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檀香扇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产品。近百年来,檀香扇在品种和造型上已趋成熟和完美,然而,具体在传承和创新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笔者以为大致有两点:一方面,我们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艺术精髓。虽然传统工艺美术在样式、质料、风格等方面都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化定势。我们所讲的创新应该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意义上的创新,不能离传统审美趣味太远;另一方面,亦不能墨守成规,而应立足现代,持经达变,古为今用,借古开今,形成时代特色。时代变迁,使过去很多东西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无法产生共鸣,那是因为我们和古人的生存境遇、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已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在我们生活的时代里人们对传统的器物、情调仍有着挥之不去的依恋情结。和过去的历史仍有着无法割断的文化血脉之连。
檀香扇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工艺美术品类,它的演变和发展基本遵循了与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演变过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粗拉粗烫,表现内容也相对局限的阶段,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内容和形式拓新的精品化设计过程,在功能和技艺上都显现出了质的变化。
众所周知,檀香扇在功能上早已经摆脱了“工艺扇”之实用功能,成为纯观赏的艺术品。这就意味着对过去的东西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采取与其他工艺,艺术门类之间更紧密地结盟策略。多种材料的选择、配置以及多种内容的容纳和制作技艺的呈现。丰富了檀香扇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必须确立精品化的理念,只有高质量的精品才能体现其品种价值和生命力。这对从业人员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设计和制作者都必须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追求。同时具备较高和全面的技术表现能力,开拓眼界,解放思维,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吸引观赏者的眼睛,打动人们的心灵。
檀香扇的制作工艺,最主要的是烫画和拉花,同时还有雕刻,微刻,镶嵌,造型,金银丝及其结艺等多项工艺的融入。和戏剧、影视剧一样,设计者就是编导,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一方面要设计出整把扇子的基本造型和风格,把握轻重疏密开合的关系,还要在具体方面细微到拉花和雕刻图案的工艺设计,要做到体格精微,笔无妄下。在烫画设计上要把握画面中物象形态之间繁密和疏朗的关系;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烫画画面与拉花图案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双面异样还必须注意到正反画面的空灵,不能有交代不清或不合理的留白,或者是笨拙臃肿的感觉。而应该不留痕迹,给人感觉两面的画面都很合理,宛如天成一般。如果是折扇的人物设计,人物的面部还必须安排在同一个扇篾上,不然在扇子的开合过程中容易感觉变形,这对人物众多的设计画面就有一些难度。如我设计的《释迦牟尼佛会》、《如来弘法·大悲观音》等,皆是人物众多,有些还是双面异样的作品。