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21年前5995万的年销售额,到现在的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冰山人使集团的销售额增长了169倍。这种发展速度在国际制冷行业中是绝无仅有的。100亿和169倍,这是让世界制冷界震惊的数字,也是让中国制冷界扬眉吐气的数字。它承载着冰山人的奋斗和梦想,也记录着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一个长者,一个智者一生的追求和梦想。
2006年2月22日是个让世界制冷界震惊的日子,这天,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的冰山集团总部召开了庆功会,全体冰山人热烈庆祝集团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大关。然而,有谁能想到,21年前,冰山集团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丑小鸭!花巨资摸清了制冷行业的产业链
1984年,张和就任冰山集团的前身——大连冷冻机厂厂长,那年,张和42岁。这个出生在辽宁省法库县,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做过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的张和,一上任就为自己立下志向:一定要为中国打造出一个制冷巨人。
从24岁大学毕业那年起,张和一直工作在大连冷冻机厂,他清楚地知道中国制冷行业和世界制冷行业的差距。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和同事曾买回10多台世界上先进的制冷设备,反复拆装,测试了上百个数据。冰山集团也曾仿照世界上先进的工艺,生产出两台溴化锂冷冻机,白送给大连制药厂试用,可是,因为技术不过关,厂里天天派人在那里看着维修还是老出故障,3个月后,机器被大连制药厂全部退回来了。
仿照世界上先进的制冷设备,生产出的产品白送人家都不用,这让张和心里很沉重。张和决定走出国门,打开眼界,摸清世界制冷行业的底数。
1984年末,张和带着7个技术人员出国了,他们去的第一站是日本群马县三洋电机公司。那时,三洋电机公司根本看不起张和和他带去的技术人员,公司派了一个普通工作人员,领着他们在工厂里转了转,在样品室里看了看,从进厂到出来总共没用上半个小时,张和和技术人员只是隔着玻璃看了样品,对三洋的机器摸都没摸一下。接下来,在德国、美国,因为人家同样对他们进行技术保密,因此,他们也同在三洋一样,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机器。
但就是这样的走马观花,张和和他的技术人员还是感受到了国外制冷技术的先进。后来,为了能实质性的接触国外先进的制冷技术,他们每到一个厂家都打着要买产品的旗号,这样,他们就零距离地接触到了机器,对各种型号的机器都有了实质性的了解。那些年,张和每年都出国10多次,费用每年都在300万元以上。
在频繁出国的同时,张和还花巨资请中国制冷行业的权威人士专门为他们厂研究制冷行业的产业链。无数次的出国和对制冷行业产业链的研究、探索,使张和和那些技术人员对国外制冷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写出了《国际当代压缩机、制冷机水平》、《国际当代制冷机工艺水平》一两本书。
在高端的国际制冷技术面前,张和觉得:以国内现有的制冷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组织人力自主研究搞开发太难了,要想让自己的企业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最好的办法是和国际上一流的厂家搞合作,引进他们的技术,然后再消化、吸收他们的技术,然后,再创新。思路定下来后,1987年5月,张和带领技术人员去了日本的三洋公司和德国的林德公司,从这两个公司各买回100台小型冷冻压缩机。这200台小型冷冻压缩机买回来后,张和将它们配套在厂里生产的冷冻设备上,投放到市场。一年后,经过比较,张和确定了把日本三洋公司作为自己厂的合作伙伴。
用执着和智慧敲开了三洋公司的门
合作伙伴确定下来后,张和就带领有关人员去了日本东京三洋公司总部,可是,连着去了两次,张和都吃了闭门羹。在三洋公司总部,张和一行人根本见不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合作的事无从谈起。
1988年冬天,张和又去了东京。他查阅了三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履历,发现他们的社长黑河力和副社长仓桥,早年都毕业于旅顺工业大学。这个发现让张和兴奋不已,因为张和厂里一个姓曲的高级工程师早年也是毕业于旅顺工业大学。通过这个高级工程师,张和又找到了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个教授,这个教授竟然和三洋的社长、副社长同班同学。
