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应用型热处理人才的改革方式,从完善课程体系、增加实用性教材、改进教学方法,多做试验、加强校企合作这几方面着手,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学习与实训模式,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金相鉴别、检测与工艺编程等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热处理 可视性 编程
热处理作为机械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入到机械、军工、航空等领域,比如各类机床、高强度零部件、航空母舰甲板、坦克外壳等很多地方均需要热处理,这些基础性的热处理工艺实际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纳米等新材料研究的兴起,许多高校材料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生变化,甚至有些高校连热处理专业也取消了,只是开设一门相关课程,或略微带过,导致很多学生对热处理专业很不了解,但是在生产中,传统的热处理工厂占绝大多数,生产新型材料的工厂很少,这样就导致企业对传统热处理人才的极大需求与高校培养不足的现状,这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矛盾,促使相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2]。
1 热处理专业课程与实训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热处理专业呈现逐年萎缩状态,有的学校只是开设一门材料学或金属学,在相关教材里面对热处理只是稍稍提及,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无法进行实验,只是理论上提及,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会金相制样,甚至连硬度测试也不会操作,更别说热处理的一些难懂的概念。由于专业调整,较多高校现在取消了热处理专业,只是在材料与机械制造的专业里面安排了热处理的相关课程,很多重点高校只开设金属学与热处理一门课,或者是开工程材料课程。这反映了许多高校急功近利的科研指导思维。在传统的热处理科研中,较难出研究成果,虽然传统的热处理较为成熟,但是需要很多人进行传承,另一方面我国的热处理水平比国外的热处理尚存较大差距,急需大量人才做基础性研究工作来夯实热处理专业,满足生产与军工方面的要求。在实践方面,许多高校没有实验室或有一些简单的实训,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 热处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应用
针对热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管有没有设热处理专业,还是在其他专业中涉及的热处理课程,为了有更多的人才来传承热处理知识,也为了生产的极大需求,在今后的热处理教学改革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热处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需要较多课程配套实行,一般来说,金属工艺学、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材料学、设备学是其核心课程,不可缺少。因为热处理专业关联性很强,这些核心课程其中只要一门学习不理想,就可能影响后续的学习[3],换句话说,要扎扎实实的教学与学习,每门课程教师要认真施教,学生认真学习,才不会出现“短板效应”。在实训方面,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训的教学时间约2:1,比如:金相制作、硬度测试、金相识别、工艺编程等基础实验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实训的目的就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是“见习工程师”了。
2.2 增加应用型教材,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目前,热处理专业还是采用老版本的教材,对一些新技术甚至是广泛使用的一些新设备没有任何介绍,与市场严重脱节,例如,空气电阻炉仍然是高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而近些年已经普及的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及计算机编程控制技术仅是作为先进热处理技术进行介绍,甚至根本不讲,而上述的设备也普遍替代了老一代的热处理设备,计算机编程也是目前热处理编制工艺的主要方法,只有把目前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新设备编入教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先进内容,才能培养出满足生产需求的合格本科生,弥补目前教材上的缺陷。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可视性 热处理被人们形容为“内科医生”,主要是因为热处理过程的金相变化看不见,质量好质量差通过肉眼也难以鉴别等。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概念比如珠光体、马氏体、魏氏体、各种复杂的渗碳体及其它们的区别与鉴定,大多是依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传授,学生难以接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热处理的基础与前沿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利用动画软件使抽象的热处理概念、热处理工艺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4]。比如同一工件采用不同的回火温度其工件颜色会发生变化,可以做成多媒体形式呈现。通过这种多媒体,学生对回火温度与颜色有直观的印象,收到很好的效果。
2.4 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与建立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热处理是一门需要多做试验的学科,特别是金相的制作与工艺的编制,只有理论是很不够的,所以学校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实验室,比如:金相制作、硬度检测、金相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比如:马氏体、珠光体、奥氏体等及其金相组织。其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各个院校可以与本地的热处理企业联系,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或参观一些大型热处理企业,比如大丰热处理、上海爱普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了解一些先进设备,实现工学结合[5],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深入到一线进行计算机编程工艺,参与生产,增强动手能力。
3 结束语
热处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只有紧跟新技术的发展,编制新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热处理人才,满足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罗新民,邵红红,戴起勋,等.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人才的培养[J].金属热处理,2011,36(1):24-28.
[2]罗新民.从大学的功能看高校在中国热处理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金属热处理,2009,34(5):120-123.
[3]吴志方.在“金属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10(4):42-44.
[4]李建霞,王良才,王西进,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超媒体CAI软件[J].金属热处理,1999,34(2):27-28.
[5]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2-54.
