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的素质如何, 对我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新任务,肩负着光荣的历史使命。本文拟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提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全面理解和落实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不同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改革开放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嬗变与整合, 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与影响。一贯以思想活跃而敏感著称的大学生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感到振奋与鼓舞, 又对迥异于传统的社会变革和竞争感到手足无措。他们一方面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文化冲击、网络信息诱惑及其它社会负面效应缺乏辩证分析, 思想常处于彷徨矛盾之中。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 党中央国务院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出发, 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的首要地位。因此,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有机配合与协调运作, 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局面。
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谓实效性,是指实际达到的效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实效性就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达到的程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热门的话题,不少有识之士就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也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虽然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少力量,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并非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够,而是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与现实的结合点不够准确,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比较差。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简称“两课”)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两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高校 “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却发挥得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普遍缺乏认同,兴趣不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通常是台上煞费苦心全力灌,台下专心开小差,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 “两张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干各的,难以融合在一起。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二、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缺乏实效性,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只有分析其有效性缺失的原因,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具体来看,导致实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灌输”理论是列宁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在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传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然后外化为外在的行为少,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育人过程,所谓“百年树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一定与德育信息的输入成正比,因此,不可急功近利,企图通过几次报告或几次课堂教学,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到高校中的“两课”教育,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两课”作为公共课,老师在台上对学生进行灌输,而学生则无精打采,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一些内容,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忘笔记的现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基本上流于形式。
正面的、显性的灌输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在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相反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学生在现实中看到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下降等等社会现象,不是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而是避而不谈。这样,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费力地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立德,教育的成效却大打折扣。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实效性的方法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面临着过分强调灌输作用导致的主动性不强、实践性、参与性缺失的困难,而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又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推进。
(一)优化社会环境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在当今高度开放的时代, 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和制约是人所共识的。因而优化社会环境就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全社会形成真正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大事来抓,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精力与资源上加强投入, 在实施上狠抓落实。因为关注教育, 关注青年, 就是关注未来。二是要净化社会风气,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尤其是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增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的信心,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三是要高扬主旋律, 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要牢牢掌握新闻宣传的话语权, 充分发挥各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唱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二)加强理论创新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
高校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结合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势。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理论的三次重大飞跃, 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实践的指南, 从而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遇到的都是我们的前人没有遇到的问题。创新的实践产生创新的理论, 而创新的实践又需要创新理论的进一步指导, 也就是创新的实。呼唤创新的理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 实践给我们提出的理论问题有的解决了, 有的正待解决, 而新的实践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与时俱进, 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增强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因此,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运行模式,使其卓有成效地进行,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2003年12月5日至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最近,为了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意见》一个颇有新意的地方,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至此,中共中央首次专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明确指针,“以人为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念。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内涵,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参与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的过程,即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集中表现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一向不轻信,不盲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刺激和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今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注意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使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真正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2. 将直接灌输式教育和间接渗透性教育相结合。在工作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寓含于潜移默化中所谓直接或有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社会舆论、习惯而发生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直接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常抓不懈,否则就会淡化人们的正确意识,间接的渗透性的教育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它不仅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而且能收到灌输式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现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论灌输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感染教育,实现了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和间接渗透的隐性教育的结合。