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 我随一个旅游团前往承德地区旅游。上午先到蓟县溶洞参观,这样的溶洞见得多了,大同小异,无新奇之处。下午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一路向北,经过长城黄崖关进入兴隆县界。行驶间突见在一片河滩的开阔地上, 出现了一座水上小镇。这就是下午要参观的景点——石牌坊上四个大字“塞外江南”。它像是将江南的一个水乡小镇整体吊装在这片河滩上,一栋栋小楼粉墙黛瓦、砖木结构;一座座石拱桥,横跨河面,透着一派标准的江南建筑。可惜石条砌成的河道里水不流动。再加上北方这骄阳下干巴巴的气候,哪里还有江南那湿漉漉的水乡灵动的神韵,只剩下一个水镇的空壳了。我想它的名字干脆改叫“塞外水镇”还说得过去。就在我正遐想之际,停车场上立的一块竖形广告牌“青松岭文化旅游度假区”却使我心头一震:青松岭!埋藏在心中几十年的那部老电影似乎被唤醒了。对,那个故事就是发生在河北兴隆县。就是这里!于是尘封久远的记忆被激活了,当年的情景像打开了闸门,汩汩流出。
那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产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那是十年动乱时期,从运动一开始,就把建国后17年所拍摄的几乎所有的故事片,一律按“封、资、修”打入地牢禁演。而从1966年运动发起,连续七年竟没拍出一部新故事片。7亿人民七八年来就光看八个“样板戏”和“样板戏”拍成的电影。把人都看得倒了胃口。1973年,突然冒出了一部新故事影片《青松岭》,就像长期干渴的喉咙,迎来了一杯水,虽不能痛快解渴,但毕竟可滋润一下喉咙。这部故事片写的是青松岭生产队的老马车把式张万山(李仁堂饰)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任车把式富农钱广的“阶级斗争”。后来培养出的铁姑娘最终代替了钱广,夺回了赶车鞭的故事。因为那时的文艺作品不写“阶级斗争”是通不过的。别说是电影了,就连写个小品或段子都必须有“阶级斗争”才能演出。所以这部电影带着“阶级斗争”的胎记是必然的。好在它人物塑造比较丰满,情节也曲折跌宕,没有陷入纯公式化。而更值得称道的是电影的主题歌《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它以民歌风的抒情曲调,音色优美,脍炙人口。在那时唱了好几年千篇一律的歌曲后,突然冒出一首稍微另类的歌曲,令人欣喜,很快就传唱开来。说起这首歌,还有段趣闻:曲子作者是因《节日序曲》而享誉歌坛的作曲家施万春。1965年他为电影《青松岭》配乐,但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生不逢时,刚一上映即被叫停,因此,几乎无人知道它。1973年又要求重制,开始长影厂准备让长影乐队的歌唱家李世荣演唱影片主题歌。施万春觉得李虽然功力深厚,但声音较苍老又偏重美声,与影片内容不太协调。于是力挺刚满二十岁,还是无名之辈的蒋大为。认为蒋有朝气,嗓音鲜活,民族唱法,很接地气,更符合片中人物角色。果然蒋大为不负重望,一炮打响,成为他以后驰骋歌坛的成名作。这首歌直到现在,在老年人中仍在传唱。由于这部电影内容新、歌曲美,使它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写作的职业习惯,让我琢磨这部电影首演至今已45年了,了解它的人起码也在50岁以上。要不连年轻的小导游也只字没提电影《青松岭》。我沿着栉比鳞次的店铺走着,看到一家冷饮店店主是位老者,于是买了饮料,边喝边和他聊起来。
“请问,你们这个青松岭是那个电影里的青松岭吗?”
