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延安精神是我党在延安开展革命斗争和生产实践中积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及其劳苦大众在抗战时期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美德、总结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革命精神。在当今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道德思想政治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以及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完善、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德育观不可避免地受到西方腐朽思潮的侵蚀,故而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延安精神对大学生道德品行培育的价值,对加强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行失范现状
1 思想政治觉悟境界失衡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保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现代化和人类幸福的强大武器。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加上世界政治多元化趋势的深刻影响,不少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主人翁意识淡薄的思想,甚至盲目推崇追求西方多元政治,崇尚个人主义诉求,这驱使他们在发展路径选择、思想体系构建、人生理想追求等方面忽视集体主义、社会集体感和奉献精神,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而且迷茫。以致于大学生思想品行逐步向世俗化、功利化转变,没有一种正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缺乏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民族发展的深入思考。这使大学生不仅愧对党和国家对自己多年的教育与培养,还缺失了一名大学生应有的基本思想政治觉悟。
2 诚信和公正意识缺失
当今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个性鲜明、思维独特,然往往表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诚信意识缺失等特点。在大学校园内,“城乡差别”、“贫富差别”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很多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强烈的需求,不顾自身家庭实际经济条件而出现盲目攀比现象。有的学生将这种差距归结为家庭环境、社会公正、他人歧视等外在客观原因;还有的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光环荣誉和实际物质利益,不惜在工作、生活、学习上作假舞弊。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一部分家住高寒山区和思想闭塞的贫困学生不申请助学金,而另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绞尽脑汁去获取低保、助学金等国家补贴的状况,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彰显着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鉴于此,有必要用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行进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方面的积极引导,为其道德品行的提升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价值选择。
3 享乐主义泛滥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有创新意识,勇于思考追求新知,敢于担当不怕负责。另一方面,大学生往往受到来自各种途径的社会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的负面影响,将人生选择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过多建立在是否对自己有现实收益,是否能带来个人利益的标准上。主要表现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有铺张浪费、讲排场和超前消费现象;学习上,怕苦怕累,投机取巧,缺乏进取精神;思想上,价值观失位,精神空虚,有不切实际的虚空幻想。这导致大学生缺乏踏实实干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过分强调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享乐主义推崇备至,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德育品行的进一步提升。
4 艰苦奋斗精神信念缺乏
当代大学生未经过艰苦斗争的革命年代的洗礼,意识不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而往往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身承受力与意志力薄弱。不少学生习惯于“两耳与不闻窗外事”,诸事由家长“包办”“代办”,忽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环境适应能力训练,甚或出现家长到学校“陪读”的现象。大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后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出现诸如失眠多梦、情绪低迷、精神不振等症状。这极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学习处事态度与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生存勇气。
当代大学生德育观上的种种不良表现,不仅影响我国的人才质量,而且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就不仅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了。
二 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应用的路径
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
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端正理想信念态度,以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方向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教学时充分挖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中的有关延安精神的素材资源,将伟人故事、英烈事迹、红色经典歌曲、宣传影片等关于延安精神的内容衔接到系列教学内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课本、进课堂,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并领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观念,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观念,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新思想,吸收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 以榜样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内涵张力
高校教师承担着社会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任务,学校须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抓师德师风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去。在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时,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学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用广博的学识影响学生、用求是的作风感染学生、用扎实的基础教育学生,达到榜样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老师的个人修为对德育水平影响直接,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这要求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结合时代发展现状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疏漏,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分析与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结构完善、论证严密的理论成果与学术著作等,从而为延安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 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大学生民族复兴使命感 我们党革命历程走的就是基层群众路线并靠艰苦奋斗取胜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是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不懈艰苦奋斗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身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需摒弃“眼高手低”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奋斗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大背景下,大学生须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服务乡村,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奋斗之路。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党员)在践行延安精神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可以保持大学生干部和党员道德思想的先进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够最大范围、最广程度地影响更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准、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通过大学生的基层群众路线教育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根植与传播,培育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4 开拓德育教育新载体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媒介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高校德育教育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传媒等媒介途径,拓展延安精神教育的传播介质,如建立与延安精神教育相关的网站,将典型的反映延安精神的素材(如纪录片、宣传书画、主题文章等)上传到网站上,并在网页上采取网络调查、评论、链接等方式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从而使延安精神教育接近、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杂志等各种大学生身边的媒介方式渲染延安精神氛围,通过潜移默化影响转变大学生所误解的“表象精神”、“空洞说教”思想。如此,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延安精神教育素材通过网络媒介的综合作用开拓大学生思想,以最终打造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叶淑玲.延安精神时代价值新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1):1-4.
[2]杨敏.论当代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8):23-25.
[3]李玉玲.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6):13-125.
[4]郭园.延安精神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3-105.
[5]黄宏主.延安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5:56-62.
[6]王赫晨.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D].延安大学,2012:22-28.
