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本脑病误诊为脑梗死一例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130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72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震颤2年,加重5h于2012年5月入院.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意识不清,呼之尚能睁眼,无肢体抽搐,无发热,查头颅CT示脑萎缩,考虑脑梗死,给予抗栓治疗后好转,此后反复出现4次类似症状,每次持续1~3 d缓解,均于当地医院按"脑梗死"治疗好转,患者逐渐出现肢体震颤、僵硬,入院前5h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四肢无活动,未诊治而来我院.体格检查:生命体征平稳,昏睡状态,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面瘫,四肢不自主抖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巴氏征阴性.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入院后查头颅MRI示:脑萎缩,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脑电图:广泛中重度异常动态脑电图.脑波的频率变慢,未见尖棘波发放.实验室检查: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正常,促甲状腺激素(TSH)2.08 kU/L,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328.20 U/L(正常值0~115 U/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118.20 U/L(正常值0~34 U/L).脑脊液常规检查细胞数正常,潘氏试验阴性,脑脊液生化检查糖、氯化物正常,蛋白556 g/L.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入院时以"脑梗死"收入院,后根据患者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肢体震颤及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增高,修正诊断为桥本脑病,入院后第4天,给予地塞米松10 mg静脉滴注,2d后患者神志转清,5d后震颤减轻,7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逐渐减量,复查脑电图示:中度异常脑电图,慢波较前减少.复查FT3、FT4、TSH正常,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164.50 U/L,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32.60 U/L,患者病情好转出院,随访半年,病情稳定。

其他文献
回顾性分析2008年中国健康快车光明行喀什站的资料.本站共白内障手术1104例(1110眼),假性晶状体囊剥脱综合征61例(5.4%),均由北京眼科研究所两位专家进行诊断和手术.假性剥脱综合征是在裂隙灯下见瞳孔缘有典型灰白色剥脱物碎屑及瞳孔缘皱褶部分或全部缺失,晶状体前囊表面有许多灰白色的细小碎屑沉积,散瞳后见晶状体前囊表面沉着物的3个区(中间区、中央区、周边区),系多种眼组织综合的一种异常的蛋白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是常见致盲眼病,治疗原则是封闭裂孔[1].巩膜扣带术作为常规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方式,对于大多数早期的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2].随着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为达到最小的手术量[3]、最少的手术操作及最佳的手术效果,手术显微镜下巩膜扣带术逐渐发展起来,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操作,更加直观、精细与微创,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手术显微镜下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单纯孔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