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圖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刚入园的幼儿,无论其生理、心理,还是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对新生活感到十分的新鲜和渴望,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孤独无助的感觉常会伴其左右,形成了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断奶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激发幼儿对新生活的憧憬,正确引导和评价他们的言行,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都是十分重要的。“不经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一入幼儿园就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学校常规的训练,有助于儿童尽早步入正轨。
一、重视活动管理,养成良好行为
1、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
2、挖掘活动的价值。我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有意识的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例如,幼儿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 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又如,在本学期的春游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去自来水公司广场。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去时走路队要走整齐,到了广场后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场所卫生等,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诸如挑食、挑穿、不尊重长辈、不爱惜东西、爱发脾气、自私、称霸、不关心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毛病,各班教师及时捕捉实际,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
要求创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在教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好宝宝》:“小朋友,起得早,入园先问老师好。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瘦肉、青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三、科学设计环境,引导幼儿行为
1、活动室的设计。在活动室的设计上,我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在道德上是自利的,当结果或规则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很好地遵守。这一点在通常的教育观念中被看作一种缺点,但是我却将它看作一个绝佳的起点,因为幼儿道德的自利为幼儿个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动机。例如:红花栏的设置,如果今天某某小朋友做好事了,奖一朵小红花;某某小朋友今天哪方面有进步了,奖一朵小红花……等等。让孩子明白,只要行为是符合社会规则的,就能够得到肯定。红花栏使每个孩子奖到小红花的数量是多是少,哪个孩子表现更优秀,可以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能自然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物化方式呈现集体规则。我尽量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干什么”或“应该怎么样”,而是以物化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我将幼儿等候洗手的地方划上一条宽约30厘米的平行线,让幼儿排队在平行线内等候,目的是将孩子集体活动需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环境之中。再如,杯子,小手帕等孩子的个人用品放在杯架和毛巾架固定的位置上,是个人专用,不能混用。对于这个规则,我以图示形式展示。小明的杯子是贴上一只小猫,小芳的贴上一朵红花……,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的遵守规则。又如,我在幼儿寝室的墙壁、天花板上画上星星、月亮、睡觉的小动物,这样孩子来到寝室受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就静悄悄的,不大声喧哗,因为所有的画面提醒了幼儿在这里不能大吵大闹,不能影响别人休息,这样孩子不需要语言指令,就会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
四、在适宜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通过美化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净化心理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1、优化客观环境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幼儿园花坛、草坪、滑梯等处设置显目的“花儿好看我不摘”等温馨提示标语,让孩子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净化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方面,把真诚的爱和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吓唬,鼓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如在幼儿生病时机,组织幼儿向生病的孩子进行语言慰问,或把自己的零食送给他,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并产生心理需求。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等及时的鼓励,增强了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这些现象使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社会性集体活动为依托,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园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只要老师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确良好的习惯。
刚入园的幼儿,无论其生理、心理,还是生活、学习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对新生活感到十分的新鲜和渴望,另一方面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爸爸妈妈、孤独无助的感觉常会伴其左右,形成了成长过程中的第二个“断奶期”。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激发幼儿对新生活的憧憬,正确引导和评价他们的言行,无微不至地关怀他们,都是十分重要的。“不经规矩,不成方圆”,在孩子一入幼儿园就对其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和学校常规的训练,有助于儿童尽早步入正轨。
一、重视活动管理,养成良好行为
1、有机整合活动的功能。不同的活动对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功能,我将不同的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幼儿道德品质的全面养成。
2、挖掘活动的价值。我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有意识的挖掘活动中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幼儿的自主行为。例如,幼儿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就是让幼儿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 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感受到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又如,在本学期的春游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去自来水公司广场。我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去时走路队要走整齐,到了广场后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场所卫生等,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在日常生活活动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诸如挑食、挑穿、不尊重长辈、不爱惜东西、爱发脾气、自私、称霸、不关心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毛病,各班教师及时捕捉实际,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
要求创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在教幼儿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好宝宝》:“小朋友,起得早,入园先问老师好。见到长辈行个礼,见到同伴点头笑。讲文明、懂礼貌,人人夸我好宝宝”。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创编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瘦肉、青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
三、科学设计环境,引导幼儿行为
1、活动室的设计。在活动室的设计上,我重视周围环境因素对幼儿行为的促进作用,不断引发幼儿对自身行为提出新的要求。 我们都知道幼儿期在道德上是自利的,当结果或规则对他们有利的时候他们会很好地遵守。这一点在通常的教育观念中被看作一种缺点,但是我却将它看作一个绝佳的起点,因为幼儿道德的自利为幼儿个体的道德行为提供了宝贵的自然动机。例如:红花栏的设置,如果今天某某小朋友做好事了,奖一朵小红花;某某小朋友今天哪方面有进步了,奖一朵小红花……等等。让孩子明白,只要行为是符合社会规则的,就能够得到肯定。红花栏使每个孩子奖到小红花的数量是多是少,哪个孩子表现更优秀,可以一目了然。从而激发幼儿的内在动机,使道德要求内化为品质,能自然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以物化方式呈现集体规则。我尽量不直接对幼儿提出“不可以干什么”或“应该怎么样”,而是以物化方式呈现幼儿在园中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我将幼儿等候洗手的地方划上一条宽约30厘米的平行线,让幼儿排队在平行线内等候,目的是将孩子集体活动需依序进行的行为培养融入环境之中。再如,杯子,小手帕等孩子的个人用品放在杯架和毛巾架固定的位置上,是个人专用,不能混用。对于这个规则,我以图示形式展示。小明的杯子是贴上一只小猫,小芳的贴上一朵红花……,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的遵守规则。又如,我在幼儿寝室的墙壁、天花板上画上星星、月亮、睡觉的小动物,这样孩子来到寝室受环境的影响自然而然就静悄悄的,不大声喧哗,因为所有的画面提醒了幼儿在这里不能大吵大闹,不能影响别人休息,这样孩子不需要语言指令,就会愉快地接受来自环境的温馨提示。
四、在适宜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通过美化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净化心理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1、优化客观环境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楼道内、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用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狗提醒幼儿不拥挤;在幼儿园花坛、草坪、滑梯等处设置显目的“花儿好看我不摘”等温馨提示标语,让孩子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净化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方面,把真诚的爱和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吓唬,鼓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如在幼儿生病时机,组织幼儿向生病的孩子进行语言慰问,或把自己的零食送给他,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并产生心理需求。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小妹妹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等及时的鼓励,增强了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扔进垃圾箱”;“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才愿意和你玩”等,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五、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这些现象使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们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社会性集体活动为依托,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幼儿期作为儿童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在儿童道德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幼儿期是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基础阶段,是道德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幼儿园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只要老师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确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