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灵者大解

来源 :鸭绿江·华夏诗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f198604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丽明,河北人,文学硕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辞赋报》副主编,《河北诗歌》主编。现供职于某日报社。作品散见于《诗刊》《中华诗词》《艺术评论》《诗选刊》《星星》《芒种》《鸭绿江·华夏诗歌》等文学刊物。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众多全国诗文大赛中获奖,并入选多种选集。
  评论家鹰之先生曾将大解的诗歌归为神性写作,同为神性写作的还有已故著名诗人海子。何为神性写作?鹰之先生并没有给出他的定义。而在我们看来,海子用他的诗歌很好地呈现了神性写作的特点。在海子的很多诗作中,似乎总有一个神圣庄严的“神”存在——诗人将诗歌乃至自己的生命献祭在“神”前。当被“神”眷顾时,诗人狂喜而高蹈;有时候,诗人仿佛被“神”附体,写下的每一句诗似乎都是神启;也有时候,诗人因意识到“神”永久地缺席而陷入苦闷乃至绝望。然而,大解的诗明显不同于此,我以为将其创作归入神性写作是欠妥的。
  其实,很多大诗人往往因其创作的豐富性而难以归类。大解正是这样一位诗人——既有恢宏磅礴的史诗巨著,又有短小隽永的抒情短章;既有感人至深的亲情抒写,又有徜徉山水的即景感悟;既有朴实醇厚的乡土回望,也有冷峻幽默的当下思考……而在读过大解的诸多作品后,我隐约感觉在诗人的笔下,似乎有一股古老而又神秘的力量存在,这力量不是源自“神”,而是源自“灵”。
  法国诗人兰波曾在给友人保罗·德麦尼的一封信中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诗人应该是通灵者”。他认为诗人应该具有足以透视无限深处的慧眼,应该摆脱个人的束缚而成为“永恒”的代言人。在我看来,诗人大解正是这样一位通灵者。深入大解的诗歌世界,不难发现,在他的诗语谱系中,山川草木、日月星辰、风云雷电……一切都是有灵的。诗人笔下,正是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以下,笔者试着从这一角度就大解的近作叙事诗《太行山》略作阐发。
  大解在标题上把《太行山》界定为叙事诗。然而,有别于一般的叙事诗,这组诗所叙述的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事,而是近乎梦境一般的找寻之旅。诗歌开篇以浑茫的笔调,为我们呈现出一派亘古的气象。看似平平,实则暗蕴吞吐大荒之力。让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诗人布下的灵气弥漫的道场。紧接着诗人展开了叙事,原来此行是要“拜访一位兄长”,这是整首诗的一个叙事主线。“兄长”是谁?这是整首诗的一个悬念。在诗人的叙述中,他似乎是实有其人(第二节中“一日,得闲,来到山中。/我并无要事,只是拜访一位兄长”,这平实的叙事给人一种真实之感),似乎又是一个虚构的存在(第五节中“今日我要同时赶往几个村庄,/去拜访一位兄长”,“几”和“一”近乎荒谬的对举,将“我”和“兄长”置于魔幻的时空之中);他似乎就是一个人间烟火中的凡人(第五节中“他吃土豆,喝井水,凿击笨重的石头”),又似乎是山中传说里的神仙(第九节中“传说他是伏羲之子,/他有一个妹妹,嫁给了山神”);他似乎是山中的一切存在(第八节中“出现。出现。出现。总是出现,/这个似曾相识的人。/他的目光不是光,而是一种表情”),甚至也可能就是另一个“我”(第十八节中“我想把一座难看的山峰搬到远处去”)。不但诗中的人物充满了不确定性,诗中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不确定的。第四节中“今日是日历之外的一个日子,常人难以发现。/我也是,误入这个时代的一个外人”。通过这种亦真亦假、如梦似幻的叙述,诗人带我们进到一片混沌的“太行山”中。然而,仅仅停留在文本表面营造的“浑茫”之中,还无法对这首诗进行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在这里就尝试引入了“灵”的解析。
