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课堂的活跃氛围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动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学生敢说、敢问搭建平台。本文着重论述如何活跃课堂气氛,优化课堂结构激发学生敢说、敢议。
关键词讨论 课堂 积极性 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实施进程的加快,“创新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转变了观念,千方百计的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然而,我们还注意到,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够深入,甚至于一知半解,部分教师仍停留在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安安静静的的听。时间一长,学生的思想难免开小差,有的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有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得不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一种惧怕心理:一方面不愿意认真听讲,另一方面又害怕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这种心理状下,学生怎能学好呢?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特别吃力,学生在课堂上也特别难受,而课堂的氛围当然也死气沉沉的了。为什么有的课堂能“生机勃勃”,而有的阵地却犹如“一潭死水”呢?
如何避免重蹈“传统”的覆辙,找到一种适合班级学生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了孩子们的一个特性:好动、好问、好表现。如何利用他们的这个特性呢?记得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既然学生爱动、爱问,何不让他们互动、互问,让他们的思维去碰撞,去产生火花呢?刚开始,我尝试在课堂上提问之后不宣布标准答案,而是征求他们的意见,想不到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差不多每个孩子都在发表意见,到后来,我就经常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既有趣又有争议的问题,并留下一些时间让他们讨论,要求每个孩子都发表意见,让孩子们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会有所得,我把这段时间称为“课堂麻雀嘴”活动。比如有一次上《两只小狮子》一课,在研究狮子妈妈说的“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一句话时,有许多小朋友不明白其中包含的意义,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由活动十分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你想找谁说就找谁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我以一个四人小组队员的身份也参与了讨论,我发现孩子们更加喜欢这样的我,他们根本没有把我看成老师,甚至还和我争论问题,连后进生也能大方的站到我面前认真的发表意见。师生感情得到了增进,我和孩子们都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课堂的乐趣。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和孩子讨论出了这样的答案:(1)小狮子只有练习好了滚、扑、撕、咬,只有把抓捕食物的本领学会了,以后才能自己生活;(2)小狮子不能永远依靠爸爸妈妈生活,因为爸爸、妈妈会老,会死,他必须依靠自己;(3)我们小学生学习、生活也不能依靠别人,只有自己学会学习和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小学生。听到这些比较“深刻”的回答,我的心里真是欣慰极了,那堂课在我和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样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了1+1≥2的效果,得到的就不止“两个苹果”了。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大家说”的活动就能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的如此“朝气蓬勃”呢?我反复思考,得出了以下结论:
(1)“麻雀嘴”具有多源性。原来的课堂信息源只有老师一个,孩子们收到的信号太少,不能作出多样的反应,当大家都在说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回答。
(2)“麻雀嘴”具有求异性。每个孩子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奇特的创造力,而且每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都会力争自己与别人说的不一样,于是,在四人小组里往往会出个答案,而从全班看来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3)“麻雀嘴”具有自主性。学生们在这项活动中的表现是主动的,他们主动的说、主动的做、主动的求知、主动的练习、主动的预习、主动的复习、甚至主动的创造。
(4)“麻雀嘴”具有情趣性。这项活动,总是在轻松、活泼、和谐、自由、友好、同情、帮助、支持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们可以大胆的、风趣的、积极的发言。同时,同学间、师生间合作的情感也会日益加深。
根据麻雀嘴的这些特性,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讨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阐述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做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生搬硬套,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有些老师在课堂中尤其是献课的情境下,不管讨论是否需要,总爱设置这一环节,却忽略了讨论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更未对讨论的实际内容加以深究,他们仿佛认为:只要有了讨论,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只要有了讨论,学生兴趣就浓厚了,殊不知,这种活跃,仅仅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到课堂当中去。
因此,在开展“麻雀嘴”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说不起来。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要多加指责,而要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这里挑一挑,挑开解题的闸门;那里拨一拨,拨动学生大脑思考的齿轮。有的学生胆子小,教师就应给这些孩子一方自由呼吸的空间,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显示他们自身的热情与活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自豪和被人欣赏的喜悦,这样,只要孩子肯开口,课堂上还怕不叽叽喳喳吗?
