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研究发热儿童的护理措施。方法:我院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月间诊治的60例发热的儿童,对其实施治疗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发热患儿应卧床休息,为其提供一个安静的病房环境,保持室内通风,衣物被褥厚度适中,较小的婴儿不可包裹过紧,不利于散热。保证皮肤清洁,避免汗腺阻塞,要勤更换被单和内衣,经常擦浴,保证水分的摄入量,选择容易消化,清淡的食物,如有必要可进行静脉输液,注意口腔护理。结论:对于发热的儿童选择正确的降温方法,对患儿治疗来说至关重要,临床医生应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治疗。
【关键词】 发热 儿童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149-01
发热是说体温异常升高。低热是指腋下体温控制在37.5~38℃之间,高热是指体温在39~40℃之间,超高热则是说体温高于40℃[1]。长期发热是说发烧时间连续超过2周。因小儿正常体温也多有变化,因而腋下体温为37~37.5℃之间时,是否为低热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 发热的病因
1.1 感染性疾病
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寄生虫、螺旋体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都可以出现发热症状。常伴随发热的疾病有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结核及伤寒等,急性发热最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其中大部分为病毒性感冒。长期低热常见于慢性尿路感染、结核病以及慢性鼻窦炎等[2]。
1.2 非感染性疾病
肺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主要见于大量组织坏死或者破坏,如严重组织损伤、白血病、大面积烧伤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也可以见于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散热过少或者产热过多、体温调节失常、中暑等疾病。
2 发病机理
发热属于一种机体抵抗的反应,是防御疾病的正常反应,具有有利的方面,但是体质弱、年龄小的患儿出现严重感染时也可以不出现发热现象,这就表明防御功能欠佳,常常预后效果不良。长时间高热会对机体产生下述不良影响[3]。(1)高热时机体自身加快散热,心率增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每分增高15次,而且表皮血管扩张,因而心血管的负担很大。(2)高热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氧气。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上升13%。(3)高热时消化道分泌物减少,降低了消化酶活力,胃肠蠕动能力下降,因而常出现腹胀、食欲减退以及便秘等症状。(4)高热会过度兴奋大脑皮层,患儿出现惊厥、烦躁,也可以抑制大脑皮层,导致婴幼儿昏迷、昏睡。(5)持续高热会导致机体防御机能下降,不利于康复。
3 护理措施
3.1 病情观察
(1)监测体温 精确和定时测量体温,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多数情况下隔4小时测定1次体温,便于对患儿的热型进行观察。如患儿有高热惊厥趋势或者超高热情况时需要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2)循环系统 发热过程中代谢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担,因而需要密切监测心律、心率,避免出现循环衰竭。(3)神经系统 因小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当出现发热情况时容易出现惊厥,因而需要对患儿的神经系统状态密切观察,评估出现惊厥的几率。(4)消化系统 高热状态下消化功能减弱,需要注意观察是否存在便秘、腹胀等情况[4]。(5)呼吸系统 密切监测呼吸型态和呼吸频率。发热时因代谢速度增快,患儿呼吸频率上升,为了提升氧气的摄入量,患者多表现为张口呼吸。(6)退热处置 患儿退热后应密切观察有无大量出汗、体温骤降、软弱无力等情况,如存在虚脱情况应给予温开水、保暖等措施,严重时应进行静脉补液。当实施退热措施后1h内应多次测量体温。
3.2 一般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为其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保持病房内良好通风,注意衣被的厚度。小婴儿注意包裹的不可太紧,否则不利于散热。要保持皮肤清洁,以免汗腺阻塞,要勤换被单和内衣,勤擦浴。确保水分的充分摄入,选择容易消化、清淡的饮食结构,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假如摄入量不足,可根据需要给予静脉输液营养,注意进行口腔护理。