张和永远忘不了1988年那个冬天,东京下着雪,被白雪覆盖的东京格外静美。因为是前来拜访同学,在东京三洋公司总部,张和一行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社长黑河力和副社长仓桥都出来会见了他们,会见室里洋溢着浓浓的同学情。
叙旧结束后,张和道出了此行的目的,两位社长因为早年在旅顺读过大学,对大连很有感情,又有同学盛情相邀,再加上大连良好的投资办厂政策,没费多少力气,三洋公司就同意和张和合作,在大连办厂了。
经过谈判,张和终于在大连棒棰岛宾馆和日本三洋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张和挑选了他的得力助手,总厂技术部干部肖永勤去任合资企业——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厂开始建设了,张和一周去一次建设工地,现场指挥,占地面积为85000平方米的工厂只用了8个月就建成了,1993年3月开始试生产,当年就赢利700余万元。
这震惊了日本三洋公司,他们很快就把投资的兴奋点转移到了大连,紧接着,三洋公司又和张和合资了三洋压缩机、三洋冷链、本庄化学等13家公司。这期间,张和把他领导的大连冷冻机厂改名为冰山集团。
1995年5月,日本三洋株式会社会长井植敏来大连参观了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后,连说三个没想到:是没想到三洋制冷有限公司这么大的企业会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二是没想到当年投产当年赢利:三是没想到张和麾下的合资企业管理水平大大超过日本三洋公司。井植敏会长还说要让日本三洋公司的干部都来向大连三洋学习。
同三洋合资成功后,张和还和日本富士电机、美国英格索兰、德国林德等世界500强大公司合作,组成了合资公司。
现在,冰山集团已拥有2个上市公司、12个内资公司、32个外资公司,在这些公司组成的集团周围,还有数百个为这些公司配套的小公司。张和用21年的时间将冰山集团打造成了中国制冷行业的航空母舰。现在,冰山集团的产品75%已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2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些产品占有了中国工业制冷市场的60%,冷藏冷冻市场的70%,中国的所有沃尔玛超市、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集团用的制冷、制热设备全部出自冰山。冰山的产品还远销到世界各地,冰山品牌已经能和美国的约克、欧洲的格拉索等国际著名大公司相抗衡。
把日本三洋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
高端技术是企业的命根子,从和三洋公司合作那天开始,张和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冰山集团和外资合作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外国的高端技术,然后,在外国高端技术的基础上搞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很早以前,张和就做了人才储备,1984年,他刚任厂长之初就花3.2万元从大连理工大学“买回”了32个大学生,2001年,他又亲自去北京,从清华大学挖来了一个制冷专业的博士。
很快,张和又引来了6个博士,冰山集团为这些博士建了博士后工作站,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这些博士刻苦工作,在借鉴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大批专利产品。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在合资企业中,外国人的利益主要有三块:一是供应零部件,二是技术转让费提成,三是企业税后利润。现在,由于张和带领科技人员搞科技创新,冰山集团的零部件国产化已达到了97%,与此同时,外国人在冰山集团拿的技术转让费也越来越少了,甚至出现了合资企业拿钱向冰山集团购买专利的事情。
一个当初年销售额只有5995万的企业发展成今天的行业航空母舰,按理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可是,张和不满足,他时刻都想着要把日本三洋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
2000年末,张和向日本三洋公司总部提出了这个问题。日本三洋公司吓了一跳,世界上很少有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到别人的国家里。三洋公司高层摇头否决了张和的想法,但张和不退缩,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张和心里有底:商人看中利益,这些年来他和日本三洋公司合作,三洋公司收回投资并得到回报从来没超过三年。而且,随着合资企业的越来越多,三洋公司的生产基地和客户市场的重心全移到了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三洋公司怎么能忽略张和的意见呢?