(2)争论不休。有的学生为了一个问题可能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可能已经“离题万里”或钻进“牛角尖”,有时让老师难以控制,甚至让老师跟着学生跑开了去。这时,教师也不要慌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综合归纳,将问题里清楚,将孩子引回来。
(3)问题太多,时间过长。现在有些教师喜欢把一篇课文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把这些小问题列在黑板上,之后由小组逐题讨论解决,教师就在课堂里来回走动,学生几个问题解决得差不多的时候,一堂课也快差不多了,教师针对问题逐一简单提示一下,但教师在讲评的时候学生是否在验证自己的讨论答案呢?课堂讨论的时间太长,学生很难集中思维,当教师在点评时,学生常常心不在焉,毕竟刚才的大脑在讨论的闹哄哄中疲惫了。同时教师也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驾驭。
(4)难度过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考虑到你的问题希望学生思考到什么层面,如果你自己事先还无法定位问题的思考层面,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讨论,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影响讨论效果。同时,这样的讨论多了,还会使少数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心里偷偷地想反正自己想不出来还有同伴呢,从而无形中将会破坏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给学生的思维拓宽带来滞胀等消极影响。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不应该倡导。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避免枯燥无味、生搬硬套的讲解,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要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说,而且要讓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当“麻雀嘴”的角色,让他们发出叽叽喳喳之声。
著名学者陆世仪说过:“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课堂讨论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这正如“击石取火”一般,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不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学会合作”,也逐步“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关键词讨论 课堂 积极性 氛围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
随着素质教育实施进程的加快,“创新教育”的提出以及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转变了观念,千方百计的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说起来。然而,我们还注意到,由于思想认识的不够深入,甚至于一知半解,部分教师仍停留在较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滔滔不绝的讲,学生安安静静的的听。时间一长,学生的思想难免开小差,有的甚至打瞌睡、做小动作、看课外书籍。有的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得不采用点名提问的方式。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一种惧怕心理:一方面不愿意认真听讲,另一方面又害怕不能回答老师的提问。在这种心理状下,学生怎能学好呢?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特别吃力,学生在课堂上也特别难受,而课堂的氛围当然也死气沉沉的了。为什么有的课堂能“生机勃勃”,而有的阵地却犹如“一潭死水”呢?
如何避免重蹈“传统”的覆辙,找到一种适合班级学生的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了孩子们的一个特性:好动、好问、好表现。如何利用他们的这个特性呢?记得英国作家萧伯纳曾经比喻说:“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每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既然学生爱动、爱问,何不让他们互动、互问,让他们的思维去碰撞,去产生火花呢?刚开始,我尝试在课堂上提问之后不宣布标准答案,而是征求他们的意见,想不到孩子们的热情很高,差不多每个孩子都在发表意见,到后来,我就经常在教学中设置一些既有趣又有争议的问题,并留下一些时间让他们讨论,要求每个孩子都发表意见,让孩子们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会有所得,我把这段时间称为“课堂麻雀嘴”活动。比如有一次上《两只小狮子》一课,在研究狮子妈妈说的“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一句话时,有许多小朋友不明白其中包含的意义,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由活动十分钟,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你想找谁说就找谁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说到哪里就说到哪里,我以一个四人小组队员的身份也参与了讨论,我发现孩子们更加喜欢这样的我,他们根本没有把我看成老师,甚至还和我争论问题,连后进生也能大方的站到我面前认真的发表意见。师生感情得到了增进,我和孩子们都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课堂的乐趣。十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我和孩子讨论出了这样的答案:(1)小狮子只有练习好了滚、扑、撕、咬,只有把抓捕食物的本领学会了,以后才能自己生活;(2)小狮子不能永远依靠爸爸妈妈生活,因为爸爸、妈妈会老,会死,他必须依靠自己;(3)我们小学生学习、生活也不能依靠别人,只有自己学会学习和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小学生。听到这些比较“深刻”的回答,我的心里真是欣慰极了,那堂课在我和孩子们心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这样的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产生了1+1≥2的效果,得到的就不止“两个苹果”了。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大家说”的活动就能使“死气沉沉”的课堂变的如此“朝气蓬勃”呢?我反复思考,得出了以下结论:
