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场白:评说档案三十年,从老一辈档案人的拨乱反正,到新一代档案人的发展创新;从硬件的升级换代,到观念的变化提升;你说,我说,见仁,见智,一吐为快。下期辩题为“何为档案事业的科学发展”,欢迎赐稿。
史 雷:对档案30年的重大成就,人们多从档案机构、档案新馆的角度说起,而我更看好档案虚拟利用。作为文字工作者,搞创作离不开查资料,而许多档案馆的网站,让我在家就能轻松查阅,省时省力,效率提高,大大方便了档案的研究、利用。
刘淑琴:实体也好,虚拟也罢,终归都是硬件。在我看来30年最大、也最可喜的是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档案于工作、于生活都有其实用价值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而档案馆利用档案办展览,融趣味、休闲、探古和教育于一体,迎合了这种需求,故而受到欢迎。由此提升大众档案意识,吸引新的用户群体,一改人们往昔对档案馆和档案的传统印象,这是档案事业欣欣向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何焕民:档案展览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事物,拿去年举办的“北京档案珍藏展”来说,便荟萃了全市20家国家档案馆的百余件馆藏珍品,且绝大部分档案原件为首次向社会公开展出。展品中有诰命、奏折、布告、手记信札、家谱婚俗、银钱租证、老城旧容,时间跨度自清康熙年间至21世纪初,展示了从清朝、民国到建国后共30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地域文化、人民生计、历史事件及建设发展足迹。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对档案有了新认识。
王学华:除档案馆自办展览外,与其他部门合办、协办展览也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如“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总布胡同今昔图片展”等。这些展览规模虽不大,但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之高,社会各界反响之强烈,中外媒体关注之广泛,都为主办单位所始料不及。其中,程思远的两个女儿得知建国门街道要举办总布胡同展览,专程从美国飞回来把父亲当年的相关资料,非常详细地整理成三页文稿留给社区领导,便是一例。
吉文善:其实从过去孤芳自赏、秘不示人到今天的珍品展出、全民共享的过程,正是档案人观念转变的过程。档案本来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记录,她不应该“养在深闺”中,而应“嫁”到民众中,这就是通过档案的各种利用,惠及广大民众。
赵大海:我认为档案利用对档案馆和民众来说,不是单向的,而是共享和双赢的。以市档案馆正举办的“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展览而言,开展仅一周,就接待参观者1200人次。一位来自山西的参观者,还写下了“展览很好,不虚此行”的真挚留言。这里民众是受益者,可展览中展示的《八国联军炮击正阳门和前门外景》、《京杭大运河北京末端》、《老北京鼓楼》等则是近年来市档案馆从社会及国外征集入馆后的第一次亮相。这说明,档案馆对社会服务力度越大,就越能征集到更多的珍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馆也是档案利用的受益者。
贾文平:我参加工作近30年,其中做档案工作18年。联想古有王宝钏寒窑18年苦守,近有地下党员《敌营18年》苦斗,我这档案18年则是辛苦中充满着欢乐。在我眼中,档案已不仅是一卷卷无生命的纸页,还是一位能开启心智的良师益友。18年里,车站档案工作红红火火达标升级,我个人也晋升档案馆员。我还从儿子1993年出生的第一天起,坚持为他的成长写日记,至今已形成一部13.6万字的成长档案。里面记录了儿子出生第3天的笑声,1岁5个月零6天头摔破到医院缝5针的哭声,还有上幼儿园,以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所有课程表、成绩单等。如今,儿子已成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及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因此这份成长档案就是我送给儿子的最珍贵礼物,我也从中感受到档案工作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圈外人难以体会的。
李东生:说到年轻的档案人,说到她们孩子的成长档案,不由得让我想起刚刚逝去的裴桐、杨复沛等老一辈档案人,他们经受了战争与和平的考验,长期从事机要、档案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为档案事业的拨乱反正、恢复整顿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
