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探索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we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为例,提出“明确教学立意,把准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整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落实立德树人;创设历史情境,巧妙落实立德树人”等教学办法,以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
  【关键词】初中历史 立德树人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45-03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所谓“立德树人”,是指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但目前因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多元文化思想交流频繁,使学生成长的环境变得复杂;此外,当代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价值追求趋于多样,个性更加鲜明,这给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么,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呢?以下,笔者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明确教学立意,把准方向落实立德树人
  所谓“教学立意”,是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学情,在分析教科书文本的基础上,所确定的一节课的主题思想,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意图和教学内容结构的构思设想等。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精髓,它要求教师围绕这一条线索去组织课本、生成知识;教学立意的新颖性可以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维,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及教师对课文的重构中、教师精心构建的材料中,学生可以生成自己的思维、形成独特的观念,无形中达成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师要怎么做才能确立更高、更深、更新的教学立意呢?
  首先要研究课标要求。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了解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课标的要求比较简单,但是仔细研究,就会发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这几个内容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堂的展开和追求不能仅仅限于课标,还应从它们的内在联系入手提升教学立意,使学生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学而不易遗忘,而且能从更广、更深的领域思考问题,真正感受好课的魅力。
  其次在研究课标基础上深挖教材内容。本课展现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情况和取得的外交成就,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开始。因此,教材可以挖掘的内容为:面对美帝国主义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及亚非国家的顾忌、猜疑、误解等种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新中国是如何开展自己的外交活动的。这些内容不仅呈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斗争,还暴露了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质,反映出亚非一些国家在美国的鼓动下产生对新中国的一些误解和迷惑。由此启发学生思考: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方针这三者的提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三者相继出现对中国外交有何作用?对世界格局带来什么影响?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三者既是新中国外交局面一步步的打开,也是新中国逐步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生、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的封锁、包围圈,扭转世界局面慢慢走向和平。
  最后是分析学情。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立意的基点,教学中要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本课教材内容直接展示的知识要点较少,学生较易掌握,但因初中生现有的知识储备不足、经验阅历少及理解能力受限,造成他们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存在的困难和国际局势认识不足,从而对我国外交政策的确立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影响也难以深入认识、全面理解,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及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无从理解、归纳。
  综合课标、教材内容及学情三方面,笔者认为本课的教学立意应抓住两个关键词: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紧扣这两个关键词,教师就能很好地组织教材内容、厘清教学思路。由此,笔者把本课教学立意定为一条主线: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程,即从“走向世界”到“赢得世界”,再到“感动世界”。“走向世界”即新中国以独立自主的姿态走向世界,广交朋友;“赢得世界”即新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准则,表明中国的外交立场,消除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误解和疑惑,从而赢得世界;“感动世界”即新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表明中国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际关系的原则,以此感动世界,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每一个环节都连接相关的史实,不仅让学生对整课内容有清晰的了解,而且让学生从中明白新中国的外交发展历经了许多的困难以及建国初期中国领导人为打开外交局面所做的种种努力;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历程;认识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努力以及在加强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上所作的积极贡献。笔者把知识关联、思维情感、概念界定等基本教学因素串珠成链,在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形成维护世界和平、增强国际合作的意识。同時,让学生从中明白新中国的外交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也是要付出牺牲的,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观念,促使学生做有担当、有责任、关心国家的新时代青年,体现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整合教学内容,潜移默化落实立德树人
  本课围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展开,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笔者依据教学立意,把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确立三块子目:披荆斩棘突破重围,树立外交新形象;五项原则除疑虑,万隆会议拓新局;感受伟人风范,树立正确人生观。经过这样整理,学生对本课的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学习的思路会更加清晰。
  第一块子目在授课时,笔者把新旧中国外交特征进行对比,主要采用图片与材料的方式进行教学。   材料: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的、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蔣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
  教师提问:(一)你能用哪些词来概括近代中国外交的特征?(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外交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特征对比,让学生从中理解新中国的成立,是宣告旧中国屈辱外交史的结束;明白新中国确立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因;从中领会“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只有国家强大,国民的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在新旧中国外交状况强烈的对比中,既能激发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的骄傲感和自豪感,同时又促使学生树立肩负祖国的现在和未来建设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关于新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笔者呈现二战后两大阵营图片和建国前后我国三项对外方针的表格,让学生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内容,理解这一外交政策的核心理念,即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是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独立地决定自己的政策,绝不迁就一时的事变,不依附于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也不受任何外来压力所左右。以此培养学生面对复杂的世界大变局,要有明辨是非、恪守正道、不人云亦云、不盲目跟风的良好品德,以及面对外部诱惑,要有保持定力、严守规矩的品德修为。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本质是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在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第二块子目的学习,笔者主要采用文字材料、两幅图片与视频,运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材料: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周恩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31日)
  教师提问:(1)根据材料和图A,说说图中两位国家总理的联合声明提出了什么?其内容是什么?是哪一年提出?(2)图B中三位国家总理拉起手共同倡导什么?有何影响?