(1)“麻雀嘴”具有多源性。原来的课堂信息源只有老师一个,孩子们收到的信号太少,不能作出多样的反应,当大家都在说的时候,每个孩子都会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作出或赞成、或反对的回答。
(2)“麻雀嘴”具有求异性。每个孩子都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具有奇特的创造力,而且每个孩子都想表现自己,都会力争自己与别人说的不一样,于是,在四人小组里往往会出个答案,而从全班看来就会有更多的选择。
(3)“麻雀嘴”具有自主性。学生们在这项活动中的表现是主动的,他们主动的说、主动的做、主动的求知、主动的练习、主动的预习、主动的复习、甚至主动的创造。
(4)“麻雀嘴”具有情趣性。这项活动,总是在轻松、活泼、和谐、自由、友好、同情、帮助、支持的气氛中进行的,学生们可以大胆的、风趣的、积极的发言。同时,同学间、师生间合作的情感也会日益加深。
根据麻雀嘴的这些特性,教师应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以至辩论,学生不仅讨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所以这样阐述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做到活跃思维、扩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但是,我们不能就此生搬硬套,不能为了讨论而讨论,有些老师在课堂中尤其是献课的情境下,不管讨论是否需要,总爱设置这一环节,却忽略了讨论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更未对讨论的实际内容加以深究,他们仿佛认为:只要有了讨论,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只要有了讨论,学生兴趣就浓厚了,殊不知,这种活跃,仅仅流于表面,而没有深入到课堂当中去。
因此,在开展“麻雀嘴”活动时,教师要注意以下问题:
(1)说不起来。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不要多加指责,而要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这里挑一挑,挑开解题的闸门;那里拨一拨,拨动学生大脑思考的齿轮。有的学生胆子小,教师就应给这些孩子一方自由呼吸的空间,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显示他们自身的热情与活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自豪和被人欣赏的喜悦,这样,只要孩子肯开口,课堂上还怕不叽叽喳喳吗?
(2)争论不休。有的学生为了一个问题可能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可能已经“离题万里”或钻进“牛角尖”,有时让老师难以控制,甚至让老师跟着学生跑开了去。这时,教师也不要慌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综合归纳,将问题里清楚,将孩子引回来。
(3)问题太多,时间过长。现在有些教师喜欢把一篇课文分成若干个小问题,把这些小问题列在黑板上,之后由小组逐题讨论解决,教师就在课堂里来回走动,学生几个问题解决得差不多的时候,一堂课也快差不多了,教师针对问题逐一简单提示一下,但教师在讲评的时候学生是否在验证自己的讨论答案呢?课堂讨论的时间太长,学生很难集中思维,当教师在点评时,学生常常心不在焉,毕竟刚才的大脑在讨论的闹哄哄中疲惫了。同时教师也不能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和驾驭。
(4)难度过大。教师在设计问题是要考虑到你的问题希望学生思考到什么层面,如果你自己事先还无法定位问题的思考层面,这个问题可能就是一个比较有难度的问题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让学生讨论,学生往往不得要领,抓不住关键,影响讨论效果。同时,这样的讨论多了,还会使少数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心里偷偷地想反正自己想不出来还有同伴呢,从而无形中将会破坏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给学生的思维拓宽带来滞胀等消极影响。这样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不应该倡导。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谈;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避免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教学方法,一定要避免枯燥无味、生搬硬套的讲解,要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要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说,而且要讓学生敢说、能说、会说,真正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当“麻雀嘴”的角色,让他们发出叽叽喳喳之声。
著名学者陆世仪说过:“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断悟心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击不已,火光始现。”课堂讨论常常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这正如“击石取火”一般,学生在讨论中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不断闪现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学会合作”,也逐步“学会创新”。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