在人物的布局上就应该是惨淡经营,既有变化,又合乎物理、画理、情理,看上去漫不经心,实际上是用心经营的状态。烫画我们基本运用中国画的线条。我认为中国画的线条是一种至美的线条,它有一种节奏美,讲究平、稳、留、重、变,有很好的概括力。线条的组合是一种审美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物象组织结构的关系,它具备了写实性和意象性两种特性,在如实地表现客观对象的同时又能注入画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因素,表达出创作者自己的造型感觉和主观印象。烫画染色方面,则主要借鉴西画的明暗处理表现技巧。画因为是利用温度高低的控制来处理画面的浓淡层次,所以能够极尽明睹之精微变化,犹如素描艺术,我觉得除了不能表达水墨淋漓的画面效果外,其它的各种效果基本都能体现。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尝试。从表现技巧的角度认识,烫画的内容其实并不太重要,虽然我们至今仍然以吉祥画面和图案为主,以迎合大众趋吉避凶的传统观念,但仍不妨碍我们在表现手法上做更多的尝试。在拉花图案的设计方面,则更可以博采众长,只要画面协调统一,我们不排斥任何元素,不管是中国传统的、现代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学习、借鉴,吸收。这样才能使来自传统的工艺品种具有更多的现代意识,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要求,在现代中国艺术中得以充分的张扬。
近几年,微刻、镶嵌、金银丝、雕刻等多种工艺的加入使檀香扇的形象有了更多的变化,凭添了不少富贵精丽之气,但我认为这些工艺必须有选择地合理运用,适合搭配才是美。犹如一位美女身上的点缀,搭配得好可以增色,搭配得不好,原来的美女就可能成为庸脂俗粉,或者是面目可憎。当然作为尝试是必需的,
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和制作,既是一种艰辛的体力劳动,又是一种艰辛的精神劳动。和其它艺术产品一样,是一种意识活动的复杂过程。艺术需要感人,艺术需要精品。我觉得创作者应该淡泊名利,远离浮躁,有牺牲精神,树立精品的意识。真正的创作每一次都是一次孤旅,需要心无旁骛,定如止水。心有境界了作品才能有品质,才能有内涵,才能有灵性,才能感动人,这都需要用心去体悟。
《如来弘法·大悲观音》和《闺趣》这两把檀香扇是本人近期设计创作的作品。也可看作是在传承和创新方面所作的尝试。
《如来弘法一大悲观音》是一把半径80厘米的特大型檀香折扇,应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把檀香扇了。在设计制作中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开料困难,因为必须从一根木料上开下来,而且中间不能有节疤;二是制作困难,普通的扇篾在拉花时往往一个眼拉一次就能完成。但这把扇由于扇篾太大转不过来,一只眼要分两次才能完成。烫画也如此,中间的几根扇篾手不够长,歪着画又怕画不好,所以,整把扇子从设计到制作完工用了好多年,这件作品的烫画,我分别创作了释迦牟尼弘法和观世音菩萨普渡众生两幅画面于一扇之正反两面,画面虽然不同,但正反二面相互呼应,画中佛陀。菩萨、阿罗汉、金刚、天王、力士、供养等诸多人物皆按佛教法义和仪规绘制而成,场面弘大。众多图饰,法器以及佛菩萨的造型、手印等皆作了大量的印证。在人物的线条运用方面,以线条的细密精到、连绵不断、悠缓自然来表现人物的形神,并通过线条的疏密来加强画面的节奏感,使之流畅自如,一气呵成。烫画渲染也非常地到位,浓而不浊、淡中取厚,中间的衔接也十分细腻,画面主客之序井然,耐人久看而魅力不减,浑然天成。整个画面高度统一在整体的高古格调之中,两侧的扇边为纯粹的雕刻作品,内容为众多的阿罗汉,与扇面的主体内容相吻合,整个作品使人观后有无一言而生情静心的感觉,透露出南方佛教绘画、雕刻之秀雅风情。
《闺趣》是一把传统形式的檀香双框宫扇,从设计的角度看在两个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一是画面背景拉花采用了类似剪纸艺术的方式,表现园林景色作为画面人物的陪衬,使之与画中人物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疏朗含蓄之美。在烫画方面一改传统的线描为主的方法。主要采用渲染的方法表现了女子衣裙的细腻柔软,刻画了江南女子稳重清丽、温柔端淑、轻柔纯情,天真自然的姣美形象,注重刻画对象的精神内涵。
