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下听评课的三“先”三“后”方法:先备课,再听课;先说课,后评课;先个性,后共性,鼓励彰显个性,提高了专业化听评课的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听评课
听评课是我们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但是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需要对过去司空见惯的听评课的方式 进行重新审视。听评课,应该是我们专业化的一个标志,但有些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听评课有时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种应景而作。在新课程标准写下,我们应该如何在平日的课堂中如何才能做到专业化听评课,实现与老师的有效沟通呢?
一、先备课,后听课
崔允漷教授在山东省教研员远程研修(2012年2月10日—15日)培训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听评课应该有行话,有一个“话语体系”,应该是同学科老师之间进行。我们到学校听课时,也经常听到这样校长说的一句话:你们帮我们好好听听课,指导一下,平日我们说的,他不听。是什么原因引发的“我评他不听”?能不能改变这种“我评他不听”的现象呢?我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听课者是“门外汉”,被听者觉得我是专业的,你对这门课知道多少?你凭什么对我指手划脚呢?
明白了这一原因,我建议听课者,在听课前,先了解一下讲课者要讲哪一课,这一节课的内容、课标基本要求等,弄清楚了这些,然后再去听课,你对课的评价就不会让人感觉是门外汉了。
老师在上课前,都是认真的进行了备课,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听课者接触到的材料、理念,可能讲课老师也已经接触到了,因此听课者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才能“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这样,我们在评课时,老师们才能听从我们的改进建议,并把我们的改进建议落实到行动中去。
为此,我们听课前,应该先根据教学进度,熟悉教材,自己先备一下课。在备课时,主要想清楚以下五个问题:(1)学生自学的问题是什么?(2)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3)需讲解和点拨的问题是什么?(4)需补充的史料是什么?(5)需强化训练和检测的问题是什么?目标达成的措施是什么?
自己先备课,体现了一种以师为本的思想,是对讲课教师的一种尊重。同时也给讲课教师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对这堂课是进行了充分准备的,对这堂课的评价和所提的改进建议并不是信口开河,想到哪说到哪,这样就会增加讲课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在这样的心态、氛围下,交流和沟通是顺畅的,我们想要的改变也更容易达到。
如在听一位老师讲欧盟成立的原因时,由于自己提前备了课,所以我在评课时提供了一下材料:补充丘吉尔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通过这句话阐释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学习欧元的作用时,我们可以引用下面这句话:“从里斯本到赫尔辛基,从都柏林到雅典,从今天起,人们有了共同七种纸币,8种硬币,有了一个触摸得到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人们的欧洲归属感越来越强。”这些话浅显易懂,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可以有更加深入和具体的认识。讲课老师愉快的接受了我的建议。
“先备课,后讲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老师必须做到的;但作为听课者来说,也应做到“先备课,后听课”,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对推门听课的抵触情绪,使我们的听课更有指向性,对课堂的指导更有力度,更到位。
二、先说课,后评课
老师们都很辛苦,不管是常态课也好,公开课也好,他们多是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有他们的设计思想,设计意图,也有他们想达成的目标及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等。如果老师如此费心地去准备、并实施于课堂中,我们不让他说一说,可能是他的不尊重,“话语权”也是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此在听评课的第二个环节应该是先说课,后评课,让老师把自己的设计意图说出来,表达清楚,然后再来评价,评价他的目标设计是否合理,评价设计是否合理等等。
先说后评的另一个优点是便于讲课老师自己发现问题,讲课教师在说课的同时,就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些问题他可以自己发现,这比别人替他说出来,效果要好。
三、先个性,后共性
崔允漷教授在培训中还提到,什么是好课?好课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你有你的好课,我有我的好课,只要围绕课标,只要是不突破底线的缺点,我们应该宽容。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老师的特点,在共性可以包容的前提下,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发现老师的闪光点,可取之处,即在崔教授所说的底线下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即要先肯定,后改进,评课也要讲点策略,策略的正确,往往会使听评课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改变自己都很难,何况要改变别人,敝帚尚且自珍,何况是别人精心设计的课堂呢?如果你指出来他就会改变,那教研就太容易做了。
听评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反思自己的平日教研工作,得到以上三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
关键词:新课程;听评课
听评课是我们教师习以为常的工作。但是在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变了,我们需要对过去司空见惯的听评课的方式 进行重新审视。听评课,应该是我们专业化的一个标志,但有些老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听评课有时成了一种摆设,成了一种应景而作。在新课程标准写下,我们应该如何在平日的课堂中如何才能做到专业化听评课,实现与老师的有效沟通呢?