  《说文解字》释“灵”字曰:“灵,巫也,以玉事神。”于坚说:“诗人,是语言的巫师。”大解的这组《太行山》,“我”正是这样一个通灵的“巫师”。读者也可以把整组诗看作是诗人通灵的过程。我们的祖先相信万物有灵,人生天地间,为天地灵气所钟。所以,人生而有灵,人死则灵归于天。这是中国人最古老也最朴素的信仰。只是近世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入和科学至上观念的普及,我们的客观知识与日俱增,我们身体里的灵性却往往处于遮蔽的状态。细读大解的《太行山》,随着诗人的上下求索,我们仿佛也经历了一个“灵性”回归之旅。
  “一日,得闲,来到山中。”“闲”字很要紧。现代社会中,人们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忙”是常态。处于奔忙中的人,呈现出来的是“欲”和“情”,以及必要的“理性”。刚到山中,我与万物尚处于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状态,古人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庶几近矣。“由于年深日久,我已忘记他的姓名。”可以理解为“我”与“物”的疏离之感。“在太行山里,没有确定性。”确定性,指的是客观的物理属性。诗人不是科学家,所以无需执着于确定性。这里的“没有确定性”,其实是诗人有意在屏蔽客观物理性,只有如此,才能进入太行山的灵性空间。当诗人不再以客观理性去审视太行山时,很快就进入了古人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状态。“云彩有些慌张,似有大事发生”往下,叙述开始变得不真实,“我”眼前所见,皆有一种魔幻现实的色彩。“有时,他也搬运山脊后面的火烧云。”“汗水流进嘴里,嚼碎了,咽下去。”“他总是出现在/我要到达的地方。/有一次我后退十里,/还是没能躲开他,/他无处不在,他是许多人。”“他从石头里,/救出一群猛兽,归还给造物主。”一切似乎都有悖常理,一切又都合乎自然。诗人仿佛回到了混沌初开的状态,这种如梦似醉的状态,近乎尼采所谓“酒神精神”。于是乎,醉眼朦胧中,诗人被遮蔽的灵性开始觉醒;于是乎,我们也随着诗人进入“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灵性世界。灵性的觉醒是双向的,“我”与万物同时觉醒,我是灵性的我,山水也是灵性的山水,不再是物性的山水。不仅眼前的山水,山中过往的一切,我与物冥合无界,历史与过往都呈现于当下的瞬间。“太阳突然停住,愣在那里,不动了。”这是瞬刻永恒的澄明之境。“他一边雕凿,一边看着我。/他试了试,把我抱起来,/搬到了别处,/仿佛我是一个石雕/的半成品。”这是尘世“小我”与天地“大我”的和谐共生。“在太行山里,我还认识夸父的弟弟,/曾经是个猎手,如今放牧白云。/我还认识后羿的传人,成了太阳的守护神。/我还认识嫦娥,如今住在月亮里。/我还认识女娲,她有成群的子孙。”这是神话传说与当下存在的瞬间契合。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实,经由混沌而澄明乃至于与天地万物冥合无间的生命状态,也即万物“通灵”后所呈现出的状态,正像老子所谓的“一”。这个“一”并非消弭万物,乃是涵容万物。而至为可贵的是,“一”取消了二元对立的矛盾。在通灵的状态下,物我合一,所以没有物与我的矛盾;因为人神共居,所以没有人与神的矛盾;因为瞬刻永恒,所以没有当下和过往乃至未来的矛盾……以灵性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是和谐统一的。灵与肉,科学与宗教,繁华的都市与宁静的乡村,都可以涵容在灵性的“一”中。通灵者秉持万物有灵的信念,这一信念其实已经暗含有佛家“众生平等”的觉悟。在这组诗的第15节中,“灵”之视角下的“一”的状态张力十足地呈现出来。如果单从文本本身理解,“火车”“拖拉机”等现代文明意象的出现,和太行山中亘古不变的存在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诗中略带调侃语气,然而,作者并没有以之作为太行山的“反衬”,而是以太行山的一部分呈现出来,让我们看到了神性之外,凡俗的一面。在大解的不少诗中,都有类似的例子。例如,在《看见》一诗中,“高速公路”“红色警示桩”“警察”等都市元素和远处太行山意象的共用,其实也有一种反向互文的效果。再如,在《北风》中,“孩子的哭声”与“火车的轰鸣”“极不协调”,一个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之声,一个是冰冷的机械之声,而诗人却以“一”的视角,感受到二者“有着相同的穿透力”,从而呈现出“北风”丰富多元的内涵。
