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兼饲料作物。近年来由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轻者减产20%左右,重者减产80%以上,甚至绝产,严重挫伤了农民种植玉米的积极性。为最大限度的降低玉米粗缩病的危害和打造金乡农业新的增长极,笔者于2010年进行不同播期、不同药剂处理和灰飞虱发生规律试验,研究总结防止玉米粗缩病的有效方法,供参考。
一、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共分灰飞虱发生规律试验、郑单958玉米不同播期发病规律试验和防治试验。试验在金乡县马庙镇杨楼村 三块地块,三次重复,随机排列。
灰飞虱发生规律试验是根据其前几年的发生情况自大蒜收获后5月26日开始种植玉米至7月4日,系统调查灰飞虱发生数量。用捕虫网10点取样,每点捕6复网,共60网,记载灰飞虱数量。
玉米不同播期试验是2010年5月26日至6月25日,每五天种植一期,共7期,每小区面积66.7m2,每小区种植三行共450株,品种为郑单958。
防治试验也是选用郑单958玉米种,面积66.7m2,三次重复,四个处理,5月26日播种。处理用包衣种子,包衣剂为黑戈,含7%克百威、7%福美双和1%三唑酮;吡虫啉喷雾。一是三叶期喷雾一次,二是六叶喷雾一次,三是三叶和六叶各喷雾一次,四是无药剂喷雾作对照。
病株按五级分,0级全株无病症;1级:株型正常,只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脉纹上产生透明亮点或蜡状条斑;2级:株型稍矮,上中部节间缩短,叶片症状明显,雄穗短,雌穗小,株高降低成本1/4;3级:株型矮小,叶色浓绿,叶片短阔、变厚、变脆了、茎杆僵硬、挺直,无果穗,株高降低成本1/2;4级:株型矮化,全株枯死。考查时特邀请植保站专家协助。
二、试验结果
1.飞灰虱发生规律
在金乡,6月2日开始出现成虫,盛期在 6 月8日到6月15日,6月15日后,虫量迅速下降,至7月4日田间仅有少量残虫。见表1
2.不同播期病株发生情况及产量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6月10日前发病率极高,都在98.9%以上,病指在92.7以上;6月20日播种的玉米病株率为52.8%,病指为29.2;6月25日播种的玉米病株率仅8.3%,病指为2.6。通过与表1、表2和表3比较,说明玉米不同播期粗缩病的发病率与灰飞虱的发生极为密切,灰飞虱越多,粗缩病发生越重,产量影响越大,但产量以6月20日播种产量最高,说明影响产量除受病虫影响外,还与积温和光照有密切关系。
3.不同药剂处理结果
通过药剂喷雾可进一步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率,增加产量。从表4中可以看出,包衣种子在三叶期和六叶期各喷药一次防治灰飞虱,病株率为46.6%,病指为30.6,产量最高。见表4。
三、结果分析
近几年由于粗缩病的发生,农民几近到了谈病色变的程度,严重影响了玉米产业的发展。但通过近几年的经验和试验结果,适期(即收麦后五天后播种)晚播,错开灰飞虱发生盛期,同时在苗期防治灰飞虱,可将因灰飞虱传播粗缩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以至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微乎其微。另外还表明,如果播种过晚,虽然粗缩病发生更轻,甚至没有危害,但由于有效积温的降低,光照实时数减少,很难达到高产。另据笔者秋后调查表明,2010年虽然遭受秋季的低温寡照,因积温不足和光照时数减少而导致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但凡是适期晚播的玉米田,每公顷单产都仍在0.75万kg左右,高产地块仍达到公顷单产0.95万kg。如果正常年份,公顷单产能够达到0.975万kg左右,和不发生粗缩病的玉米田的产量悬殊不大。另外,如果加强灰飞虱的预测预报并及时发布,适时防治灰飞虱则不仅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而且产量更高。至于其他更有效的防治因灰飞虱引起的粗缩病的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一、试验设计与方法
试验共分灰飞虱发生规律试验、郑单958玉米不同播期发病规律试验和防治试验。试验在金乡县马庙镇杨楼村 三块地块,三次重复,随机排列。
灰飞虱发生规律试验是根据其前几年的发生情况自大蒜收获后5月26日开始种植玉米至7月4日,系统调查灰飞虱发生数量。用捕虫网10点取样,每点捕6复网,共60网,记载灰飞虱数量。
玉米不同播期试验是2010年5月26日至6月25日,每五天种植一期,共7期,每小区面积66.7m2,每小区种植三行共450株,品种为郑单958。
防治试验也是选用郑单958玉米种,面积66.7m2,三次重复,四个处理,5月26日播种。处理用包衣种子,包衣剂为黑戈,含7%克百威、7%福美双和1%三唑酮;吡虫啉喷雾。一是三叶期喷雾一次,二是六叶喷雾一次,三是三叶和六叶各喷雾一次,四是无药剂喷雾作对照。
病株按五级分,0级全株无病症;1级:株型正常,只在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脉纹上产生透明亮点或蜡状条斑;2级:株型稍矮,上中部节间缩短,叶片症状明显,雄穗短,雌穗小,株高降低成本1/4;3级:株型矮小,叶色浓绿,叶片短阔、变厚、变脆了、茎杆僵硬、挺直,无果穗,株高降低成本1/2;4级:株型矮化,全株枯死。考查时特邀请植保站专家协助。
二、试验结果
1.飞灰虱发生规律
在金乡,6月2日开始出现成虫,盛期在 6 月8日到6月15日,6月15日后,虫量迅速下降,至7月4日田间仅有少量残虫。见表1
2.不同播期病株发生情况及产量表现
从表2可以看出,6月10日前发病率极高,都在98.9%以上,病指在92.7以上;6月20日播种的玉米病株率为52.8%,病指为29.2;6月25日播种的玉米病株率仅8.3%,病指为2.6。通过与表1、表2和表3比较,说明玉米不同播期粗缩病的发病率与灰飞虱的发生极为密切,灰飞虱越多,粗缩病发生越重,产量影响越大,但产量以6月20日播种产量最高,说明影响产量除受病虫影响外,还与积温和光照有密切关系。
3.不同药剂处理结果
通过药剂喷雾可进一步降低粗缩病的发病率,增加产量。从表4中可以看出,包衣种子在三叶期和六叶期各喷药一次防治灰飞虱,病株率为46.6%,病指为30.6,产量最高。见表4。
三、结果分析
近几年由于粗缩病的发生,农民几近到了谈病色变的程度,严重影响了玉米产业的发展。但通过近几年的经验和试验结果,适期(即收麦后五天后播种)晚播,错开灰飞虱发生盛期,同时在苗期防治灰飞虱,可将因灰飞虱传播粗缩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以至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微乎其微。另外还表明,如果播种过晚,虽然粗缩病发生更轻,甚至没有危害,但由于有效积温的降低,光照实时数减少,很难达到高产。另据笔者秋后调查表明,2010年虽然遭受秋季的低温寡照,因积温不足和光照时数减少而导致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但凡是适期晚播的玉米田,每公顷单产都仍在0.75万kg左右,高产地块仍达到公顷单产0.95万kg。如果正常年份,公顷单产能够达到0.975万kg左右,和不发生粗缩病的玉米田的产量悬殊不大。另外,如果加强灰飞虱的预测预报并及时发布,适时防治灰飞虱则不仅可降低成本,减少污染,而且产量更高。至于其他更有效的防治因灰飞虱引起的粗缩病的方法,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