张立燕: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规律;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做人的准则。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档案人对档案事业所做的贡献。而缅怀他们最好的行动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档案事业。
史 雷:对档案30年的重大成就,人们多从档案机构、档案新馆的角度说起,而我更看好档案虚拟利用。作为文字工作者,搞创作离不开查资料,而许多档案馆的网站,让我在家就能轻松查阅,省时省力,效率提高,大大方便了档案的研究、利用。
刘淑琴:实体也好,虚拟也罢,终归都是硬件。在我看来30年最大、也最可喜的是观念的变化,人们对档案于工作、于生活都有其实用价值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而档案馆利用档案办展览,融趣味、休闲、探古和教育于一体,迎合了这种需求,故而受到欢迎。由此提升大众档案意识,吸引新的用户群体,一改人们往昔对档案馆和档案的传统印象,这是档案事业欣欣向荣的一个重要原因。
何焕民:档案展览是改革开放后的新事物,拿去年举办的“北京档案珍藏展”来说,便荟萃了全市20家国家档案馆的百余件馆藏珍品,且绝大部分档案原件为首次向社会公开展出。展品中有诰命、奏折、布告、手记信札、家谱婚俗、银钱租证、老城旧容,时间跨度自清康熙年间至21世纪初,展示了从清朝、民国到建国后共300多年间北京的城市变迁、地域文化、人民生计、历史事件及建设发展足迹。真的让人大开眼界,对档案有了新认识。
王学华:除档案馆自办展览外,与其他部门合办、协办展览也在改革开放中应运而生。如“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总布胡同今昔图片展”等。这些展览规模虽不大,但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之高,社会各界反响之强烈,中外媒体关注之广泛,都为主办单位所始料不及。其中,程思远的两个女儿得知建国门街道要举办总布胡同展览,专程从美国飞回来把父亲当年的相关资料,非常详细地整理成三页文稿留给社区领导,便是一例。
吉文善:其实从过去孤芳自赏、秘不示人到今天的珍品展出、全民共享的过程,正是档案人观念转变的过程。档案本来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记录,她不应该“养在深闺”中,而应“嫁”到民众中,这就是通过档案的各种利用,惠及广大民众。
赵大海:我认为档案利用对档案馆和民众来说,不是单向的,而是共享和双赢的。以市档案馆正举办的“见证北京——档案的记忆”展览而言,开展仅一周,就接待参观者1200人次。一位来自山西的参观者,还写下了“展览很好,不虚此行”的真挚留言。这里民众是受益者,可展览中展示的《八国联军炮击正阳门和前门外景》、《京杭大运河北京末端》、《老北京鼓楼》等则是近年来市档案馆从社会及国外征集入馆后的第一次亮相。这说明,档案馆对社会服务力度越大,就越能征集到更多的珍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馆也是档案利用的受益者。
贾文平:我参加工作近30年,其中做档案工作18年。联想古有王宝钏寒窑18年苦守,近有地下党员《敌营18年》苦斗,我这档案18年则是辛苦中充满着欢乐。在我眼中,档案已不仅是一卷卷无生命的纸页,还是一位能开启心智的良师益友。18年里,车站档案工作红红火火达标升级,我个人也晋升档案馆员。我还从儿子1993年出生的第一天起,坚持为他的成长写日记,至今已形成一部13.6万字的成长档案。里面记录了儿子出生第3天的笑声,1岁5个月零6天头摔破到医院缝5针的哭声,还有上幼儿园,以及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的所有课程表、成绩单等。如今,儿子已成为北京市三好学生及重点中学的高中生,因此这份成长档案就是我送给儿子的最珍贵礼物,我也从中感受到档案工作的快乐,这种快乐是圈外人难以体会的。
李东生:说到年轻的档案人,说到她们孩子的成长档案,不由得让我想起刚刚逝去的裴桐、杨复沛等老一辈档案人,他们经受了战争与和平的考验,长期从事机要、档案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为档案事业的拨乱反正、恢复整顿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
张立燕: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是历史的规律;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是做人的准则。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档案人对档案事业所做的贡献。而缅怀他们最好的行动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又好、又快地科学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档案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