古人云:“画之善者日巧匠,不善者为拙工”。善者,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更需要善于吸收其他方面的营养来丰富,提升审美之品味。中国自古就有借诗画抒情的传统,绘画的技法是一种表现画面物象形态之手段,而画面诗意的表达就是传神,形神兼备是艺术作品创作的根本要求。工艺美术的创作也必须如做学问一样,扎扎实实,勤勤恳恳。要见多识广,博览群书,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摆脱现实中的种种纷扰,对于世间入风,不为所动。清朝学者王国维讲做学问有三大境界:首先是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达到最高的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智慧的顿悟,通过艰苦的寻求,豁然开朗,达到形神自然的贯通。这不仅是艺术创造的历程,也是人生奋斗的综述和总括。每个工艺美术创作者都能进行个性化的探索,持之以恒就可以不断地挖掘自身创作潜力,从而更加丰富我们工艺美术的百花园,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檀香扇是一项既古老又年轻的工艺美术品类,它的演变和发展基本遵循了与材料工艺、艺术技巧、社会风尚相适应的演变过程。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粗拉粗烫,表现内容也相对局限的阶段,逐渐发展成为如今的内容和形式拓新的精品化设计过程,在功能和技艺上都显现出了质的变化。
众所周知,檀香扇在功能上早已经摆脱了“工艺扇”之实用功能,成为纯观赏的艺术品。这就意味着对过去的东西不应该墨守成规,而应该采取与其他工艺,艺术门类之间更紧密地结盟策略。多种材料的选择、配置以及多种内容的容纳和制作技艺的呈现。丰富了檀香扇的创作,更重要的是必须确立精品化的理念,只有高质量的精品才能体现其品种价值和生命力。这对从业人员是一种很高的要求。具体体现在设计和制作者都必须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追求。同时具备较高和全面的技术表现能力,开拓眼界,解放思维,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吸引观赏者的眼睛,打动人们的心灵。
檀香扇的制作工艺,最主要的是烫画和拉花,同时还有雕刻,微刻,镶嵌,造型,金银丝及其结艺等多项工艺的融入。和戏剧、影视剧一样,设计者就是编导,是整个作品的灵魂。一方面要设计出整把扇子的基本造型和风格,把握轻重疏密开合的关系,还要在具体方面细微到拉花和雕刻图案的工艺设计,要做到体格精微,笔无妄下。在烫画设计上要把握画面中物象形态之间繁密和疏朗的关系;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烫画画面与拉花图案之间的关系。如果是双面异样还必须注意到正反画面的空灵,不能有交代不清或不合理的留白,或者是笨拙臃肿的感觉。而应该不留痕迹,给人感觉两面的画面都很合理,宛如天成一般。如果是折扇的人物设计,人物的面部还必须安排在同一个扇篾上,不然在扇子的开合过程中容易感觉变形,这对人物众多的设计画面就有一些难度。如我设计的《释迦牟尼佛会》、《如来弘法·大悲观音》等,皆是人物众多,有些还是双面异样的作品。在人物的布局上就应该是惨淡经营,既有变化,又合乎物理、画理、情理,看上去漫不经心,实际上是用心经营的状态。烫画我们基本运用中国画的线条。我认为中国画的线条是一种至美的线条,它有一种节奏美,讲究平、稳、留、重、变,有很好的概括力。线条的组合是一种审美的关系,而不仅仅是物象组织结构的关系,它具备了写实性和意象性两种特性,在如实地表现客观对象的同时又能注入画者自身的主观情感因素,表达出创作者自己的造型感觉和主观印象。烫画染色方面,则主要借鉴西画的明暗处理表现技巧。画因为是利用温度高低的控制来处理画面的浓淡层次,所以能够极尽明睹之精微变化,犹如素描艺术,我觉得除了不能表达水墨淋漓的画面效果外,其它的各种效果基本都能体现。在这个方面我认为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尝试。从表现技巧的角度认识,烫画的内容其实并不太重要,虽然我们至今仍然以吉祥画面和图案为主,以迎合大众趋吉避凶的传统观念,但仍不妨碍我们在表现手法上做更多的尝试。在拉花图案的设计方面,则更可以博采众长,只要画面协调统一,我们不排斥任何元素,不管是中国传统的、现代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学习、借鉴,吸收。这样才能使来自传统的工艺品种具有更多的现代意识,更符合现代人审美情趣的要求,在现代中国艺术中得以充分的张扬。