  这就是灵性书写与神性书写的不同。神性书写的背后潜藏着一个“人”与“神”的二元对立,所以书写者往往处于高蹈或绝望的两极,高蹈时如神附体般狂喜,绝望时又陷入失魂落魄的悲伤,无法达到内心安静澄明之境。
  前文提到鹰之先生将大解归入“神性书写”的诗人行列。我想正是这种不确切的归类,让鹰之先生对大解的诗歌做出了误读——“他诗歌的主要缺陷是有点爱调侃,也可能是故意的,但这种故意只能有利于推广,并未因此提高文本的先锋性。在神性写作上搞幽默,便失去了神性写作的庄严和神圣,甚至有了反讽的味道,导致抒情性打折。”神性书写因为有“神”与“人”的二元对立,要彰显神性,则人往往要以卑微的姿态匍匐在地,所寫下的每一句诗都是献祭,甚至诗人的生命都是献祭。神圣如此,自然是很难容得下幽默的。而大解的幽默在我读来却是非常自然,用一句时下的流行语来说,“毫无违和感”。其实,这恰恰是我身边不少朋友喜爱大解诗歌的一个原因。
  在大解的诗中,我们不但能获得心灵的宁静升华,也能在冷不防的幽默中开心一笑,这笑无损内心的澄明,反而让我们更加心生共鸣与感激。很多时候,大解诗中的幽默是无奈的自嘲和善意的调侃,透出诗人心中的大智慧和大悲悯。《太行山》这组诗中,也不乏这样的精彩之笔。如:“他一边雕凿,一边看着我。/他试了试,把我抱起来,/搬到了别处,/仿佛我是一个石雕/的半成品。”“傍晚时分,终于歇息了,/我和他坐在河边,/看见夕阳褪掉绒毛,变成一个胖肉蛋,/我们不再说话,一起默默地享受/黄昏偏爱症。”多么诙谐有趣的细节刻画!瞬间就消弭了人与神的对立。所以,这不是神的空间,也不是人的空间,是人神合一的“灵”的空间。又如:“那些悬浮在天上的石头,都是我的?/是的。都是。/我非常不自信地回答了自己的提问。”“我想把一座难看的山峰搬到远处去。/我想趁人不备走到身体外面,/干点坏事。”时不时地这样自我调侃一下,看似有些无奈,实则彰显了诗人的豁达与智慧。我想,正是这种幽默避免了诗歌走向神性书写的危险。
  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大解曾说:“我承认,在我的身体里,上帝一直缺席。因此我的高度有限。”可见,大解是有意识地自绝于神性写作的。这句话和《太行山》中“我是没有希望进入星空了。/我有恐高症”遥相呼应,其实诗人无需自我拔高,因为通灵者不是飞身在天,也不是匍匐在地,而是脚踏实地与万物为伍。
  李商隐有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大解就像是一个诗歌的通灵者,以心中之灵,沟通天地万物,连接古往今来。而我们借助文字得以进入诗人的灵性空间,从而唤醒内心的灵性,并最终达到“一”的和谐澄明之境,这应该就是我作为读者的最大收获吧。
其他文献
陈益群,湖南衡阳人。诗作散见《诗选刊》《飞天》等刊。  九月九日帖  登高就不必了  多年来我习惯于行走  在江湖的低处  茱萸也不需遍插  我早已被人间的苦难或幸福  淬炼得百毒不侵  只是菊花酒,能饮一杯无?  不需邀月,也成三人  无非就是我,匍匐在地的潦草岁月  和时常从脊椎处逸出的  疼痛乡关  其实在这个盛极而衰的日子  最适宜的,莫过于辞青  你不必追着逝水感伤  不必唱,为秋风所破
期刊
项建新,全国诗歌报刊网络联盟轮值主席、中国诗歌诵读艺术节组委会主任、中国诵读艺术家颁奖盛典组委会主任、中华诵读大赛组委会主任。“为你诵读”“全民K诗”“朗读者”“校园诵读”“方音诵读”等诵读APP创始人兼总编。诗作见《诗刊》《星星》《散文诗》《绿风》《诗林》《诗潮》等上百家刊物。著有散文集《在路上》《炊烟记忆》,诗集《重返村庄》《新写实主义》等多部。  人生  就像吹气球  既不能  吹不起来  
期刊
