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几乎家家都有三眼灶。民以食为天,可见这灶头对我们的重要了。我家当然也有,三眼灶分大中小,大锅平时煮猪饲料,只有到过年时才烧猪头、整鸡这些大块肉,还能做豆腐;中锅烧饭、蒸菜;小锅炒菜。不过那时油少,菜炒得少,蒸得多。蒸好的菜浇上几滴油算是很不错了。
两口锅中間靠后位置上,还有两个汤罐,烧热水用的。灶火烧的时候,汤罐里的冷水也热了。这水是用来洗碗刷锅用的,也用来洗脸洗手,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热水器,而且用的灶膛里的余热,古人也真够聪明的。如果灶火烧的位置太靠后,汤罐的水也会烧开。所以有俗话说:锅里不滚汤罐里滚。比喻该做的没做好,不该做的反而做好了。
平时,我妈上灶,我就在灶下烧火。不要以为烧火很容易,有时候火就是烧不旺,闹得一屋子的烟,还要用吹火筒吹。吹火筒是灶下必备的工具,像乒乓球一般粗细的竹竿,中间的竹节要打通,最后的竹节只能打一个小孔,这样吹的气才能集中。一吹,灰飞起来很容易眯了眼,或者满脸的灰黑,像戏台上的包公。
烧大锅要用大块的木柴,而且要架空,使空气流通,火才能旺。烧中锅一般就用麦秆或者稻草打成结。
做麦饼时烧火最为讲究。麦饼下锅时,火一定要旺,否则饼会发僵,不好吃;麦饼两面熟了,一个稻草结刚烧完,余火焖着,饼烤得金黄,格外香——如果这时火太旺,又要烤焦了。烧火时灶上的人就是司令员,灶下烧火的要绝对服从命令,否则就要挨骂。我就是在不断的挨骂中学会烧火的。
比较起来,做饭时烧火就容易得多。米下锅,把水烧滚;米半熟了,捞起,锅底垫进胡萝卜、地瓜、芋艿之类的,把半熟的饭压上。锅子边上放好要蒸的茄子、豇豆等。再在灶膛加把火,煮得差不多了就调成小火焖着,焖到饭菜都香了,就等着吃饭吧。
我们家的条件不算太差,过去常说的糠菜半年粮的“糠”是不用吃的,但也过着杂粮半年粮半年的日子(杂粮在今天已经成了健康养生的食品)。杂粮饭吃多了,我们是多么想吃一顿白米饭啊!可是除了过年期间,平时难得有白米饭吃。我家劳力少,农事忙时就要请帮工,这时妈妈才烧白米饭。这是我们非常盼望的日子。
到了这一天,妈妈给师傅烧饭,给我们烧的是粥。我们虽然吃不到白米饭,但能吃到一团锅巴。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这一团至今想起来也回味无穷的锅巴。妈妈把师傅们吃的饭装好以后,在锅底的锅巴上撒上一点盐花,抹匀,再把锅巴团成一个一个,分给眼巴巴等在一边的我们。那一团锅巴拿在手上还热乎乎的。如果有人问我,你的童年美味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锅巴!”
两口锅中間靠后位置上,还有两个汤罐,烧热水用的。灶火烧的时候,汤罐里的冷水也热了。这水是用来洗碗刷锅用的,也用来洗脸洗手,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热水器,而且用的灶膛里的余热,古人也真够聪明的。如果灶火烧的位置太靠后,汤罐的水也会烧开。所以有俗话说:锅里不滚汤罐里滚。比喻该做的没做好,不该做的反而做好了。
平时,我妈上灶,我就在灶下烧火。不要以为烧火很容易,有时候火就是烧不旺,闹得一屋子的烟,还要用吹火筒吹。吹火筒是灶下必备的工具,像乒乓球一般粗细的竹竿,中间的竹节要打通,最后的竹节只能打一个小孔,这样吹的气才能集中。一吹,灰飞起来很容易眯了眼,或者满脸的灰黑,像戏台上的包公。
烧大锅要用大块的木柴,而且要架空,使空气流通,火才能旺。烧中锅一般就用麦秆或者稻草打成结。
做麦饼时烧火最为讲究。麦饼下锅时,火一定要旺,否则饼会发僵,不好吃;麦饼两面熟了,一个稻草结刚烧完,余火焖着,饼烤得金黄,格外香——如果这时火太旺,又要烤焦了。烧火时灶上的人就是司令员,灶下烧火的要绝对服从命令,否则就要挨骂。我就是在不断的挨骂中学会烧火的。
比较起来,做饭时烧火就容易得多。米下锅,把水烧滚;米半熟了,捞起,锅底垫进胡萝卜、地瓜、芋艿之类的,把半熟的饭压上。锅子边上放好要蒸的茄子、豇豆等。再在灶膛加把火,煮得差不多了就调成小火焖着,焖到饭菜都香了,就等着吃饭吧。
我们家的条件不算太差,过去常说的糠菜半年粮的“糠”是不用吃的,但也过着杂粮半年粮半年的日子(杂粮在今天已经成了健康养生的食品)。杂粮饭吃多了,我们是多么想吃一顿白米饭啊!可是除了过年期间,平时难得有白米饭吃。我家劳力少,农事忙时就要请帮工,这时妈妈才烧白米饭。这是我们非常盼望的日子。
到了这一天,妈妈给师傅烧饭,给我们烧的是粥。我们虽然吃不到白米饭,但能吃到一团锅巴。我们最盼望的就是这一团至今想起来也回味无穷的锅巴。妈妈把师傅们吃的饭装好以后,在锅底的锅巴上撒上一点盐花,抹匀,再把锅巴团成一个一个,分给眼巴巴等在一边的我们。那一团锅巴拿在手上还热乎乎的。如果有人问我,你的童年美味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锅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