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时代的英语课程改革背景下,倡导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具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更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想象等思维能力,而创新意识就是要注重学生自主、自由思维发展的灵活性和有效性。英语教学要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要将知识学习与学生的个性特征相结合,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并且会运用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等方法来解决交际实际问题。
1. 立足“学用结合”,精心预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学用结合”是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开放英语教学中,教学过程设计要贯穿“学用结合”,要求学生在做中学习和体验,才能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中做,在做中用,学用结合”。既学得有兴趣,又学得很实用。
针对学生在学习开放英语初期基础薄弱,对音标的使用、对语言的感觉不够和“学——用”不能连贯起来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研究了 “学案设计”——“分步探究”——“合作学习”——“小组汇报”相结合的方法。“学案设计”,是指教师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设计,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分步探究”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内容进行预习,在自我探究中分步完成猜词义,分析句型,归纳各部分主旨和全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重点难点等任务,发现问题。这个环节能体现不同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但也能不同层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思维。第三个环节“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小组内其他组员的积极性。第四个“小组汇报”环节可以鼓励小组内的学生大胆表达小组共同学习的成果,可以通过不同话题内容选择不同的学生轮流发言,最大限度地体现表达机会均等,必要时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
通过课堂上表现,明显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过程由“静”变成了“动”,
对目标语言结构能更清晰、灵活地使用。在小组和教师的帮助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2. 注重启发,知识迁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有很多学生对于长篇的英语课文或者段落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读不完整或者理解不了,还有一些夹杂在文章中的生词让人“望而却步”。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这除了语言水平、文化知识、注意力、兴趣、心理情感等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思维没有被充分激活,或者说激活程度不高。先天遗传对思维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许多研究表明,后天的教学训练对思维品质的影响更起作用。教师在设计英语思维训练时,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产生联想、用旧的知识进行迁移的话题,通过简单的表达走向复杂的表述,通过已知的范围向未知的领域进行逻辑推理,通过设问引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结构,但是,要预留适当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提供全面、慎独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思维中突破思维定式,克服固定思维,善于独立分析,敢于质疑的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3. 营造英语氛围,学思结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3.1采用视听结合,为英语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
语言的思维也是一种反射活动,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直观的想象进行思维的联想,外语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视听结合、感知结合,通过图片、幻灯片、影像、姿势、表情、表演等方法的演绎,使学生能感受到“身临其境”、“触景生言”,教师提供某种话题,学生就能够很顺畅、准确的进行表达,从而形成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英语表达的能力。
3.2通过口语训练,提升英语思维表达能力
不同的语言都有不同的语言结构。在训练语言表达的初期,教师可以简要忽略学生在英语表达中的小瑕疵,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要要求学生能适应语言环境氛围,尽可能用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尤其在口语课堂上,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表达,或者用简单的字句来做英语名词解释,句子的基本结构要表达完成,语法时态要前后一致等等。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采用值日生制度,成对或者小组上台简单会话,谈论天气、谈论小话题、表达小小的愿望或者给教师和学生过生日等等。既可以活跃英语课堂的气氛,又可以把大家迅速带入英语语言环境。这样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期待,注意力集中了,趣味性提高了,也就能提高英语逻辑思维的能力。
3.3重组语言材料,拔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就要在有一定的输入量的基础上进行输出,训练语言的组织能力要分为两个层面:内在层面,指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非常有组织性的将问题拆分为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多个关键性组织,把问题分解成各个因素,将语言材料在大脑里进行重组;外在层面,即将脑力思考分层的部分进行总结和表达,如何有效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要适合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下的正确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很快地进行话题的转换和过渡。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主要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教学活动为载体,逐步提升自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社区教育学院)
1. 立足“学用结合”,精心预设,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学用结合”是英语任务型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学习方法。在开放英语教学中,教学过程设计要贯穿“学用结合”,要求学生在做中学习和体验,才能从根本上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到,在“学中做,在做中用,学用结合”。既学得有兴趣,又学得很实用。
针对学生在学习开放英语初期基础薄弱,对音标的使用、对语言的感觉不够和“学——用”不能连贯起来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研究了 “学案设计”——“分步探究”——“合作学习”——“小组汇报”相结合的方法。“学案设计”,是指教师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要求进行设计,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分步探究”是指学生针对学案中的目标和内容进行预习,在自我探究中分步完成猜词义,分析句型,归纳各部分主旨和全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重点难点等任务,发现问题。这个环节能体现不同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表现出的差异性,但也能不同层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思维。第三个环节“合作学习”,是指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学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带动小组内其他组员的积极性。第四个“小组汇报”环节可以鼓励小组内的学生大胆表达小组共同学习的成果,可以通过不同话题内容选择不同的学生轮流发言,最大限度地体现表达机会均等,必要时教师在关键处进行点拨。
通过课堂上表现,明显可以感受到学生的思维过程由“静”变成了“动”,
对目标语言结构能更清晰、灵活地使用。在小组和教师的帮助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
2. 注重启发,知识迁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有很多学生对于长篇的英语课文或者段落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读不完整或者理解不了,还有一些夹杂在文章中的生词让人“望而却步”。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效率不高,这除了语言水平、文化知识、注意力、兴趣、心理情感等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英语思维没有被充分激活,或者说激活程度不高。先天遗传对思维品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许多研究表明,后天的教学训练对思维品质的影响更起作用。教师在设计英语思维训练时,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容易产生联想、用旧的知识进行迁移的话题,通过简单的表达走向复杂的表述,通过已知的范围向未知的领域进行逻辑推理,通过设问引导,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结构,但是,要预留适当的等待时间让学生思考,给学生提供全面、慎独思考的平台。引导学生在思维中突破思维定式,克服固定思维,善于独立分析,敢于质疑的态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3. 营造英语氛围,学思结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3.1采用视听结合,为英语思维的形成创造条件
语言的思维也是一种反射活动,我们通常会根据自己直观的想象进行思维的联想,外语教学中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就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在英语教学中注重视听结合、感知结合,通过图片、幻灯片、影像、姿势、表情、表演等方法的演绎,使学生能感受到“身临其境”、“触景生言”,教师提供某种话题,学生就能够很顺畅、准确的进行表达,从而形成运用逻辑思维进行英语表达的能力。
3.2通过口语训练,提升英语思维表达能力
不同的语言都有不同的语言结构。在训练语言表达的初期,教师可以简要忽略学生在英语表达中的小瑕疵,但是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要要求学生能适应语言环境氛围,尽可能用正确的英语思维方式,尤其在口语课堂上,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表达,或者用简单的字句来做英语名词解释,句子的基本结构要表达完成,语法时态要前后一致等等。可以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采用值日生制度,成对或者小组上台简单会话,谈论天气、谈论小话题、表达小小的愿望或者给教师和学生过生日等等。既可以活跃英语课堂的气氛,又可以把大家迅速带入英语语言环境。这样会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有期待,注意力集中了,趣味性提高了,也就能提高英语逻辑思维的能力。
3.3重组语言材料,拔高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就要在有一定的输入量的基础上进行输出,训练语言的组织能力要分为两个层面:内在层面,指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非常有组织性的将问题拆分为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多个关键性组织,把问题分解成各个因素,将语言材料在大脑里进行重组;外在层面,即将脑力思考分层的部分进行总结和表达,如何有效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要适合不同场合、不同对象,不同环境下的正确表达方式。这样才能很快地进行话题的转换和过渡。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主要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教学活动为载体,逐步提升自我思维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社区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