近几年,微刻、镶嵌、金银丝、雕刻等多种工艺的加入使檀香扇的形象有了更多的变化,凭添了不少富贵精丽之气,但我认为这些工艺必须有选择地合理运用,适合搭配才是美。犹如一位美女身上的点缀,搭配得好可以增色,搭配得不好,原来的美女就可能成为庸脂俗粉,或者是面目可憎。当然作为尝试是必需的,
工艺美术品的设计和制作,既是一种艰辛的体力劳动,又是一种艰辛的精神劳动。和其它艺术产品一样,是一种意识活动的复杂过程。艺术需要感人,艺术需要精品。我觉得创作者应该淡泊名利,远离浮躁,有牺牲精神,树立精品的意识。真正的创作每一次都是一次孤旅,需要心无旁骛,定如止水。心有境界了作品才能有品质,才能有内涵,才能有灵性,才能感动人,这都需要用心去体悟。
《如来弘法·大悲观音》和《闺趣》这两把檀香扇是本人近期设计创作的作品。也可看作是在传承和创新方面所作的尝试。
《如来弘法一大悲观音》是一把半径80厘米的特大型檀香折扇,应该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把檀香扇了。在设计制作中的第一个难点就是开料困难,因为必须从一根木料上开下来,而且中间不能有节疤;二是制作困难,普通的扇篾在拉花时往往一个眼拉一次就能完成。但这把扇由于扇篾太大转不过来,一只眼要分两次才能完成。烫画也如此,中间的几根扇篾手不够长,歪着画又怕画不好,所以,整把扇子从设计到制作完工用了好多年,这件作品的烫画,我分别创作了释迦牟尼弘法和观世音菩萨普渡众生两幅画面于一扇之正反两面,画面虽然不同,但正反二面相互呼应,画中佛陀。菩萨、阿罗汉、金刚、天王、力士、供养等诸多人物皆按佛教法义和仪规绘制而成,场面弘大。众多图饰,法器以及佛菩萨的造型、手印等皆作了大量的印证。在人物的线条运用方面,以线条的细密精到、连绵不断、悠缓自然来表现人物的形神,并通过线条的疏密来加强画面的节奏感,使之流畅自如,一气呵成。烫画渲染也非常地到位,浓而不浊、淡中取厚,中间的衔接也十分细腻,画面主客之序井然,耐人久看而魅力不减,浑然天成。整个画面高度统一在整体的高古格调之中,两侧的扇边为纯粹的雕刻作品,内容为众多的阿罗汉,与扇面的主体内容相吻合,整个作品使人观后有无一言而生情静心的感觉,透露出南方佛教绘画、雕刻之秀雅风情。
《闺趣》是一把传统形式的檀香双框宫扇,从设计的角度看在两个方面作了较大的改进。一是画面背景拉花采用了类似剪纸艺术的方式,表现园林景色作为画面人物的陪衬,使之与画中人物相得益彰,辉映成趣,给人以疏朗含蓄之美。在烫画方面一改传统的线描为主的方法。主要采用渲染的方法表现了女子衣裙的细腻柔软,刻画了江南女子稳重清丽、温柔端淑、轻柔纯情,天真自然的姣美形象,注重刻画对象的精神内涵。
古人云:“画之善者日巧匠,不善者为拙工”。善者,不仅需要具有专业的技术,更需要善于吸收其他方面的营养来丰富,提升审美之品味。中国自古就有借诗画抒情的传统,绘画的技法是一种表现画面物象形态之手段,而画面诗意的表达就是传神,形神兼备是艺术作品创作的根本要求。工艺美术的创作也必须如做学问一样,扎扎实实,勤勤恳恳。要见多识广,博览群书,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同时摆脱现实中的种种纷扰,对于世间入风,不为所动。清朝学者王国维讲做学问有三大境界:首先是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然后“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终达到最高的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是智慧的顿悟,通过艰苦的寻求,豁然开朗,达到形神自然的贯通。这不仅是艺术创造的历程,也是人生奋斗的综述和总括。每个工艺美术创作者都能进行个性化的探索,持之以恒就可以不断地挖掘自身创作潜力,从而更加丰富我们工艺美术的百花园,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