3.3 降温措施
当患儿的体温超过38.5℃时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假如患儿存在高热惊厥史则需要提前进行对症处理。可采取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种。(1)药物降温。常用的方法有:鼻内滴入25%的安乃近溶液,这种方法有效而且简便,主要适合用于月龄在5个月~12个月的婴儿,每次滴入1~2滴,进入鼻腔,多在1小时内即可将体温降低;对乙酰氨基酚。也称为扑热息痛,具有镇痛解热功效,但是无肝功能损伤,对胃肠道的刺激程度较小,而且存在抗凝等副作用,因而现今广泛应用于临床,所用剂量与阿司匹林等同[5]。(2)物理降温。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有效。常用的方法有:头部枕冰袋或者冷湿敷。冷敷主要是指将小毛巾放在凉水中,浸湿后在拧干,最佳状态为不滴水,将小毛巾敷在小儿大血管走形部位或者前额,每个10~15分钟更换一次,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湿巾将患儿的衣服及被褥弄湿,避免水流入身体的其它位置。枕冰袋是指将碎冰放在冰袋中,将尖锐的棱角去除,在加入少量的凉水,盖紧盖子,去除空气,将袋子表面擦干后,放入套子中放于颈部两侧大血管或者头部,能够有效的降低体温,降低脑细胞中的耗氧量。温水浴,水温控制在比患儿的体温低1℃最佳,应选择清水。盆浴时间不可过长,操作要快速,主要在炎热的夏季及室内温暖时应用,这种方法降温效果较好。酒精擦浴,对婴幼儿来说具有很好的降温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擦浴只能将皮肤表面的温度降低,但是肛温依然较高,因而存在高热惊厥的患儿,还需要给予镇静药或者降温药实施治疗。可用温湿的大毛巾对躯干部进行包裹,包括腹股沟以及腋下,这种方法降温效果好而且舒适。冷盐水灌肠,适合用于需要大便检查以及降温的患儿。
3.4 病因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因,根据医嘱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细菌性感染主要选择敏感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主要通过中药治疗或者抗病毒制剂治疗,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及相应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继智.发热患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4(19):123-124
[2]杨文娟.浅谈发热患者的家庭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28(22):175-176
[3]白雁荣,范国义.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23(03):964-965
[4]王智惠.发热患者的护理对策及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22(03):852-853
[5]肖红菊,刘刚,杨晓秋,张志强.发热疾病科护理常规制定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4(13):314-315
【关键词】 发热 儿童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149-01
发热是说体温异常升高。低热是指腋下体温控制在37.5~38℃之间,高热是指体温在39~40℃之间,超高热则是说体温高于40℃[1]。长期发热是说发烧时间连续超过2周。因小儿正常体温也多有变化,因而腋下体温为37~37.5℃之间时,是否为低热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1 发热的病因
1.1 感染性疾病
病毒、细菌、立克次体、支原体、寄生虫、螺旋体等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都可以出现发热症状。常伴随发热的疾病有尿路感染、呼吸道感染、败血症、结核及伤寒等,急性发热最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其中大部分为病毒性感冒。长期低热常见于慢性尿路感染、结核病以及慢性鼻窦炎等[2]。
1.2 非感染性疾病
肺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主要见于大量组织坏死或者破坏,如严重组织损伤、白血病、大面积烧伤或者恶性肿瘤等疾病,也可以见于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病、散热过少或者产热过多、体温调节失常、中暑等疾病。
2 发病机理