  结合材料与图片的内容,学生得出问题的答案后,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万隆会议出现什么矛盾和分歧?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应对这种局面?结果如何?并且展开小组探究: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通过材料分析和自主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原则,注重信义,言行一致,光明磊落。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中国表现出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严格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展同各类型国家的关系。由此来启迪学生要养成守信、守规、坦荡做人的优良品德,同时培养学生形成人类共同发展、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意识。
  三、创设历史情境,巧妙落实立德树人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积极创设历史情境不仅能使历史教学更直观、生动和真实,还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之感,使学生增强感知、加深体验,缩短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距离。那么,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呢?在本课,笔者主要借助历史纪录片这一课程资源,再现历史情境。例如在学习万隆会议这一内容时,播放历史纪录片《万隆会议》,让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思考问题:面对美蒋挑拨、破坏甚至阴谋刺杀,中国代表团有没有被吓到?中国代表团毅然参加这次会议表明了什么?针对帝国主义的攻击、颠覆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是怎样应对?
  学生依据情境进一步探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很快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爱国主义情感被激发,在面对阻挠、破坏或阴谋时,保持冷静、临危不乱的良好心理品质也得以培养。再如为了让学生感受伟人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风范,笔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进述了周恩来的外交趣事(二三例),即“一句话的电影说明书”“派克”的来历、“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钱”,让学生从中学习周恩来总理高贵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个人修养,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行为,树立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良好品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让学生领悟周恩来总理身上那种不卑不亢、坚持原则、临危不乱、睿智豁达、灵活高超的爱国品质,激发学生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利用杰出历史人物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德育熏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同时历史教师应关注社会现实、学生生活,积极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创设历史情境,化匮乏为丰富,化平淡为精彩,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堂教学生动而吸引人,在潜移默化间渗透立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提升的双赢。
  教育家约翰·杜威曾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利用好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效统一,让学生在习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升道德品质修养,做一个有家国情怀、远大抱负、敢于担当、勇挑重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立德树人视阈下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实践”(课题编号:2019B161)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宾业萍(1973— ),女,广西博白人,大学本科学历,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
  (责编 黄健清)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学为例,论述预测阅读单元的教学策略,提出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及童话特点,引领学生品读课文,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预测策略的教学建议,从而把预测的阅读教学策略真正落到实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预测方法 能力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安排了阅读策略单元,其中上册的第四单元是预测阅读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一边读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一文的群文阅读教学实践为例,论述利用“互联网+”开展小学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和策略,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关键词】“互联网+”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 群文阅读 阅读教学  古人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读书读得多了,书意自然领会。其实讲的也是鼓励我们多读书,反复读书,把书读通透了,就能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了。然而,目前部分语文阅读教学在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刷子李》向《俗世奇人》的拓展教学为例,提出要善于捕捉“一篇”与“整本”之间的内在关联,努力构建“1+1”或者“1+X”教材体系的教学建议,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视阈。  【关键词】《刷子李》 《俗世奇人》 “1+X” 整本书阅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指出:教科书永远都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内在的阅读需求。为此,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中努力构建“1+1”或者“1+X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荷花》一课教学中存在的三个误区,提出目标定位准确细致,回归本体、聚焦核心,依托学情制订标准的教学建议,从而更好地开展写景抒情类课文的教学。  【关键词】《荷花》 目标 关键能力 误区 对策  写景抒情类文本因其语言之优美、意境之悠远,不但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其中之美,更能陶冶情操,积累抒情和写景的基本方法,因此成为了很多教材版本重要的文体,也成为推动学生言语能力生长的重要资源。然而,
期刊
【摘要】本文以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一课为例,论述历史课中通过历史人物示范培养学生爱国价值观的策略,包括:定位教學立意,找准教学主线;整合教材内容,厘清教学过程;目中有人在,心中情自生等。  【关键词】初中历史 家国情怀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47-03  “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一份公民的责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MS-EEPO哲学方式课的内涵及操作流程,并以《清洁卫生》教学为例,论述教师如何通过哲学方式课一步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有效教育 哲学方式课 思维能力  真正的教育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训练,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应贯穿教育的始終。教育应该在早期就开始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思维的训练。MS-EEPO的哲学方式课就是专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一、哲学方式课型及操作流程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论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解读路径,提出“情节识人”“细节品人”“环境辨人”“演读悟人”“思想论人”等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人物形象 解读 情节识人 细节品人 环境辨人 演读悟人 思想论人  语文教材是各类经典文学作品的聚集地,透过教材,学生有了接触优秀文学的平台。教师有效地解读引导,为学生与教材畅通对话铺架了桥梁。文学作品内容包罗万象,人、事、物、理皆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4 “Story time”教学为例,论述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故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认为教师可以结合故事内容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通过戏剧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改写故事从而巩固所学,进行拓展和延伸,使英语课堂教学更有戏剧性、故事性、趣味性,从而达到培养學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Story time 小学英语 精彩课堂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青年班主任调动家长积极性的方法,建议青年班主任用心做好每个“第一次”,如组织好开学第一天工作,召开好第一次家长会,组织好班级第一次亲子活动,开展好第一次总结分析会等,以提高家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把学生和家长团结在一起。  【关键词】青年班主任 家长积极性 第一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1A-0068-02  教育是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为例,论述这类从精读课文变成略读课文的选文的教学方法,提出以下教学建议:紧扣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做好课文的教学定位;关注阅读提示和单元前后联系,突破语文学习的重难点;尝试“1+X”教学方法的融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语文要素 略读课文 “1+X”  2019年9月,小学语文学科一到六年级全部统一使用部编版教材。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笔者把部编版与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