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生活在大自然中,感受四时交替,感知万物变化,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能够认真观察和思考,就能够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校园气象站则是学生获得大自然启示的优秀平台和重要载体,我校结合科学课本和学校社团活动进行了多项校园气象教育的实践,并主要对气象与物候的关系进行了一些探究活动。
关键词:气象;物候;实践
一、凄风苦雨———小学生气象物候探索的困惑
(一)课本教材中气象学内容与物候现象缺乏联系。《天气》单元,是让我们一线科学老师倍感困惑和头疼的一个单元。《天气》单元的学习由于老师们气象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加之模拟实验的操作中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于是学得无味。长此以往,学生在天气观测能力上的薄弱以及他们气象学语言表达的苍白让我们大感挫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深深感到忧虑。
(二)气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缺少碰撞。教材上的天气知识,是气象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气温、风向和风力,降雨量等,涵盖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要素,这些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付诸实践,参与一些观测和体验活动,但是学生往往會缺少恒心和驱动力。
二、春暖花开——开展校园气象活动生生不息
《天气》单元共有七个主题,基本上显现了气象科学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气象观测主题,涵盖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要素。为此,我校在市气象局的支持与帮助下,建成了一座校园气象站——“小太阳”气象站,并组建了气象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气象科技活动。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实地进行气象观测和测量活动,这样校园气象站就很自然地成为课本与课堂学习的延伸平台。
回忆建站以来的点滴,一路坎坷与艰辛,却无不记录着一路走来的无限收获:
(一)建站初期,自强不息。杭州市留下小学气象站建立于2001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校几位科技辅导员老师努力下,正式建立起一个“小太阳”气象站。当时,气象站的设备仅是楼顶的一个风力风向标,学校西面绿化带中放置了雨量筒和百叶箱。我们的气象小组便开始了气象观测活动。
(二)发展阶段,如火如荼。为了提升气象观测活动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趣味性,2008年底,校长积极和杭州市气象台领导沟通,把杭州市气象台在留下的监测点放在了我们学校。气象台技术人员经过实地考察,结合我校的实际,在我校北侧校园绿化带建立起了——杭州市气象台留下观测点。建成后的观测点,这里有了自动实时温度计、自动雨量器、风力风向计。现为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准确性。
(三)有序阶段,欣欣向荣。2009年,在“道义、和谐、雅趣、开放”的学校精神指导下,留下小学“西溪少儿研究院”成立。学校的兴趣小组都统一成为“西溪少儿研究院”所属的社团活动。小太阳气象站的活动更加规范起来、各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也开始进行。
三、包罗万象——开展校园气象活动精彩纷呈
俗话说:“花开一枝,芳香四溢”。我们的气象科技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但没有拘泥于课本所展示的内容,而且还涉猎气象科学的整个基本体系。
(一)抓基础——气象工作日日行。小气象员们将每天观测所获得的气象数据,通过学校的橱窗专栏公布气象信息,并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提醒大家增减衣物、合理饮食、雨雪雾天注意交通安全等等,把科技活动与全体师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将学到的气象知识在专栏或墙报上进行展示,使全校师生得到共享。
(二)实记录——家乡天气日月记。天气情况的记录是一项常规工作,气象站每天有2名社团成员对留下3个时间点进行即时温度和昨天的最高最低温度记录。并把数据进行整理,按月编制气温、雨量、晴雨天天数等数据图。针对每个月绘制的气温折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及时分析当月的气温降水特点和变化规律,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疑问。
(三)请进来——专家讲座细讲解。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我们则请来专家给学生做培训。杭州市气象台的台长周春雨来给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做气象知识讲座,周台长不仅给予我们专业的培训,还了解了我们小气象站的活动情况,和小气象员们开展了积极的互动,解答了孩子们关于气象方面的很多疑问。
(四)走出去——实地考察真体验。杭州市气象科普体验馆给了孩子们接近大自然各种天气现象的机会,第二课堂的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雷电,通过接触屏可以直观了解一些气象设施,体验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四、再展新枝——学校气象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校园气象站拥有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和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和双套设备,拥有这样的全套设备我们将合理地利用,努力开发出属于我们校园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气象站不但能够学到书本上的气象知识,了解到天气变化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技能,而且通过气象社团的活动和综合实践调查,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引导他们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的关注,从而培养他们防治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气象奥秘,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之中。