熊育群,历任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文学院院长、二级巡视员。获得第5届鲁迅文学奖、第18届百花文学奖、第13届冰心文学奖等,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广东省文学领军人才、德艺双馨作家等。出版有诗集《三只眼睛》《我的一生在我之外》,长篇小说《连尔居》《己卯年雨雪》,散文集及长篇纪实作品《春天的十二条河流》《西藏的感动》《沉默的风马旗》《罗马的时光游戏》《路上的祖先》《钟南山:苍生在上》等
期刊
周守贵,网名青竹无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诗人》杂志编辑部主任,首届中国十佳当代实力诗人。作品刊发于《星星》《诗选刊》《扬子江》《诗歌月刊》《绿风》《诗潮》《延河》《鸭绿江》等百余家报刊和多种选本,在全国诗歌征文大赛中多次获等级奖。  还原  翻过万亩油菜花海的辉煌序章  退去洪水越过警戒线的惊慌  新长铁路京沪高速见证宠辱不惊的沂河淌  就像注定不平凡的2020年  终被
期刊
木叶,本名王永华,1970年11月出生于安徽省含山县,诗人、文艺批评家,硕士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著有诗集《象:十三辙》(中国书籍出版社,2017)《我闻如是》(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在铁锚厂》(敦煌文艺出版社,2012)《流水中发亮的简单心情》(敦煌文艺出版社,2012)等,隨笔集《<三国演义>诗词赏析》的简、繁体字版由安徽人民出版社(2015)等出版。曾获首届刘禹锡
期刊
华石,原名吴良琴,现居长沙,业余文字分行爱好者,有诗作发表于《湖南文学》《湖南日报》《湘江文艺》《散文诗》等刊物。  被动  ——献给深秋的石榴  我从大汉来  我从天上来  二月开花  五月开花  十月也开花  在人间,我一年开三次花  每一次,都用尽全力  不管不顾地,绽放自己  连屋檐都知道  我那一树闷骚的叶子  潜溢着深褐色的渴望  一次又一次  我在我困顿而浪漫的枝头  端起一盏盏  
期刊
私密  跳槽到另一家酒楼的漂亮前台小姐  一连几天给我发微信  强调现在这家酒楼的私密性  我开玩笑问她,私密到什么程度  她说你吃过牢饭吗?  我们这里比监狱还私密  我说这种饭,不但我没吃过  你全家可能都没吃过  今天她又发来微信  再次说到私密性  看来,光明正大地吃上一口饭  并非易事  我直接回她  最大的私密  就是我們两人  在一个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方  单独吃饭  你敢吗,敢  可
期刊
很多诗人都有乡村生活的经历。他们出生在乡村,那里的山坡、草地、沟渠、田垄都留下了他们稚嫩的足迹。他们同地上的羊群一起嬉闹,随天空的云朵一起奔跑。他们每年在村头的老槐树上刻下自己的身高,直到痕迹不再 有变化。长大了。离开了。回村庄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转眼中年。逝者如斯夫。“河水如刀 切出河岸的意念和意志”,“在人生的高地 一浪打过一浪 让你流下骨头血性块状的影子”。在《河水如刀》一诗中,唐成茂这样
期刊
梁北雁,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和报社编辑、记者、编辑部主任、首席记者、中国诗歌在线新疆频道执行总编辑等。现为《中国先锋作家诗人》执行主编。作品散见《伊犁河》《回族文学》《西部作家》《散文诗》《散文诗世界》《鸭绿江》《民族文汇》《绿风》《诗刊》《西部文學》《星星》《青年作家》《人民日报》《新疆日报》等全国70余家报刊,获得全国众多诗歌大赛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共50次。  我见到大海,翻滚的浪涛,从空茫天
期刊
古城的东边,一段锯齿形残墙  早晚拉锯着南来北往的目光  一锯,锯着过往;一锯,锯着未来  穿越时空隧道,阅读一页沧桑  秦砖沾起星光,垒起遮挡刀枪的墙  垒成心灵的风雨衣,烽烟连绵  战马喘息的蹄印,还在城墙上疗伤  定格那个午后,岁月锐意翻新  残墙,蜷缩在高楼大厦的身旁  发黄的故事,在汽笛声里凄凉  残墙,把人們的声音锯得忐忑彷徨  如今,守护残墙的人去了何方  是谁在寻找乡愁,是谁在讲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