国外的灌输教育多指学校的课堂教育,但并非老师单纯 “填鸭式”的教育学生,而是采取灵活、自由的讨论进行引导,以引导、解释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和引导达到统一的认识,在这种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接受某种思想、观点是自愿的,老师的灌输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种教育方式,渗透教育是国外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育从社会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出发,在尊重社会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突出个人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个人素质的发展。渗透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教育形式都从不同的层面刺激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启发学生朝着有益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意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的教育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改善校园环境,利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以及增强教育主体的人格感召力等方面进行改善。将直接灌输教育与间接渗透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 对学生进行真实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内容的客观真理性越强,教育对象就越感兴趣,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因为人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愿望。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所接受,就必须给人真实感,使人信服。这就是真实性教育。真实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实事求是路线的体现。坚持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而受到教育,从而增强政治认知能力和道德鉴别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在现实中,就是要敢于正视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贴近现实,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此外,在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讲解时,既要注意同中央保持一致,引导学生从正面认识和理解问题,又要敢于讲真话,讲经过科学分析和缜密思考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为教育者充满真理的教育所信服,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之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点,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龚蓉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2期。
[2]程庆会:《努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年6期。
[3]王保安:《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教育与职业》,2007 年7 期(中)。
[4]吴小龙:《略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教育与职业》, 2006年33期。
[5]转引自党家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新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9期。
[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7]宋文军、孙伟洵、李维民:《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11月。
[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3期。
[10]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张惠贞:《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教育与职业》, 2006年14期。
(作者简介:梁巨芬,1969年—,男,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改革开放引起了社会各领域的嬗变与整合, 给社会各阶层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与影响。一贯以思想活跃而敏感著称的大学生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感到振奋与鼓舞, 又对迥异于传统的社会变革和竞争感到手足无措。他们一方面学习马列主义的理论,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多元文化冲击、网络信息诱惑及其它社会负面效应缺乏辩证分析, 思想常处于彷徨矛盾之中。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 党中央国务院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标出发, 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学校的首要地位。因此,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作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阵地,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各方面的有机配合与协调运作, 才能从根本上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弱化的局面。
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谓实效性,是指实际达到的效果,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实效性就是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后,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所达到的程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势在必行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是热门的话题,不少有识之士就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也对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虽然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了不少力量,然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并非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不够,而是这些研究成果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与现实的结合点不够准确,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比较差。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从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简称“两课”)的教学活动中获得的。“两课”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高校 “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却发挥得不尽如人意,突出表现在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普遍缺乏认同,兴趣不高,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通常是台上煞费苦心全力灌,台下专心开小差,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 “两张皮”,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各干各的,难以融合在一起。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二、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如上所述,缺乏实效性,已经成为长期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只有分析其有效性缺失的原因,才能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具体来看,导致实效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两个方面:
1.过分强调灌输的作用,忽视了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灌输”理论是列宁在 20 世纪 20 年代提出来的,它的核心思想是:一种理论不会自发地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需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加以灌输。在中国,学校在道德教育方式上更强调系统的教育、理论的传输,注意道德知识的传授;在道德教育中,概念、知识、理论讲得多,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然后外化为外在的行为少,以为这样学生就能获得相应的品德。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集中性和观点的鲜明性,容易给学生一种“强迫灌输”的感觉,进而使容易困惑、喜欢质疑的大学生产生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形成一定的障碍,从而制约他们对有关道德要求的理解和内化,这在很大程度影响了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育人过程,所谓“百年树人”,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一定与德育信息的输入成正比,因此,不可急功近利,企图通过几次报告或几次课堂教学,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到高校中的“两课”教育,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过时,“两课”作为公共课,老师在台上对学生进行灌输,而学生则无精打采,考试前几天死记硬背一些内容,出现了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过后忘笔记的现象,“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基本上流于形式。
正面的、显性的灌输教育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优势,在新世纪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手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2.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近些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向学生灌输的几乎都是“正面”的东西,进行抽象空洞的说教,相反对改革进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讲不清时就尽量回避。学生在现实中看到的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以及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准下降等等社会现象,不是从理性思维的高度进行科学而透彻的分析,而是避而不谈。这样,在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费力地教导学生应当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立德,教育的成效却大打折扣。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
提高实效性的方法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面临着过分强调灌输作用导致的主动性不强、实践性、参与性缺失的困难,而教育内容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又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推进。
(一)优化社会环境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条件