“没错,就是它,你看。”他指着门对面那道郁郁葱葱的山岭说,“那就是青松岭。我们这个乡原来叫茅山乡,《青松岭》电影热播后,名气越来越大了。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就改名叫青松岭乡了。当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黄华同志来这里视察,并提笔写下‘青松岭’三个大字,这块题字碑现在就立在电影里‘惊马’的地方。”
我心中一喜,果然是电影里的青松岭! 于是我们断断续续地聊起来,因为不时有人来买饮料。但我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据他讲:“那时这里是深山中一个封闭的小村,一道青松岭隔断了与山外的联系,要到山外去得沿着青松岭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才能翻过岭。那时生产队里产的山货水果要运出山,只有靠马车运输。所以赶车把式成了关键人物,他掌握着赶车权,也就是队里的经济命脉。赶车调教牲口是较难掌握的技术活,所以当个车把式比现在开辆宝马车还要神气,更何况还能到山外走走。那时山里人能出山就和当时的城里人能出国一样新鲜,须知有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山外是什么样。所以赶车权一定要放到政治可靠、出身好的人手里,因此争当车把式就成了两个阶级斗争的导火索。故事就是围绕着赶车鞭的争夺展开的,影片里那些人物原型我们村里都有。”
我们随导游走到小镇对面的山脚下,一栋沿着山坡而建的很气派的长条形大楼赫然在目。这就是我们下榻的“青松岭阿尔卡迪亚国际度假酒店”。店内大厅、餐厅、客房全是现代设施的星级酒店,比起大城市的同类酒店也毫不逊色。只是这山中我想不会有几个“老外”来住吧,酒店怎么用了这么个长长的夹杂洋文的怪名字,又别嘴又不好记。而且还在楼前巨岩上勒石刻碑,可谁会去记它呢?这让我想起“拉大旗,做虎皮”的鲁迅名言。其实,干脆叫它“青松岭酒店”不就得了。晚上旅行社组织自娱自乐晚会,次日上午又组织介绍旅游项目。我都趁机溜了出来,继续我的采访。和酒店管理人员聊,和本地籍的服务员聊,走上山去眺望。如果说昨天我了解的是青松岭的过去,今天了解的就是青松岭的今昔巨变。
自古以来,青松岭就是块风水宝地,它南邻清东陵。顺治年间,营建东陵,兴隆县一带被封为“后龙风水禁地”,御封300年,使它形成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民国初期,北洋政府为弥补经费不足,开封禁地垦地伐林,使其木业兴起,生意兴隆。地名便由此而来,但生态受到破坏。而幸运的是解放后这一带建起了林场,恢复了植被,涵养了水土。可青松岭守着这么优越的自然环境,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依然清贫。因为那时侯整天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直到改革开放后,这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那道翻越青松岭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马车要走上半天。后来有了汽车,一个小时就翻过去了。从此马车走进了历史,再也不会为争夺一个车把式岗位而进行阶级斗争了。人们离山外愈来愈近了。山里的水果山货能及时快捷地销往山外市场,山里人的钱包也开始鼓起来了,有商业头脑的人都先富起来了。
有进取心的山里人,没有停留在“小富即安”的路上,他们眼光更远。2014年他们又在青松岭下打了一条200米的隧道。出山,坐汽车仅需要10几分钟。
青松岭的路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一直细心呵护着这片绿水青山,既经营,又发展。真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于是现代化的星级酒店、江南风格的小镇都在这大深山里安营扎寨了。山里人不动脚就融进了现代化的社会中。他们在酒店打工,在旅游小镇上租店铺房开饭馆、商店,卖山货、卖工艺品,吃上了旅游饭。现代的青松岭人的生活是过去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幸福光景。“喝水不忘掘井人”,人们谁不称赞青松岭的巨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回程的路上,我望著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青山翠岭,农林密布。看不见一座荒山,一片裸土,这才真是美丽家园。我对这次旅游甚感欣慰的是,原定的景点,虽了无新意,而误打误撞的青松岭, 却使我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
那部电影令人印象深刻是因为它产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那是十年动乱时期,从运动一开始,就把建国后17年所拍摄的几乎所有的故事片,一律按“封、资、修”打入地牢禁演。而从1966年运动发起,连续七年竟没拍出一部新故事片。7亿人民七八年来就光看八个“样板戏”和“样板戏”拍成的电影。把人都看得倒了胃口。1973年,突然冒出了一部新故事影片《青松岭》,就像长期干渴的喉咙,迎来了一杯水,虽不能痛快解渴,但毕竟可滋润一下喉咙。这部故事片写的是青松岭生产队的老马车把式张万山(李仁堂饰)与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现任车把式富农钱广的“阶级斗争”。后来培养出的铁姑娘最终代替了钱广,夺回了赶车鞭的故事。因为那时的文艺作品不写“阶级斗争”是通不过的。别说是电影了,就连写个小品或段子都必须有“阶级斗争”才能演出。所以这部电影带着“阶级斗争”的胎记是必然的。好在它人物塑造比较丰满,情节也曲折跌宕,没有陷入纯公式化。而更值得称道的是电影的主题歌《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它以民歌风的抒情曲调,音色优美,脍炙人口。在那时唱了好几年千篇一律的歌曲后,突然冒出一首稍微另类的歌曲,令人欣喜,很快就传唱开来。说起这首歌,还有段趣闻:曲子作者是因《节日序曲》而享誉歌坛的作曲家施万春。1965年他为电影《青松岭》配乐,但遗憾的是这部影片生不逢时,刚一上映即被叫停,因此,几乎无人知道它。1973年又要求重制,开始长影厂准备让长影乐队的歌唱家李世荣演唱影片主题歌。施万春觉得李虽然功力深厚,但声音较苍老又偏重美声,与影片内容不太协调。于是力挺刚满二十岁,还是无名之辈的蒋大为。认为蒋有朝气,嗓音鲜活,民族唱法,很接地气,更符合片中人物角色。果然蒋大为不负重望,一炮打响,成为他以后驰骋歌坛的成名作。这首歌直到现在,在老年人中仍在传唱。由于这部电影内容新、歌曲美,使它深深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写作的职业习惯,让我琢磨这部电影首演至今已45年了,了解它的人起码也在50岁以上。要不连年轻的小导游也只字没提电影《青松岭》。我沿着栉比鳞次的店铺走着,看到一家冷饮店店主是位老者,于是买了饮料,边喝边和他聊起来。
“请问,你们这个青松岭是那个电影里的青松岭吗?”