一、先备课,后听课
崔允漷教授在山东省教研员远程研修(2012年2月10日—15日)培训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听评课应该有行话,有一个“话语体系”,应该是同学科老师之间进行。我们到学校听课时,也经常听到这样校长说的一句话:你们帮我们好好听听课,指导一下,平日我们说的,他不听。是什么原因引发的“我评他不听”?能不能改变这种“我评他不听”的现象呢?我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听课者是“门外汉”,被听者觉得我是专业的,你对这门课知道多少?你凭什么对我指手划脚呢?
明白了这一原因,我建议听课者,在听课前,先了解一下讲课者要讲哪一课,这一节课的内容、课标基本要求等,弄清楚了这些,然后再去听课,你对课的评价就不会让人感觉是门外汉了。
老师在上课前,都是认真的进行了备课,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听课者接触到的材料、理念,可能讲课老师也已经接触到了,因此听课者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才能“不打无准备之仗”。只有这样,我们在评课时,老师们才能听从我们的改进建议,并把我们的改进建议落实到行动中去。
为此,我们听课前,应该先根据教学进度,熟悉教材,自己先备一下课。在备课时,主要想清楚以下五个问题:(1)学生自学的问题是什么?(2)学生的兴趣点是什么?(3)需讲解和点拨的问题是什么?(4)需补充的史料是什么?(5)需强化训练和检测的问题是什么?目标达成的措施是什么?
自己先备课,体现了一种以师为本的思想,是对讲课教师的一种尊重。同时也给讲课教师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对这堂课是进行了充分准备的,对这堂课的评价和所提的改进建议并不是信口开河,想到哪说到哪,这样就会增加讲课教师的信任感、亲近感,在这样的心态、氛围下,交流和沟通是顺畅的,我们想要的改变也更容易达到。
如在听一位老师讲欧盟成立的原因时,由于自己提前备了课,所以我在评课时提供了一下材料:补充丘吉尔曾说过的一句话:“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通过这句话阐释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学习欧元的作用时,我们可以引用下面这句话:“从里斯本到赫尔辛基,从都柏林到雅典,从今天起,人们有了共同七种纸币,8种硬币,有了一个触摸得到的欧洲--‘口袋里的欧洲’,人们的欧洲归属感越来越强。”这些话浅显易懂,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意义可以有更加深入和具体的认识。讲课老师愉快的接受了我的建议。
“先备课,后讲课”,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是老师必须做到的;但作为听课者来说,也应做到“先备课,后听课”,因为它有助于我们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对推门听课的抵触情绪,使我们的听课更有指向性,对课堂的指导更有力度,更到位。
二、先说课,后评课
老师们都很辛苦,不管是常态课也好,公开课也好,他们多是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有他们的设计思想,设计意图,也有他们想达成的目标及为达成目标而采取的措施等。如果老师如此费心地去准备、并实施于课堂中,我们不让他说一说,可能是他的不尊重,“话语权”也是人的基本权力之一。因此在听评课的第二个环节应该是先说课,后评课,让老师把自己的设计意图说出来,表达清楚,然后再来评价,评价他的目标设计是否合理,评价设计是否合理等等。
先说后评的另一个优点是便于讲课老师自己发现问题,讲课教师在说课的同时,就会反思自己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些问题他可以自己发现,这比别人替他说出来,效果要好。
三、先个性,后共性
崔允漷教授在培训中还提到,什么是好课?好课应该是多样性的统一,你有你的好课,我有我的好课,只要围绕课标,只要是不突破底线的缺点,我们应该宽容。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老师的特点,在共性可以包容的前提下,在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发现老师的闪光点,可取之处,即在崔教授所说的底线下指出其需要改进的地方。即要先肯定,后改进,评课也要讲点策略,策略的正确,往往会使听评课的效益发挥到最大。改变自己都很难,何况要改变别人,敝帚尚且自珍,何况是别人精心设计的课堂呢?如果你指出来他就会改变,那教研就太容易做了。
听评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反思自己的平日教研工作,得到以上三点认识,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