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转型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ali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旅游是促进乡村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以往乡村旅游的研究侧重于对单一旅游资源的剖析或仅以人为行动主体进行分析,忽视了乡村旅游中社会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广义对称性视阈.因此,通过对陕西省乡村旅游的经验研究,在历时态变迁的对比下归纳出乡村旅游转型的总体性困境,试图在行动者网络的基础上,结合本土经验建构出第三类综合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将旅游村庄的自然禀赋、文化景观、历史人文记忆等内生动力结构与政府、企业等外源的资本与技术力量相结合,克服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内生与外源的非对称性取向,促进内生式与外源式发展模式相结合,以形成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互惠共生的局面.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党开展了以宣传工作、军队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内教育为主要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通过政权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人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局.改革开放以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得到高度重视,开启了运用专业化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专业化、制度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走上了专业
林长制是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和生态文明目标责任体系的重要制度创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的政治推动、先期推进的河长制经验的借鉴参考、林草领域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构成了林长制从地方试点走向全国推广的制度逻辑.林长制同时遵循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治理效能现代化“三位一体”的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治理逻辑.要实现“林长治”的改革目标,不仅需要构建系统高效的林长制治理体系,更要提升各级林长的“四个治理”能力,才能将林长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