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作为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公民,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具备信息素质。信息技术教师要因地制宜,在学校现有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利用好现代化设备,在认真科学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为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1.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一般教学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计算机技能培养而忽视“信息素养”教育,特别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掌握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之长河。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教学中要注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还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考虑教学内容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时候很少接触过计算机,这两年《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
3.将情境贯穿整个课堂
课堂情境创设要有相对完整性,把整节课都包含在一个完整情境中,这样的情境有助于课堂调度与控制。局限于课堂导入阶段、没有连贯性的情景,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随着课堂情境结束而终止,得不到很好的延续。一个成功的情境应贯穿课堂始终,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步步创设情境,从情境中提出任务。每一个环节的情境都是前一环节的延伸,每一个任务的提出都是在上一次任务完成情况下进行的提升。正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所说,好的“情境创设”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创设不应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自始至终地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4.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动力越大,学习状态越好,学习效果越明显。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如果课堂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三分钟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5.如何设置教学目标
5.1在新课程教学中,大家总喜欢用三维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其实一节课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的落脚点与归宿也不同。我认为没有必要搞一些虚幻的东西。教学目标制定尽量细化,但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在原来计算机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彩单、操作,但在新课程中如何界定?笼统地说理解什么,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5.2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等于教学目标,只是一个依据,而不是具体目标。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根据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5.3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起点,也是归宿。一般来讲,制定的目标是预设的,但目标落实究竟怎样很少反馈、修正。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6.教师要避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生态应该是一种多样化的有效学习方式的组合。因此我们提出避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有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很好的,如讨论。不能单一使用这种学习方式,一节课如果从讨论到讨论再到讨论,那是不行的,应该是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有效组合。因此,对课堂学习,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学习。学习有三种层次,一是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在这种学习当中,强调练习、强化、反馈;第二种学习观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强调理解。所以现在很多人研究理解性教学。第三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探索、实践。三种学习观,一个是练习、一个是理解、一个是探索,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7.考前复习教师要仔细研读信息技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教材,明确复习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考试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熟练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存储信息的基本方法。信息技术考试形式与其他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不同,采用无纸化考试,通过专门考试系统从考试数据库中抽试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即上机操作考试。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考试内容本身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掌握考试软件的使用及使用该软件考试时的一些策略技巧。所以,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关注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熟悉考试软件,从以上两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通过率。
1.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一般教学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注重计算机技能培养而忽视“信息素养”教育,特别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与技术相关的伦理、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的更深刻内涵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掌握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丰富的信息技术文化内涵,形成健康的信息意识,自由地畅游于信息文化之长河。所以教师要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教育价值观,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人才观。教学中要注重如何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新知识,还要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关系,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2.教学内容的安排
教学内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尽管教材是具体的教学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不是随意进行的,要根据学科特点、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考虑教学内容详略,不能一概扩展内容,不宜把教学内容完全局限于教材内容。
根据我对学生的了解,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来自农村,初中时候很少接触过计算机,这两年《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都是建立在学过《初中信息技术》教材基础之上的。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不得不针对绝大多数同学讲了两堂基础课,包括开机、关机;窗口和桌面介绍等。
3.将情境贯穿整个课堂
课堂情境创设要有相对完整性,把整节课都包含在一个完整情境中,这样的情境有助于课堂调度与控制。局限于课堂导入阶段、没有连贯性的情景,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随着课堂情境结束而终止,得不到很好的延续。一个成功的情境应贯穿课堂始终,从一开始的导入到最后的总结,步步创设情境,从情境中提出任务。每一个环节的情境都是前一环节的延伸,每一个任务的提出都是在上一次任务完成情况下进行的提升。正如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所说,好的“情境创设”应满足一个基本要求:就相关内容教学而言,特定情境的创设不应仅起到“敲门砖”的作用,还应当自始至终地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4.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学习动力越大,学习状态越好,学习效果越明显。小学的时候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了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了解它、掌握它。希望有一天自己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利用电脑绘画、制作自己的作品、上网聊天、购物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现在他们终于能动手操作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动手操作空间,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如果课堂仍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三分钟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应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学生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5.如何设置教学目标
5.1在新课程教学中,大家总喜欢用三维目标紧扣教学内容,其实一节课类型不同、内容不同,教学目标的落脚点与归宿也不同。我认为没有必要搞一些虚幻的东西。教学目标制定尽量细化,但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在原来计算机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彩单、操作,但在新课程中如何界定?笼统地说理解什么,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
5.2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依据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不等于教学目标,只是一个依据,而不是具体目标。所以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根据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
5.3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起点,也是归宿。一般来讲,制定的目标是预设的,但目标落实究竟怎样很少反馈、修正。这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6.教师要避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生态应该是一种多样化的有效学习方式的组合。因此我们提出避免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有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很好的,如讨论。不能单一使用这种学习方式,一节课如果从讨论到讨论再到讨论,那是不行的,应该是多样化学习方式的有效组合。因此,对课堂学习,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学习。学习有三种层次,一是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行为的变化,在这种学习当中,强调练习、强化、反馈;第二种学习观是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观,强调理解。所以现在很多人研究理解性教学。第三是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探索、实践。三种学习观,一个是练习、一个是理解、一个是探索,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7.考前复习教师要仔细研读信息技术考试说明、课程标准、教材,明确复习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考试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熟练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存储信息的基本方法。信息技术考试形式与其他学业水平测试科目不同,采用无纸化考试,通过专门考试系统从考试数据库中抽试题,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即上机操作考试。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考试内容本身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掌握考试软件的使用及使用该软件考试时的一些策略技巧。所以,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关注考试说明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还要熟悉考试软件,从以上两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通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