一 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行失范现状
1 思想政治觉悟境界失衡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保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现代化和人类幸福的强大武器。由于我国仍然处于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加上世界政治多元化趋势的深刻影响,不少大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主人翁意识淡薄的思想,甚至盲目推崇追求西方多元政治,崇尚个人主义诉求,这驱使他们在发展路径选择、思想体系构建、人生理想追求等方面忽视集体主义、社会集体感和奉献精神,出现理想信念不坚定而且迷茫。以致于大学生思想品行逐步向世俗化、功利化转变,没有一种正确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缺乏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民族发展的深入思考。这使大学生不仅愧对党和国家对自己多年的教育与培养,还缺失了一名大学生应有的基本思想政治觉悟。
2 诚信和公正意识缺失
当今大学生多是90后的独生子女,他们个性鲜明、思维独特,然往往表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诚信意识缺失等特点。在大学校园内,“城乡差别”、“贫富差别”的现象还依然存在,很多学生为了满足自己内心强烈的需求,不顾自身家庭实际经济条件而出现盲目攀比现象。有的学生将这种差距归结为家庭环境、社会公正、他人歧视等外在客观原因;还有的人为了得到更多的光环荣誉和实际物质利益,不惜在工作、生活、学习上作假舞弊。实际工作中往往出现一部分家住高寒山区和思想闭塞的贫困学生不申请助学金,而另一部分家庭条件优裕的学生绞尽脑汁去获取低保、助学金等国家补贴的状况,这种现象不同程度地彰显着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缺失。鉴于此,有必要用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行进行“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方面的积极引导,为其道德品行的提升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价值选择。
3 享乐主义泛滥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有创新意识,勇于思考追求新知,敢于担当不怕负责。另一方面,大学生往往受到来自各种途径的社会功利主义、物欲主义的负面影响,将人生选择与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过多建立在是否对自己有现实收益,是否能带来个人利益的标准上。主要表现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有铺张浪费、讲排场和超前消费现象;学习上,怕苦怕累,投机取巧,缺乏进取精神;思想上,价值观失位,精神空虚,有不切实际的虚空幻想。这导致大学生缺乏踏实实干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过分强调优越、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享乐主义推崇备至,制约了当代大学生德育品行的进一步提升。
4 艰苦奋斗精神信念缺乏
当代大学生未经过艰苦斗争的革命年代的洗礼,意识不到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而往往缺乏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居安思危的意识,自身承受力与意志力薄弱。不少学生习惯于“两耳与不闻窗外事”,诸事由家长“包办”“代办”,忽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和环境适应能力训练,甚或出现家长到学校“陪读”的现象。大学生在碰到困难挫折后垂头丧气、悲观失望、无所适从,出现诸如失眠多梦、情绪低迷、精神不振等症状。这极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学习处事态度与坚强不屈、不畏艰难的生存勇气。
当代大学生德育观上的种种不良表现,不仅影响我国的人才质量,而且影响国家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影响“中国梦”的实现。因此,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就不仅仅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了。
二 延安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德育中应用的路径
1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延安精神教育的有效衔接
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帮助大学生端正理想信念态度,以解决大学生道德失范的方向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宣传和弘扬延安精神的主要阵地。进行德育教学时充分挖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教材中的有关延安精神的素材资源,将伟人故事、英烈事迹、红色经典歌曲、宣传影片等关于延安精神的内容衔接到系列教学内容中,使延安精神入课本、进课堂,从而帮助大学生了解并领悟延安精神的深刻思想内涵。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一方面要打破已有的观念,树立符合时代需求的新观念,不仅学习本专业的知识,而且要涉猎其他专业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行;另一方面要以扬弃的态度对待新思想,吸收精华,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2 以榜样示范拓展延安精神内涵张力
高校教师承担着社会信息传递、知识传播的重要任务,学校须以延安精神为指引抓师德师风建设,用更多的精力、更有力的举措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始终把以学生为本、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理念贯彻到教育教学和管理各项工作中去。在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求知需求水平的同时,教师需努力提升自身治学能力,用高尚的人格感化学生、用广博的学识影响学生、用求是的作风感染学生、用扎实的基础教育学生,达到榜样示范的良好效果。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老师的个人修为对德育水平影响直接,对学生群体的影响作用至关重要。这要求从事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结合时代发展现状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修养水平和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疏漏,进行有针对性的全面分析与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形成结构完善、论证严密的理论成果与学术著作等,从而为延安精神不断注入新的思想活力。
3 以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大学生民族复兴使命感 我们党革命历程走的就是基层群众路线并靠艰苦奋斗取胜的,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是靠全国广大人民群众不懈艰苦奋斗发展的。当代大学生身负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需摒弃“眼高手低”思想,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坚持自力更生精神去奋斗发展。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大背景下,大学生须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面向基层,服务乡村,走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奋斗之路。在进行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和党员)在践行延安精神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这不仅可以保持大学生干部和党员道德思想的先进性、模范性,也借此能够最大范围、最广程度地影响更广大学生的思想水准、意志品质、道德修养、价值追求等精神层面。通过大学生的基层群众路线教育使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根植与传播,培育大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行,并使之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
4 开拓德育教育新载体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展时代,网络媒介成为了大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进行学习和生活的重要载体。高校德育教育可通过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传媒等媒介途径,拓展延安精神教育的传播介质,如建立与延安精神教育相关的网站,将典型的反映延安精神的素材(如纪录片、宣传书画、主题文章等)上传到网站上,并在网页上采取网络调查、评论、链接等方式对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的宣传和弘扬,从而使延安精神教育接近、深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利用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杂志等各种大学生身边的媒介方式渲染延安精神氛围,通过潜移默化影响转变大学生所误解的“表象精神”、“空洞说教”思想。如此,用具有时代特征的延安精神教育素材通过网络媒介的综合作用开拓大学生思想,以最终打造成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新阵地。
参考文献
[1]叶淑玲.延安精神时代价值新论[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9(1):1-4.
[2]杨敏.论当代大学生加强延安精神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8):23-25.
[3]李玉玲.延安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6):13-125.
[4]郭园.延安精神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的建构[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1):103-105.
[5]黄宏主.延安精神[M].人民出版社,2005:56-62.
[6]王赫晨.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D].延安大学,201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