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i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肱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005年2月至2009年6月经肩关节前外侧入路应用LPHP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52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26~86岁,平均53.2岁.骨折按Neer分型:二部分骨折8例,三部分骨折30例,四部分骨折14例.其中合并骨质疏松13例,23例因骨缺损术中以自体骨或其他骨替代物植骨.结果 52例患者获6~50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10~16周.按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33例,良10例,可9例,优良率为82.7%.结论 应用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手术方法简单、微创固定可靠、并发症少、骨折愈合率高、肩关节功能恢复好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

其他文献
有利有人管、无利无人问,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的多头监管体制导致监管交叉和盲区并存。为改变这一现状,日前表决通过的食品安全法做了多条规定,为打造“无缝衔接”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法律武器。
期刊
关于关节内肩胛盂骨折手术治疗效果的证据比较匮乏,仅来自于一些病例观察研究.通过对四个小样本的病例研究汇总评价后发现,85%(71%-100%)的肩胛盂骨折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可获得良好效果,同时随访发现57%(40%~67%)的患者不再出现疼痛症状.由于关节内肩胛盂骨折并不常见,所以通过观察性研究来评价手术治疗的效果似乎是性价比较高的方法。
期刊
目的 比较钛制弹性钉(TEN)与重建钢板(RP)治疗移位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7月,对采用TEN或RP治疗且获随访的141例锁骨中段移位骨折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7例患者采用TEN治疗(TEN组),84例患者用3.5 mm RP治疗(R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6个月及术后2年Constant评分及臂、肩、手功能障碍(DASH)评分.结
随着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成熟,其在临床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给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颈骨折以及髋关节发育不良等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随着术后患者生存和随访时间的逐年延长,各种远期并发症也相继出现。
期刊
目的 建立能够稳定表达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成骨分化,并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材料复合培养体外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 实验分4组:BMP-7和eGFI基因转染组(A组)、eGFP基因转染组(B组)、常规成骨诱导组(C组)、未转染组(D组).用G418筛选获得阳性细胞后接种于nHAC支架体外复合培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表达,判断转
目的 观察血管束、感觉神经柬植入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大段骨缺损的成骨特点,探讨其对骨修复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均制备左侧股骨干1.5 cm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三组(n=12),组织工程骨组(A组):自体骨髓基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构建组织工程骨植入骨缺损;血管束植入组(B组):组织工程骨与血管束同时植入骨缺损;感觉神经束植入组(C组):组织工程骨与感觉神经束同时植入骨缺损.各组动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口前在北京公布了2007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我国科技论文影响力跃升,中国作者发表在国际主要科技期刊和重要会议上的论文共20.8万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科技论文共有94800篇被收录入《科学引文索引》.排在美国和英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
期刊
目的 研究甲泼尼龙(MP)预处理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SCⅡ)对热休克蛋白27(HSP2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 健康纯种成年雄性SD大鼠150只随机分成三组(n=50):对照组只暴露腹主动脉,不做模型;SCⅡ组夹闭腹土动脉30 min后松开,冉灌注3 h建立SCⅡ模型,然后处死大鼠,取腰段,脊髓标本;MP组于建立SCⅡ模型前30 min尾部静脉注射MP(30 mg/kg).通
美国《每日科学》日前报道,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钛氧化物纳米管培植干细胞的加速骨骼生长新方式,可为骨科病人更快更好康复奠定基础。
期刊
目的 探讨含锶羟基磷灰石(Sr-HA)对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 从2只SD雄性大鼠双侧股骨、胫骨提取BMSCs.用含锶量分别为摩尔百分比为10%Sr-HA(A组)、5%Sr-HA(B组)、1% Sr-HA(C组)及不含锶的HA(D组)生物陶瓷粉末制备浸提液培养大鼠BMSCs.在培养的1、3、5、7、10 d检测各组BMSCs的增殖情况,于诱导培养后6、9、12及15 d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