眼窝,巴叉着爪子,峭愣愣如鬼一样,药屉上贴的名字是“干蟾皮”。
我开始学写字时,已经过了古人“非人磨墨墨磨人”的风雅时代,我们用的是铅笔、钢笔、圆珠笔。母亲买来字帖逼我练毛笔字,那时已经不用磨墨,都是瓶装的墨汁,一开盖,就有一股很浓的味道,不知这是否古人所谓的墨香,我是觉得不好闻。从横平竖直开始学,一个“人”字的撇捺,就练一个星期。尽管从小就听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古训,可我认为写大字是例外。像我二叔,才小学水平,全村过年的对联都是他写的,也没见他练过字。而我爸妈读了那么多书、写了那么多年字,毛笔字就拿不出手。尽管一肚子不情愿,我还是有模有样地悬腕、平臂,照规矩练。书上说“肘使腕,腕使指,血脉相通”,我还是没能写出气贯长虹的大字,至于“心忘手、手忘笔”的境界倒是达到了,其结果就是满脸满手都是墨汁,老师还批评我写的字不够好。
大哥还在一旁幸灾乐祸:“写‘人’难,做‘人’更难喽!”一气之下,我趁他不注意,在他的白衬衫上写上一个大大的“人”字,得意扬扬地觉得写在布上的字比纸上的字好看多了。
那白布上的涂鸦最终是洗不掉的,在古代,不易晕染的墨才是好墨;现代的墨汁有些采用工业原料,成分复杂,是否好墨却不一定。20世纪70年代,湖北云梦泽睡虎地的古墓里发现了1000多枚竹简,简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朝初期,内容多为秦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这些墨字在泥与水里浸泡2000多年,竟然不晕不染,字迹清晰可辨。这才是真正的好墨!
从考古现场照片可以看到,白色的人骨与堆积的竹简层层叠压在一起。如果被我老婶婆们看到了,不知道又会衍生出多少惊悚鬼故事。
墨迹在当代最常见的是春节对联里的红纸黑字。中国人再怎么现代化,过年时的那副对联是必需的。虽然有些对联用金字,可多数人还是习惯墨字。老婶婆说:“鬼全身是黑的,又很胆小,只敢在夜里出来,怕被人撞坏,就披上白衣,提醒人们这里有个鬼。所以啊,家里死了人的,就要贴白纸对联。谁想,人们反被白衣的鬼吓坏。于是就拿火来烧,火是红色的,鬼看到红色就逃远了。阎罗王的判官笔是用九尾狐尾毛制作的,蘸的就是朱墨。一般人家,又不是判官,红纸黑字就可以避邪了。”说得有点玄乎,不过对联上的红纸墨字,从美学角度看也是最和谐的。黑与白的对照是一清二楚不容置疑;红与黑的搭配,则是两种色差的融合,在互映生发中,似乎是炎黄子孙每年关于人与神、新与旧、道与行、世俗与风雅、传统与时尚的一场郑重其事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