发热属于一种机体抵抗的反应,是防御疾病的正常反应,具有有利的方面,但是体质弱、年龄小的患儿出现严重感染时也可以不出现发热现象,这就表明防御功能欠佳,常常预后效果不良。长时间高热会对机体产生下述不良影响[3]。(1)高热时机体自身加快散热,心率增快。体温每升高1℃,心搏每分增高15次,而且表皮血管扩张,因而心血管的负担很大。(2)高热促进新陈代谢,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氧气。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上升13%。(3)高热时消化道分泌物减少,降低了消化酶活力,胃肠蠕动能力下降,因而常出现腹胀、食欲减退以及便秘等症状。(4)高热会过度兴奋大脑皮层,患儿出现惊厥、烦躁,也可以抑制大脑皮层,导致婴幼儿昏迷、昏睡。(5)持续高热会导致机体防御机能下降,不利于康复。
3 护理措施
3.1 病情观察
(1)监测体温 精确和定时测量体温,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多数情况下隔4小时测定1次体温,便于对患儿的热型进行观察。如患儿有高热惊厥趋势或者超高热情况时需要每隔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2)循环系统 发热过程中代谢速度加快、耗氧量增加,加重了循环系统的负担,因而需要密切监测心律、心率,避免出现循环衰竭。(3)神经系统 因小儿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当出现发热情况时容易出现惊厥,因而需要对患儿的神经系统状态密切观察,评估出现惊厥的几率。(4)消化系统 高热状态下消化功能减弱,需要注意观察是否存在便秘、腹胀等情况[4]。(5)呼吸系统 密切监测呼吸型态和呼吸频率。发热时因代谢速度增快,患儿呼吸频率上升,为了提升氧气的摄入量,患者多表现为张口呼吸。(6)退热处置 患儿退热后应密切观察有无大量出汗、体温骤降、软弱无力等情况,如存在虚脱情况应给予温开水、保暖等措施,严重时应进行静脉补液。当实施退热措施后1h内应多次测量体温。
3.2 一般护理
患儿应卧床休息,为其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调节室内的温湿度,保持病房内良好通风,注意衣被的厚度。小婴儿注意包裹的不可太紧,否则不利于散热。要保持皮肤清洁,以免汗腺阻塞,要勤换被单和内衣,勤擦浴。确保水分的充分摄入,选择容易消化、清淡的饮食结构,以流质和半流质饮食为主,假如摄入量不足,可根据需要给予静脉输液营养,注意进行口腔护理。
3.3 降温措施
当患儿的体温超过38.5℃时需要进行对症治疗。假如患儿存在高热惊厥史则需要提前进行对症处理。可采取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两种。(1)药物降温。常用的方法有:鼻内滴入25%的安乃近溶液,这种方法有效而且简便,主要适合用于月龄在5个月~12个月的婴儿,每次滴入1~2滴,进入鼻腔,多在1小时内即可将体温降低;对乙酰氨基酚。也称为扑热息痛,具有镇痛解热功效,但是无肝功能损伤,对胃肠道的刺激程度较小,而且存在抗凝等副作用,因而现今广泛应用于临床,所用剂量与阿司匹林等同[5]。(2)物理降温。相对来说更加安全有效。常用的方法有:头部枕冰袋或者冷湿敷。冷敷主要是指将小毛巾放在凉水中,浸湿后在拧干,最佳状态为不滴水,将小毛巾敷在小儿大血管走形部位或者前额,每个10~15分钟更换一次,需要注意的是避免湿巾将患儿的衣服及被褥弄湿,避免水流入身体的其它位置。枕冰袋是指将碎冰放在冰袋中,将尖锐的棱角去除,在加入少量的凉水,盖紧盖子,去除空气,将袋子表面擦干后,放入套子中放于颈部两侧大血管或者头部,能够有效的降低体温,降低脑细胞中的耗氧量。温水浴,水温控制在比患儿的体温低1℃最佳,应选择清水。盆浴时间不可过长,操作要快速,主要在炎热的夏季及室内温暖时应用,这种方法降温效果较好。酒精擦浴,对婴幼儿来说具有很好的降温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酒精擦浴只能将皮肤表面的温度降低,但是肛温依然较高,因而存在高热惊厥的患儿,还需要给予镇静药或者降温药实施治疗。可用温湿的大毛巾对躯干部进行包裹,包括腹股沟以及腋下,这种方法降温效果好而且舒适。冷盐水灌肠,适合用于需要大便检查以及降温的患儿。
3.4 病因治疗
根据不同的病因,根据医嘱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细菌性感染主要选择敏感抗生素,病毒性感染主要通过中药治疗或者抗病毒制剂治疗,用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评估药物治疗效果及相应的副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继智.发热患者的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4(19):123-124
[2]杨文娟.浅谈发热患者的家庭护理[J].内蒙古中医药.2012,28(22):175-176
[3]白雁荣,范国义.发热患儿的护理体会[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0,23(03):964-965
[4]王智惠.发热患者的护理对策及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0,22(03):852-853
[5]肖红菊,刘刚,杨晓秋,张志强.发热疾病科护理常规制定及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4(13):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