在张和不断的游说下,日本三洋公司动摇了,他们同意将研发中心建在大连。
进入2006年,在又一次引进日本3.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后,张和对冰山集团的未来展开了畅想:到2010年,冰山集团的销售收入要超过200亿元,利润10亿元以上,利税2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到6亿美元。
编辑:亚锋
2006年2月22日是个让世界制冷界震惊的日子,这天,坐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的冰山集团总部召开了庆功会,全体冰山人热烈庆祝集团年销售额突破100亿元大关。然而,有谁能想到,21年前,冰山集团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丑小鸭!花巨资摸清了制冷行业的产业链
1984年,张和就任冰山集团的前身——大连冷冻机厂厂长,那年,张和42岁。这个出生在辽宁省法库县,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做过技术员、工程师、总工程师的张和,一上任就为自己立下志向:一定要为中国打造出一个制冷巨人。
从24岁大学毕业那年起,张和一直工作在大连冷冻机厂,他清楚地知道中国制冷行业和世界制冷行业的差距。为了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他和同事曾买回10多台世界上先进的制冷设备,反复拆装,测试了上百个数据。冰山集团也曾仿照世界上先进的工艺,生产出两台溴化锂冷冻机,白送给大连制药厂试用,可是,因为技术不过关,厂里天天派人在那里看着维修还是老出故障,3个月后,机器被大连制药厂全部退回来了。
仿照世界上先进的制冷设备,生产出的产品白送人家都不用,这让张和心里很沉重。张和决定走出国门,打开眼界,摸清世界制冷行业的底数。
1984年末,张和带着7个技术人员出国了,他们去的第一站是日本群马县三洋电机公司。那时,三洋电机公司根本看不起张和和他带去的技术人员,公司派了一个普通工作人员,领着他们在工厂里转了转,在样品室里看了看,从进厂到出来总共没用上半个小时,张和和技术人员只是隔着玻璃看了样品,对三洋的机器摸都没摸一下。接下来,在德国、美国,因为人家同样对他们进行技术保密,因此,他们也同在三洋一样,只是走马观花地看了看机器。
但就是这样的走马观花,张和和他的技术人员还是感受到了国外制冷技术的先进。后来,为了能实质性的接触国外先进的制冷技术,他们每到一个厂家都打着要买产品的旗号,这样,他们就零距离地接触到了机器,对各种型号的机器都有了实质性的了解。那些年,张和每年都出国10多次,费用每年都在300万元以上。
在频繁出国的同时,张和还花巨资请中国制冷行业的权威人士专门为他们厂研究制冷行业的产业链。无数次的出国和对制冷行业产业链的研究、探索,使张和和那些技术人员对国外制冷行业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写出了《国际当代压缩机、制冷机水平》、《国际当代制冷机工艺水平》一两本书。
在高端的国际制冷技术面前,张和觉得:以国内现有的制冷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组织人力自主研究搞开发太难了,要想让自己的企业快速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最好的办法是和国际上一流的厂家搞合作,引进他们的技术,然后再消化、吸收他们的技术,然后,再创新。思路定下来后,1987年5月,张和带领技术人员去了日本的三洋公司和德国的林德公司,从这两个公司各买回100台小型冷冻压缩机。这200台小型冷冻压缩机买回来后,张和将它们配套在厂里生产的冷冻设备上,投放到市场。一年后,经过比较,张和确定了把日本三洋公司作为自己厂的合作伙伴。
用执着和智慧敲开了三洋公司的门
合作伙伴确定下来后,张和就带领有关人员去了日本东京三洋公司总部,可是,连着去了两次,张和都吃了闭门羹。在三洋公司总部,张和一行人根本见不到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合作的事无从谈起。
1988年冬天,张和又去了东京。他查阅了三洋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履历,发现他们的社长黑河力和副社长仓桥,早年都毕业于旅顺工业大学。这个发现让张和兴奋不已,因为张和厂里一个姓曲的高级工程师早年也是毕业于旅顺工业大学。通过这个高级工程师,张和又找到了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个教授,这个教授竟然和三洋的社长、副社长同班同学。
张和永远忘不了1988年那个冬天,东京下着雪,被白雪覆盖的东京格外静美。因为是前来拜访同学,在东京三洋公司总部,张和一行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社长黑河力和副社长仓桥都出来会见了他们,会见室里洋溢着浓浓的同学情。