在当今高度开放的时代, 社会环境对人们思想与行为的影响和制约是人所共识的。因而优化社会环境就成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在全社会形成真正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氛围, 尤其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自身执政能力的大事来抓,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在精力与资源上加强投入, 在实施上狠抓落实。因为关注教育, 关注青年, 就是关注未来。二是要净化社会风气,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 促进社会公平。尤其是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 增强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的信心, 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三是要高扬主旋律, 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文化。要牢牢掌握新闻宣传的话语权, 充分发挥各种大众传播媒体的作用, 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中, 唱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 有效防范和控制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二)加强理论创新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根本
高校思想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结合实践的需要进行理论创新, 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 也是我们党的一个优势。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理论的三次重大飞跃, 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成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实践的指南, 从而使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然而,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遇到的都是我们的前人没有遇到的问题。创新的实践产生创新的理论, 而创新的实践又需要创新理论的进一步指导, 也就是创新的实。呼唤创新的理论。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 实践给我们提出的理论问题有的解决了, 有的正待解决, 而新的实践又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因此, 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持与时俱进, 进一步加强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提高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 增强对青年学生思想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三)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因此,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构建符合时代特色的运行模式,使其卓有成效地进行,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
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2003年12月5日至8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励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出来。特别是最近,为了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和大学生思想实际,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全面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途径和方法,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献。《意见》一个颇有新意的地方,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至此,中共中央首次专门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明确指针,“以人为本”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理念。简言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的内涵,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增强学生参与性、实践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和学生互为主客体的过程,即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过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价值判断和选择上集中表现为他们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一向不轻信,不盲从。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着眼于刺激和调动他们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平等的交流中获得信息,在坦诚的讨论中得到启迪,在独立的思考中有所提高,在共同的参与中接受教育。今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注意提高教育对象的参与能力、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使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都真正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
2. 将直接灌输式教育和间接渗透性教育相结合。在工作中,把思想政治教育寓含于潜移默化中所谓直接或有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形式上主要归结为学校的系统教育,在内容上则表现为系统的理论灌输。间接渗透或无形的方式是指在组织上主要是环境渲染,内容上则是分散的,伴随着教师的教学过程或社会舆论、习惯而发生的影响。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来说,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直接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常抓不懈,否则就会淡化人们的正确意识,间接的渗透性的教育方式容易被学生接受,它不仅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一条较为有效的途径,而且能收到灌输式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现代西方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理论灌输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感染教育,实现了直接灌输的显性教育和间接渗透的隐性教育的结合。国外的灌输教育多指学校的课堂教育,但并非老师单纯 “填鸭式”的教育学生,而是采取灵活、自由的讨论进行引导,以引导、解释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通过讨论和引导达到统一的认识,在这种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接受某种思想、观点是自愿的,老师的灌输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另一种教育方式,渗透教育是国外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这种开放式的教育从社会实际情况和发展变化出发,在尊重社会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上,突出个人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推进个人素质的发展。渗透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每一种教育形式都从不同的层面刺激学生的心理感受和认知。启发学生朝着有益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社会规范的方向发展。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采用适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尤其要注意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的教育方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改善校园环境,利用大众传媒的导向作用以及增强教育主体的人格感召力等方面进行改善。将直接灌输教育与间接渗透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 对学生进行真实性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人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内容的客观真理性越强,教育对象就越感兴趣,教育效果也就越好,因为人人都有追求真理的愿望。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学生所接受,就必须给人真实感,使人信服。这就是真实性教育。真实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实事求是路线的体现。坚持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掌握科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剖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而受到教育,从而增强政治认知能力和道德鉴别能力,最终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在现实中,就是要敢于正视现实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贴近现实,缩短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此外,在对现实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讲解时,既要注意同中央保持一致,引导学生从正面认识和理解问题,又要敢于讲真话,讲经过科学分析和缜密思考的观点。这样,学生才能为教育者充满真理的教育所信服,从而使其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项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关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关键之点,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之点,因此我们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龚蓉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思考》,《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年2期。
[2]程庆会:《努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年6期。
[3]王保安:《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教育与职业》,2007 年7 期(中)。
[4]吴小龙:《略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教育与职业》, 2006年33期。
[5]转引自党家政:《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新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9期。
[6]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日报》,2004年10月15日。
[7]宋文军、孙伟洵、李维民:《新形势下切实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绥化师专学报》,2004年11月。
[8]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9]姚念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法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3期。
[10]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张惠贞:《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教育与职业》, 2006年14期。
(作者简介:梁巨芬,1969年—,男,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