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学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教室车间化、学生员工化、实训产品化”的转变,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教室车间化 学生员工化 实训产品化
一、营造高仿真生产环境,实现教室车间化
1.按照生产要求,科学设计功能区
笔者学校根据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真实环境和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充分听取和采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场地重新进行规划和布局,设计了六个功能区,分别是:操作准备区(配置工具柜、材料柜、工件柜、衣帽柜、移动工具台等)、学习讨论区(配置椅、桌、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资料柜、图书资料、书架等)、产品检测区(配置检测工作台、平板、工具柜等;设临时仓库,用于成品包装、存放)、成果展示区(配置产品作品展柜、展台、看板等)、休息交流区(配置条椅、条几、饮水机等)、生产加工区(配置数控车床、五轴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普通车床、普通立式铣床、工具磨床等,生产加工区根据通常的生产流程又划分为三个加工区)。这些功能区保证了一体化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满足实际生产加工的需要。
2.按照企业标准,配备生产型设备
笔者学校针对现有设备情况,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岗位要求和生产实际,按照企业生产标准,一体化教室全部配备生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与企业所用设备接近或相同,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企业要求的水平,确保能生产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同时学校还配置了高精度的数控加工中心,用以吸引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方便老师们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提升。
3.模拟职业环境,营造企业化氛围
一是参照企业车间的布置,在一体化教室设置六块看板,即:员工岗位职责看板、生产管理看板、安全管理看板、质量问题快速反应看板、优秀提案展示看板、技术能手风采展示看板。二是通过制度上墙、标语标志明显、统一着装等,体现职业文化。三是引入企业生产单,针对学习任务的实施步骤制定工作流程表、工作单、任务单等作业文件。以上措施旨在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与企业接轨,使教学场地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型,实现学生员工化
1.改变教师身份
笔者学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加强班级企业化管理,将试点班班主任、一体化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整合,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指导者,又充当着师傅或车间主任的角色。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在必要时提供指导、调整、纠正,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生。
2.改变教学组织
一体化班级的学生被分成了若干个工作学习小组,实行车间主任、小组长二级管理模式。学生不是孤立的个体,始终都是在某一个团队中,逐步向“职业人、企业准工人”转变。
3.改变学生身份
从开学第一课开始,学生就佩带员工胸牌,上下班打卡考勤,这样学生便有了生产工人的身份意识。学生在工作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如资料员、绘图员、程序员、质检员、安全员等,承担相应的任务,成为车间这个大组织的一员。同时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强化细节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鼓励学生树立做杰出员工的目标。
4.改变学习考核办法
教师按照车间生产管理模式,对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和工作进程进行检测评估。考核标准参照企业工人的考核办法,引入行业企业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引入产量、产品合格率等企业核心考核要素,从考勤、纪律、工艺改进、成本控制、安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让学生意识到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是合格产品,而不是成绩单上的分数。
三、设计生产性学习任务,实现实训产品化
1.把生产性工作任务转化为生产性学习任务
传统实训主要是应用理论知识和相关生产工艺进行技能训练,以消化、巩固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基本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综合项目的综合化程度不高,演示和验证较多,缺乏真正的职业实践,对学生没有很大的吸引力,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用人单位不满意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学校将一些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产工作任务转化为生产性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在一体化教学之中,使学习内容符合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空洞、不再无用,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
2.把工学结合过程转化为真实产品生产过程
笔者学校在一体化教学试点中,从校企合作基地提炼出一些典型产品作为一体化教学的部分学习任务,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实现实训课题产品化,进而达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目的。
(作者单位:荆门技师学院)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 教室车间化 学生员工化 实训产品化
一、营造高仿真生产环境,实现教室车间化
1.按照生产要求,科学设计功能区
笔者学校根据企业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真实环境和一体化教学的需求,充分听取和采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场地重新进行规划和布局,设计了六个功能区,分别是:操作准备区(配置工具柜、材料柜、工件柜、衣帽柜、移动工具台等)、学习讨论区(配置椅、桌、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资料柜、图书资料、书架等)、产品检测区(配置检测工作台、平板、工具柜等;设临时仓库,用于成品包装、存放)、成果展示区(配置产品作品展柜、展台、看板等)、休息交流区(配置条椅、条几、饮水机等)、生产加工区(配置数控车床、五轴加工中心、立式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普通车床、普通立式铣床、工具磨床等,生产加工区根据通常的生产流程又划分为三个加工区)。这些功能区保证了一体化教学各环节的顺利实施,同时也能满足实际生产加工的需要。
2.按照企业标准,配备生产型设备
笔者学校针对现有设备情况,结合校企合作企业的岗位要求和生产实际,按照企业生产标准,一体化教室全部配备生产型数控车床、数控铣床等,与企业所用设备接近或相同,确保学生的专业技能达到企业要求的水平,确保能生产加工出合格的产品。同时学校还配置了高精度的数控加工中心,用以吸引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方便老师们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提升。
3.模拟职业环境,营造企业化氛围
一是参照企业车间的布置,在一体化教室设置六块看板,即:员工岗位职责看板、生产管理看板、安全管理看板、质量问题快速反应看板、优秀提案展示看板、技术能手风采展示看板。二是通过制度上墙、标语标志明显、统一着装等,体现职业文化。三是引入企业生产单,针对学习任务的实施步骤制定工作流程表、工作单、任务单等作业文件。以上措施旨在引入企业文化元素,与企业接轨,使教学场地有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运用企业化管理模型,实现学生员工化
1.改变教师身份
笔者学校引入企业管理理念,加强班级企业化管理,将试点班班主任、一体化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进行整合,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指导者,又充当着师傅或车间主任的角色。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帮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在必要时提供指导、调整、纠正,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生。
2.改变教学组织
一体化班级的学生被分成了若干个工作学习小组,实行车间主任、小组长二级管理模式。学生不是孤立的个体,始终都是在某一个团队中,逐步向“职业人、企业准工人”转变。
3.改变学生身份
从开学第一课开始,学生就佩带员工胸牌,上下班打卡考勤,这样学生便有了生产工人的身份意识。学生在工作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如资料员、绘图员、程序员、质检员、安全员等,承担相应的任务,成为车间这个大组织的一员。同时引入企业“6S”管理模式,强化细节教育,引导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鼓励学生树立做杰出员工的目标。
4.改变学习考核办法
教师按照车间生产管理模式,对学生每天的学习任务和工作进程进行检测评估。考核标准参照企业工人的考核办法,引入行业企业和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引入产量、产品合格率等企业核心考核要素,从考勤、纪律、工艺改进、成本控制、安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让学生意识到企业和社会需要的是合格产品,而不是成绩单上的分数。
三、设计生产性学习任务,实现实训产品化
1.把生产性工作任务转化为生产性学习任务
传统实训主要是应用理论知识和相关生产工艺进行技能训练,以消化、巩固专业知识。技能训练基本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综合项目的综合化程度不高,演示和验证较多,缺乏真正的职业实践,对学生没有很大的吸引力,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用人单位不满意学生的职业能力。笔者学校将一些生产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将一些有代表性的生产工作任务转化为生产性学习任务,合理安排在一体化教学之中,使学习内容符合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让学生的学习内容不再空洞、不再无用,而是实实在在的工作任务。
2.把工学结合过程转化为真实产品生产过程
笔者学校在一体化教学试点中,从校企合作基地提炼出一些典型产品作为一体化教学的部分学习任务,以真实的产品为载体,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实现实训课题产品化,进而达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的目的。
(作者单位:荆门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