叙旧结束后,张和道出了此行的目的,两位社长因为早年在旅顺读过大学,对大连很有感情,又有同学盛情相邀,再加上大连良好的投资办厂政策,没费多少力气,三洋公司就同意和张和合作,在大连办厂了。
经过谈判,张和终于在大连棒棰岛宾馆和日本三洋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
张和挑选了他的得力助手,总厂技术部干部肖永勤去任合资企业——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厂开始建设了,张和一周去一次建设工地,现场指挥,占地面积为85000平方米的工厂只用了8个月就建成了,1993年3月开始试生产,当年就赢利700余万元。
这震惊了日本三洋公司,他们很快就把投资的兴奋点转移到了大连,紧接着,三洋公司又和张和合资了三洋压缩机、三洋冷链、本庄化学等13家公司。这期间,张和把他领导的大连冷冻机厂改名为冰山集团。
1995年5月,日本三洋株式会社会长井植敏来大连参观了大连三洋制冷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后,连说三个没想到:是没想到三洋制冷有限公司这么大的企业会当年建设当年投产;二是没想到当年投产当年赢利:三是没想到张和麾下的合资企业管理水平大大超过日本三洋公司。井植敏会长还说要让日本三洋公司的干部都来向大连三洋学习。
同三洋合资成功后,张和还和日本富士电机、美国英格索兰、德国林德等世界500强大公司合作,组成了合资公司。
现在,冰山集团已拥有2个上市公司、12个内资公司、32个外资公司,在这些公司组成的集团周围,还有数百个为这些公司配套的小公司。张和用21年的时间将冰山集团打造成了中国制冷行业的航空母舰。现在,冰山集团的产品75%已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2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这些产品占有了中国工业制冷市场的60%,冷藏冷冻市场的70%,中国的所有沃尔玛超市、肯德基、麦当劳等连锁集团用的制冷、制热设备全部出自冰山。冰山的产品还远销到世界各地,冰山品牌已经能和美国的约克、欧洲的格拉索等国际著名大公司相抗衡。
把日本三洋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
高端技术是企业的命根子,从和三洋公司合作那天开始,张和每时每刻都没有忘记冰山集团和外资合作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外国的高端技术,然后,在外国高端技术的基础上搞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很早以前,张和就做了人才储备,1984年,他刚任厂长之初就花3.2万元从大连理工大学“买回”了32个大学生,2001年,他又亲自去北京,从清华大学挖来了一个制冷专业的博士。
很快,张和又引来了6个博士,冰山集团为这些博士建了博士后工作站,给了他们优厚的待遇。这些博士刻苦工作,在借鉴国外高端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出了一大批专利产品。这些产品的核心技术在国际上也是领先的。
在合资企业中,外国人的利益主要有三块:一是供应零部件,二是技术转让费提成,三是企业税后利润。现在,由于张和带领科技人员搞科技创新,冰山集团的零部件国产化已达到了97%,与此同时,外国人在冰山集团拿的技术转让费也越来越少了,甚至出现了合资企业拿钱向冰山集团购买专利的事情。
一个当初年销售额只有5995万的企业发展成今天的行业航空母舰,按理说,已经是很不错了,可是,张和不满足,他时刻都想着要把日本三洋的研发中心搬到中国来。
2000年末,张和向日本三洋公司总部提出了这个问题。日本三洋公司吓了一跳,世界上很少有企业把研发中心建到别人的国家里。三洋公司高层摇头否决了张和的想法,但张和不退缩,一次又一次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张和心里有底:商人看中利益,这些年来他和日本三洋公司合作,三洋公司收回投资并得到回报从来没超过三年。而且,随着合资企业的越来越多,三洋公司的生产基地和客户市场的重心全移到了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三洋公司怎么能忽略张和的意见呢?
在张和不断的游说下,日本三洋公司动摇了,他们同意将研发中心建在大连。
进入2006年,在又一次引进日本3.5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后,张和对冰山集团的未来展开了畅想:到2010年,冰山集团的销售收入要超过200亿元,利润10亿元以上,利税2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到6亿美元。
编辑:亚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