“没错,就是它,你看。”他指着门对面那道郁郁葱葱的山岭说,“那就是青松岭。我们这个乡原来叫茅山乡,《青松岭》电影热播后,名气越来越大了。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就改名叫青松岭乡了。当年时任外交部长的黄华同志来这里视察,并提笔写下‘青松岭’三个大字,这块题字碑现在就立在电影里‘惊马’的地方。”
我心中一喜,果然是电影里的青松岭! 于是我们断断续续地聊起来,因为不时有人来买饮料。但我的问题都得到了解答。据他讲:“那时这里是深山中一个封闭的小村,一道青松岭隔断了与山外的联系,要到山外去得沿着青松岭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才能翻过岭。那时生产队里产的山货水果要运出山,只有靠马车运输。所以赶车把式成了关键人物,他掌握着赶车权,也就是队里的经济命脉。赶车调教牲口是较难掌握的技术活,所以当个车把式比现在开辆宝马车还要神气,更何况还能到山外走走。那时山里人能出山就和当时的城里人能出国一样新鲜,须知有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山外是什么样。所以赶车权一定要放到政治可靠、出身好的人手里,因此争当车把式就成了两个阶级斗争的导火索。故事就是围绕着赶车鞭的争夺展开的,影片里那些人物原型我们村里都有。”
我们随导游走到小镇对面的山脚下,一栋沿着山坡而建的很气派的长条形大楼赫然在目。这就是我们下榻的“青松岭阿尔卡迪亚国际度假酒店”。店内大厅、餐厅、客房全是现代设施的星级酒店,比起大城市的同类酒店也毫不逊色。只是这山中我想不会有几个“老外”来住吧,酒店怎么用了这么个长长的夹杂洋文的怪名字,又别嘴又不好记。而且还在楼前巨岩上勒石刻碑,可谁会去记它呢?这让我想起“拉大旗,做虎皮”的鲁迅名言。其实,干脆叫它“青松岭酒店”不就得了。晚上旅行社组织自娱自乐晚会,次日上午又组织介绍旅游项目。我都趁机溜了出来,继续我的采访。和酒店管理人员聊,和本地籍的服务员聊,走上山去眺望。如果说昨天我了解的是青松岭的过去,今天了解的就是青松岭的今昔巨变。
自古以来,青松岭就是块风水宝地,它南邻清东陵。顺治年间,营建东陵,兴隆县一带被封为“后龙风水禁地”,御封300年,使它形成一个天然的动植物园。民国初期,北洋政府为弥补经费不足,开封禁地垦地伐林,使其木业兴起,生意兴隆。地名便由此而来,但生态受到破坏。而幸运的是解放后这一带建起了林场,恢复了植被,涵养了水土。可青松岭守着这么优越的自然环境,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依然清贫。因为那时侯整天在割“资本主义的尾巴”。直到改革开放后,这里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来那道翻越青松岭九曲十八弯的盘山路,马车要走上半天。后来有了汽车,一个小时就翻过去了。从此马车走进了历史,再也不会为争夺一个车把式岗位而进行阶级斗争了。人们离山外愈来愈近了。山里的水果山货能及时快捷地销往山外市场,山里人的钱包也开始鼓起来了,有商业头脑的人都先富起来了。
有进取心的山里人,没有停留在“小富即安”的路上,他们眼光更远。2014年他们又在青松岭下打了一条200米的隧道。出山,坐汽车仅需要10几分钟。
青松岭的路通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他们一直细心呵护着这片绿水青山,既经营,又发展。真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于是现代化的星级酒店、江南风格的小镇都在这大深山里安营扎寨了。山里人不动脚就融进了现代化的社会中。他们在酒店打工,在旅游小镇上租店铺房开饭馆、商店,卖山货、卖工艺品,吃上了旅游饭。现代的青松岭人的生活是过去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幸福光景。“喝水不忘掘井人”,人们谁不称赞青松岭的巨变是改革开放带来的。
回程的路上,我望著车窗外那一望无际的青山翠岭,农林密布。看不见一座荒山,一片裸土,这才真是美丽家园。我对这次旅游甚感欣慰的是,原定的景点,虽了无新意,而误打误撞的青松岭, 却使我得到了意外的收获。
(编辑·韩旭)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