作者简介:周燕辉(1971-),男,江西安福人,副教授,硕士,机械制造专业,共发表省部级别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机械制造。
关键词:热处理 可视性 编程
热处理作为机械专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深入到机械、军工、航空等领域,比如各类机床、高强度零部件、航空母舰甲板、坦克外壳等很多地方均需要热处理,这些基础性的热处理工艺实际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纳米等新材料研究的兴起,许多高校材料老师的研究方向发生变化,甚至有些高校连热处理专业也取消了,只是开设一门相关课程,或略微带过,导致很多学生对热处理专业很不了解,但是在生产中,传统的热处理工厂占绝大多数,生产新型材料的工厂很少,这样就导致企业对传统热处理人才的极大需求与高校培养不足的现状,这种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矛盾,促使相关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2]。
1 热处理专业课程与实训现状
目前,许多高校的热处理专业呈现逐年萎缩状态,有的学校只是开设一门材料学或金属学,在相关教材里面对热处理只是稍稍提及,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实验室,无法进行实验,只是理论上提及,造成很多学生毕业后不会金相制样,甚至连硬度测试也不会操作,更别说热处理的一些难懂的概念。由于专业调整,较多高校现在取消了热处理专业,只是在材料与机械制造的专业里面安排了热处理的相关课程,很多重点高校只开设金属学与热处理一门课,或者是开工程材料课程。这反映了许多高校急功近利的科研指导思维。在传统的热处理科研中,较难出研究成果,虽然传统的热处理较为成熟,但是需要很多人进行传承,另一方面我国的热处理水平比国外的热处理尚存较大差距,急需大量人才做基础性研究工作来夯实热处理专业,满足生产与军工方面的要求。在实践方面,许多高校没有实验室或有一些简单的实训,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对人才的要求。
2 热处理专业教学改革与应用
针对热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管有没有设热处理专业,还是在其他专业中涉及的热处理课程,为了有更多的人才来传承热处理知识,也为了生产的极大需求,在今后的热处理教学改革中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2.1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热处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强的专业,需要较多课程配套实行,一般来说,金属工艺学、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材料学、设备学是其核心课程,不可缺少。因为热处理专业关联性很强,这些核心课程其中只要一门学习不理想,就可能影响后续的学习[3],换句话说,要扎扎实实的教学与学习,每门课程教师要认真施教,学生认真学习,才不会出现“短板效应”。在实训方面,应该做到理论与实训的教学时间约2:1,比如:金相制作、硬度测试、金相识别、工艺编程等基础实验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实训的目的就是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基础,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是“见习工程师”了。
2.2 增加应用型教材,提升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目前,热处理专业还是采用老版本的教材,对一些新技术甚至是广泛使用的一些新设备没有任何介绍,与市场严重脱节,例如,空气电阻炉仍然是高校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而近些年已经普及的可控气氛多用炉、连续炉及计算机编程控制技术仅是作为先进热处理技术进行介绍,甚至根本不讲,而上述的设备也普遍替代了老一代的热处理设备,计算机编程也是目前热处理编制工艺的主要方法,只有把目前广泛使用的新技术、新设备编入教材,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这些先进内容,才能培养出满足生产需求的合格本科生,弥补目前教材上的缺陷。
2.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可视性 热处理被人们形容为“内科医生”,主要是因为热处理过程的金相变化看不见,质量好质量差通过肉眼也难以鉴别等。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概念比如珠光体、马氏体、魏氏体、各种复杂的渗碳体及其它们的区别与鉴定,大多是依据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传授,学生难以接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热处理的基础与前沿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利用动画软件使抽象的热处理概念、热处理工艺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也能提高学生的兴趣[4]。比如同一工件采用不同的回火温度其工件颜色会发生变化,可以做成多媒体形式呈现。通过这种多媒体,学生对回火温度与颜色有直观的印象,收到很好的效果。
2.4 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与建立实训基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热处理是一门需要多做试验的学科,特别是金相的制作与工艺的编制,只有理论是很不够的,所以学校要建立一些基本的实验室,比如:金相制作、硬度检测、金相分析,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概念,比如:马氏体、珠光体、奥氏体等及其金相组织。其次,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各个院校可以与本地的热处理企业联系,建立相应的实践基地,或参观一些大型热处理企业,比如大丰热处理、上海爱普森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了解一些先进设备,实现工学结合[5],创造条件让学生能深入到一线进行计算机编程工艺,参与生产,增强动手能力。
3 结束语
热处理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只有紧跟新技术的发展,编制新教材、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才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热处理人才,满足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罗新民,邵红红,戴起勋,等.从特色专业建设创新我国材料热处理技术人才的培养[J].金属热处理,2011,36(1):24-28.
[2]罗新民.从大学的功能看高校在中国热处理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J].金属热处理,2009,34(5):120-123.
[3]吴志方.在“金属热处理”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冶金教育,2010(4):42-44.
[4]李建霞,王良才,王西进,等.《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超媒体CAI软件[J].金属热处理,1999,34(2):27-28.
[5]叶小明.在工学结合中实现校企深度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52-54.
作者简介:周燕辉(1971-),男,江西安福人,副教授,硕士,机械制造专业,共发表省部级别论文20多篇,研究方向:机械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