关键词:气象;物候;实践
一、凄风苦雨———小学生气象物候探索的困惑
(一)课本教材中气象学内容与物候现象缺乏联系。《天气》单元,是让我们一线科学老师倍感困惑和头疼的一个单元。《天气》单元的学习由于老师们气象方面的知识比较匮乏,加之模拟实验的操作中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于是学得无味。长此以往,学生在天气观测能力上的薄弱以及他们气象学语言表达的苍白让我们大感挫败,作为小学科学教师的我们深深感到忧虑。
(二)气象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需求缺少碰撞。教材上的天气知识,是气象学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几个因素,气温、风向和风力,降雨量等,涵盖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要素,这些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付诸实践,参与一些观测和体验活动,但是学生往往會缺少恒心和驱动力。
二、春暖花开——开展校园气象活动生生不息
《天气》单元共有七个主题,基本上显现了气象科学的完整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气象观测主题,涵盖了地面气象观测的基本要素。为此,我校在市气象局的支持与帮助下,建成了一座校园气象站——“小太阳”气象站,并组建了气象科技活动小组,开展了一系列的气象科技活动。校园气象科技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边学习边实践,实地进行气象观测和测量活动,这样校园气象站就很自然地成为课本与课堂学习的延伸平台。
回忆建站以来的点滴,一路坎坷与艰辛,却无不记录着一路走来的无限收获:
(一)建站初期,自强不息。杭州市留下小学气象站建立于2001年,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与校几位科技辅导员老师努力下,正式建立起一个“小太阳”气象站。当时,气象站的设备仅是楼顶的一个风力风向标,学校西面绿化带中放置了雨量筒和百叶箱。我们的气象小组便开始了气象观测活动。
(二)发展阶段,如火如荼。为了提升气象观测活动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趣味性,2008年底,校长积极和杭州市气象台领导沟通,把杭州市气象台在留下的监测点放在了我们学校。气象台技术人员经过实地考察,结合我校的实际,在我校北侧校园绿化带建立起了——杭州市气象台留下观测点。建成后的观测点,这里有了自动实时温度计、自动雨量器、风力风向计。现为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准确性。
(三)有序阶段,欣欣向荣。2009年,在“道义、和谐、雅趣、开放”的学校精神指导下,留下小学“西溪少儿研究院”成立。学校的兴趣小组都统一成为“西溪少儿研究院”所属的社团活动。小太阳气象站的活动更加规范起来、各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也开始进行。
三、包罗万象——开展校园气象活动精彩纷呈
俗话说:“花开一枝,芳香四溢”。我们的气象科技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不但没有拘泥于课本所展示的内容,而且还涉猎气象科学的整个基本体系。
(一)抓基础——气象工作日日行。小气象员们将每天观测所获得的气象数据,通过学校的橱窗专栏公布气象信息,并根据天气的变化,及时提醒大家增减衣物、合理饮食、雨雪雾天注意交通安全等等,把科技活动与全体师生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还将学到的气象知识在专栏或墙报上进行展示,使全校师生得到共享。
(二)实记录——家乡天气日月记。天气情况的记录是一项常规工作,气象站每天有2名社团成员对留下3个时间点进行即时温度和昨天的最高最低温度记录。并把数据进行整理,按月编制气温、雨量、晴雨天天数等数据图。针对每个月绘制的气温折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及时分析当月的气温降水特点和变化规律,提出自己的设想和疑问。
(三)请进来——专家讲座细讲解。对于专业性很强的知识,我们则请来专家给学生做培训。杭州市气象台的台长周春雨来给我们的学生和老师做气象知识讲座,周台长不仅给予我们专业的培训,还了解了我们小气象站的活动情况,和小气象员们开展了积极的互动,解答了孩子们关于气象方面的很多疑问。
(四)走出去——实地考察真体验。杭州市气象科普体验馆给了孩子们接近大自然各种天气现象的机会,第二课堂的体验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风雨雷电,通过接触屏可以直观了解一些气象设施,体验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
四、再展新枝——学校气象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校园气象站拥有地面气象人工观测站和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站和双套设备,拥有这样的全套设备我们将合理地利用,努力开发出属于我们校园的特色课程,让孩子们在气象站不但能够学到书本上的气象知识,了解到天气变化的过程及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天气观测方法和技能,而且通过气象社团的活动和综合实践调查,不断提高学生的科技意识,引导他们对天气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的关注,从而培养他们防治自然灾害的科普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究气象奥秘,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